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

少读红楼


探春到了出嫁的年纪,于是贾政给女儿选了一个东床快婿,两家正处于议亲阶段,还没有下定。

这时皇宫里传来旨意,任命探春为郡主,于某月某日去海外番邦和亲。

探春和亲在放风筝的时候已有暗示。

探春的风筝是个软翅子大凤凰。凤凰是皇后或者王后的象征。

宝玉过生日,探春占花名显示:必有贵婿。

李纨说:“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大家放风筝,探春正要放走自己的风筝。天上也有一个风筝,两个风筝绞在一起,正忙乱之际又来了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 在半天如钟鸣一般。

这说明两个风筝本情投意合,却被另一个更大的喜字风筝给搅了。

也就是说探春本应该有一个如意的婚姻,却因为皇上赐婚,没有成功。

最后的风筝暗示皇上赐婚,探春不得不远嫁番邦。

探春骨肉分离,独自踏上未知的土地。在番邦,探春即使做了王妃也不会幸福。

藩王是一个野蛮的老头子,探春不会喜欢他。因此说探春远嫁是悲剧。


润杨阆苑


探春:巾帼不让须眉,在贾府中她备受打压,远嫁他方却成为结局最好的人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探春作为金陵十二钗中最为清奇的一个女子,也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头脑清醒者之一。但是她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探”,是主动向外探,寻求出路的“探索”;也是探而不得,带着深深遗憾的“叹息”。

在读《红楼梦》前两遍的时候,我的目光从来没有放到过探春身上,因为曹雪芹让她隐匿了很久。从黛玉入府时第一次亮相之后,直到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才再次被提到,而且也只是应景而已。

贾探春,作为贾府的三小姐,前面有贵为皇妃的大姐元春,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二哥宝玉,左右又有才貌双全的外来人口宝钗黛玉。而她作为庶出的三小姐,虽然是正牌的主子,却长期以来生活在这样的冷落和打压之下。

她没有黛玉超凡脱俗的美,也没有宝钗的心机,甚至不具备湘云的爽利,但是她却是最冷静睿智的一个,而且眼光犀利。她有才识,虽然吟诗作赋不是她的长项,但是她却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女子所不具备的管理才华。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用在探春身上的话,应该说成是“女子无才便是福”。有才华而受压抑的人,会比压根没有才华的人要更痛苦上万分。李商隐深谙贾谊的痛苦,所以才做得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而探春,她的才华也终于成为她痛苦的来源。

诺大的贾府,其实更像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拼死拼活想要进来,而里面的人却想要出去。探春看得明白,所以她才说,糊涂人多,那里较量得许多?我说倒不如小户人家,虽然寒素些,倒是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我们这样人家,人都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

说这话的时候,是在第七十七回,那个时候,她对于大观园的改革已经失败,她“探”了出去,却发现举步维艰。

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探春的管理能力从组建海棠诗社就可以窥见一斑了,也正是借着组建诗社让她的才华进入大家的视线。所以当凤姐小产,家务事落到了李纨、探春、宝钗三人身上的时候,也正是探春大展手脚的时候。

探春的改革,历来褒贬不一。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单从动机和眼光上,她就比凤姐要强上百倍。“年里去赖大家,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家的如何?”可见这件事探春是谋划已久,在别人只顾伤春悲秋的时候,这位女子却是在关注经济之道。跟同样担忧未来而一味搜拣财物的凤姐比,探春却是在思考变革之道。

探春掌管大观园之初,倒是各得其所,井井有条,表面是上上下下都口服心服,但是仔细阅读文章就会发现,真正高兴而且拥护的其实只是贾府中最下层的仆人。大观园的上层主子们虽然表面上没有异议,但是没多久二层主子甚至三层主子们就开始闹的沸沸扬扬了。

这些事情探春心里都有数,但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来拆台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

这件事的起因是,赵姨娘的兄弟,探春的舅舅死了。贾府这样大的人家,红白喜事出钱多少,自然是有规矩的,不能胡来。吴新登家的前来汇报这件事,心里明明知道这个丧葬费的标准,却闷住嘴不说,只告诉一声就“垂手旁侍,再不言语”,这是在有心为难和试探新上任的探春,企图蒙混过关。

