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民是怎么躲避战乱的?

林道锐


如果各位穿越回古代,运气不好,遇到战乱,那么记得古人的经验:”小乱避于城,大乱避于乡“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如果你遇到的战乱,只是几百土匪打家劫舍,那么跑到附近的州县城中最好。


一般来说古代县城人口从数千到上万,危机时刻能组织起几千人来参与防守,而地方官也会竭力保证城池不失,所以躲个十天半个月,土匪被剿灭或者窜逃它地,那你的劫难就算过去了。


但是,如果你运气实在不好,发现穿越的时间地点,最近年景不好,气候异常,出现了大量的流民乞讨人群,那你就要小心了,这时候社会环境就像个火药包,有几百土匪的队伍能很快在流民中拉到几千甚至几万的炮灰部队,要养活这些人,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进攻县城和州城,这种情况下留在城内就非常可怕了。



比如明代的开封城,曾经算是明代的二线大城市,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曾经想定都于开封,明初的开封城,城周26里,比当时的西安长3里,而且开封城墙高5丈,也比西安的3丈4尺高得多。共有5个城门。比一般的州县城市防御力强得多。明末的时候人口达到37万之多。

繁荣的开封城于是成为了李自成的目标,他曾号称50万大军连续3次攻打开封,虽然始终未能攻陷,但长期围困下开封城变成了地狱。


至八月终九月初,父食子、妻食夫、兄食弟、姻亲相食,不可问矣”。二十日以后,牛皮、皮袄、药材,甚至是水草、水虫、马粪者,无不食之。


闭家锁的红枫


俗言: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生逢乱世,战火频仍,百姓生灵涂炭。无法在本地求生的百姓多会举家避乱,迁往他地以求生存。

大明王朝后期,关中地区徭役日益繁重、自然灾害频繁,皇亲贵族、豪强之家仗势侵夺民田,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加剧了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明末的社会动乱就从这里开始了,李自成等人先后起兵,关中陷入一片战乱。

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原籍无法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携家带口,流离家园,成为流民。

明代周臣《流民图》局部

众多流民的自发去向大多为“地土可耕、柴草甚便、即不纳粮,又不当差”的山区。

老林密著、人烟稀少、物产富饶的秦岭山区,无疑为流民集结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避难场所。

这一广大地区处于明初“禁山”政策形成的人口和耕地的“空白”状态,因其地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可开发利用土地,而且官府难以管理,可以不用承担赋税、徭役。

所以从平原耕地上被排挤出来的农民必然流向这一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带,寻求谋生的机会。

数以百万计的流民涌入秦岭、大巴山区,离开熟悉的土地,携家带口,在这片山林中究竟以何为生呢?

根据《明经世文编》的相关记载,对流民的山地生存境况做如下总结:

一、“或开山耕种,或结庵居住”

——平原生活方式向山地的扩展。伴随规模巨大的流民而来的,是平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耕种”、“结庵居住”等平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浩浩移民,开始向山地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山区的开发。

二、“低山种包谷,高处只宜早荞迟麦”、“刀耕火种”

——适宜山区农业生产的经验与实践。此处的“包谷”即玉米,伴随着这种适应性强的高产旱地作物的推广种植,流民征服山地的能力和动力也得以提升,并且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宜山区农业生产的经验。

三、“山内木耳、笋、纸、铁、炭、金各厂,皆留寓客民所籍资生者”

——除农牧业外的手工业也得到发展。流民进入秦巴山区后,除种植粮食作物维持生计外,还兼营多种手工业,开设各种小作坊。据严如煌《三省边防备览》记载,有茶园、木厂、炭厂、铁厂、造纸厂、盐厂、香蕈、木耳及药厂、淘金厂等。充分利用山地丰富自然资源以求得生存。

四、“官吏不收科征,里甲不敢差遣”

——明确的逃避赋役目标。流民皆因不堪赋税压力或避战乱而起,逃往官府控制力薄弱的山区,若遇到官吏收赋税、派差役,则“鼠窜蛇匿”,抗税粮,拒差役。这种现象也是流民与官府主要矛盾和抗争结果。

五、“民间无族姓之联缀,无诗书相启储”

——社会组织较为自由松散。流民进入山地,或刀耕火种,或打猎为生,人无定居,到处流徙。流民的流动性和山地的自然特性使得流民社会并无较为紧密的宗族等社会联系,这也是流民脱离政府组织后自发形成的一种松散社会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得知战乱中的人民,是如何在山林中避难,如何生活的。

秦岭山脉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熊二读史


乱世要想活下来,常见三条活路,一个是加入某一方势力,另一个是结寨自保,第三个是寻找世外桃源。既然题主问怎么躲避战乱,那加入军队显然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结寨自保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首先要有凝结核,本来乡土就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可能是某个官宦人家,可能是某个讲义气的流氓,可能是某个宗教领袖,也可能是某个大家族族里有影响的人。而不少地区没有这么一个凝结核,也就无法结成有实力的团体自保。其次人家还要允许你加入,安全需要费用,乱世更是无价之宝,你是别人家乡的人吗?你是别人家族的人吗?你平时信他们的教吗?就算是,平时大家对你的评价如何?你能提供粮食还是武力?这种时候,你平时种的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

世外桃源,其实就是穷山僻壤。每到战乱,就会有很多人往山区跑,往南边跑,往边疆外跑,各有各的问题。往山区跑,要面对食物匮乏,物资紧缺。往南边跑,人家土著不欢迎你们,土著和客家人打了上千年。往塞外等边疆去,那你要有本事,会经商,或者运气好,有某个领主愿意庇护你,让你们种地,收成分给他。

所以,到了乱世,其实是没多少办法的。你平时要是组织性强,有乡土、宗族、宗教组织,就会容易很多。没有,那很可能就要填沟渠。


寻常味


个人觉得,在古代当官的和富人才需要躲避战乱,因为他们的财产会被充公,这是很正常的。种地的农民和手工匠人是不需要的。三国演义就有记载,曹操带兵出征,严禁士兵践踏庄稼,结果自己的马惊了跑到田里,曹操还演了一出戏要自裁。由此可见,古代两个敌对势力打仗就打仗,不会去杀农民和手工业者。毕竟军队还要老百姓养活的。只要等庄家熟了的时候,农民按量交租就可以了。就像草原上的猎狗和狮子,他们即使再仇杀,也不会在吃饱的情况下猎杀食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