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7 8700K、i7 4790K、i7 2600K三世同堂對比,值得升級嗎?

大家好,去年英特爾推出的8代CPU是近幾年“擠藥膏”擠的最多的一次了,i7全系都來到了6核12線程以上,對比之前的4核8線程們肯定是有明顯提升的,但這提升到底有多大呢?本次筆者為大家帶來了2011年的2600K、2014年的4790K和2017年的8700K的對比,看看英特爾每隔三年能擠出多少“牙膏”。

先來看下3顆CPU的參數:

測試平臺上,8700K採用了MSI Z370-A Pro Mobo的主板,16GB DDR4 RAM @ 3000MHz;

4790K主板為Gigabyte GA-Z97-HD3 Mobo,16 GB DDR3 RAM @ 2133MHz;

2600K主板為Gigabyte GA-Z68-D3H Mobo,16 GB DDR3 RAM @ 2133MHz;

3顆CPU都超到4.7GHz,都採用索泰的GTX 1080 Ti Amp Edition,2TB SSD。

首先是Cinebench R15的跑分,單核性能呈現梯度分佈,但相差不大,而多核性能上,得益於更多的核心數與線程數,8700K有大幅提升,而4790K則是略勝於2600K。

而在7-zip Benchmark與Adobe Premiere Video Export中,8700K在壓縮效能上有明顯提升,視屏輸出的耗時也更少。而4790K與2600K之間則是相差沒那麼大。

接下來是遊戲測試,本次測試的遊戲有命運2、刺客信條:起源、惡靈附身2、戰地1、PUBG、古墓麗影 崛起、GTA 5、巫師3、彩虹六號、守望先鋒、CS GO。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三顆CPU的成績總體還是以梯度排列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相差並不算大,個別遊戲對多核優化好的,8700K才能展現出較大優勢。

最後是功耗表現,2600K與4790K完全一致,而8700K稍好。

總結這次測試,8700K得益於新的架構與工藝,性能提升確實比以往顯著,特別是對視屏製作、編碼等多核性能需求高的朋友來說很是明顯。但對於多核優化差的軟件、遊戲等,就沒有那麼顯著的提升了。並且這還是時隔這麼多年才來的提升,再看2600K與4790K之間微弱的差距,而4代到7代簡的差距更小,不得不佩服英特爾擠牙膏的技術,並由衷感謝AMD的緊逼迫使了8代CPU有了較大提升。對於目前的消費者來說,近幾年的英特爾CPU肯定是買新不買舊,8代提升較大,6、7代提升太少,4代以前確實有點老了,硬件支持方面肯定不如新的,未來升級空間小,而本次測試8700K就沾了點高頻內存的光。但目前英特爾的CPU又贏來了一波暴漲,價格漲幅50%左右,實在不是入手的時機。對於在用近幾代的i7的朋友,不用著急更換,性能基本是夠用的了,而對於近期裝機的朋友,隔壁AMD則是比較好的選擇。雖說單核能力與部分遊戲的優化確實不如英特爾,但看性價比還是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