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娱乐圈衰落了吗,为什么?

一排糖_gvw


关注令狐伯光,带你了解影视娱乐大小事!


看看2018年暑期档的火爆的电视剧就知道了,《镇魂》《延禧攻略》《媚者无疆》《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等,一举为中国娱乐圈提供了多少新人演员。这些演员新人,未来他们会如何发展,但娱乐圈最缺的就是机会。


这些新人只要有作品,有机会,有工作,可以在娱乐圈慢慢的打磨。虽然说最后不一定能混出头,成为一线和顶级明星什么的,但至少有了成功的几率是不是。


港台娱乐圈衰落了吗?为什么?

港台娱乐圈自然衰落了,原因非常的简单,基本一句话能总结,就是随着大陆的经济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全面重新回归大陆为中心,港台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的港台影视文化方面,不能说是一潭死水,真的是狼狈不堪。相比之下,在港台本地混出头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小。

今年网剧捧红的新人基本都是大陆,而港台的新人演员,不管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甚至有潜力的新人,现在大陆观众知道的非常少,可以说无论数量,还有未来机遇,早已经远远不如大陆的新人演员。


最后,港台如果有历史意识的同胞们,你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思量一下。华语流行文化产业而言,港台到底是顺应历史潮流,融入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一起创造华语未来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成为中华流行文化的趋势?

还是港台某些人,一定非得一意孤行,继续做着早已经不实际的黄梁美梦?


香港文化产业过去的辉煌,一如王晶《澳门风云》的香港春晚,最多还能够再吃三年,五年、八年只怕都非常费劲。再等到香港四大天王老一辈港星老去,古天乐,吴彦祖等人都成为了老一辈,香港新人几乎快没有的时候,香港真的沦为文化沙漠。

台湾人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仍然沾沾自喜,台湾音乐产业现在是好一些。但影视剧方面,你们早就落后太远了。不管台湾人如何嘲笑大陆素质低,什么强国玻璃心等等。


而然,现实和事实可是摆在面前的,也是非常残酷的。如果台湾人还有香港人并不正视,最后在文化产业这一块,只有被彻底的边缘化。

本人断言,现在港台过去老明星和宣传大陆文化崛起,有兴趣的大陆观众还会去看上两眼。再过上十年,港台再弄一些评价大陆文化的节目,大陆观众怕是连丁点反应都不会有,那时候才是最为可悲!


更多关于港台文化衰落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令狐伯光


港台娱乐圈衰落了吗?

这些标题好容易误导,又忽悠了。

其实只是香港的娱乐圈改变了游戏规则,

大陆资金和香港资金,香港导演,主演香港制作团队打着国产片的旗号。

现在香港的策划人,出品人,导演主演包括制作团队整个流程的人员,全部都是非常忙碌。

预约工作都要排期。

成龙大哥预约的工作排期到70/岁了。

古天乐两年工作排期17/部电影……

甄子丹,刘德华,两周,郭富城,等等等等……

预约排期都要一两年后吧?

这些资料不再介绍了,自己查询吧。

只是将这游戏变换了个模式玩吧。

换汤不换药。


用户4059029361764


香港电影,一直都是华人世界的一面旗帜。即使是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一年产量只有六十几部,但依然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代表,在制作实力上远超内地同行,只是整体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在亚洲范围内,被后起之秀的韩国全面超越。

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因为缺乏资金而造成的。香港从来不缺资金,而是缺市场、缺人才。

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票房要占了一半以上,而即使是香港本地市场,人均每年7-8次的观影数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随着DVD的普及,香港去影院看电影的次数急剧下降。同时,台湾和东南亚市场先后被好莱坞攻克。虽然有内地合拍片市场,但谁都知道真正赚大钱的从来不是香港电影公司。就算是有的赚,也是几家香港公司垄断了这种资源。市场的消失,造成了香港电影人的退去与消失。

除了市场,人才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真正是群星璀璨,各类人才可谓是目不暇接。但是,随着海外市场的萎缩,大量资源被少数几家大牌经纪公司牢牢霸占,又引起了新人的青黄不接。大牌演员、导演控制住了一切资源,即使年纪大了、拍得不好了,仍然牢牢的控制住所有能控制的。