李纨毫无经验,只想起袭人这个例子:“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听见说赏了四十两”就也赏四十两,李纨这个的办事态度也够轻率的。

吴新登家的这边正准备溜走,那边就被探春叫住了,问她家生子奴才和买来的奴才有何分别。她还不服,故意在眼前这个小丫头面前装糊涂,推说不知道,再说要回去查。探春笑着笑着,就把话撂下了:“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

探春在这里留心,是有原因的。因为照常例,死了人的,两个家里的皆赏过二十四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而这次死的是探春的舅舅,算是“家里的”,按照惯例是二十两。探春如果因为是自己舅舅,不按照惯例来办事而赏四十两,自然会落下话柄,难以服众。

但是探春的母亲赵姨娘却并不这么想,她钻到那二十两银子的差价中出不来,受人唆使,亲自来闹难看,给自己的亲闺女拆台。在赵姨娘的无理取闹之下,探春真是悲愤交加,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这句话是整本《红楼梦》中,作为庶出的贾府三小姐探春压抑已久的情感的一个突破口和爆发点,也是理解探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和结局的关键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连王熙凤听了都忍不住佩服起来:平儿给我讲了今天这出大戏,我心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第五回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探春对赵姨娘说的这句话,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这句话在她的心里已经压抑了太久太久。

她是个女儿家,而女儿,早晚都是要出阁的,是别人家的人。所以在贾府里,虽然是正牌的小姐,但她的地位反而不如外来的宝钗黛玉。因为这些外来的人,将来是有可能成为贾府的少奶奶的,没人敢得罪的起。而她贾探春是早晚要嫁出去的,谁都可以得罪她。

所以相较于根正苗红的王熙凤,贾府的管家婆子们是不怎么把探春这个庶出的“小姑子”放在眼里的。因为王熙凤管理贾府,不仅仅是她自己在管理,还有她背后诺大的王家。而贾探春的背后则一无所有,而仅有的母亲赵姨娘则市侩粗俗,弟弟贾环又懦弱猥琐,这两个又都是贾府中最令人讨厌、最不着调的角色。而这样的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刚强,又极有才华的的女子,在勾心斗角的贾府和只拖后腿的母弟的夹缝之中生存,又谈何容易,心里怎能不苦!

其实也不仅仅是她,贾家的四个女儿,处境都不容乐观。

四姐妹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读其实就是“原应叹息”。春元作为贵妃只是贾府身份的象征,一个招牌而已,而且在宫内似乎并不很快乐;迎春是早就灰了心,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惜春小,又没父母,只有一个不问冷暖的兄嫂,等于没有亲人,自然也没有能力,只好出家;只有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在需要的时候有勇气展现出才华,挑起管理贾府、改革贾府的大梁。

因为她看得到贾府外表的光鲜和内在的败落。只是她没想到,她这样的努力和考虑,不仅不被人们理解支持,反而首先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前来搅局。就这样,在赵姨娘这个搅屎棍一顿乱搅之下,探春初步形成的威严和改革的初步成果,也被下面被触及了利益的管家婆子们,接二连三的挑事生非,直至“夜搜大观园”。

在被夜搜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心底雪亮,自己的权是被收回去了,自己的改革也失败了。而整个贾府,又将重新回到粉饰太平的路子上去,一点点走向败落。所以她才说,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探春这样说的时候,想必已经心如死灰了吧。

是的,她看得清楚明白,却又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虽然前途莫测,但探春已有思想准备;“奴去也,莫牵连”,她是绝不会再回头了。

这一走,探春就走出了樊笼第一关,以后的生活就全靠她自己了, 以她的勇气和决断,完全可以博出一个奇迹,活成一个传奇。

在金陵十二钗的画册上,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自然不是西域了,应该是漂洋过海。

漂洋过海,去哪里呢?有人大胆设想,近点想可能去了日本,远点那就是直接去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清朝赛金花一个烟花女子到了法国,俨然成了大使夫人,被捧为公主,更何况堂堂一侯门千金?

