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读本:2017.8.28 北赤村的帮扶故事

二里半村摘“帽”记 通讯员 李文振

脱贫户陈立飞向驻村干部介绍养殖中蜂情况

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户陈学夫妇了解生活近况

驻村工作队查看村民苹果园蓄水池蓄水情况

“和以前相比,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太多变化,这些变化与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在村里,只要一提起工作队,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72岁的张爱群老人说。县政协派驻二里半村工作队在驻村期间,不但将村民盼望多年的基础设施建好了,而且让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云岩镇二里半村,221户709人,地处渭北高原、黄河沿岸,是山地苹果的最优产地,全村苹果总面积2100亩。但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苹果产业遭受巨大重创,几近绝收。曾经民富一方的二里半村成了贫困村。县政协驻村工作队自去年3月份进村开展扶贫以来,把党和政府的关切和温暖播撒进老百姓的心坎里,贫困村一天天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3年的扶贫计划中,这些扶贫的成果将会逐步巩固和提高。

摸底子,明确“帮扶谁”

如何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如何让二里半村的贫困村民如期脱贫?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统一安排,县政协“硬选人、选硬人”,落实帮扶责任,派出驻村工作队和农村第一书记进驻二里半村,具体指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二里半行政村位于宜川县云岩镇东部塬区,辖五个村民小组(二里半、芝塬、南九殿、乔家、乔家沟)。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且缺乏资金、技术等,仅仅依靠村民自身想要改善生活环境十分艰难。驻村后,工作队全体人员加班加点、逐村逐户,入户调查摸底,详细了解二里半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逐户建档立卡,准确填报贫困人口数据,做到人有名、户有卡、村有册,底数清、问题明。

“全村共有贫困户58户158人,现已全部登记建立台账。”驻村工作队队长赵晓林说。

俗话说,村民富不富,要看村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工作队在前期入户走访中发现,二里半村“两委”班子内部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扶贫工作面临的阻力不小。

“只有重塑村两委班子形象,扭转村干部工作作风,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工作队队长赵晓林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重新选配了二里半村村支书和芝塬村民小组长,并对芝塬村五年来财务情况进行公开公示,缓解了群众上访的诸多矛盾。

在得知二里半村支部是宜川县成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工作队与二里半村支部创建人赵正化的子女及亲属取得联系,充分挖掘、搜集整理身边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带领党员利用农闲时间建成了学习教育基地,以弘扬赵正化等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丰富党员的学习教育内容,提振群众的发展产业信心。

同时,驻村工作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思路,从特色种植养殖、移民搬迁、产业就业、教育保障、医疗救助、生态补偿、财政兜底等入手,制订了《驻村工作队巩固提升工作计划》《驻村工作队脱贫巩固工作规划》,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达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

想出路,千方百计助脱贫

工作队因地因人制宜,区分情况、分类施策,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使各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到人。

去年12月20日,贫困户陈立飞在脱贫申请书上签名、按手印。“一签名,就意味着我不再是贫困户了。”49岁的陈立飞,因患有颈椎病和腰椎顽疾,果园重体力活干不了,在2015年建档立卡确认为贫困户,一家3口年人均收入不到2500元。去年通过健康扶贫、产业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家庭年人均收入超过了3015元。

“多亏了国家一系列好的脱贫政策和驻村工作队帮助,我率先在村里摘掉了‘穷帽子’,今后我一定要在村里带好头,树立脱贫模范的带头作用。”陈立飞说。今年,帮扶干部马伟伟又帮助他申请到政府1万元养殖补贴资金,发展养殖了21箱中蜂。

“驻村帮扶,需要用心,真正‘驻’下来,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是第一书记袁辉对驻村帮扶工作的体会。

“在去年,像李刘玉这样因冰雹灾害而减产的村民全村有20多户。”第一书记袁辉说。现在全村已搭建防雹网1800余亩,占苹果总面积的90%;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给150亩苹果园用上了滴灌技术。同时,还实施了“甘霖工程”,安排贫困户打扫公路沿线及村内环境卫生80人次,安排群众外出务工100余人次。