以上这些结合起来,就造成了香港电影的持续衰弱。


熬小鱼123


最近几年港台娱乐业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我在我看来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只要你注意一下港台的娱乐业的影视歌曲都是打着华人的旗号,影响的是大多数华人,而最近几年港台越来越本土化,直接造成他们对华人的影响力感染力越来越差,因为没有认同感,就算是台湾人也不会喜欢港剧,而港剧也不见的台湾会喜欢。  

第二个原因,因为日本对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差,而港台喜欢抄袭日本的作品无论是影视还是歌曲,而这几年日本的娱乐也是越来越本土化,加上国力的下降自然造成港台没有抄袭的目标,也就没有创作的动力。  

第三个原因,我看也是主要原因其实港台没有专业的艺人学校,就自然没有规化,很多上位的年青人除非突然暴红不然很难上位,而且就算上位了,自身的专业也太差,演的东西真心让人看不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港台的年青一代上位的人越来越少,还是老一辈的艺人在台上撑场面  

第四个原因,我看也是主要原因,哪就是大陆自身的发展起来后,大陆娱乐人士自然制作与大陆接合的影视作品而港台的哪些风格说真心话,在大陆能接收的人群越来越少,而大陆发展自然造成大量的投入而大量的投入自然造成更多年青人上位的机会,而大陆本身的学院式培养艺人让艺人出来后基本上都有哪个能力,就看谁能把握机会了。  

我不知道将来港台的风格会不会变但我却知道如果不变的话将来港台的艺人机会,会越来越少,而大陆这些年跟美国娱乐业接合的越来越多,很可能将来就是合资拍片制作了,哪样,港台的人士如果还以现在的心态看大陆以后必然被市场放弃。华人以后的娱乐产业还是要看大陆这是又市场决定的。


快速贷款


第一点:自闭

香港的娱乐圈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电视圈,乐坛,电影圈和一些其他媒体的艺人。基本上可以说电视圈已经等同于TVB,乐坛已经萎缩到历史最低点基本上已经捧不出歌星了而且还有被TVB蚕食的趋势,电影圈则已经封闭化,通常老板拍电影都会固定用同一个导演,导演又会习惯用同一批人,因此今年金像奖鲜有新人,除非有新的投资商决定用新导演新人马,否则新人难以露脸,最后一饭则是其他媒体的艺人,例如网络、电台等,这饭人由于投放资源有限缺乏存在感。基本上以上四饭人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很难像九十年代一样捧出亚洲级别的天皇天后。

相比之下国内的电影圈则显得蓬勃得多,虽然题材有局限,但是演员班底新人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而且偶尔能出佳片。

第二点:只能有一个是大哥

香港和上海是一对冤家城市。只能有一个是大哥。

1842年香港开埠,首开风气,接触了最先进的工业文明,上海籍籍无名;1860年代上海开埠,20年后在文化上赶超香港。1860年代,上海兴办报业,人才派到香港去学习,可见香港在文化事业上是远比上海牛逼的。可是1890年代的时候,香港的报纸跟上海的普通报纸都没法比,更不要说《新闻报》《申报》这样崛起中的巨擘。

报业的发展只是文化事业中的一方面,但是为工业社会培养了现代化的文人,他们不再为求取功名而读书,靠办报也能取得不菲的收入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剧作家,小说家,评论家,一茬一茬成长起来,无一不是借助报业的助力。张恨水长篇章回小说借于此,此后金庸的武侠小说亦是。

到了1930年代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上海文化辉煌得耀眼,在好莱坞刚刚建立起来制片厂制度的时候,上海的电影业已经培养出周旋、阮玲玉这样耀眼的明星。现在看黑白的《马路天使》、《神女》依然能让人感动到掉泪,那时候就有这样的的穿透力。电影是一个工业化的体系,当时上海的电影评论也发达得惊人,偶尔在国图新馆一层翻到了当时的上海电影杂志,当时的电影评论跟现在并无二致,水平异常得高,而这样的电影杂志汇编有几十大本。蓝(jiang)苹(qing)指导的八部样板戏现在看起来其实水平不低,她当时也在上海只是一个普通明星。

只是粗浅的看了几部当时的上海电影,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异常关注底层人们的生活,关注殖民者跟本民族之间的矛盾,关注中西文化,城乡文化的冲突,关注侠义精神,这些都与商业化并行不悖。这些珍贵的思想很少在今天的电影中看到了,无论是大陆的还是香港的,而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为成功的系列里面几乎或多或少包含上述的因素,李小龙系列,黄飞鸿系列,包括周星驰系列,虽然不再有家国民族情怀这种宏大叙事,但是对弱者和底层的关注无出其右。

