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上海 猶太難民紀念館,虹口區 長陽 路62號。(摩西會堂)

前日,去了上海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就是那個摩西會堂。看了展覽。查了資料。想說說這猶太人的故事。這一查覺得有點故事。這段經歷這段歷史,還真不好說。真實的情況有爭議,有些經歷則比較敏感。猶太人逃難到上海,當時上海是什麼情況?為何那麼多的猶太人逃到上海?是誰保護了猶太人?在猶太人來上海時是誰提供了更多的幫助。。。這些問題挺複雜,且陰差陽錯涉及到幾個國家。

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拍攝了公益宣傳片(謝謝上海),表達以色列人民對中國人民最真摯的感謝。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柏安倫先生表示,二戰在歐洲爆發的時候,猶太人受到了納粹的迫害,被迫逃亡。“那時,歐洲許多國家都對逃亡中的猶太人關上了大門,而上海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願意接納猶太難民的避風港灣之一。”

他說,來到上海的猶太人當時主要居住在虹口地區;而當時的中國也正遭受侵略,上海的居民能夠與猶太人榮 辱與共,共同經歷戰爭磨難,也共享快樂時刻。“猶太人和上海居民住在同一屋簷下,一起度過了這段難忘的時光。患難見真情,猶太人和上海居民從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戰爭結束後,大多數猶太人離開中國,移民至以色列等國家。

為何上海成了外國僑民的聚集地?

上海是個很特殊的城市。自1843年上海開埠後,英、法、美等國在上海相繼設立了租界。儘管在名義上中國對上海擁有主權,實際上租界當局並不受上海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管轄,彷彿一個“國中之國”,其狀況很有點象迴歸前的香港。正因此,這個“冒險家的樂園”才吸引來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大量外國僑民。

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將所有拯救猶太人的國家和人數列出來,只有一處例外——上海,而不是“中國”。

為何在當時只有上海接納了猶太難民?

在納粹大舉迫害猶太人的時候,全世界只有上海對猶太難民敞開大門。。。正是因為1937年“8-13事變”後,日寇佔領了上海大部分地區及其周圍地帶,使得中國政府無法行使職權,因此上海才在1937年秋到1939年秋的近兩年時間裡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簽證、不需要經濟擔保、不需要工作證明等即可進入的大城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德國還是全世界僅有的兩個慷慨援助中國抗日的國家之一(另一個是蘇聯),抗戰前期蔣介石手上能夠和日寇對敵的只有那三十個德械師,蔣的兩個兒子也被分別送往蘇聯和德國軍校學習,上海又怎麼可能會“渾然不知希特勒”~為何又要接納猶太人呢?

從1937年8月日寇侵入上海到1939年8月限制猶太人進入上海,這段時間裡來上海的猶太難民最為集中,大約為2.1萬到2.2萬人。特別是在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後,納粹掀起反猶狂潮,猶太人被迫大批外逃。此時世界各國紛紛限制猶太難民入境,而上海卻由於淪陷後的特殊情況敞開大門,因此才成為猶太人的避難所。還要說明的是,後來限制猶太人進入上海也不是日本佔領當局的本意,而是由於大批難民的湧入使得上海租界當局和猶太社團不堪重負,並由上海猶太救濟組織主動向日本佔領當局提出申請後才做出的決定。

祈禱的地方。

從1939年8月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大約仍有6—7千名猶太難民進入上海。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100名波蘭猶太人在“日本辛德勒”——日本駐立陶宛領事杉原千畝(此人曾在偽滿洲國外交部任職)的幫助下輾轉來到上海,其中包括著名的密爾猶太經學院的全體師生約400人,他們在避難時期的上海猶太社團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日本佔領當局為何對上海猶太人手下留情?