此外,工作队与县果业局协调整合项目资金,在二里半村全面实施苹果现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免费给果农发放黑膜、防雹网、油菜种子;争取资金160万元,给全村果农购买了264台割草机。同时,多次聘请果树专家来村开展果业管理技术培训,给果农赠送价值5万元的修剪工具、果园管理书籍和化肥等物品。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生态优势,积极争取省市农业项目,多行业培育,多领域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第一书记袁辉说。

改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召开村两委班子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发现雨水聚集在村子巷道中,有冲毁村民土院墙危险,便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对全村2736米巷道进行了路基硬化,使泥巷道变成了“幸福路”。

“只要是给我村引水入户和硬化巷道,我们无条件支持。出工出力,绝不含糊。”4月21日,在村民大会上,村民们盼望解决用水、出行等老大难的愿望颇为急切。

在二里半行政村苹果产业园,有16年务苹果经验的老果农李刘玉说:“去年因冰雹天灾,苹果损失严重。今年驻村工作队给联系到了政府补贴的防雹网,现在10亩苹果园的网子已全部打好了,还给4亩果园用上了滴灌技术。希望今年苹果能卖个好价钱,有个好收成。”

“没想到啊,我这老头子活了70岁了,还能在自己家门口走这么平稳的水泥路。”6月28日,村民王智玉看着铺好的水泥路激动地说。

始终把办实事、解难事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解决交通水利、村居环境、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当成首要任务,这是县政协驻村工作队全体成员的庄严承诺。

工作队通过协调县扶贫办、水利局等相关部门,争取资金86.4万元,实施了“饮水入户”项目;争取资金135.1万元,对全村2736米巷道进行了硬化,修缮了排水渠;争取资金89.1万元修建了休闲文化广场;协调资金36万元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改善了全村的生态环境;争取资金20万元,给二里半村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方便了村民看病就诊。

截至2016年底,宜川县云岩镇二里半行政村58户158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脱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二里半村的环境好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危窑、危房户都搬进独家独院里,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赤村的帮扶故事

通讯员 李文振

贫困户崔金权夫妇的凉皮摊生意红火

贫困户白玉晶给鸡喂食

贫困户李树清夫妇向驻村干部范永红(中)介绍自家房屋改造进展情况

北赤村位于云岩镇北塬上,辖四个自然村,共254户856人,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全村苹果面积1880亩,人均2.2亩。长期以来,因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单一等众多问题,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2015年,随着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县审计局驻北赤村工作队成立,2名工作队员常驻北赤村,精准摸底、协调资金、引水铺路、发展产业……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扶起精气神

发展特色养殖业、整治村容村貌、挖掘特色民间文化……北赤村,这个黄土高原上的贫困小山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精准了,扶贫效率就高了,更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扶起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自信心。”在北赤村党员活动室,驻村干部范永红向笔者讲述了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的故事。

2015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统一安排,县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在入驻北赤村后,立即开展调研走访,通过入户面对面和村民拉家常、叙村情,全面掌握了贫困户基本情况,经过严格识别后,最终确定了71户189人为精准扶贫对象。

根据大多数贫困户进取意识不强、脱贫动力不足的情况,驻村工作队成员反复讨论,确定在做好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社会帮扶等工作的同时,从“精神扶贫”领域入手,广泛宣传脱贫政策、致富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摈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消极思想,千方百计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了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脱贫攻坚政策理论,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每半个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全面领会政策实质,增强村干部信心和力量,调动他们带领全村群众齐心协力“摘穷帽”的积极性。

在县审计局驻村干部的带动和感召下,村干部们纷纷行动起来,以脱贫为己任,积极配合驻村工作队用活各项帮扶举措,精准对接帮扶思路,让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今年4月份,对全村贫困户再次识别中,贫困户数由71户189人减少至22户59人。

“只有彻底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范永红始终坚信:只要贫困群众思想上有了冲劲,其他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鼓起钱袋子

