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用户330208855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被人广为传唱,曲调哀婉悠扬的《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所做。

李叔同出生于津门故里,盐商之后,父亲官至吏部主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和富二代。

他的前半生,满腹才华,无论在音乐、戏剧、书法、绘画、金石、诗词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扮演的“玛格丽特”,披着迷人的波浪长发,粉红色洋装,腰身紧束,开启了中国人表演话剧的历史先河……,他是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被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可是,在39岁那年,却突然遁入空门,弘法四方,度人度己,成为名扬四海的法道高僧—-弘一法师。

1911年,李叔同结束了6年的日本留学生涯回到祖国,此时,国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局动荡,改朝换代,乱世纷争,辛亥革命、宋教仁被杀、二次革命……各省军阀纷纷独立,又取消独立,怎一个“乱”字了得。他出国前曾经的公子哥生活,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遥想当年,二十岁的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上海许家的“城南草堂”,是他们的大观园。李叔同与许幻园虽为富家子弟,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们宣扬民权,提倡移风易俗,男女婚姻自主。在这里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逍遥自在。

然而,生逢乱世,层出不穷的社会变革,不仅让李家家业凋零,也导致许幻园家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他自己以教书谋生。

这天,草堂主人许幻园突然来到他公寓的门口,告诉他自己破产了,他们曾经的乐园大观园要拿去抵债。然后,转身离去,他要进京向袁世凯讨说法了……许幻园走得很快,不忍扭头。

李叔同望着老友的背影,内心百感交集,站立沉默许久。

在钢琴前坐下,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无限的伤感在心头萦绕。

时局动荡,大观园已不复存在,“天涯五友”,各自飘零,昔日的挚友都各自去了哪里,问君此去几时还,无人能答。这世间,终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生?

生逢乱世,谁又能把握得了自己的命运。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送别,送别过去,送别昨天,送别亲人,送别朋友……

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阅尽繁华终归空, 无非梦幻与泡影!

这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似乎有着某种暗示。

所以,后来有人说,这首《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名义,传达出看破红尘的内心觉悟,是他告别尘世、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这一年,李叔同,36岁,已是阅尽人间繁华与别离,经历乱世,家庭的变故,朋友的离去,深感人生的无常。

就在李叔同写下《送别》后的第三年,1918年,他抛下了结发妻子俞氏、儿子和日本妻子雪儿,遁入空门。从此与佛堂相伴,一灯,一粥,每日诵经、打坐,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研究律学。

半世繁华半世空,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有了高僧弘一法师。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讲经足迹踏遍闽南,战争使得闽南大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他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那舒缓的语调,抚慰了无数绝望之人的灵魂。

去年,朴树在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时,深情投入,现场突然失控大哭。

后来他回应媒体,说当时是因为太激动,情绪和情感都达到了一个饱满的状态,而且因为人到中年以后,对这首歌有了更深的感悟,感受到人生的复杂。

朴树甚至说过,“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

张爱玲也说:“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此刻,《送别》的歌声在耳边回荡,哀婉而悠远,用心感受一代宗师的灵魂所在,悲欣交集。

高僧大德,佛法无边。人生永远没有圆满的一天,不圆满,修行就不能终止。

弘一法师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

行文至此,已是泪水涟涟,愿你我的灵魂能与大师相遇,接受洗礼,将心中的感动化作一股力量,那就是爱、慈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第一次听到这句诗,我还是上小学。那会儿流行电视台点歌,有钱人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就会去电视台点歌,为朋友贺喜,为亲人送别。

《送别》这首歌在彼时特别受捧,几乎成了白事必点。于是乎,每当我打开电视,碰倒电视里播放这首歌时,都会想着谁家又有人去世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以至于到大学快毕业了,我还是惯性的把这首歌当做丧葬歌曲。

大四下半年,室友已经是各自忙碌了。若不是毕业答辩,想必也没机会把人都聚起来。那天晚上,我们宿舍人一起去唱歌,路上碰到一群女生,也是我们班的,于是就一起去了。

那天晚上本就喝了许多酒,脑子懵懵的。脑子一热,就点了一首《送别》,本想祭奠我们消失的大学生活。可我还没拿起话筒,就有个女生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好多人都哭了。

