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需要化肥!

土壤真的需要化肥吗?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里的肥其实不是化肥,而是肥料,是我们祖先利用有机物自己堆沤制造的各种各样的肥料。

您可能是年轻的农民,问问年长的农民就会知道,使用化肥不过是近四十年的事情。

我们的祖先们不知道化肥是什么,他们怎么没有被饿死?

还创造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成为当代西方有机农业学习的对象。

事实上,自然界我们准备好了一切。

此时做过有机农业初步实践尝试的人可能会不屑,因为他放弃使用化肥以后,大大减产了。

这个应该回到我们目前土壤的现状上才能找到答案。


近四十年来,人们放弃传统堆肥等有机肥料的使用,大量使用化肥。

而堆肥等有机物正是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这就造成土壤碳含量下降,有机质匮乏,土壤物理结构失调、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中速效养分过高、矿质元素比例失衡、土壤板结等问题。

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滑坡,甚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究其根源,自利比希发明矿质营养学说以来,人们开始过度重视土壤的化学特性,甚至认为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中国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量推广化肥,致使人们走入了单纯依靠化肥来增产的误区。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占世界化肥使用量的35% ,其中北方大田氮肥的使用量为588kg/公顷/年,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1.6倍,法国的1.5倍,而这个数量在温室生产中更大,达到了4000kg/公顷/年,平均吸收率低于30%。

2007年,寿光温室大棚土壤中的氮、钾的利用率低于10%,磷的利用率低于7% 。

不仅存在大量的浪费,而且污染地下水,对人类健康形成威胁。

为什么化肥的利用率如此之低呢?

一方面是因为化肥使用量过大!

另一方面是土壤对化肥的容纳能力即保肥性有限,且近年来在逐渐降低。

这个容纳能力大小是由土壤的物理结构这个“容器”决定的,而这个“容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种类与数量。

施入土壤中的化肥,先暂时保存在土壤颗粒及土壤腐殖里,然后逐渐溶解到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毛细管中的水里,这才能跟水一起为植物根毛所吸收。

人们放弃使用堆肥等有机肥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而导致以之为食物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数量剧减,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土壤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均较低,也就是土壤的物理结构较差,肥料不能被保持,从而被雨水冲走,或者只是保持原样留在土壤中不能被吸收(通俗地讲,“不消化”),再多化肥也是没用。

在化肥推广初期其表现“有用”是依赖于当时较好的土壤基础(以前堆肥、沤肥使用量大),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残存的有机质逐渐被消耗殆尽而没有得到补充,土壤环境恶化,于是出现了今日的恶果。

因此,土壤现在的问题不是缺化肥,而是有机质,缺的是我们的先人流传下来的堆肥、沤肥等。



▌健康的土壤是怎样的?

健康的土壤是根系易于生长的、疏松的、具有丰富的团粒化结构的土壤;在这里根系生长所必须的水分、空气和养分都能得到满足。

换言之,健康的土壤就是物理性、生物性和化学性都很好的土壤。

具体的讲,就是较好的土壤物理结构保证土壤较好的排水性、透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且为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多样化的土壤动物、微生物不断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质颗粒,从而在与植物的互动中一方面为植物生长提供可以利用的速效养分如小分子有机物、磷、钾、钙、镁等,另一方面也促进土壤团粒化结构的形成,使得土壤的物理结构更好,形成良性循环。

这就是土壤生命力的所在!健康的土壤是由腐殖质多的、优良的堆肥和多样化的微生物共同形成的。“任何技术都不如健康的土壤”,这是

农业的根本

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从土壤上拿走的有机物还回土壤,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合理的农业种植,就能维持土壤的健康并不断地提升土壤环境,才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而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