二戰期間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情況,一是抗戰前期納粹德國曾慷慨援助中國抗日,只是因為中國實在扶不起才轉而和日本結盟;二是日本人對猶太人很有好感,甚至頂住納粹要求屠殺上海猶太難民的壓力,庇護了這些猶太人。

1937年日寇侵佔上海之後,對猶太難民來上海避難不加限制,後來又設了三處難民營,給猶太難民以多方援助。

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後,納粹掀起反猶狂潮,如繼續收留猶太難民則有可能引起德國不滿,讓日本政府頗感為難。12月5日,日本首相、外相、陸相、海相、大藏相特別召開“五相會議”,專門討論對猶政策。會上雖有分歧,但最後還是認可繼續採取對猶親善政策。由於不便在日本本土容留猶太難民,因此計劃在日本佔領的中國土地上建立“猶太人居留地”,並鼓勵猶太資本“開發滿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才成為猶太難民的避難所。

1942年6月,納粹德國蓋世太保駐日本首席代表約瑟夫-梅尋格上校專程來到上海,要求日本佔領當局仿照納粹作為“最後解決”上海猶太人,而日本當局卻拒絕納粹要求,只在虹口地區搞了個“無國籍難民區”,將無國籍的猶太難民約1.4萬人遷入其中。雖然難民區的狀況十分艱難,但並不可與納粹當局在歐洲所建的集中營相提並論,日本當局對猶太難民並未施加殘害,難民區內宗教、文化活動均可開展,並由於上海猶太社區和海外猶太社團的大力支援等因素,並未出現大的災難。

日本人究竟為何對猶太人手下留情?這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東亞地區不象歐美長期存在反猶主義,日本人對猶太人素無仇怨可言,且在日俄戰爭期間,美國猶太鉅商希甫積極為日本籌集2000萬美元貸款,明治天皇破例在皇宮內邀請希甫共進午餐,希甫也成為獲得天皇授勳的第一位外國人,日本人也由此對猶太人頗有好感;其二是上海猶太難民中有不少是俄國猶太人,一旦實施“最後解決”的話,力圖保持和蘇聯不戰狀態的日本擔心會以此觸怒蘇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日本政府內主張和美英保持媾和後路的部分官員與“猶太問題專家”們對歐美反猶勢力宣傳的“猶太威脅論”信以為真,誤以為猶太勢力的確壟斷國際經濟命脈、控制了美英等國的政治與外交,因此想通過對猶太難民的親善來討好美國猶太“力量”,以影響美國的對日政策。

何鳳山

何鳳山是中國駐維也納原總領事、資深外交官,二戰期間,何鳳山向數千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免遭納粹的殺害,被猶太人譽為“中國的辛德勒”。

何鳳山在猶太人的地位

2005年,何鳳山被聯合國正式譽為“中國的辛德勒”。

2001年1月23日,何鳳山以色列政府授予“國際正義人士”稱號。何鳳山的名字被刻入猶太人紀念館的“國際義人園裡”。歐洲歷史學家指出,何是解救猶太人最多的“義人”。

猶太人評價何鳳山

何鳳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以色列前總理沙龍)

何鳳山是一位為猶太人的黑夜點燃光亮的人。(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公使莫義瀾)

在何鳳山的面前,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從而感到了我們自身的渺小。(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在猶太人的傳統裡,人的生命是最神聖的,至高無上的。我們有一句名言說,救人一命就像拯救了一個世界。而何先生救了成百上千人,我們估計這個數字在兩千左右。(以色列駐華大使安泰毅)

2000年4月中旬,江澤民主席訪問以色列時,以色列總理巴拉克懇切地向江主席表達了他對何鳳山的感激之情。以色列前駐華大使海逸達感慨道:“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接納了猶太人。”深入人心的中國儒家、道家文化使仁愛、互助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



有不少外國友人留言。

摩西會堂後面外牆。

猶太人在 上海 開店的營業執照。

駕駛證

猶太人在猶太人聚集區創建了自己的文化,辦了學校,教堂,開了酒吧,舞廳,商店。。。並接納了多種 中國 文化。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生特,參加了 中國 的抗日戰爭。

中國 的辛德勒——何 鳳山 ,他救助的猶太人比任何人都多

大西洋咖啡館,小 維也納 。。。看下面介紹。

白馬咖啡館

隨便看了下提籃橋監獄。

上海 方舟。 上海 稱為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霍山公園,二戰時期猶太人在 上海 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