“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用户3302088553


美国内战期间,著名音乐家约翰·庞德·奥德威写了一首伤感的民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这首歌后来流传到日本,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填上日文的新词,命名为《旅愁》并与1904年发表,这首歌立刻在日本被广泛传唱。

1905,李叔同去日本留学,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但是一直放在心里。直到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李叔同为这个曲调谱上了中文,也就是后来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


送别的全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段词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手手抄下来的,关于李叔同先生写作的原稿早已经遗失了。

等到1935年,当时的唱片公司百代公司录制发行却是以下的版本: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丰子恺先生手抄的李叔同原词如果抛开曲调,也是一篇优美的诗歌。

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微分吹拂着柳树,送别的笛声渐渐消失,太阳在山边落下;天涯海角,知音难觅,喝完了这杯酒,可以暂时告别梦里面的寒冷与孤独了。

看到这首歌词,我们想到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的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想到的是“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想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在曲调的束缚下,李叔同将中国的传统意象完美的融入到了歌词之中,歌词烘托出离别的氛围让听者感同身受,而李叔同强大的文学功底既让这首歌词为曲服务,却独立于曲调之外,传唱至今仍然被大众喜欢。


诗书君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词。

李叔同大概不用过多的介绍,凡是对文化有点兴趣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出身富家,学问渊博,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是新文化的倡导和传播者,他是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37岁时出家为僧,即弘一法师。

《送别》一词,是李叔同送别好友时有感而作。这个好友是许幻园,当他面临破产,面临人生的大转斩。这首词从创作之日起,就在社会上被广泛传唱。它之所以能感动人,与他的创作背景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要知道这首诗是弘一法师写的。也不别知道他的起历是由于和许幻园的分别。而是因为分别本是人生的常态,谁也摆脱不掉。而分别是总难免有些伤感与惆怅吧?这首词写出了人们面对分别时的普遍情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好的文章,总是能感动人的。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词名为《送别》,全词无送别二字,然而又字字句句尽道送别之事,送别之情。让人读后兴起无限感慨。这首词流传很广,现在唱它的时候却并不多。关键在于他所表达的是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情感。而我们唱歌大多数时候是为了高兴。

长亭外,就是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个字一出口,心中不免涌起李白的名句“平林漠漠烟如织”,不免就想起,“何日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道边,长亭送别之处,必在古道之边。而人生的离别,又非起自今日,自古而然。大概从有这长亭,有这古道之日起,这长亭的送别就开始了。“芳草碧连天”,随着这长亭古道的向前延伸,路边的荒草随着古道一起向前延伸,直到天的尽头。芳草连天的意境,又很容易把人引到范仲淹的名句中,“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在沿着连天的芳草,目光投向不可知的远方后,又迅速把回到眼前。“晚风拂柳笛声残”,晚风轻轻的吹来,柳丝在晚风里依依相留。折柳送别,是中国人千年的传统,柳者,留也。柳丝轻扬,便是依依惜别。周邦彦曾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笛声是清亮的,欢快的,愉悦的。而现在,这笛声也残了。杨柳依依笛声已残的意象一过,镱头又转向遥远的天边,“夕阳山外山。”欧阳修的句子又在耳边响起:“平芫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而这行人,不就是送别的对象吗?

李叔同的送别,是他自己在内心为朋友的送别,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送别。所以,他词中的意象既是近的,又是远的。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所以,他又极其简单的句子,就把古往今来送别的情绪一起调集过来。使它产生强烈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感动,不是因具体的事情而起,它表达的是人人都有体验的一种情怀。

上阙侧重写的写的是送别的情景,下阙侧重写别后之情。而最后两句,既可以理解为别后之情,又可理解为别时之景。这就是诗的妙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天涯海角,是用来形容极远之处的。这里的极远,是不可量化的。这个远,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分开之后,就是天涯海角了。知交半零落,这一句说明,此词虽因与许幻园的离别有感而作,但其中的“知交”并不是指他一人。而是曾经的朋友与相知,如今许多都是天隔一方,想要回到之前的生活是不可能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曾经的朋友同学,在某一次的分手之后,可能一生再也不会相见。人生就处在永远的分别之中。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句的妙处在于,它没有主客的差别。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主人劝客。而李叔同的,一杯浊酒是谁喝的?主人吗?客人吗?都可以,对象是模糊的。正因为这种模糊,才使它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一杯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里的“寒”,不是寒冷之意,而是孤独之意。我们现在不还说“抱团取暖”吗?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是暖和的。朋友走了,离下的只是孤寒。连做梦的时候,都是孤独的。

