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版《放牛班的春天》!侗族姑娘用音乐搭桥,滋养留守儿童心灵

“留守”生活 让她与音乐结缘

1982年的中秋节,吴凤英在芦笙笛之乡——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美德侗寨出生,取名“凤英”,蕴意“吉祥安康”之意。然而,吴凤英的命运却并非如名字一样顺利安康。

吴凤英出生不久,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她只能跟着母亲和奶奶生活。但村寨里不少孩子,当时却没有她这样幸福,很多孩子的双亲,为了生计只能选择外出务工。



吴凤英说,虽然她并非“留守儿童”,但父亲常年不在,缺失父爱的她能深深体会到“留守”二字意味着什么。每当思念父亲时,她总忍不住要听听音乐,唱唱当地的民谣歌曲,渐渐的,她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自幼便会找寻与音乐相关的书籍来看,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练习吊嗓,即便是做农活,或帮家里料理家务,也会唱各类民谣。”吴凤英回忆说,依稀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她曾想参加学校的独唱比赛,但家人却不是很支持,但酷爱音乐的她,仍悄悄报名参赛,没想到最后居然拿到了第一名。自此,家人才默认了她的音乐天赋。


渴望音乐的山里娃娃们

14岁的那年,吴凤英的父亲不幸去世,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吴凤英最终只得选择辍学。然而,不甘命运的她仍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为给家庭减轻负担,16岁的吴凤英独自来到千里之外的深圳打工。

起初,吴凤英在一家制衣厂里打杂工。随后,她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转而参加了不少当地的演出,渐渐的,她在深圳站稳了脚跟。

吴凤英回忆说,有一次她从深圳回到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歌声。顺着歌声,她找到了这个名为欣怡的小姑娘。望着小欣怡那童真明亮的眼睛,听着她清澈透亮的歌声,吴凤英仿佛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

与乡亲交谈后吴凤英得知,4岁的小欣怡,因其爸、妈要外出打工,小欣怡刚满月便跟随家中老人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随后,在与小欣怡的家人交流中,吴凤英渐渐地了解到,小欣怡也是一个酷爱音乐的孩子。




据小欣怡的家人介绍,小欣怡刚学会说话,便已开始自哼听过的音乐了,乳牙还没长齐,就能伴随着琴声放歌起舞。甚至在学习民族乐器琵琶弹唱时,手指都磨起泡了,也没喊过一声疼。

如今,已有7岁的小欣怡,每天晚上要练习完弹唱琵琶歌和牛腿琴歌后,才会睡觉,可以说,音乐早已成为小欣怡生活中的一部分。

走访中,吴凤英发现,与小欣怡有着相同情况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帮孩子,对音乐均有着渴望。


她用音乐 唤起孩子的希望

也许是被小欣怡所打动,也许是放不下家乡的这群孩子,2015年,33岁的吴凤英毅然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美德侗寨,开办起了留守儿童合唱团,同时开了一间民宿,免费供这些孩子学习所需。

据了解,自合唱团开办以来,包含小欣怡在内,已有12名孩子参与。这些孩子平均年龄在七八岁左右,个头不高,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吴凤英说,她不仅教孩子们唱歌,还会安排孩子们参与如同电视上的演唱会一样的集体排练。她说,等这些孩子的父母回到家中,就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寨子里的鼓楼戏台上演出。




据了解,自从加入到凤英老师的合唱团之后,小欣怡变得开朗多了,还当起了合唱团的小队长。

不仅是小欣怡,小欣怡的伙伴皮皮、内向的小雪等同样发生了较大的改观。“现在,皮皮也没那么淘气、厌学了,小雪也不像原来那样内向不爱说话了。”小欣怡说。

对此,吴凤英表示,虽然这些孩子都被贴上了“留守儿童”的标签,但其实他们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也喜欢TFBOYS,也喜欢在大人面前展现自己。“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吴凤英说。

正是在吴凤英的不断努力下,2018年6月1日,她所组建的留守儿童合唱团,还受邀参加了北京“先锋向善”合唱节,引起了广大网友对留守儿童、对侗族音乐文化的高度关注。

如今,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吴凤英组建的合唱团,俨然成了美德侗寨里的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虽然吴凤英没有教师证,她的善举也算不上是下乡支教,但她却带着音乐回乡,用音乐还原了孩子们的纯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用音乐治愈伤痛,学会拥抱、热爱生活。

采访结束时,吴凤英表示,今后除了音乐,她还会引入农耕、手工艺制作,并开设民族故事学习,阅读课等技能课程,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学有所得,最终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大山,看到外界更广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