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如何上位的?唐太宗为什么重用他?

袁小莯


“魏徵是靠骂唐太宗李世民而名垂青史”的说法不妥。我们说,魏徵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辅君之臣,一生开的都是人品和智慧。

我简单说魏徵的上位以及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

魏徵因为给李密献策被看好,而他提出的解困瓦岗军的谋略不被使用,魏徵一走进隋末的乱世就坐的是冷板凳。618年大唐立国之后,乱象环生,四处战事不断。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干掉了李密的队伍,李密投靠了李渊,魏徵跟着一起归顺了唐军。而黎阳一战,魏徵却成了窦建德的阶下囚。世事有时候反着转,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援助王世充的窦建德,魏徵二度归唐。听说过魏徵的宏才,太子李建成被魏徵收入自己的麾下,并且还给了不错的待遇——太子洗马。这时候起,魏徵一心辅佐太子弄事。看到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缝隙,为了让太子能够打出一些战功,魏徵力谏太子平定刘黑闼之乱,增加了太子集团的权重。

而改变大唐历史细节的玄武门之变(626年)中,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质问太子身边的重要人物魏徵,“听说你经常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这时候的魏徵直言快语:“如果太子能够听进去我的话,恐怕就没有现在的灾难了。”看到了魏徵的耿直,李世民赦免了他,并给了詹事主簿的差事。

我们说,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些胸怀的皇帝。在上位之后,就让魏徵当了尚书左丞。他多次私下召见魏徵征询意见,每遇到这种情况,魏徵便实话实说,坦陈看法。他前后建议的二百多项事务,太宗李世民悉数接受。特别是在李世民处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旧部的问题上,魏徵为李世民赢得了人心。贞观三年(629年),做了秘书监的魏徵步入了人生的辉煌期——参预朝政。在长乐公主的婚嫁上,魏徵坚守礼制;在处理贞观积案上,魏徵唯实秉公;在处理陕县丞毁谤皇帝一事上,魏徵以古喻今,打动了李世民等。

李世民曾经说过:在贞观对我尽心尽力、直言献策、利民安国的人就是魏徵了。他甚至把自己的佩刀赐给了魏徵和房玄龄。

特别是魏徵梳理了贞观以来的弊端,在贞观十三年,给李世民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指出了贞观一朝的疏漏和皇帝的骄纵,提醒李世民坚守初心。李世民看完奏章,心悦诚服,表示“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

643年,魏徵病故,李世民废朝五日。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他和魏徵君臣关系的写照。

所以,魏徵是以直谏、忠义、尽言而名垂青史。


文踪旅迹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李建成元吉一党死的死降的降,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一见魏征假装非常生气地责问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为魏征担忧。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魏征原在隋朝官员元宝藏帐下为官,后投奔瓦岗,619年随李密归顺李唐,李建成用他为太子洗马,曾建议建成瓦解李世民实力和平定山东,李世民见魏征直言不讳,欣赏他的率直,便赦免他,登基后,封他为尚书左丞,经常在卧榻边召见他询问政事得失。李世民重用魏征,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建成元吉尚有不少死忠流散在外,需要姿态收买人心,河北是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地,有不少将士追随他,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河北进行安抚。魏征释放了被押往京城的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仍旧任命官职,见到魏征,河北太子原旧属才相信李世民是真的既往不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魏征有治国大才,性格又刚直不阿,经常犯颜直谏,以能不能兼听作为明君昏君的判断标准,对一些皇帝乐意做而伤民的事据理力争,搞得太宗一想到他就犯怵,有一次,李世民看天所晴好,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突然想到魏征于是没去。后来魏征问他不是要打猎吗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原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君臣虽有小摩擦,还算相得益彰,太宗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位贤才,魏征也欣幸遇到了一位识才的君主,贞观三年,魏征升为“秘书监”、“参预朝政”,居宰相之职,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又加封郑国公。(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次魏征重病要求辞去宰相职务任散官,太宗对他说,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劝谏,我也纳谏如流。黄金埋没在矿里,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因此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怎能就想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非常悲伤地说,贞观之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能推魏征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南方鹏


魏征是直谏太宗十思疏的大臣。他每一句话都是关乎大唐的长远前途的。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亲身经历了农民军起义,和平息了诸侯战乱,很懂得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因此他能听得进去逆耳忠言。正因为有如此圣君贤臣,才有了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重用魏征,就是尊贤用贤的最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