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为什么没在香港打出自己的天下?

国椦


杜月笙之所以没有在香港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正是应了我们自古到今的一句俗话: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有人觉得杜月笙之所以在逃到香港之后没有江山再起,主要原因是他年岁已高,无法再折腾。其实杜月笙已经看出了在香港重新建立势力所要面对的困难重重,毕竟打天下并不是单单靠“打”出来的,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甚至于自己的身体,都不及当年了。1949年,国民党政府内战失败逃亡台湾。杜月笙因为当年帮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十分担心共产党不会放过他,于是他就逃到了香港。杜月笙当年在上海的发迹,得益于当年中国的“鸦片出口”的生意。当年黄金荣在法租界担任警察职务,他利用法租界不同于英美租界的内部制度,钻了官僚集权制的空子,从而达到官商勾结的目的。他们以法租界为掩护,押运潮帮或者本帮的烟土,以躲避“缉私”制度。

另一方面,青帮还垄断了法租界之中的鸦片生意。当时在法租界之中销售的所有鸦片都是青帮三鑫公司经手,到了1928年,法租界之内的烟馆已经到了8000多家,青帮也因此坐收渔利。

19世纪末,中国鸦片的出口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而上海就是其中的最大门户。码头上遍布青帮的人,大多数都是码头工人,在鸦片生意赚得盆钵全满之时,他们也能收到一笔相对于其他普通民众更可观的收益。所以青帮在此后日渐扩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杜月笙手下做事。

加上之后和蒋介石的深入合作,有军统老大戴笠为杜月笙撑腰,他在上海的地位日渐牢固,甚至有人称他为上海的土皇帝。但是到了香港之后,这些天时地利人和全都消散殆尽。

杜月笙在香港,也只能租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他带着四姨太、五姨太还有保镖,当年字上海杜公馆的逍遥自在已经不在了,就是重拾心情还需要好长一段时间。

香港不同于上海,英租界的规则之内不允许他走老路,再去钻空子,再加上华南地区的鸦片出口本来就没有多少油水,还被当地的黑帮洪门紧紧抓在手中。不能做老本行的杜月笙,再做什么样的事情起家呢?太难了!

香港不同于上海这片他发家致富的土地,这里的富豪权贵多得是,杜月笙想要压下这些人,首先得要有足够的人手,其次就是钱。杜月笙在上海的发家史就可以看出,他并非是一个会做生意的商人,只是靠着黑帮势力吞并码头或者勾结各方势力。那种虚与委蛇卑躬屈膝,以小钱生大钱的事情,他做不来。

丢弃了上海事业的杜月笙此时此刻也是身心俱疲,无力再战。他在死前烧了所有的欠条,并且还不允许家人再去要。其实只要他想,并非只能留在香港,国民党一直在拉拢他,各帮派也常常过来试探风头,据说也曾有一位当地的大佬将他视为偶像,甘愿做他的门生。只是为何杜月笙最后只是想默默无闻地老死在异乡,因为他没有留下任何回忆录,后人也只能猜测罢了。

欢迎欢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杜月笙是民国时期上海青帮大佬,不仅攫取了巨额财富,也有相当的势力和能量。

杜月笙在香港的发展情况,悦史君认为应该放在他的整个发迹历程中来考量。

杜月笙很小就失去父母,后来攀附上青帮大佬黄金荣,开始干起了黄赌毒生意。

1925年,杜月笙通过创建“三鑫公司”来做上海法租界的鸦片生意,同时还跟多领域的名人交流合作,进入金融领域,和一批银行家做得风生水起。

1931年,杜月笙的杜氏家祠落成,蒋介石等人都庆贺,但这里实际上是毒品集散地。

1933年,杜月笙建立帮会组织恒社,吸引了很多上海名流参与。

1937年,日本人发动八一三事变,杜月笙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后来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去香港隐居。

1941年,杜月笙回到重庆,通过恒社来发展势力,同时大肆进入商业领域敛财。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再次返回上海,恢复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多领域的大人物。

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落实金圆券问题时,把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以投机倒把罪抓了起来,还被判了刑,杜月笙和蒋介石开始产生嫌隙。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没有跟蒋介石去台湾,再次去了香港,1951年去世。

从杜月笙的一生来看,他曾两次在香港落脚,一次是1937年到1941年,为了躲日本人;一次是1949年到1951年,在香港终老。

应该说,从这两个时间段,就能看出杜月笙无意在香港发展,悦史君给大家简要分析一下。

第一,抗日战争期间,杜月笙在香港呆了4年左右,这段时间他人在香港心在大陆,因为他的大部分旧部和资产都在大陆,香港只是一个暂时停留的地方,对杜月笙的吸引力并不大。

第二,杜月笙晚年在香港呆了2年左右,这时他已经是一个花甲老人,本身已经过了打打杀杀的年纪;而且香港的情况非常复杂,各派势力很多,杜月笙的资源大部分都在大陆,他没有这个实力与他们去抗衡;还有一个就是,杜月笙在香港没有可以依靠的大人物,没有特别大的优势去竞争。