以探春的才识到了外面应该可以如鱼得水,自己“做一番事业”吧!就算出去后不如意,也比留在大观园中等着看得见的结局好过多少倍呢!

探春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引起的悲剧。庆幸的是,在男女逐渐平等的现代社会,像探春这样的悲剧,或许会少了很多吧!无论是男是女,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便有你广阔的天地。


木木读书


探春是贾府三春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金陵十二钗她紧随黛玉宝钗和元春,列第四位,足见曹雪芹对三姑娘的喜爱。

关于贾府三春的婚事,前八十回中明确提到的只有迎春,在原文第七十九回,回目是: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即迎春最后被贾赦做主,嫁给了孙绍祖。作为三姑娘的探春,并没有明确说到她的婚事,但前八十回里,有多处文字暗示了其最终的结局。

先来看探春的判词: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从探春判词可知,探春最终的命运是远嫁,脂批也在元春省亲后元宵节灯谜一回披露了探春远嫁的结局,那么探春会远嫁到哪里去呢?我们不妨再看看她的曲词。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请注意第一句话:一番风雨路三千。由此可得出一条信息:探春远嫁之地,远离京城,有三千里之遥,甚至更远,因此她的出嫁,对贾府对她个人来说,都不能算是喜事,而是骨肉分离,从此天各一方的生离死别。


小马哥论历史


探春这个人物,曹公并不惜笔墨,对她也进行了几次圈点,那次探春管家与亲娘的一次对白,已经明确告诉了读者,远嫁那也是庶出身份使然。

我对红楼梦在头条上的一些问答,也略略品读了一把,无非是一些大咖按着原著,进行的一次剪接,把一些比较动人的一些场景再现了一把,把段落来了一次大搬砖,不过,人家是大咖,头条肯定另眼相看,对于咱这新人,我只说自己的见解,原著的场景,读者自己回去品读,大可不必让诸位大咖多着笔墨,我说这些,你没感到不舒服吧?我觉得悟空也没那小气。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探春,虽是庶出,但这个贾家三小姐,有远见,有抱负,才干精明,又深明书礼,比凤姐,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凤姐有病告假,到李纨与探春管家一段,曹公着重墨对这三小姐的才华进行了细腻的描述,可是在那样的封建社会,纵然是大家族,对庶出的不屑,也令这位才思敏捷的才女,不得不低头,何况贾家日渐落败,远嫁岂知不是最好的归途呢?一家之言,欢迎吐槽。


清风D大帝


关于探春远嫁一节,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并没有明确结果,只是到最后,影影绰绰地提到了探春的婚事,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红楼梦里探春最后嫁给了谁?前八十回中早有暗示!》曾有论及,但探春最终归宿并没有明说。

按照探春判词和曲词,她的远嫁是必然结果,是早已注定的命运,从其曲词“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等文字可知,那么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呢?即便她是庶出,毕竟也是贾府最尊贵的小姐,是贵妃元春同父异母的妹妹,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探春最终的归宿,应该是某个王侯之家,不太可能远嫁。

这就说到了探春远嫁的真相,她的远嫁应该不是贾府之人能够做主的,而是有宫中势力的干预,这也就是目前红学界普遍接受的,探春远嫁是为政治和亲的目的,原文中有一个细节,就暗伏了探春远嫁一事。

原文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各王公贵族都来给贾母拜寿,这其中就来了两个王妃,一个是北静王妃,一个是南安太妃,正是这两个王妃的到来,决定了探春远嫁的命运。

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会奇怪,都是郡王妃,为什么一个是王妃,一个是太妃?会不会北静王妃是晚辈,与南安王妃是平级,而南安太妃则是南安王妃的婆婆,是长辈?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个南安太妃与北静王妃是平级的,不然在贾母寿日这么正式的场合,为什么北静王妃不跟南安王妃一起出场,反而跟南安太妃一起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南安太妃就是南安王妃!

