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最后的坚守

图文||焦语录

如今,城市的发展翻天覆地,农村的发展滴血流泪。城市像刘翔的跨栏步一样飞奔健硕,农村却像阿婆的缠脚步一样摇晃拖拉。

太行山,昔日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养育了一代代巨商富贾,培养了一个个革命志士,演绎了一场场惊魂动魄的屠杀和战争,留下了一座座古建奇观和城堡古寨。

太行革命老区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山还是这座山,城还是那座城,天还是那片天,但村却已不是原来的村,人也不是原来的人了。

昔日一个大院住几十口人,甚至上百口,吃饭的时候周围廊脚石围坐一圈人,说笑话、讲故事、听评书、逗孩子……好不热闹。

如今,村子里空空如也,剩下几个老弱病残的老人,一见有车来就,村子里晒太阳的老人说:“人都走了,村都空了,房子也塌的差不多了,唉!”。

另一个老人搭腔道:“以前都说想致富先修路,我们学习锡崖沟人开始修路了,修了路建学校,建舞台,后来国家帮助铺上了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路是通了,学校也建了,后来搞了个撤乡并镇,学校一撤,人也跑完了!不是去城里打工,就是照顾孩子、照顾孙子,没有用的留下来守着,眼睁睁看着地荒房塌人等死吧!人都没了,精准扶贫扶谁啊?扶甚啊?”

望着残疾的老乡和耄耋之年的老人,看着这些经历了明清数百年的老屋,我两眼发涩,不知怎样答话。

一个独自做饭的古稀老人让我们一起留下来吃饺子,说老伴去年走了,孩子们都在城里,住一起不习惯只好一人独自在老屋生活。

冬天了,城市有暖气屋子里暖和,但却没有这些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一席之地;夏天了,乡下凉快,城里人随时可以到乡下看看,对比着城乡的变化。

于是乎,农村就成了萧条没落的代名词,城市自然也就成了繁华拥堵的竞技场。

桌子上这个物件,想必去过太行山巅陵川县的农村的人们不会陌生,在城里它是吸毒的工具,在这里它却成了招待客人必备的“家具”,就是在饭店里,它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摆在桌面上。当地人叫“吸面儿面儿”或“咖啡”,实际上应是“可卡因”。但老乡通常会说:提神,不贵,不上瘾!

山高皇帝远,这就是差距。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们,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变化和细节,只有老树依旧注视着城乡的差异和蜕变。

城里人在享受城市便利和繁华的同时,却大口大口呼吸着雾霾;乡下人守着贫瘠的土地和单调的食物,却有着千金难买的新鲜空气。但却眼睁睁看着这片热土日渐冷落,人去楼空房倒塌,孤苦伶仃不见娃。这就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

城里的拥堵原因是城镇化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农村学校的撤离。孩子离开了农村,农民也就离开了土地,毕竟,独生子女是皇帝,孩子必须去学习,不学怎能有出息!

昔日农业学大寨修建梯田毁了不少植被,后来退耕还林又占了不少耕地,当下复垦土地又推了不少山头。植被破坏了,补偿款也到位了,大片复垦的土地却和原来的耕地一样被荒着、凉着、撩着无人问津!这究竟是为什么?老农懵了!我也晕了!

农村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农村是革命武装的大后方,农村更是共产党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大本营。

如今,我们天天喊着不忘初心,传承文化,记住历史!城市日新月异,农村却在日渐消亡,就和一个个孤独凄惨的老人和那一座座岌岌可危的古建筑一样,无望而无奈!

没落的山村,在静候时间的轮回,任凭历史的蹂躏,期盼下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