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残疾朋友在政府和科研单位的领导支持下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今天对于康庄镇的残疾人来讲,是值得纪念的一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柳编学习,他们在今天迎来了毕业典礼。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作为残疾人的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也可以是价值的创造者了。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延庆区残联决策的前瞻性,离不开康庄镇政府对于柳编项目的支持与鼓励,更离不开北京拓新盛达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对于帮扶残疾人的倾情投入。

毕业留念

最近一段时间,康庄镇的残疾人很忙。他们在忙着学习柳编致富创造价值,柳编除了作为残疾人就业项目,同时在职业康复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培训班的学员们展示他们编织的成品

提起残疾人,第一印象里就是就业难、纯消费者;提起手工匠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传承和艺术品;而柳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这三者碰撞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奇迹呢?

毕业典礼现场,出席领导欣赏残疾人的柳编成品

康庄镇镇长张春元发表讲话,对于残疾人的柳编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延庆区残联副调研员代成献发表讲话,对于残疾人的柳编成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康庄镇温馨家园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成立了个残疾人柳编学习中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残疾人学习的热情,不仅仅是柳编老师细心、耐心的教导,也不仅仅是一件件或笨拙或精美的柳编成品,我们看到的是残疾人脸上新生般的希望。有了这门手艺,虽然身有残疾,却也可以赚钱创造自己的价值了。我们都很明白,作为残疾人,除了身体上带来的限制,更多的是就业难而产生的自卑感和边缘感,所以他们对此次柳编的学习是那么的认真与渴望。

毕业现场,残疾人代表发表感言

在康庄镇温馨家园的柳编学习中心,汇聚在这里的残疾人有的眼睛不好、有的肢体残疾、有的语言障碍……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对柳编创作的热爱,一根根柳条在手里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灵巧的变幻着,学习的残疾人之间也不时的进行着交流,互相探讨、交流经验,互相关怀鼓励,一件件手工艺品是康庄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见证。学员当中的郭秀涛今年52岁,视力重残几乎看不见,她有一儿一女都考进了清华大学现己参加工作,她在这里学习非常认真,因为视力不好编织的比别人更慢,晚上回家还要求带活回去接着练。今年51岁的张文平已经儿孙满堂,她下肢都不能动了,因为柳编必须要脚帮忙,但她只能完全靠两只手来完成,却也做的非常好。还有今年59岁的郭广文,他是一个听力重残,也是当地出了名的劳动能手,他在这批学员中学习出类拔萃,做的又快又好,甚至比老师做的还好……如果不是这个柳编项目,作为残疾人的他们,或许继续生活在别人鄙夷的眼光当中,或许继续的每天无所事事成为家人的负担。看着大家学习的那股热情劲儿,可见他们对于这次机会是多么的珍惜。

编织中的她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要赶快学会这个柳编,学会后好回到我们村里做师傅,教会别的残疾人都来学这个”,学习中心一个残疾人如是说。这是在这里学习柳编的残疾人共同的心声,除了自己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带动身边的残疾人共同参与进来,共同致富。

康庄镇有残疾人一千多名,近年来镇领导对温馨家园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一直在用各种方式鼓励并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实现就业并创造价值,为此,镇政府和区残联领导进行了很多尝试。此次依托区残联的推荐托管机构北京拓新盛达科技有限公司在托管过程中,对温馨家园管理和改革进行了许多大胆有益的尝试,而柳编无疑是最成功的一种,给残疾人带来了福音。除了在温馨家园成立专门的柳编教学教室,聘请专业的手工艺人现场指导教学,对于残疾人编制出的产品也进行了回收销售,大大的增强了残疾人前来学习的信心,同时为了扩大残疾人就业,也为了节省成本,北京拓新盛达有限公司更是选择了基地,提供树苗,培养一批残疾人在康庄种植可用于编织的柳树,真正实现一条龙服务。

延庆区残联理事长朱万富给残疾人颁发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康庄镇副镇长哈莹莹给残疾人颁发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这不是终点,北京拓新盛达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残疾人服务,研究制定了多种适合残疾人就业和康复理疗的项目,希望通过和温馨家园的合作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康庄镇的残疾人在不断变化着,变的忙碌,变的自信,也在变的富裕,他们用一双劳动的手将一条条柳条变成金条,奏响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凯歌,他们为残疾人活出了一个新的模样继续努力着。

这是现场最温情的一幕,关爱残疾人,北京拓新盛达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