但无论如何,杜月笙也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特殊人物,不简单。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近代黑社会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以为和电视剧一样,主要生活是喊打喊杀,其实清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城市秘密社会的根基是政府对于社会管制的灰色地带,通过帮会的形式行使一定的秩序管理功能,而单一的帮会本身,实际上是经济角色为主,即求财的,类似于“公司”的变体,同时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比如帮内互助和职业控制。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毛主席在安源组织工人运动的时候都要和帮会打交道,甚至合作,在上海的工人运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和帮会合作。

而杜月笙的崛起,本质上是黄金荣这个冒称“青帮”子弟的势力的扩张,而黄金荣的根基是在法租界的警察职务。

要知道上海的租界管理体系并不一样,法租界是典型的官僚集权制,也就意味着官商勾结的空间远远大于由工部局管理庶政的公共租界,也就是英美租界。

而黄金荣、杜月笙等人的坐大,其实得益于一个当时如火如荼发展的产业,就是中国的“鸦片出口”,在19世纪末,中国国产鸦片的出口量达到了世界第一,而上海就是当时鸦片内、外运的最大门户,而“青帮”在当时的力工群体,尤其是码头工人中非常之大,这就为他们插手鸦片贸易,建立三鑫公司奠定了基础。

三鑫公司的人事构成是老板为黄金荣,总经理为杜月笙,副经理为金廷荪,骨干有范问春等人,后来还吸纳了投诚过来的“大八股党”的成员沈杏山等人。

而张啸林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外联,即专门和淞沪护军使何丰林、淞沪警察厅主任秘书刘春圃、缉私营统领俞叶封等人联络,后来也成为副经理。

对了,他们的总后台是法租界总巡费沃里。

这个公司成立于1918年底、1919年初,缘起于黄金荣对抗“大八股党”的鸦片垄断,其主要业务,据程锡文在《我当黄金荣管家的见闻》中说:

范问春提议组织一个公司,像保险公司那样收(鸦片)保险费。

这个保险,是为中外鸦片贩子提供保险,为货值的10%,押运、库存期间所有损失全部包赔。最初是10家合作,1925年达到21家,主要是波斯土、川土、云土和北口土,这是说的产地,比如云土就是云南产的烟土,先由马帮陆运四川,再和川土一起在宜昌装船,到上海隆茂码头上岸。

为什么会有这个业务,其实就是为了对抗自清末新政开始,历届政府执行的“禁烟政策”,而之所以在上海由黑社会介入这项买卖,并不是因为“贩毒”,而是因为“缉私”,即对当时海关征税的“避税”,其实和明清时代黑社会参与“私盐”买卖是一回事。

比如潮帮、本帮的烟土上岸,船只会由淞沪护军使何丰林保护,从吴淞口直接运到十六里铺或淞沪护军使官署附近的仓库,不允许任何人检查,再由杜月笙派人包运到法租界,在法租界里则由巡捕房的巡捕和警察押运。

据当时人回忆,鸦片车运输为了掩人耳目,所过之处,他们控制的路灯都会熄灭。

另一项业务是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公司和法租界协商规定,在法租界发售的鸦片必须带“三星”印花,否则不得销售,要知道,到1927年左右,在小小的法租界里,已经有6000多家烟馆,1928年更是达到了8000多家……

在掌握了零售和流通环节后,三鑫公司就开始了“包销”鸦片业务,各地军阀运输来的烟土,由他们吃下后包销分成,或三七开,或四六开,帮助对方快速变现。

而三鑫公司的收入,按照不同口径的统计,1925年、1926左右,应该为每年5000—6000万元上下,而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为3.45亿元,也就是说,三鑫公司的收入达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7。

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大三股、中六股、小八股的分法,即黄、杜、张三人每年分红在100万元以上(明面分红),这是大三股,然后是中层管理的亲信,再往下是喽啰们。

——叙述完整个产业链,大家应该明白三鑫公司的业务核心实际上是“法租界的政府关系”,没有这个基本政治资源,整个产业链的起点就不存在,而他们的业务,本质上也是以鸦片贸易为核心的。

当杜月笙到了香港之后,港英政府和法租界当局的行事风格,乃至于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完全不同,而且,华南地区只能算是鸦片外贸的一个小分支,早有“天地会”系统(即洪门)的本土黑社会把持,他一无政府关系,二无本地网络,怎么东山再起?

再有,你以为“打天下”是靠“打”的?错,是靠“钱”的啊!

中国老话总说:人挪活,树挪死,但还有一种说法同样不可忽视: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句话也许可以很好的说明杜月笙为何没有在香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人常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杜月笙,这句话同样有效,他在上海滩是不可一世的王――一代流氓大亨,但到了香港则为客,非亲非故。

并且没有无缘无故的一片天留给杜月笙!

