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想造反吗?原来他不过是诸葛亮死后的背锅侠而已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借诸葛亮之口,将魏延刻画为生有反骨之人。

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随后在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中,魏延在封地南郑城前大喊“谁敢杀我”,随即被马岱袭杀,成功的用生命“演义”了出“装逼遭雷劈”的故事。

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

然,据《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魏延之死实为蜀汉中期的一场政治斗争。不过,背锅侠魏延取死之道不得不说却也与装逼有关。陈寿曾评魏延: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魏延身为蜀军诸葛亮下第二号人物,“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一流大将也。”但为人恃骄蛮横,同僚无可奈何多忍认,尤其与杨仪不和,更是曾多次对其举刀表露杀意。因此,气量狭小的杨仪见诸葛亮将后事嘱托己手,并安排魏延殿后,便心头火热,欲借机除掉魏延。魏延也是不负他望,不仅未听从诸葛亮生前安排,更是有言: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便给了杨仪足够运作的空间杀死魏延。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魏延往日的逼,终得今日的果。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这在《三国演义》中有极其生动的描绘:

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若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后主曰:“若魏延果反,当用何策御之?”蒋琬曰:“丞相素疑此人,必有遗计授与杨仪。若仪无恃,安能退入谷口乎?延必中计矣。陛下宽心。”不多时,魏延又表至,告称杨仪背反。正览表之间,杨仪又表到,奏称魏延背反。二人接连具表,各陈是非。忽报费祎到。后主召入,祎细奏魏延反情。后主曰:“若如此,且令董允假节释劝,用好言抚慰。”允奉诏而去。

魏延知自己已犯大错,要杀杨仪夺兵权,后北伐而戴罪立功。于是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军中将士心中有愧,于是自此溃散,魏延只得与二子及数十亲信逃往汉中。杨仪遣马岱成功追杀魏延,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更是诛灭了魏延三族。

至此,三国之魏延案有了一个结局,正如冒鹤亭所言:

魏延之反,亦冤辞也。其人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