那么,她为什么不叫王妃而叫太妃呢?这就是涉及到了古代对有爵位的王侯夫人的称呼了。那么什么是太妃呢?我们来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太妃: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候”的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晋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们均封为太王妃,通称“太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

也就是说,这个南安太妃是死了丈夫的寡妇!皇帝妃子或王妃等只有死了丈夫之后才能被称为“太妃”,按照年龄推断,南安太妃跟北静王妃应该年龄相仿,且跟她们的王爷丈夫不相上下,北静王出场时说他“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也就是说北静王出场时不到二十岁,照此推断,北静王府南安太妃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十岁,南安郡王应该也是这个年龄段。

那么问题来了,南安太妃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守寡?南安郡王又是怎么死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而这个猜测正跟探春远嫁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曹公擅长用人名做隐喻,如贾雨村,甄士隐等,同样,红楼梦里总是一起出现的四个郡王,名字也各有深意,东南西北合起来就是平安宁静,而另一层意思也可以轻易得出,即这四王各守一方,南安郡王驻守南方,其职责自然是要保南方边境安定,所以封为“南安郡王”。

奇怪的是,南安郡王偏偏这时候突然死了,南安王妃成了南安太妃,紧接着南安太妃来贾府给贾母祝寿,并要贾母请出贾府的几位小姐来,这其中就有探春。结合探春远嫁,后世红学家的一个推断就是,探春被南安太妃认为义女,然后以和亲名义远嫁,结合南安太妃的寡妇身份,于是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推断:

南安郡王日夜守护南方国境,没想到蛮夷来犯,来势凶猛,南安郡王最终战死沙场,皇帝为此焦灼,苦无良计,有大臣献和亲之计,而南安太妃没有女儿,或者是不忍自己的女儿远嫁,于是请了圣旨,这才有南安太妃赴贾府认义女一节,名义上是给贾母祝寿,其实正是选和亲远嫁之人,而探春不幸被选中。

当然,以上这些推断,都是从南安太妃的“太妃”两字称呼而来,既是太妃,自然是丧夫之人,年纪轻轻为何会丧夫?最大的可能就是丈夫战死沙场,因为南安郡王的战死,蛮夷侵扰边境,国无宁日,又暂时无法武力驱逐,皇帝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求和,探春因此成了政治和亲的牺牲品。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南安郡王的战死沙场,最终才引出了探春远嫁这么一出朝廷和亲的政策。南安太妃四个字,乍看没什么,但仔细推敲,却引出了探春远嫁一事,不能不令人惊异!

可怜的三姑娘,生活在贾府时,就因为庶出身份,时常被生母赵姨娘折辱,好在她自尊自爱,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尊重,但不管她怎么努力,最终都无法逃脱注定的命运悲剧。


少读红楼


五十五回,王夫人往锦乡侯府赴席,不在家。王熙凤病,探春主家,宝钗李纨二人协理主家研究措施勤俭治园方案。五十六回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家昨日进京,今日进宫朝贺。并送上上礼单,李纨打发上以相等级上等封赏。又进来四个女人与贾母对话,贾母说多早晚进的京,回昨日进的京。今日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贾母说多年也不进京,未想今年来进京。回说,今年奉旨进的京。又问家眷都带来了,回话老太太和哥儿及两位小姐未来。只带三姑娘来。问三姑娘有人家了,回说没有。贾母又说与他家大女儿二女儿家关系好,尤其二女儿更好不自尊自大我们走的亲密。

从这段文字看甄家多年未进京,今年太太奉旨进京,并且带了没有人家的三姑娘,家还在原籍。这里面就有机关,甄太太带三姑娘无故奉什么旨进京值得推敲。

下文写四人与贾母等人谈起了甄宝玉其形貌性禀据谈起来与贾宝玉一样,至贾宝玉来见果然四人认为和甄宝玉一样。而贾母逢人便说甄家也有个宝玉,也一般行景。众人以为天下之大, 世官之多,同名者也甚多,祖母爱孙亦古今常情,不是什么罕事,不以为意。

这段文字也有机关,贾母逢人便说甄家也有个宝玉,也一般行景便话中有话。别人不以为意。

然后宝玉与湘云谈,宝玉不认为有另个宝玉,史湘云说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有个司马相如。宝玉认为同名不同貌。湘云又说孔子与阳虎,宝玉认为同貌不同名。都有不同偏我和他同名同貌。湘云说我不和你分证,有也罢,无也罢,与我无干。宝玉又疑,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分,又无目睹。心闷回榻坐梦只见一园与家相同丫头也是,话也是,也有个宝玉。