当时我是想嘲笑他们来着,一首丧葬歌曲,犯得着这么卖力吗?可仔细想想,或许真的是这首歌有什么魔力吧。便收了心,把这首歌记在心里。


唱完歌回去的时候,月色高明,酒也几分醒。大家在路上也都说着客套话,以后怎样云云,气氛有些哀伤。我默默的打开手机,查了一下这首歌。知道了李叔同,知道了弘一法师,也终于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哭。

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收拾东西走了。临别跟我们一人来了个拥抱,我笑着对他说,干嘛这么郑重其事呢。他笑笑不说话,轻轻的关上宿舍门,走了,也不让我们去送他。

宿舍一共六个人,我是第四个走的。我也跟他们来了个拥抱,却没人笑着对我说,干嘛这么郑重其事呢,只是都目送我离去。我也轻轻关上门,关上门的那一刹,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了。

空荡荡的楼道里,就我一个人。我拖着行李,一直走到楼道口,眼泪也跟到楼道口,我擦干眼泪,就下楼走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一别,已经五年了。除了偶尔路过他们所在的城市,从未聚齐过。宿舍里有人结婚了,也都是红包至、人未到。


祗树


《送别》里面的句子,是我高三暑假里最喜欢吹(笛子)的一曲,大学毕业的时候偶尔吹吹,那个去曲调铭记于心。

高中毕业了,要离开家乡去上学,暑假很热,傍晚和最要好的两个朋友坐在在村口的渠头上,聊一聊,吹一吹,53517615523471.直到也比较晚,凉风起,,,18年了,那以后能聚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就连春节也很难约在一起,那时候的玩伴、发小、知己,现在也都成家了,在另外的城市或方圆几十公里,我们曾一起长大,现在才发现越长大越孤单,,,

另一个时期是在大学毕业后,实习、就业、回家,很多同学离开了这座城市,还有个别的同学留在这里,大家住在城中村,离得很近,有的干脆合租一间小屋,通吃、同住、在同一单位上班,那一两年的时间,随着工作得不断变化调整,总是帮同学搬家、送同学离开,大部分送走了,十多年就再也没有见过,渐渐的一个村子就剩下一两个认识的同学,那时候坐在楼顶吹一吹,5351.6165.5123212

直到后来就剩下自己一人,同学走了,现在的爱人却出现在我的生活里,陪伴着我,直到那个村子拆迁,搬到另一个村,又拆迁,再搬,,,






一路飞花


天高地远,我的知交喔,各自离别散落在天涯海角。

(给我学生的老婆的几句话:

