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贏過「別人家的孩子」?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發了一條朋友圈:

我還沒看文章,只是看了她的文字,心裡就不由得升起一股焦慮:這麼拼,我們怎麼活……

她女兒比我女兒還小一點,又在省城大城市,爸媽還這麼優秀……

不得不承認,這年頭養娃,拼的就是爹媽。

因為焦慮,內心戲不由得多了起來,腦子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看看朋友圈,曬娃畫畫,曬娃跳舞,曬娃認字讀書,曬娃說英語,背唐詩……

我想著,我女兒沒學畫畫,也沒學跳舞,我也沒教認字,英語啟蒙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唐詩還只會“鵝鵝鵝”……

怎麼玩?

還好,冷靜片刻,我意識到焦慮是種負能量,不能這樣下去

----我已經不如人,這個時候還不遠離負能量,只會變得更蠢的。

我默默地又找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翻了翻,安慰下自己,

再拿出《性格的力量》讀了讀,定定心。

想想,我們的焦慮來自哪裡呢?

1,跟“別人家的孩子”拼

孩子也是不容易,一來到這個世上,莫名其妙就有了一個一直跟隨他的競爭對手:別人家的孩子。

我仔細研究了下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他就跟夢中情人一樣,是集所有孩子優點於一身的虛構人物。

跟畫畫最好的孩子比畫畫,跟彈鋼琴最好的孩子比鋼琴,跟英語說得最溜的比英語……當然會覺得自己的娃不行。

這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我們取的是TOP10,不是平均水平,這是以偏概全。

我們找老公的時候,不會拿自己老公跟馬雲比財富、跟吳彥祖比顏值、跟小貝比身材、跟李健比才華,因為我們都明白,這些不代表平均水平。

要求孩子拼過“別人家的孩子”,相當於讓孩子一個人打贏他周圍所有TOP10,這顯然不公平,也不現實。

當我們因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感到焦慮的時候,就會反覆檢查自己孩子的各項指標是否“達標”,這種比較不客觀,還盲目

----我們沒有檢視這些指標是不是重要到決定了命運,只是看到別人家好,就讓孩子也那麼好,

這樣盲目沒方向,顯然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也無法讓他做自己。

2,時代的不確定性

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家長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可現在人工智能時代了,數理化還有那麼重要嗎?還是出路嗎?

時代已經不同了,我們父輩的很多經驗就已經不適用於我們這一代,

在不可預知性更強的未來,我們的經驗就更不適用於下一代了。

李開復曾很確定地預測:

未來十年,AI能在任何任務導向的客觀領域超越人類。

AI將取代人類50%左右的工作。

AI會取代工廠的工人、建築工人、操作員、分析師、會計師,司機、助理、中介等,甚至部分醫師、律師及老師的專業工作。

十年後我女兒才十幾歲,待她參加工作時的二十幾歲,世界又是什麼樣?

將來我們的孩子做什麼工作?

我們真的無法設計孩子的人生。

世界的本質是不確定的,焦慮無用。

3,不知道養育孩子什麼最重要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了,今天這位大咖說,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你再不讓孩子學琴棋書畫就晚了。

明天那個專家說,編程將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能。

而學校呢,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

英語、數學、手工、鋼琴、繪畫、少兒編程,哪個不重要?

這麼看來,孩子們要學的東西真的很多。

經濟學裡有個概念,叫機會成本,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它東西的最大價值。

比如,我手裡有筆錢想投資,是用來買房子還是買股票?

我在做選擇時就要權衡,買了這個就要放棄那個,哪個能使利益最大化?

生活中的很多選擇,我們會本能地考慮機會成本。

在養娃這件事上,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理性呢?

孩子的時間也是時間,孩子的精力也是精力,他們的時間、精力也有限。

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能使人生“利益最大化”?

或者說,從長遠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麼?

4,以不變應萬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性格的力量》作者保羅 圖赫藉助大量的調查和實驗發現,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在孩子出生後最初幾年裡向孩子們的腦子了灌輸了多少信息,

而是在於能否幫他們形成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有價值的品質,

譬如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

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徵,通俗地說,就是性格

過去的教育都強調人要有一技之長,尤其70後的父母對這一點體會更深,

他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期,那時只要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稍微強點,就會很吃香。

比如那時找工作,會用電腦會打字,就能受到重用。

如果我們還沿用這樣的教育模式,只怕是刻舟求劍了。

因為AI時代了,要與AI博弈,只有另闢蹊徑,做AI不擅長的事,

人文藝術、創意設計、溝通情商,作為人的活力、情感聯結,這些是AI取代不了的。

那些看得見的、可量化的知識,比如英語單詞量,識字量、數學題,是基礎認知,要學,

但那些看不見的、無法量化的能力,比如社交情商、自主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甚至更重要。

教育家杜威說過,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養育孩子,終將是要把人培養成人,而不是機器。

5,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慢慢來

性格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當孩子的時間都被安排了各種學習班,在那些學習班中又要聽老師指揮,

他的自主選擇能力,社交能力,好奇心,想象力,怎麼發展呢?

反倒是自由玩耍中,這些能力的發揮一個都不少。

玩耍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不僅發展孩子好奇心,還鍛鍊專注力,自控力

最重要的是能鍛鍊自主選擇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

如果是跟小朋友一起玩,就更好,可以鍛鍊社交能力

即使是發呆,也不是浪費時間,人發呆時大腦並不是就關機休息了,而是啟動了“默認模式網絡”,這個“網絡”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所謂功夫在詩外,我們不要小看孩子們的“瞎玩”。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

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性格,

我們要算好這裡面的機會成本,不要捨本逐末。

人生是場馬拉松,沒有誰在馬拉松起跑時就跑很快,否則後面就沒力氣跑,過程中的一時長短也不重要,

所以,如何贏過“別人家的孩子”?

慢慢來,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