杜月笙与香港结缘,初是缘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杜月笙避走香港,以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开始算,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八年时间。

再就是1949年4月份,到1951年8月份,杜月笙移居香港,再没回来。

杜月笙在香港的时间,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超过10年,在这期间,杜月笙的事业重心始终在大陆,在他的家乡上海滩。

香港,在他的生活在出现更多的是扮演避难所的角色,杜月笙也没有在香港长期发展的规划,因此,要杜月笙一下子在香港风生水起,像在上海滩一样如鱼得水,那简直是太难为杜月笙了!

更何况,杜月笙在上海滩铺排太多,场面太大,根本不可能有精力或者抽身布局香港。

当然,不是一直不想,而是抗日战争时期尚兼顾不上,国内战事此起彼伏,杜月笙身上担子不轻,担负着不少敌后抗战的重任。

等到了1949年之后,杜月笙其实有心在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但今非昔比,一是杜月笙到香港时,他的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哮喘病也一天比一天严重。

再一个就是此时的杜月笙势力大不如前,大陆的事业和产业早已荡然无存,而被1杜月笙转移出来的,实在聊聊。

从杜月笙临终之际的10万美金,就可以看出来杜月笙在香港基本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早已没有折腾的资本。

比之巅峰时期或者上海滩时期的杜月笙,10万美金不过就是毛毛雨,可能都没他积德行善一次的钱多。

况且杜月笙一代枭雄――流氓大亨,一生涉足来钱最快最猛的黄、赌、毒三业及航运、金融和面粉业等实业。

以他后期在上海滩的场面,即使不叫流氓大亨,商业巨子的名头,显然他也当的起。若论财产计,千万数不在话下。

但就是这么个叱咤上海滩流氓界和商界的一代枭雄,在香港却过起了硒惶的时光,一家子节衣缩食,眼瞅着山穷水尽!

在这种境况下,杜月笙想起来上海滩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回不去,但把上海滩的事业搬到香港,也在他的考虑之中。

但此时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没有多少资本,就是连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都各奔东西了,黄金荣执意留在大陆,张啸林,则在抗战时据说被杜月笙让人弄死了。

他的一众徒弟们,也是树倒猢狲散,各自保命。跟随他到香港的顾嘉棠,则因为投机猪鬃,一生积蓄被亏蚀一空,回到了他刚拜杜月笙为师的地步。

从这些原因分析开来,杜月笙已经没有了翻身的资本,时代也没留给他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1949年5月3日,“宝树云”号客轮驶抵香港,闻讯赶来迎接杜月笙的,只有在港的少数家人亲友。寥寥数人的欢迎场面,在嘈杂喧嚣的码头上显得毫不起眼,这一幕说明,属于杜月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属于杜月笙的江湖已经苍凉了。

霸王不过江,枭雄逃异乡!

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颠簸跋涉,当时的杜月笙虽说未至心死,但曾经的江湖神话已死!因为如此,一向注重江湖排场的杜月笙再无心情去在意这些,与迎接他的人简单寒暄后,他就一脚踏进了坚尼地台18号。

从此,杜月笙成了套子里的人。也许这个套子还有江湖枭雄的些许余辉,但套子中的人却黯然萎缩的厉害,以至于没几年就脱壳而逝了。

这样的状态,不说打天下,就是苟活下去都异常艰难,即便他是杜月笙。

其实就是在江湖纵横的巅峰时刻,杜月笙也不是一个会做生意的人。崛起上海滩,他靠的是勾结各方势力大吞赌毒黑钱,后期转型金融工商实业,他靠的是以自己的江湖能量弱肉强食,或明或暗地大抢各行各业的大码头。

说到底,杜月笙的天下是靠地位、人脉、运势、心力以及他的江湖手段支撑起来的,而在香港,杜月笙的这几样东西要么已经成了空架子,要么干脆就荡然无存了。

先说杜月笙的江湖地位。

49年初到香港时,面上杜月笙还有青帮大亨的名头地位,但此时的名头地位拿来给地头蛇成撑场面还行,想自己重新呼风唤雨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江湖规矩,越朝上走其实越残酷。

在杜月笙的江湖轶事中,所谓的香港最后发挥“余热”,说到底其实就是杜月笙给“香港的杜月笙”撑过一段时间的场子。

这号称“香港杜月笙”的人是谁呢?