这里会不会有个与贾家一样的事呢?而以甄假宝玉相像比拟。而甄府贾府也不肯定是同时存在的,或与以往相似的。如拿蔺相如与司马如做比。也可同时存在,如拿阳虎与孔子做比。

后来贾琏出远差,到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因又嘱他十月前后务还一次,贾琏须命。次日连忙回家。后来贾琏又去,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贾琏未得确信,只得住下等候。及至回来相见将事办妥,回程将是两个月的期限。这前后两次已将过四个月左后。

贾琏为何去平安州,平安州是边疆,有节度,还巡边。因为贾赦领大将军之职,涉及军务上之事贾赦交涉。而贾涉派贾琏去。去了两趟事情办妥即和亲,不和亲没有平安。边疆受敌扰,敌我实力悬殊,以和亲为解。而且这边疆受扰不是一天两天,贾琏亲去边疆告急。双方答应和亲定下来危险解除。而之前甄府奉旨去进宫便是这事,母女二人中有一人,或两人不同意。不遵旨而被找由头后来遭抄家。皇家另寻人。这也是恰巧那天王夫人往锦乡侯府赴席。锦乡侯府是一虚构,锦上添花之处王侯之所,便也是探春之事。贾母问话里便看出端倪。而二姑娘不自尊自大。大姑娘如此,而三姑娘也不免如此,抗旨不遵不同意和亲被抄,逢人便诉的不是同一宝玉,而是两府同一件事。宝玉与湘云谈的也是这一件事。大家在猜疑,宝玉做梦看见另一宝玉两家相同,便是这事两家遇上的事相同。而贾琏去便是与对方沟通并定夺。

所以八月贾母寿诞四个王妃来,并且看四个姑娘送东西,便是替皇家出礼。而每年八月贾母寿未见四个王妃来。邢夫人也听风声,探春入选而迎春未选上,所以贾赦也有这方面不甘,也要找一将军之家。王夫人查大观园绣香囊也有此因,怕带坏了姑娘们,引出嫌疑,种种因由宁可撵人致死也要保清白之誉以免毁家。

元春的妃便是和亲之妃,解除了边疆危机。这在历史上有过。贾家以女儿富贵,而三春去后诸芳尽。贾家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惜春出了家。撑门面的富贵,承担家族富贵的女儿已经没有了。


圃香


探春远嫁,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在探春的判词与画图中早有蛛迹可循,但她为何远嫁,文中却模糊的很,读者们也只能靠猜测来窥探一二。

首先,远嫁的为什么是探春而不是迎春,惜春?因为在北静王妃与安南太妃去向贾母拜寿时,贾母把宝钗,宝琴,湘云,黛玉引见给她,探春做陪,安南太妃一见探春,便生欢喜,拉着她打量了一番,认了干女儿,事后我们不知是不是请了郡主,县主之类的称号,但我们却知道她算是半个皇家人了,皇家女儿的作用是什么?史上早有定论:和亲,拉笼外邦。过去,这样的事皇家是没少做过的。探春自从便走向了远嫁的不归路。为什么迎春与惜春没有出现?想是迎春怯懦,惜春幼弱。后来迎春早嫁,惜春是嫡女,不大舍得,因为国内联姻很讲究出身高低。探春是庶女,出身低微。同样情况,探春的利用价值要低惜春不少呢。

谁是迫使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有人说是贾母,是她把探春推向安南太妃面前的。仔细想想,却又有疑问,如果贾政不同意,王夫人不同意,贾母可能做得了主?想一想迎春的婚事,贾母可是不曾插手的,倒是贾政,还劝了贾赦两回。可见,探春远嫁,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贾政和王夫人。

贾政为什么会舍得让贾探春远嫁?封建社会大户人家的女儿大多是为了政治或经济利益而做联姻工具的。和亲远嫁,则是骨肉分割,亲情抛舍的。看探春判词可猜得几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句说明贾探春生活于贾府的衰败之际,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终将大厦将倾。运气已是由盛转衰了。估计此时,贾元春已死,贾家获罪于朝延,贾政为了扭转家族命运,又适逢安南郡王战死兵败,朝庭又有了欲借女人而求得和平的想法,他正投其所好,把精明志高的探春推上了和亲的路程。