产业帮扶是北赤村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县审计局驻村工作队会同镇村干部,通过逐村组入户调研,把脉问诊,确定了“精准滴灌”式扶贫方式,并以发展产业为主要手段,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为北赤村制定了详细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三年工作规划以及2017年度脱贫工作计划。

“政府给我们贫困户规划的脱贫产业,都很符合实际,简直扶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村支书李虎堂语重心长地说。

今年56岁的贫困户崔金权,是县审计局局长吴东胜的帮扶对象。在走访中,吴东胜了解到崔金权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和没有支柱产业。他立即联系村干部,帮助崔金权以800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100亩治沟造地流转土地的20年使用权,发展苹果产业。同时,崔金权的媳妇凭着一手做凉皮的手艺,在村里摆起了凉皮摊,农闲时他过去搭把手,帮忙招呼生意。“一天能收入100多元。有了这100亩新品种果园和凉皮摊,全家生活就不愁了。”崔金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掌握了实用技术,就等于为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驻村干部范永红说,“在北赤村,只要能让贫困户摆脱贫困,所有的帮扶措施能用尽用,叠加使用。在这方面,贫困户的体会最深刻。”

俗话说,男人三十而立。贫困户白玉晶今年刚好30岁,但家里除了4亩刚挂果的苹果园,就只有4亩幼果园,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白玉晶外出打工。长期以来,对家里缺少照顾,致使夫妻矛盾不断。帮扶干部周广智在了解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得知白玉晶有养鸡的想法后,便帮其申请了3000元养殖扶贫资金,联系了鸡苗、网子,修缮了养殖场地。一个月内,200只烟台白鸡苗便入栏了。

“刚开始啥都不懂,都要现学。”白玉晶一边与有经验的养殖场场主交流,一边从网络、书籍上学习,很快便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鸡技术。如今,烟台白鸡的养殖量已有380只;白玉晶也顺利与延长县二海养殖场签订了鸡蛋收购合同。

白玉晶决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但前期购买鸡苗已经用尽了他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钱。正当白玉晶为此事发愁时,周广智帮他联系到了云岩镇农村信用社,贷到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非常感谢帮扶干部帮我解决了资金难题,谢谢!”白玉晶感激地说。

在北赤村,像白玉晶这样发展养殖产业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如贫困户李虎刚养殖野鸡200余只,贫困户白金珠养了6头牛……他们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业,起到了补齐苹果产业的短板。

筑起安居梦

一条条新硬化的巷道像丝带连接着农家小院,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分列道路两旁,一幢幢粉刷一新的房舍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还有那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娱乐器材一应俱全……如今,北赤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提高和完善之中。

“这下安全了,可以安心居住了,再也不用担心连阴雨天了!以前每逢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土坯墙就渗水。现在,房子漂亮了,也用上了自来水。”贫困户李树清说。

北赤村大部分村民的住房都是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坯墙瓦房,经过三十余年的风雨,现如今只要下连阴雨,房子土坯墙就往里渗水。但村民苦于没钱修建新房或维修加固,只能长期居住在危房中。

于是,工作队立即与帮扶单位、云岩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单位联系,终于协调好了北赤村危房改造工作。

“今年,我们将对北赤村49户村民的住房进行危房改造。”驻村干部范永红说,“在这49户危房改造户中,有新建户5户,每户可享受2万元资金补助;维修户44户(其中贫困户11户),每户享受1万元资金补助。”

同时,工作队将改善村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聘请专业人士对北赤村两处具有300年历史的古塔和魁星楼进行维修加固,新建两座六角亭,树立复兴广场石碑,提升北赤村文化内涵;协调组织部给上北赤村修建了党支部活动室;协调交通局给上下北赤村、兴家塬村铺设生产砂石路12公里;协助县扶贫局给上北赤村和兴家塬村各修建复兴广场一座,配备健身娱乐器材;协助县扶贫局开展了整村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巷道硬化工程;联系卫计部门在文化广场建了标准化卫生室4间;联系水务部门给村里实施生态修复蓄水池工程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