哈!你千万别忘记你对我的承诺:如果我老公会因为高血压出什么意外,你说由你来侍候他。我当时真认为你让他太激动因此而血压增高了。(以前是没有高血压的哟),当然我不希望他有什么意外,我自信懂得一些保健知识,不会出什么意外,只是在我心里,有你的那个承诺而变得比较没有你的那个承诺而放了他的心。这次我骨痛,你老公小张来了,我十分感谢他,认为他是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时代里很少见到的能够实现自己承诺的好人。你可能不知道,他在认识你之前,对我说过一句话:“有我呢”。我把它记住了。那是在多少年前一个下大雪的早上,宝J饭店外有一个病得很重的叫花子躺在下水道铁盖上,过路的人们这个看看那个瞧瞧,可他一动不动,几乎浑身被雪掩埋,我想:他是死了吗?就捡了一根树枝去挑他一下,他约为动了一动,我知道他没有死,听旁边有个声音告诉我,他在这里呻吟了一整夜。我想:在一晚上的风雪里生着病躺在这里也没有冻死他,这生命有多顽强啊!同时觉得他太可怜了,我应该去给他拿点干的衣物来让他穿。于是我离开他,走到公司大门巧遇小张从大门里出来,我于是告诉了那人的境况。并且脱口问小张:如果我有一天也变成他那样,有谁来管我呢?小张立即说:“有我呢”于是,几十年来,我愉快而放心地生活,当然特别注意自己的身心保健,让快乐、轻松、健康伴着我,我知道我的老公待我好可是力气小喔,我更知道不能让儿子担心我,影响他的工作,所以自己特别要保重好自己,千万不要倒下,知道痛苦只能是自己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痛苦,几十年来我精精神神工作,风风火火投入我的业余爱好,摄影/到处跑,保健/不少医生都信任我这双手,婚介/已经数不清成就了多少和谐婚姻,助人/是我最大的乐事,不分白天黑夜,就这样感冒几乎都没有得过,天天高高兴兴轻轻松松紧紧张张地过日子,老公和儿子都宠着我,我感觉自己比许多女人都幸福。我感谢我生命中碰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大大小小的贵人,这一次的意外生病,是老天对我的惩罚,让我知道人要老老实实不要太过放纵自己,就因为我露宿在楼顶一整夜,拍下了早上天空中日月同辉的照片,常常有幸见到傍晚日月同辉的我,一辈子也没有见到过早上的日月同辉,我高兴地见到了,可是,我高兴得太过了,老天罚我骨痛,我不得不心服口服,这次病,我知道老公弄不动我,不想让他知道,我第一个告诉的是你,因为是把你当亲人一样,以为你一个人在深圳小张在青岛,你不会有牵挂,在那里都是一个人嘛,可不知道你又被返聘了,当然,你不知道我不想让老公知道我有什么病了,是你电告了他我病了,当然他就一定会来看我的哟,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有病时第一想到的应该是“爱人”,可是在我这里,这个理论就不是这样,他在我身边待我怎么好都没有用,他力气太小,自己又三高,弄不动我不说,还得让我痛着担心他,所以我不让他知道我病了,是你不懂我和他的特殊情况,你,告诉了他,他立即来了,嗨!有什么用啊,看着我痛得站、坐都不行,嘴都不能张,吃饭都吃不到,他想牵一下都不能够碰手,想扶一下吧,差点两个人一起倒了,吓得我巨痛更加重。干嘛要让他知道喔,好不容易想法让他走掉的第二天,小张从青岛来了,这下子举手投足有靠了。感激小张的心让我的病轻了许多。这一点你要想得通啊,你说小张在你住院都没有来照顾过你,那的确是工作太忙,你住院是耳朵问题,可以走动啊,你不是说你女儿来看你两次也是他打电话叫你女儿,你女儿才来看你的吗,而我这次是和他妈妈一样的骨痛,他就知道我是行动困难,也更了解我老公斯文弄不动我,所以带着他的工作也来了。实现了他认识你之前对我的“有我呢”的承诺。你有一个守信的老公又那么能干,多好哇,一定要珍惜哟!至于经济问题,你退休的工资比我高喔,钱吗不用发愁。把现在住之外的房子卖了不就可以了,女人千万要让暂时没有收入的老公不要着急哟。现在你们有车有房,比调深圳之前无车无房无工资要好多少倍呢,千万做一个知足的人啊。你说我说得对不对呀?

正是:

不怕天高地远,哪怕天之涯,海之角,真正知交啊...来时莫徘徊。



北京那年的终雪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由来,它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后来成为了一首歌,一首唱起来让人泪流满面的歌。

《送别》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家在清朝的时候是天津巨富,年轻的时候也是风流才子,在维新变法中他是非常支持变法的,甚至刻了印章,自称康梁的徒弟,当然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后来他沉迷于各大风流场所,再到后来他去了日本留学,回来后判若两人,开始潜心研究艺术,由于他经历了自己家的家庭变故和社会变故,故对以后的艺术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在1914年,他的好友拜访他离开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诗!

到1918年,他就看破红尘,出家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当年的维新派人员死的死,逃的逃,这种打击下,他是清楚的,从此天涯海角,再也无法相见。到1914年他的好友离开,他是异常伤感,写下这首名诗,配上了旋律,就成了经久不衰的歌曲!