李裁法。

此人原先只是个小角色,落魄时还曾受过杜月笙的恩惠,靠着抗战时期积累的名声,战后在香港混的很是风生水起。49年5月,杜月笙到香港后,此人已成了远东最大规模游乐场——丽都花园游乐场的老板,此外还兼有夜总会皇帝的江湖名头。

表面上,这香港的杜月笙十分敬重杜月笙本尊,但本质上却是利用杜月笙给自己撑场面。

而杜月笙呢,一段时间确实抛过一些头、露过一些面,这中间当然也有想重振雄风的意思,但结果只是李裁法挣大钱,杜月笙只能当帮忙看客。

是曾经的强龙又怎样,杜月笙最终只能黯然缩回去。在香港,残酷的江湖规则已经不会给杜月笙真正的机会了。

再说人脉。

人脉在杜月笙的江湖事业中至关重要。可他在香港还有什么人脉呢?清一色几乎全都是失意避难者,至于另一些还有能量的人脉,却又都在台湾,而台湾呢,自己又下不了去的决心,如此一来,在香港的杜月笙根本无法伸开手脚去谋求一些东西。

因为这个,曾经的上海滩第一人很多时候只能去打小买卖人的算盘,但那些小买卖,一则杜月笙根本看不上眼,二则他也确实不擅长。

在当时,杜公馆里就屡次出现过这样的尴尬一幕,有人来找杜月笙商量,不行,咱们开个戏院吧!

杜月笙怎么回答的呢?算了吧,原先在上海滩都没干过。

这种说法其实特能反应杜月笙当时的尴尬境地。

能干的事,既瞧不上,又觉得不妥,更觉得干不来。

之后就是运势。

在香港,杜月笙的运势很不好,这其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先说必然性。避居香港,杜月笙的内心其实始终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简单说就是该何去何从他不知道,他很大的精力都花在了投石问路上。

这种棋子落不定的状态很折磨人。

然而杜月笙轮番投石问路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两条路似乎都被堵死了。大陆传来的一些消息让他不敢回去;台湾传来的一些消息让他不愿前往。

柳岸始终不见花明,前路始终不见又一村!如此这般地憋在异乡死角,再说运势对杜月笙而言几乎已到了奢谈的地步。

这是必然性的运势,偶然性的运势杜月笙更差。

在香港,杜月笙唯一一次下定主意做生意,结果却是血本无归。

怎么个事呢?一位四川的朋友拉杜月笙做丝蚕生意,这种大手笔的倒买倒卖一向符合杜月笙风格,于是杜月笙投了十万美金。按理说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可结果就遇到了货运飞机起义,巨资砸在了货上,货却活生生地烂在了内地。

遇到这样背运的事,哪儿说理去,从此之后杜月笙再没染指任何生意,只剩下坐吃山空。

接着再说心力。

越是枭雄人物,心力越显得重要。

可以说,在香港的杜月笙已经到了心力全无的悲惨境地。

导致他心力全无的主要是三方面,第一、此时的杜月笙身体已经垮掉了,一个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人还能有什么心力可谈,就这一点几乎就能给所有问题给回答了;第二,坏消息接二连三,一会儿谁谁谁被镇压了,一会儿谁谁谁又落魄而死了,加之身体又不好,身没死,心已渐成了死灰;第三、很多时候心力是由钱财撑起来的,此时的杜月笙全部身家只剩了应付全家人坐吃山空的三十来万美金,想重燃心火,压根就是没柴呀!

最后说江湖手段。

没了前面那些个前提,所谓的江湖手段就是零。

所以说,杜月笙在香港再打不出天下,这是他那一代江湖人物的宿命!

只所以列举上述那些个理由,只想说明一点,被时代抛弃的人,即便给他机会,即便再给他不止一次的机会,他也不可能再成功!

读杜月笙,咱们不应该被其黑道传奇所误导,越是读这样的人咱们越是应该去思考,属于咱们自己的人生正道在哪里?

否则,迟早有还的时候,迟早有还的一干二净的时候。

飘零香港的杜月笙不就是这样嘛!


小林趣谈历史


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经过反复斟酌,他没有选择随蒋介石集团一同前往台湾,也没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留在上海,而是选择了香港。在香港蜗居仅三年,于1951年8月16日下午,年仅63岁,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人们不禁发出感叹:纵横一生的杜月笙为什么没在香港打出自己的天下呢,仔细想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强龙难压地头蛇”,杜月笙逃遁大陆到香港的时候,香港已有“香港杜月笙”李裁法,他虽在上海时受过杜月笙的恩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现已成了远东最大规模游乐场——丽都花园游乐场的老板,此外还兼有夜总会皇帝的江湖名头。杜月笙刚去的时候,李裁法表面上很是尊重他,创造机会邀请他出来抛头露面。开始杜月笙有过重振雄风的想法,但时间一长,他明白了李裁法的目的——利用自己给他撑场面树威风而己。于是杜月笙选择了黯然离开,他知道在香港,残酷的江湖规则已经不会给他真正机会了。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球人都知道,杜月笙靠鸦片挖到了第一桶金,后来的发展走的也是毒赌黄生意。1925年他依靠各方势力成立三鑫公司后,几乎包揽了法租界的鸦片生意。后期虽然转型金融工商实业,但主要还是依靠他的江湖地位。