可惜,探春远嫁并不能阻止贾家衰败的步伐,终是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萍风竹雨123


南安太妃的儿子,一个根红苗正的王爷,攻打蛮夷吃了败战被俘,朝廷去谈判,人家蛮夷要银子和女人,朝廷照办免其名曰“和亲”!当然,皇室哪会真把自家亲闺女远嫁,只会拿旁系远支和朝臣家的女儿开刀!于是乎,南安太妃亲自光临贾家,认了探春做干女儿,送去和亲,救她儿子~探春和古代所有和亲的女子一样,就是政治牺牲品。不过探春远嫁的也好,至少当个番王妃还能为自己的命运搏一搏,好过贾府大厦倾覆,家破人亡,被卖做官妓好!


嗨萌121


探春远嫁是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首先,《红楼梦》在开篇就交代了小说中所有人的命运,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就写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关于探春是这样写的: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中就交代了探春终会离别故乡,远嫁他乡,故探春远嫁是必然的。
其次,探春在三姐妹中是最精明的,有一段时间王熙凤生病,竟是探春这个小姑娘在管理贾府,论才干和魄力,探春绝对在另外两个姐妹之上,而探春远嫁对象是藩王,做的是王妃,这样的位置和远嫁的勇气大概也只有探春有吧!

最后,也算机缘巧合吧,南安王妃表面来给贾母祝寿,实则挑选和亲之人,而南安王妃偏偏选中了探春,也因为探春的机敏能干吧。故而探春只得远嫁,除了需要远离家乡,其余还算不错,毕竟嫁过去是王妃啊!

可怜探春一身果敢机敏,却逃不脱被安排的命运,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人生所有你争我抢,到头来都得服从命运。

谢谢你看到这里,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炒小米


探春是贾府女孩儿中的佼佼者,是老太太眼中唯一能上得台面的人,南安太妃来访,只令探春作陪;大丫鬟平儿口中的‘二奶奶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也就单倶他五分’的人。在抄拣大观园一中更是火力全开,十分出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长刺的玫瑰花……

如此出色跳脱的女子却也难以摆脱命运的拨弄。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关于探春的画面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而泣。其判词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遥。

画面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其红楼梦曲之探春篇则名为〈分骨肉〉 !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和 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曲名即为骨肉分离的意思,是探春远嫁时对爹娘的强颜劝慰 ,写她 与亲人分离时的悲苦心境。

红楼梦曲子与册子判词互为补充,预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与结局。

探春远嫁异乡已成定局,只不过远嫁的原因书中所述却是含糊其词,这就很不正常了,怎么着贾家也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族吧,怎么可能把自家娇滴滴的女儿从繁华京都嫁到海外去呢?这和发配流放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是什么事情什么力量迫得贾府不得不接受这件事呢?显而易见只能是当权的政治势力。

好巧不巧,元妃刚薨逝,迫不及待似的,探春就嫁掉了,这很不合情理呀,普通老百姓家也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呀。那么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元春是非正常死亡,她的死掩盖了一个可怕的不可明说的真相,为了不至于牵连过广,贾家不得不献出自家最出色的女儿去与人婚配。可怜枉自精明才自高的三姑娘贾探春直接成了一件牺牲品,一件政治牺牲品。

这件作者不曾明说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贾元春的判词中勘出些许端倪: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想来元妃死前定然经历了一场兵变,所谓的虎兕不就是兵符吗?尤其重要的是贾家与这场兵变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巧的是站错了队,押错了赌注。红楼梦曲子〈恨无常〉中以贾元春的口气叹道: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香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成王败寇,男人犯下的错却往往由女人来承担后果,流放也好,远嫁也罢,世间事风云变幻莫测,女人在这没得选择的争斗中也只不过是一物件罢了,甚至连筹码都算不上。但若能以一人之力换得家人平安,想必三姑娘也会释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