说到这里又得提一个人物,那就是席振铎,是席慕蓉的父亲,席慕蓉大家应该都熟悉,著名的散文小说家,她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燕子》,杨角风读书的时候是考过阅读理解的:

“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

席慕蓉一家其实最早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她的叔父是坚定的抗日力量,后来被日本鬼子给暗杀了。她的父亲后来去了重庆,再后来去了香港,再后来是台湾省和德国……

所以,我认为这首歌更多的饱含一种思乡的感情,已经不是纯粹的送别之情了……

席慕蓉曾经说过,她的父亲思乡之情从来没有变淡过,反而越来越浓烈,甚至有次遇到了刚割开的草,他就蹲下闻一闻,并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这首诗是不能拆开一句一句的读的,这样你也读不出感觉,必须配上音乐,边听边思考,这就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说实话,身在异乡的杨角风,听这首歌,眼睛也会湿润,不是因为没有知己,而是这旋律就会让你哭,让你想到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那些永远回不了家的人……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此句出自弘一大师出家前(俗名李叔同)所做的《送别》一诗。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此句字面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我和我的那些知己好友们,一个(些)在天涯,一个(些)在地角(海角?),星散零落于世间各处,很难再相见了,倍感孤独与苍凉,以及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天下送别诗多矣,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这些千古名作相比,《送别》一诗在艺术性和传播度上,毫不逊色。

这首小诗多用短句,朗朗上口,而且还被谱成歌曲,也是旋律简单优美,易于背诵。顺便安利电影《城南旧事》,很好看。

此诗引人入胜,引发共鸣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境。古人做赠别诗,多是豪迈,自信,勉励,乃至悲壮,颓废。此诗读来,却是平和,冲淡,平淡而隽永,以及一丝丝的无可奈何。本来分别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知交好友恨不得天天见面才好,总有说不完的话,然而命运与造化又是如此弄人,此一分别,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再见,偏偏又无力抗争,只能喝下这杯苦涩的酒,就此作别。既不必慷慨激昂,故作豪迈,也无需怨天尤人,惹人发笑,更不能颓废放浪,一蹶不振。送你一首诗,给你慰藉,虽然天各一方,仍有知己挂念着你。虽然也是顺从于命运,又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看破红尘,顺应天命的态度。

这种淡泊,隽永,对命运的感慨,与中国文人的传统一脉相承。诗经说“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王羲之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晏殊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柳永低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无奈。

顺便说下此诗的背景,有助于理解。此诗名既为送别,顾名思义,也就是在于友人分别时所做。李叔同自是书香门第,又天纵奇才,可谓饱读诗书,天之骄子。年轻时初到上海,李叔同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许幻园,许幻园是沪上诗文界的领袖人物,家境丰厚有钱,又大方,帮了李叔同很多、很多,又让他加入了自己的城南文社,邀请他住进自己家的城南草堂,二人唱和往来,一时传作文坛佳话,没想到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叫出李叔同,对他说: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家门都没有进。李叔同看着恩兄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屋里,他含泪写下了后世流传很广的《送别》一诗。

长途车上手机打字,累死了,有些地方说的不通透,见谅。


打死不喝孟婆汤


读起这句话,耳边便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你或许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或许记不全歌词,但只要旋律响起,你就会不自觉地哼起,传唱了百年,依旧怦然心动,这便是这首词的魅力。

出自近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一句什么意思呢?

同是知己好友,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四处流落,漂零伴一生。

李叔同是个传奇,前半生才情横溢,后半生佛学高僧。在凡尘世俗,文学,绘画,音乐,书法,教育,甚至戏剧,无一不精,遁入空门,毅然放弃所有,潜心修佛。一念既起,万般从容,做到极致,放得彻底,像谜一样,被人称道。

这首词创作于1914年,一同参加革命活动的好友许幻园因社会动乱,面临破产,离开上海之际,前来告别,李叔同还未来得及说道别的话,好友已经走远,李叔同感慨万千,含泪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通俗易懂,清新淡雅,婉转凄美。

采用诗经重章叠句写法,化用古典诗词,意境古朴典雅,音乐美感十足。

1 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夕阳”无一不在渲染离别气氛,无一不是离愁别绪,黯然神伤。