李叔同大概从送别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情。既表达了送别的淡淡忧伤,又不过分。是送别词中的精品,可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毫不逊色。


七月流火140400643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很多人只知这句经典绝唱取自歌曲《送别》,却不知这段绝唱背后,还有一个无比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乎弘一法师李叔同和他的天涯五友,也正是这个故事,为弘一法师的最终出家打下了伏笔。


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的上海一片凄凉。年后某日清晨,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突然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不等李叔同反应,许幻园就决然地转身离开了。李叔同呆住了,他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想起不久前接二连三破产的好友,陷入了深思。辛亥革命以后,李叔同眼见世界迎来了新希望,却也同时眼见太多人命运轮转。在这场变革中,许幻园也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

这一切,在此之前,许幻园却从未详细向李叔同提起过,不是不提,而是不能提。即便临别这一刻,许幻园也只淡淡一句“我家破产了”,并无过多解释。别时,两人都未多说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别,很可能即是永别。生离即是死别,这样的场景,怎不让人泪雨凝噎。只一句后,许幻园便转身离开了,只留千言万语凝结在漫飞飞舞的雪花里……

那天清晨,天很冷,但许幻园离开后,李叔同却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许幻园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他才拖着沉重的步子回了屋。


返身回到屋内后,李叔同把门一关,眼泪止不住地就往下流了,叶子小姐见状,却也并不安慰,只取出琴轻抚。在叶子悠扬悲怆的琴声里,李叔同含泪写下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传世佳作。


这首词作里那句:“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只的“知交”,指的就是李叔同“天涯五友”。

在李叔同写下这句千古绝唱的这天,天涯五友,真的就此尽数散落在了天涯各处……而此时,在乱世的起伏中,他们的命运也似飘零的落叶一般……

想起这种种,再想起昔日五人欢聚的场景,怎不让人悲痛欲绝!此情此景下,天性敏感的李叔同悲叹:我的友人们啊,一些个在天涯,一些个在海角,全都星散零落于世间各处,此生,怕是很难再相见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苍凉,在李叔同心里缓缓升腾开来。

可以说,这首《送别》,是李叔同用苦痛蘸着泪水写成的,也正因此,他才打动了无数人。这首歌曾让朴树唱到半道,痛哭流涕,情不能自抑;也曾让高晓松感叹此生若谱得此曲,死而无憾;也让姜文久久不能释怀,多次引用到自己的作品里。

在写下这首《送别》不到四年后的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从此,世间的再无李叔同,而只有“弘一法师”……


奇扒公式


读起这句话,耳边便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你或许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或许记不全歌词,但只要旋律响起,你就会不自觉地哼起,传唱了百年,依旧怦然心动,这便是这首词的魅力。

出自近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一句什么意思呢?

同是知己好友,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四处流落,漂零伴一生。

李叔同是个传奇,前半生才情横溢,后半生佛学高僧。在凡尘世俗,文学,绘画,音乐,书法,教育,甚至戏剧,无一不精,遁入空门,毅然放弃所有,潜心修佛。一念既起,万般从容,做到极致,放得彻底,像谜一样,被人称道。

这首词创作于1914年,一同参加革命活动的好友许幻园因社会动乱,面临破产,离开上海之际,前来告别,李叔同还未来得及说道别的话,好友已经走远,李叔同感慨万千,含泪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通俗易懂,清新淡雅,婉转凄美。

采用诗经重章叠句写法,化用古典诗词,意境古朴典雅,音乐美感十足。

1 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夕阳”无一不在渲染离别气氛,无一不是离愁别绪,黯然神伤。

化用了许多诗句,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白居易《草》“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夕阳无限,多美的傍晚景致,可离别在即,哪有心情赏景,送别一杯浊酒,笑谈别后重逢,从今后,夜晚清冷梦常伴,人生离别是常态。将离别置于幽静优美环境中,以景衬情,更加伤感。

2 抒情,“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道尽人世沧桑,半生流离,无奈而悲怆,只有看透生离死别,才能从容放下一切。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别离”,是人生常态,有离才有聚,然而对李叔同来说,含义却不一样,

社会动乱,性命难保,送别朋友,再见是何年,何况别后世事难料,沧桑变化,恐一别成永别,怎能不伤感!

对佛学的兴趣与研究,让李叔同越来越看透人生,有所顿悟,有了遁入空门,远离世俗的念头,真的放弃所有,告别朋友,告别妻儿,不可能没有牵挂与忧虑。“惟有别离多”,既是无奈的叹息,又是离别的告慰,人生本如此,又何必牵挂与留恋!