杜月笙在上海的江湖地位是建立在十里洋场的法租界,这是时势造就了他。他在上海的人脉是苦心经营十多年的结果。况且杜月笙到香港后,很快了解到港英政府和法租界当局的行事风格,以及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完全不同,香港地区的鸦片外贸份额很少,早有“天地会”系统(即洪门)的本土黑社会把持,他一无政府关系,二无本地网络,他实在插不上手。在香港,没有了他可以倚靠的时势,就没有了他的江湖地位,也没有人脉。离开了上海的杜月笙就像离开了水的鱼儿,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也就无法施展拳脚了。

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杜月笙到香港的时候巳进入花甲之年,早已过了安营扎寨开疆拓土的年龄,加之他身体也渐渐出现了一些状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禁止鸦片,打击赌博,取缔妓院等一系列的雷霆措施,狠狠地击中了他的任督二脉。他重振雄风的心力也渐渐被动摇。坏消息接二连三,一会儿他的手下被镇压了,一会儿他的门徒又落魄而死了。总之,他在庆幸自己选择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双手沾满杀害共产党鲜血而后怕,虽然他也曾为抗战作过贡献,但毕竟他积累财富的原罪是不可饶恕的。

就这样,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杜月笙再也无暇顾及重振雄风的计划,只能选择屈居人下苟延残喘的生活了。

杜月笙是明智之人,他知道自己手里的钱财有限,他逃逸大陆时只有三十来万美金,其它是别人留给他的借据。三十多万美金应付全家人的吃喝用度还勉强应付,哪有重振雄风的底气?于是他临终前选择了将所有借据付之一炬,也算是成全了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大智慧。

三、垂垂老矣,良人相伴

在香港,杜月笙最幸福最温暖的事就是他终于与追求了大半辈子的孟小冬举行了婚礼。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人称“冬皇”,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一直关注并找机会与其交往。

1946年,在杜月笙四太太姚玉兰(孟小冬的好姐妹)的撮合下,孟小冬感恩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终于以身相许。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后,主动承担了侍奉杜月笙的责任,她的相伴温暖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的晚年生活。杜月笙深感孟小冬的深情和照顾,与孟小冬补办了当时轰动香港的“轮椅上的婚礼”。这也是算是杜月笙在香港出现的最后绝唱。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经踏上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杜月笙作古早已大半个世纪了,他的骨灰现葬在台湾。有书君相信,他生前想葬在大陆上海老家祖坟的遗愿,随着台湾的收回一定会很快实现。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香港根本不是杜月笙的地盘啊。

杜月笙在上海是怎么发家的?靠鸦片啊!杜月笙十四岁时,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由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进入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杜月笙得到黄金荣的信任,负责经营法租界的赌场“公兴俱乐部”。后杜月笙纠合同伙,勾结军阀,贩卖鸦片。4.12的时候又勾结上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这可是天子朝臣,那自然是呼风唤雨,加之杜月笙本人就是江湖中出来的,能力强的很,时势造英雄(杜月笙本人应该算是奸雄吧),故能在上海打下一片天地。

到香港的时候又是个什么局面?那就像是“丧家之犬”,首先英国人控制下的香港哪有那么多空子让他钻,而且香港本地的地头蛇都把各种生意瓜分的差不多了,杜月笙想再打江山,他依靠谁呀。更何况北边就是大陆了,再闹大大陆肯定收拾他,加之杜月笙此时年纪也大了,折腾不动了,杜月笙晚年生活相当简单,不仅仅没有留下任何回忆录之类的东西,也不怎么和过来拉拢他的国民党打交道,连所有的欠条都烧了,估计,他也累了吧。


国史拾遗


中国老话总说:人挪活,树挪死,但还有一种说法同样不可忽视: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句话也许可以很好的说明杜月笙为何没有在香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人常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杜月笙,这句话同样有效,他在上海滩是不可一世的王――一代流氓大亨,但到了香港则为客,非亲非故。

并且没有无缘无故的一片天留给杜月笙!

杜月笙与香港结缘,初是缘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杜月笙避走香港,以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开始算,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八年时间。

再就是1949年4月份,到1951年8月份,杜月笙移居香港,再没回来。

杜月笙在香港的时间,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超过10年,在这期间,杜月笙的事业重心始终在大陆,在他的家乡上海滩。

香港,在他的生活在出现更多的是扮演避难所的角色,杜月笙也没有在香港长期发展的规划,因此,要杜月笙一下子在香港风生水起,像在上海滩一样如鱼得水,那简直是太难为杜月笙了!

更何况,杜月笙在上海滩铺排太多,场面太大,根本不可能有精力或者抽身布局香港。

当然,不是一直不想,而是抗日战争时期尚兼顾不上,国内战事此起彼伏,杜月笙身上担子不轻,担负着不少敌后抗战的重任。

等到了1949年之后,杜月笙其实有心在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但今非昔比,一是杜月笙到香港时,他的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哮喘病也一天比一天严重。


再一个就是此时的杜月笙势力大不如前,大陆的事业和产业早已荡然无存,而被1杜月笙转移出来的,实在聊聊。

从杜月笙临终之际的10万美金,就可以看出来杜月笙在香港基本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早已没有折腾的资本。

比之巅峰时期或者上海滩时期的杜月笙,10万美金不过就是毛毛雨,可能都没他积德行善一次的钱多。

况且杜月笙一代枭雄――流氓大亨,一生涉足来钱最快最猛的黄、赌、毒三业及航运、金融和面粉业等实业。

以他后期在上海滩的场面,即使不叫流氓大亨,商业巨子的名头,显然他也当的起。若论财产计,千万数不在话下。

但就是这么个叱咤上海滩流氓界和商界的一代枭雄,在香港却过起了硒惶的时光,一家子节衣缩食,眼瞅着山穷水尽!