要理解现在香港电影的衰落,先看看当年是怎么兴起的。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建国后,文化、商业由上海转移到香港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是又一次的转移,因为上海再一次处于 闭关锁国的状态。很多人搬迁到香港,中间派人士很多,不愿去台湾,也不愿意留在内地。燕京大学的,中央大学的,圣约翰大学的都来了,接受最优良的教育,又经历大上海商业化淘洗的文化精英们,汇聚到香港一个蕞尔小岛上,不爆发都奇怪。

香港电影业幕后真正的推手邵逸夫、邹文怀这些人不是香港人,是上海人,是建国后从上海迁到香港的,可是本来是在大上海环境下成长的。当他们这一代人谢幕的时候,也就是香港影业光辉历程终结的时候。在政治环境渐渐相差不多的时候,香港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是上海的对手。


大王丶叫我来巡山灬


以TVB为例吧,
观念,还停留在我祖上是府台的年代。以为自己还很屌,其实已经在过时。
题材,太狭窄,演来演去,无外乎医生律政商战警察黑帮,而且就那几个演员,重复性太强。这也是面积小的通病
文化,说实话早些年领先大陆一大截,现在缓过气来的大陆玩起文化,能把他们爆出渣来。 各种文化的资源还是大陆多一些的。
投资,总想小成本搞大收益,场面上不去就搞剧情极端化,艺人工资上不去北上淘金,自身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最后一点,自己作死,没事儿就黑一下大陆,有时候就是为了黑而黑,不仅丢了早些年代的人文气息,还显得自己小心眼。
总之是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小众化了。


冷眼观望人间


我感觉香港比较注重演技派,但现在香港著名的演员已经有些上了年纪,而现在有些艺人在香港只是颜值高,光靠他们并撑不起一部剧。所以,久而久之香港娱乐圈就衰落下来了(只是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Skm男票起义


香港比较注重演技派,香港是个商业国际化大都市,当然也是个娱乐性电影文化输出的城市。

近期香港的电影有複数景像。

以一批国际知名度的老艺员,带领下片约频频就感觉得到了。


股海人生260


台湾娱乐圈衰落的原因没啥太复杂,本来的体量就不是很大,再加上玩命的去中强调本土化,既然失去文化的根本,自然也就难得赢取更大大陆的华语市场。香港娱乐圈之所以衰落,面上最简单的原因是内地娱乐事业发展是异乎寻常的迅捷和壮大,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这是谁都能想到的。问题是香港娱乐一向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财力人力技术等实力也曾碾压大陆娱乐圈,若非发生此消彼长的事情,港娱乐原本还是可以分庭抗争很长一段日子的。实际上本世纪之初,香港娱乐界的有识人仕对大陆娱乐的崛起是有过力战的预案的,虽然当时青霞曼玉楚红四大天王已然开始隐退,但中生代的秀文祖儿伊健镇宇青云作为过渡人物也能割据一方,若新生代的小生花旦柏芝TWINS,霆锋冠希等人才储备能顺利接班,以当时这批花旦小生在两岸三地的人气,香港娱乐圈未必不能与大陆同行一战。然风起青萍之末,一场艳照门的风波,直接给予了香港娱乐圈一代青年人才储备以毁灭性的打击,艳照之后港花凋零,华语市场大陆的周迅赵薇两冰子怡飞速领前横扫六合,如当大陆的各种小花鲜肉已然上位接班,这个结果是艳照门之时无人考虑过的。虽然此圈颇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总归是口讲无凭查无实证,不至于落人口实。若当时英皇等一众港娱之老大能对艳照持有者之协迫能有所妥协,何至于为了几千万大洋,失去整片天下呢。更何况连你自家的艺人都不去保护,日后还有谁能相信于你,香港娱乐圈也毁于英皇等一众港娱老大的短视。


金锁横江


香港是个商业大都市,当然也是个娱乐性城市,但地方实在是太小了,能拿的出手的演员歌手也就那么几个,并且香港的社会(黑),基本上是一家独大,没什么真正的实力,靠关系就行了。只有以前的几位所谓的天王什么的,还能上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