化用了许多诗句,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白居易《草》“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夕阳无限,多美的傍晚景致,可离别在即,哪有心情赏景,送别一杯浊酒,笑谈别后重逢,从今后,夜晚清冷梦常伴,人生离别是常态。将离别置于幽静优美环境中,以景衬情,更加伤感。

2 抒情,“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道尽人世沧桑,半生流离,无奈而悲怆,只有看透生离死别,才能从容放下一切。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别离”,是人生常态,有离才有聚,然而对李叔同来说,含义却不一样,

社会动乱,性命难保,送别朋友,再见是何年,何况别后世事难料,沧桑变化,恐一别成永别,怎能不伤感!

对佛学的兴趣与研究,让李叔同越来越看透人生,有所顿悟,有了遁入空门,远离世俗的念头,真的放弃所有,告别朋友,告别妻儿,不可能没有牵挂与忧虑。“惟有别离多”,既是无奈的叹息,又是离别的告慰,人生本如此,又何必牵挂与留恋!

李叔同的顿悟才成就了弘一大师的传奇,世间少了一位多情郎,佛家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了却世间的小爱,方能成就慈悲于世的大爱。


一绿浮芳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很多人只知这句经典绝唱取自歌曲《送别》,却不知这段绝唱背后,还有一个无比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乎弘一法师李叔同和他的天涯五友,也正是这个故事,为弘一法师的最终出家打下了伏笔。


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的上海一片凄凉。年后某日清晨,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突然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不等李叔同反应,许幻园就决然地转身离开了。李叔同呆住了,他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想起不久前接二连三破产的好友,陷入了深思。辛亥革命以后,李叔同眼见世界迎来了新希望,却也同时眼见太多人命运轮转。在这场变革中,许幻园也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

这一切,在此之前,许幻园却从未详细向李叔同提起过,不是不提,而是不能提。即便临别这一刻,许幻园也只淡淡一句“我家破产了”,并无过多解释。别时,两人都未多说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别,很可能即是永别。生离即是死别,这样的场景,怎不让人泪雨凝噎。只一句后,许幻园便转身离开了,只留千言万语凝结在漫飞飞舞的雪花里……


那天清晨,天很冷,但许幻园离开后,李叔同却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许幻园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他才拖着沉重的步子回了屋。

返身回到屋内后,李叔同把门一关,眼泪止不住地就往下流了,叶子小姐见状,却也并不安慰,只取出琴轻抚。在叶子悠扬悲怆的琴声里,李叔同含泪写下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传世佳作。


这首词作里那句:“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只的“知交”,指的就是李叔同“天涯五友”。

在李叔同写下这句千古绝唱的这天,天涯五友,真的就此尽数散落在了天涯各处……而此时,在乱世的起伏中,他们的命运也似飘零的落叶一般……

想起这种种,再想起昔日五人欢聚的场景,怎不让人悲痛欲绝!此情此景下,天性敏感的李叔同悲叹:我的友人们啊,一些个在天涯,一些个在海角,全都星散零落于世间各处,此生,怕是很难再相见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苍凉,在李叔同心里缓缓升腾开来。

可以说,这首《送别》,是李叔同用苦痛蘸着泪水写成的,也正因此,他才打动了无数人。这首歌曾让朴树唱到半道,痛哭流涕,情不能自抑;也曾让高晓松感叹此生若谱得此曲,死而无憾;也让姜文久久不能释怀,多次引用到自己的作品里。

在写下这首《送别》不到四年后的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从此,世间的再无李叔同,而只有“弘一法师”……



记者李满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词。

李叔同大概不用过多的介绍,凡是对文化有点兴趣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出身富家,学问渊博,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是新文化的倡导和传播者,他是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37岁时出家为僧,即弘一法师。

《送别》一词,是李叔同送别好友时有感而作。这个好友是许幻园,当他面临破产,面临人生的大转斩。这首词从创作之日起,就在社会上被广泛传唱。它之所以能感动人,与他的创作背景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要知道这首诗是弘一法师写的。也不别知道他的起历是由于和许幻园的分别。而是因为分别本是人生的常态,谁也摆脱不掉。而分别是总难免有些伤感与惆怅吧?这首词写出了人们面对分别时的普遍情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好的文章,总是能感动人的。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词名为《送别》,全词无送别二字,然而又字字句句尽道送别之事,送别之情。让人读后兴起无限感慨。这首词流传很广,现在唱它的时候却并不多。关键在于他所表达的是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情感。而我们唱歌大多数时候是为了高兴。