在这种境况下,杜月笙想起来上海滩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回不去,但把上海滩的事业搬到香港,也在他的考虑之中。

但此时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没有多少资本,就是连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都各奔东西了,黄金荣执意留在大陆,张啸林,则在抗战时据说被杜月笙让人弄死了。

他的一众徒弟们,也是树倒猢狲散,各自保命。跟随他到香港的顾嘉棠,则因为投机猪鬃,一生积蓄被亏蚀一空,回到了他刚拜杜月笙为师的地步。

从这些原因分析开来,杜月笙已经没有了翻身的资本,时代也没留给他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历史三日谈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近代黑社会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以为和电视剧一样,主要生活是喊打喊杀,其实清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城市秘密社会的根基是政府对于社会管制的灰色地带,通过帮会的形式行使一定的秩序管理功能,而单一的帮会本身,实际上是经济角色为主,即求财的,类似于“公司”的变体,同时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比如帮内互助和职业控制。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毛主席在安源组织工人运动的时候都要和帮会打交道,甚至合作,在上海的工人运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和帮会合作。

而杜月笙的崛起,本质上是黄金荣这个冒称“青帮”子弟的势力的扩张,而黄金荣的根基是在法租界的警察职务。

要知道上海的租界管理体系并不一样,法租界是典型的官僚集权制,也就意味着官商勾结的空间远远大于由工部局管理庶政的公共租界,也就是英美租界。

而黄金荣、杜月笙等人的坐大,其实得益于一个当时如火如荼发展的产业,就是中国的“鸦片出口”,在19世纪末,中国国产鸦片的出口量达到了世界第一,而上海就是当时鸦片内、外运的最大门户,而“青帮”在当时的力工群体,尤其是码头工人中非常之大,这就为他们插手鸦片贸易,建立三鑫公司奠定了基础。

三鑫公司的人事构成是老板为黄金荣,总经理为杜月笙,副经理为金廷荪,骨干有范问春等人,后来还吸纳了投诚过来的“大八股党”的成员沈杏山等人。

而张啸林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外联,即专门和淞沪护军使何丰林、淞沪警察厅主任秘书刘春圃、缉私营统领俞叶封等人联络,后来也成为副经理。

对了,他们的总后台是法租界总巡费沃里。

这个公司成立于1918年底、1919年初,缘起于黄金荣对抗“大八股党”的鸦片垄断,其主要业务,据程锡文在《我当黄金荣管家的见闻》中说:

范问春提议组织一个公司,像保险公司那样收(鸦片)保险费。

这个保险,是为中外鸦片贩子提供保险,为货值的10%,押运、库存期间所有损失全部包赔。最初是10家合作,1925年达到21家,主要是波斯土、川土、云土和北口土,这是说的产地,比如云土就是云南产的烟土,先由马帮陆运四川,再和川土一起在宜昌装船,到上海隆茂码头上岸。

为什么会有这个业务,其实就是为了对抗自清末新政开始,历届政府执行的“禁烟政策”,而之所以在上海由黑社会介入这项买卖,并不是因为“贩毒”,而是因为“缉私”,即对当时海关征税的“避税”,其实和明清时代黑社会参与“私盐”买卖是一回事。

比如潮帮、本帮的烟土上岸,船只会由淞沪护军使何丰林保护,从吴淞口直接运到十六里铺或淞沪护军使官署附近的仓库,不允许任何人检查,再由杜月笙派人包运到法租界,在法租界里则由巡捕房的巡捕和警察押运。

据当时人回忆,鸦片车运输为了掩人耳目,所过之处,他们控制的路灯都会熄灭。

另一项业务是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公司和法租界协商规定,在法租界发售的鸦片必须带“三星”印花,否则不得销售,要知道,到1927年左右,在小小的法租界里,已经有6000多家烟馆,1928年更是达到了8000多家……

在掌握了零售和流通环节后,三鑫公司就开始了“包销”鸦片业务,各地军阀运输来的烟土,由他们吃下后包销分成,或三七开,或四六开,帮助对方快速变现。

而三鑫公司的收入,按照不同口径的统计,1925年、1926左右,应该为每年5000—6000万元上下,而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为3.45亿元,也就是说,三鑫公司的收入达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7。

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大三股、中六股、小八股的分法,即黄、杜、张三人每年分红在100万元以上(明面分红),这是大三股,然后是中层管理的亲信,再往下是喽啰们。

——叙述完整个产业链,大家应该明白三鑫公司的业务核心实际上是“法租界的政府关系”,没有这个基本政治资源,整个产业链的起点就不存在,而他们的业务,本质上也是以鸦片贸易为核心的。

当杜月笙到了香港之后,港英政府和法租界当局的行事风格,乃至于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完全不同,而且,华南地区只能算是鸦片外贸的一个小分支,早有“天地会”系统(即洪门)的本土黑社会把持,他一无政府关系,二无本地网络,怎么东山再起?