李叔同的顿悟才成就了弘一大师的传奇,世间少了一位多情郎,佛家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了却世间的小爱,方能成就慈悲于世的大爱。


一绿浮芳



此句出自弘一大师出家前(俗名李叔同)所做的《送别》一诗。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此句字面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我和我的那些知己好友们,一个(些)在天涯,一个(些)在地角(海角?),星散零落于世间各处,很难再相见了,倍感孤独与苍凉,以及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天下送别诗多矣,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这些千古名作相比,《送别》一诗在艺术性和传播度上,毫不逊色。

这首小诗多用短句,朗朗上口,而且还被谱成歌曲,也是旋律简单优美,易于背诵。顺便安利电影《城南旧事》,很好看。

此诗引人入胜,引发共鸣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境。古人做赠别诗,多是豪迈,自信,勉励,乃至悲壮,颓废。此诗读来,却是平和,冲淡,平淡而隽永,以及一丝丝的无可奈何。本来分别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知交好友恨不得天天见面才好,总有说不完的话,然而命运与造化又是如此弄人,此一分别,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再见,偏偏又无力抗争,只能喝下这杯苦涩的酒,就此作别。既不必慷慨激昂,故作豪迈,也无需怨天尤人,惹人发笑,更不能颓废放浪,一蹶不振。送你一首诗,给你慰藉,虽然天各一方,仍有知己挂念着你。虽然也是顺从于命运,又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看破红尘,顺应天命的态度。

这种淡泊,隽永,对命运的感慨,与中国文人的传统一脉相承。诗经说“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王羲之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晏殊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柳永低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无奈。

顺便说下此诗的背景,有助于理解。此诗名既为送别,顾名思义,也就是在于友人分别时所做。李叔同自是书香门第,又天纵奇才,可谓饱读诗书,天之骄子。年轻时初到上海,李叔同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许幻园,许幻园是沪上诗文界的领袖人物,家境丰厚有钱,又大方,帮了李叔同很多、很多,又让他加入了自己的城南文社,邀请他住进自己家的城南草堂,二人唱和往来,一时传作文坛佳话,没想到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叫出李叔同,对他说: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家门都没有进。李叔同看着恩兄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屋里,他含泪写下了后世流传很广的《送别》一诗。

长途车上手机打字,累死了,有些地方说的不通透,见谅。


从小爱睡觉


每次看到这种题目,总感觉是AI君出的。不过弘一的这首歌,的确流传百年仍然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这首歌曾让朴树唱到半道,痛哭流涕,情不能自抑;也曾让高晓松感叹此生若谱得此曲,死而无憾;也让姜文久久不能释怀,多次引用到自己的作品里。


长亭、古道、芳草、柳树、笛声、夕阳、山峦。扑面而来的立体成像的画面感;也悠远绵长地传染着情绪。


是啊,每逢人生离别时,共聚郊外,长亭摆酒,前面是路,你我共饮,多少熟悉而亲切的面庞,饮罢这杯,转眼各自前程。殊途天涯,人生竟无法昨日,伤感之情瞬间你我。


天之涯,海之角,我们将彼此各自流散于不同境遇。所以一觥浊酒,抚慰我们彼此共同欢乐的时光吧,人生多离别,珍惜欢聚时刻。


然而对于大多人,人生第一次离别大概是毕业吧!散伙饭的时候,感情如酒,眼泪如水。第一次体验离别,痛饮自己,抱头痛哭。


李叔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家庭情况下,能够抓住这种情绪,创作出穿透心灵的歌词,被当世后世深深叹服。


炒米视角


这句话出自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出家前所做的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这首歌的词出自李叔同,曲子借用于一位美国艺人。此歌意境深远,曲调优美,歌词凄美哀怨,充分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是感慨人生本就知己难求,如今为数不多的好友也各安天涯,千山万水,从此音讯茫茫。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唏嘘不已。

当年,我是先从电影《城南旧事》中听闻的这首歌,如今依然耳熟能详。尤其在人到中年后,对这首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年代,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曾经的朝夕相处 ,心无芥蒂,无话不说,如今的散落天涯,淡淡牵挂却无话可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无奈和酸楚。



初见的欣然,再见的黯然,岁月的磨折已经让我们面目全非再也回不到从前。梦里梦外,一辈子就在一次次的离别中走完。


守望麦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的一首《送别》词,传唱百年,经久不衰。题目的字面意思就是:天涯海角,好朋友各自散落飘零。