长亭外,就是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个字一出口,心中不免涌起李白的名句“平林漠漠烟如织”,不免就想起,“何日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道边,长亭送别之处,必在古道之边。而人生的离别,又非起自今日,自古而然。大概从有这长亭,有这古道之日起,这长亭的送别就开始了。“芳草碧连天”,随着这长亭古道的向前延伸,路边的荒草随着古道一起向前延伸,直到天的尽头。芳草连天的意境,又很容易把人引到范仲淹的名句中,“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在沿着连天的芳草,目光投向不可知的远方后,又迅速把回到眼前。“晚风拂柳笛声残”,晚风轻轻的吹来,柳丝在晚风里依依相留。折柳送别,是中国人千年的传统,柳者,留也。柳丝轻扬,便是依依惜别。周邦彦曾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笛声是清亮的,欢快的,愉悦的。而现在,这笛声也残了。杨柳依依笛声已残的意象一过,镱头又转向遥远的天边,“夕阳山外山。”欧阳修的句子又在耳边响起:“平芫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而这行人,不就是送别的对象吗?

李叔同的送别,是他自己在内心为朋友的送别,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送别。所以,他词中的意象既是近的,又是远的。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所以,他又极其简单的句子,就把古往今来送别的情绪一起调集过来。使它产生强烈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感动,不是因具体的事情而起,它表达的是人人都有体验的一种情怀。

上阙侧重写的写的是送别的情景,下阙侧重写别后之情。而最后两句,既可以理解为别后之情,又可理解为别时之景。这就是诗的妙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天涯海角,是用来形容极远之处的。这里的极远,是不可量化的。这个远,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分开之后,就是天涯海角了。知交半零落,这一句说明,此词虽因与许幻园的离别有感而作,但其中的“知交”并不是指他一人。而是曾经的朋友与相知,如今许多都是天隔一方,想要回到之前的生活是不可能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曾经的朋友同学,在某一次的分手之后,可能一生再也不会相见。人生就处在永远的分别之中。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句的妙处在于,它没有主客的差别。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主人劝客。而李叔同的,一杯浊酒是谁喝的?主人吗?客人吗?都可以,对象是模糊的。正因为这种模糊,才使它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一杯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里的“寒”,不是寒冷之意,而是孤独之意。我们现在不还说“抱团取暖”吗?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是暖和的。朋友走了,离下的只是孤寒。连做梦的时候,都是孤独的。

李叔同大概从送别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情。既表达了送别的淡淡忧伤,又不过分。是送别词中的精品,可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毫不逊色。


七月流火140400643


美国内战期间,著名音乐家约翰·庞德·奥德威写了一首伤感的民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这首歌后来流传到日本,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填上日文的新词,命名为《旅愁》并与1904年发表,这首歌立刻在日本被广泛传唱。

1905,李叔同去日本留学,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但是一直放在心里。直到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李叔同为这个曲调谱上了中文,也就是后来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


送别的全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段词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手手抄下来的,关于李叔同先生写作的原稿早已经遗失了。

等到1935年,当时的唱片公司百代公司录制发行却是以下的版本: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丰子恺先生手抄的李叔同原词如果抛开曲调,也是一篇优美的诗歌。

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微分吹拂着柳树,送别的笛声渐渐消失,太阳在山边落下;天涯海角,知音难觅,喝完了这杯酒,可以暂时告别梦里面的寒冷与孤独了。

看到这首歌词,我们想到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的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想到的是“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想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在曲调的束缚下,李叔同将中国的传统意象完美的融入到了歌词之中,歌词烘托出离别的氛围让听者感同身受,而李叔同强大的文学功底既让这首歌词为曲服务,却独立于曲调之外,传唱至今仍然被大众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