再有,你以为“打天下”是靠“打”的?错,是靠“钱”的啊!


刘三解




最近在看电视剧《远大前程》,陆昱晟的原型应该便是杜月笙,霍天洪、张万霖和陆昱晟并称“三大亨”,杜月笙亦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三大亨”。陆昱晟表现的是遇事冷静、眼光独到且有谋有略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的杜月笙亦是如此。虽然这部电视剧乃是虚构,但是仍然能从中看出杜月笙的影子。

杜月笙真真是个人物。



杜月笙:我想当国民党的狗。

杜月笙生于1888年8月,仿佛早已经注定杜月笙这辈子会发。杜月笙以贩毒起家,1911年入八股党贩卖鸦片,随后得到青帮头头黄金荣的赏识,开始跟着黄金荣混。1925年,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创办了三鑫公司,垄断了上海法租界的鸦片生意,“上海三大亨”的名头也开始亮瞎上海滩。

当时对于“上海三大亨”的评价是:“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那么,这杜月笙到底怎么会做人呢?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辞职后,曾逼居上海,杜月笙对待黎元洪可不是人走茶凉的态度,而是恭敬和善待黎元洪,这让黎元洪极为感动,让秘书长送了副对联给杜月笙,“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杜月笙则因此得了“当代春申君”的美誉。那位怂恿和策划袁世凯称帝的杨度跑到上海后,亦是获得杜月笙的热情款待,成为杜月笙的清客,杨度更是写文吹捧杜月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

1927年4月,杜月笙为傍国民党,与黄、张组织中华共进会。同月11日即发动“清党”,杜月笙设宴邀请上海工人运动领导人汪寿华,汪寿华到场后,杜月笙即让人将汪寿华打昏,随后运到郊外枫林桥活埋了汪寿华。汪寿华的失踪,让工人武装没了领袖,致使工人武装的起义失败。杜月笙果然因此得到蒋介石与国民党的支持,南京政府成立以后,杜月笙更是成为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这算是蒋介石对于他在上海的作为的报酬。

电视剧《远大前程》里陆昱晟在听到洪三元说他们是国民党的狗以后,笑着说,洪三元说的没错,在这乱世里,当国民党的狗是正确的选择。当时的杜月笙亦如是。



杜月笙:我是爱国人士,但是我选择香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杜月笙积极参与抗战物质筹备,为抗战提供后勤保障。同时,组织帮会成员参与协作国军作战,为国军收集情报。同年,上海沦陷后,黄金荣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张啸林为保富贵而投日,杜月笙则远赴香港。在抗战时期,杜月笙的所作所为是在向国人宣布,他杜月笙是爱国的,甚至曾经策划过暗杀昔日的兄弟张啸林。这段时期的杜月笙,确实值得点赞。

1949年,蒋介石即将败退台湾的时候,曾单独约见杜月笙,试图说服杜月笙同去台湾。我党亦曾秘密会见杜月笙,希望他能留在上海,为稳定上海局势贡献力量。如果此时是国民党得势,让他留在上海的亦是国民党,我相信他肯定点头,然而国民党的失势已经注定,为免日后遭清算,同时两不得罪,经过权衡利弊以后,杜月笙决定去香港。



杜月笙为何没有在香港打出自己的天下?

俗话说得好,“不是猛龙不过江”,但是杜月笙这条猛龙为何到了香港以后,却选择蛰伏呢?

一、老骥伏枥,无心江湖。

杜月笙生于1888年,1949年前往香港时的杜月笙已经过了花甲年。同时,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他,经历过大富大贵的他,什么没看过?又有什么没享受过?此时的杜月笙,最想的是安度往年,而不是继续江湖,这也是杜月笙为什么会与孟小冬结婚的原因。

二、杜月笙没时间,更没精力。

即使杜月笙是条猛龙,可是他的老巢是在上海,不是香港,他的影响力也是在上海,不是在香港。如果杜月笙想在香港拥有上海时的江湖地位,先不说打打杀杀,各种人际交往和关系渠道总是需要的吧?当时的杜月笙基本处于养病状态,你让他打打杀杀他还可以花钱招揽马仔,可是你让他去拓展人脉和渠道,中国的酒桌文化便会让他提早见阎王,他可不是上海时期的大亨了,香港的显贵即使听过他的名头,但是说到底人家也不会为了给你面子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除非杜月笙能给他们更多利益。但是,当时的杜月笙根本没精力做这些事了,说白了,是病重了,快死了。