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博学多才,是中国新文化的开创者之一。张爱玲曾说过:我从来不傲娇,但是站在弘一法师的寺院外,我是更加的谦卑。

这首歌曾让朴树唱的泪流满面,情不能自已。姜文也说,此生如能作的此等曲子,再无憾事。

这首词是李叔同送给好友徐幻园的,亦是弘一法师送别李叔同的。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普度众生的僧人弘一法师。“半世风流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斑衣蝶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被人广为传唱,曲调哀婉悠扬的《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所做。

李叔同出生于津门故里,盐商之后,父亲官至吏部主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和富二代。

他的前半生,满腹才华,无论在音乐、戏剧、书法、绘画、金石、诗词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扮演的“玛格丽特”,披着迷人的波浪长发,粉红色洋装,腰身紧束,开启了中国人表演话剧的历史先河……,他是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被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可是,在39岁那年,却突然遁入空门,弘法四方,度人度己,成为名扬四海的法道高僧—-弘一法师。

1911年,李叔同结束了6年的日本留学生涯回到祖国,此时,国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局动荡,改朝换代,乱世纷争,辛亥革命、宋教仁被杀、二次革命……各省军阀纷纷独立,又取消独立,怎一个“乱”字了得。他出国前曾经的公子哥生活,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遥想当年,二十岁的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上海许家的“城南草堂”,是他们的大观园。李叔同与许幻园虽为富家子弟,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们宣扬民权,提倡移风易俗,男女婚姻自主。在这里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逍遥自在。

然而,生逢乱世,层出不穷的社会变革,不仅让李家家业凋零,也导致许幻园家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他自己以教书谋生。

这天,草堂主人许幻园突然来到他公寓的门口,告诉他自己破产了,他们曾经的乐园大观园要拿去抵债。然后,转身离去,他要进京向袁世凯讨说法了……许幻园走得很快,不忍扭头。

李叔同望着老友的背影,内心百感交集,站立沉默许久。

在钢琴前坐下,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无限的伤感在心头萦绕。

时局动荡,大观园已不复存在,“天涯五友”,各自飘零,昔日的挚友都各自去了哪里,问君此去几时还,无人能答。这世间,终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生?

生逢乱世,谁又能把握得了自己的命运。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送别,送别过去,送别昨天,送别亲人,送别朋友……

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阅尽繁华终归空, 无非梦幻与泡影!

这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似乎有着某种暗示。

所以,后来有人说,这首《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名义,传达出看破红尘的内心觉悟,是他告别尘世、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这一年,李叔同,36岁,已是阅尽人间繁华与别离,经历乱世,家庭的变故,朋友的离去,深感人生的无常。

就在李叔同写下《送别》后的第三年,1918年,他抛下了结发妻子俞氏、儿子和日本妻子雪儿,遁入空门。从此与佛堂相伴,一灯,一粥,每日诵经、打坐,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研究律学。

半世繁华半世空,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有了高僧弘一法师。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讲经足迹踏遍闽南,战争使得闽南大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他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那舒缓的语调,抚慰了无数绝望之人的灵魂。

去年,朴树在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时,深情投入,现场突然失控大哭。

后来他回应媒体,说当时是因为太激动,情绪和情感都达到了一个饱满的状态,而且因为人到中年以后,对这首歌有了更深的感悟,感受到人生的复杂。

朴树甚至说过,“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

张爱玲也说:“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此刻,《送别》的歌声在耳边回荡,哀婉而悠远,用心感受一代宗师的灵魂所在,悲欣交集。

高僧大德,佛法无边。人生永远没有圆满的一天,不圆满,修行就不能终止。

弘一法师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

行文至此,已是泪水涟涟,愿你我的灵魂能与大师相遇,接受洗礼,将心中的感动化作一股力量,那就是爱、慈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略翻了翻回答,大家都说了这首词的出处,我就不赘述了,不参考别人的经历和创作的背景,只简单说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粗浅理解。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我已走过半生,走过许多地方,结识过不少好友(也就是所谓的知交,彼此相知又有共同志趣,便成了知心交往的朋友——知交),而现在,年岁已大,岁月匆匆,我的朋友们都已经散落在天涯海角,或是已经不在了,半数零落,“零落”一词既贴切地表现了知己飘零,自己也飘零的凄凉,又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荒凉,天地之大,知己却所存不多。举目四望,一片萧索。

小女子粗鄙之见,见笑。

凑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