三、杜月笙不缺钱。

杜月笙作为曾经的“上海三大亨”之一,身家当然不会少到哪里去,在香港肯定能当个富翁,人家不缺钱花。这种时候,你让他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拖着病躯去打天下?闲得慌吧?杜月笙应该做的便是拿着钱,好好享受时间已经不多的余生,他的钱够他花了,甚至他的儿子孙子一起花都没问题。

即将入土却又很有钱的老头子,杜月笙已经不愿继续折腾了。


吾与吾国


杜月笙,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风云人物,上海滩青帮教父,上海三大亨之一。1949年,解放上海前夕,杜月笙带出四姨太,五姨太及亲人随从,保镖等一行十多人匆忙离开上海。乘坐荷兰豪华轮船驶向香港。


到了香港,杜月笙租住在坚尼地台18号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里。和杜月笙在上海的杜公馆简直是天壤之别。香港不比上海,上海是他发迹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着。在上海滩做为青帮老大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几乎没有他杜月笙办不成的事。

但是香港就不一样了,俗话说货到地头死,强龙难压地头蛇。当时香港就是一个殖民地,是一个花花世界。权贵富甲大有人在,纵横上海滩的杜月笙在香港也就是一个小吏而已。


况且杜月笙离开上海之前,还将上海杜公馆以四十五万卖给了美国驻沪领事馆。这也是他逃离香港仅有的积蓄。听说后来在宋子文弟弟宋子良那里还存有十万美金。

在香港杜月笙虽然有了发展空间,但是他没有靠山没有人扶持,也失去了政治舞台。想东山再起几乎不可能。所以杜月笙在香港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在香港唯一让他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与一代名角孟小冬举行了婚礼。

孟小冬(1907~1977)北平宛平人。出身梨园世家,京剧演员。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优秀传人之一。


早年杜月笙在戏院结识了孟小冬,后来经四姨太姚玉兰撮合于孟小冬走到了一起。

1949年跟随杜月笙来到香港,一年多来,孟小冬一直在照顾着杜月笙的生活起居。以至于后来杜月笙哮喘病复发,根本离不开床榻,甚至要靠氧气瓶来维持。都是孟小冬在侍候,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孟小东于杜月笙没有夫妻的名分却尽到了夫人的责任。

杜月笙看在心里,觉得对不住小冬,于是不顾家人的阻挠,依然决定与孟小冬举行婚礼。

1950年,63岁的杜月笙在香港坐着轮椅,带着儿女与孟小冬举行了正式婚礼。从此小冬成了杜家有名份的人。

杜月笙与孟小冬一世情缘终于尘埃落定。这也是杜月笙晚年在香港唯一的一件喜事。这场婚礼也被后人称作:轮椅上的婚礼。


好景不长,就在杜月笙与孟小冬新婚不久,杜月笙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已经病入膏肓。于是立下遗嘱。将仅有的11万美元(其中包括寄存在宋子文弟弟宋子良处的10万美金)做了分配:即每个太太一万,长子一万,女儿未嫁的6000,出嫁的4000。并且销毁了之前别人在他这借钱的借据。以告诫后人他死之后一切化为乌有。不要再去找别人要帐。

交代所有后事之后,杜月笙在1951年8月16日下午。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骨灰后来被葬在了台湾。生前遗愿是想葬在大陆上海老家祖坟。但是最后一直没有如愿。


就这样杜月笙打拼在上海,终老与香港。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任驰赢天下


杜月笙去香港说得好听叫做换个地方生活,说难听就是逃难去了。杜月笙在上海被人们称为地下皇帝,香港的那些人可不吃他那套,杜月笙在上海混的那么好是必然吗?当然不是了,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如果有的选择杜月笙肯定是不愿意离开上海的,毕竟上海才是他的地盘。

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换了个地方,你之前多厉害来了这个新地方都不管用了,而且杜月笙在香港后来都借钱生活,试问这样的情况怎么可能打出自己的天下。杜月笙去香港的时候就带了十万美金,要知道辉煌时候的杜月笙,这点钱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那么杜月笙在上海是靠哪些来钱的呢?

毫无疑问黄,赌,毒是肯定有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业,在那个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只有一部分人垄断的,杜月笙在香港想重操旧业基本不现实,在当地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东西,外人想加进去非常难。杜月笙这个时候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资本来打出自己的天下。

这些是外在原因,还有内在的原因,杜月笙岁数已经大了,他来香港本就是避难,应该是没有过长远的规划,而且他禁止子女涉足自己的行业的,也就是说他自己不想在香港继续混了,只想安稳的活下去就行,毕竟和他一起的那些大哥们可是一个比一个惨。

在上海的杜月笙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政界还有自己的人,有非常大的靠山,干什么都行。去了香港这一切都没有了,在香港地位,人脉什么都没有,即使他自己想打天下,也是非常困难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