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2 塔尔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的诞生地

早晨,吃了一顿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然后驱车直奔西宁而去。

到我们在西宁预定的宾馆只有210多公里的路程,原本以为很快就能到达,但山区的高速公路是不能按照内地的常理去判断时间的,上了路才发现200多公里大约需要三个半小时,为了不耽误时间,在途中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先去塔尔寺,然后再回市内办理入住手续。

经过近4个半小时、280多公里的奔波,终于在中午1点多到达塔尔寺。这座闻名遐迩的寺院是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之一。车载导航在这里似乎失去了作用,根本找不到停车场的所在。我们跟着车流,稀里糊涂地把车开到了塔尔寺正门对面的小山背后。从这里的停车场去塔尔寺必须从山顶下到山脚右拐,然而再走上一段路程。虽然远了一点,不过也有好处。因为山顶有一个观景台,站在那里,塔尔寺的全景尽收眼底。

观景台上有一个玛尼堆,披挂着五色经幡,黄、红、绿、蓝、白的幡旗在蔚蓝的天空下格外艳丽。寂静的玛尼堆中有时突然传出一阵念经的声音,在吓人一跳的同时,也增加了些许神秘。堆下有一只黑色的小鸟,瘦骨嶙峋,发现有人走来,不仅不飞走,还踉踉跄跄地走到人的脚下讨要吃食,也许它也知道,在佛门净地,没人敢伤害它。

从山上拾阶而下,只见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一块平缓的山坡上开满了鲜花,红粉黄相间分布,错落有致。据说这里便是塔尔寺每年“展佛节”时晒大佛的处所。所谓大佛实际上是绣有佛像的超大唐卡。每到农历四月和六月的法会期间,寺里就会从寺藏的“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埵[duǒ]”4种巨大堆绣佛像中选出1种,放在山坡上展晒。据说仪式非常隆重,我们无缘见到,只能凭借想象了。

塔尔寺创建于1377年,又名塔儿寺,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母亲思儿建塔的故事。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虽然已被神格化,但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生于1357年,因塔尔寺所在的湟中县,在藏语叫做“宗喀”,所以他就被称为宗喀巴,意思就是在宗喀出生的人。他不是一般的大师,在藏传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祖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据说他出生时脐带血滴落的地方,很快就长出了一棵菩提树。

宗喀巴进藏学习佛法后的第6个年头,他的母亲思儿心切,希望他能回来一趟,但他为了学业无法返乡,就要求母亲围着那棵菩提树修建一座佛塔,并说看见佛塔就等于看见儿了。于是,在信徒们的支持下,他的母亲建成了一座名叫“莲聚塔”的佛塔。这就是塔尔寺最早的佛塔。但在此后的近200年间,佛塔虽经多次修缮,但周围并无建筑出现,所以不能称之为寺。直到1577年,在塔南建造了一座弥勒殿,寺的雏形才开始出现,所以现在人们把塔尔寺的建寺时间定在了1577年。数年后,第三世达赖喇嘛来到青海,在他的支持下,寺院开始扩建,建立了显宗学院,这标志着塔尔寺正式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因此,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的。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就在这年10月,他向毛主席发出贺电,祝贺新中国成立。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仅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3年,国家累计向塔尔寺拨款1.22亿元,用于寺院维修和建设。

最早修建的莲聚塔是砖塔,由于人们相信塔中包裹着的菩提树是宗喀巴脐带之血所化,所以无论是塔还是树,信徒们都把它们当是宗喀巴的化身而加以膜拜。于是,便在塔外包了银,后来又包了金,再后来又在塔外建了一个“大金瓦殿”。现在大金瓦殿已成寺院的主要建筑,在依然屹立的佛塔中,菩提树已无从看到,但据说它的根从地下伸到大殿门外,重新长出了一棵菩提树。每到秋天,簌簌飘落的树叶成为信徒们争相收藏的圣物,但树上的叶子是万万不能摘的。

寺中有一块石头,叫做“憩石”,传说这是宗喀巴母亲背水走累时经常靠着休息的石头,因此被视为圣物,所以又称为“护法磐石”。常有信徒把钱币往石头上贴。能贴上去,说明与佛有缘,贴不上说明佛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修行。

进入塔尔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建于1776年的八宝如意塔。八座塔寓意着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每座塔都是白灰抹面的瓶状塔身,青砖砌就的方形底座。据说塔内埋有历代高僧的衣冠,所以四周常有信徒绕塔参拜。离此不远的是太平塔,它由青砖砌成,在建筑上是汉、藏、回等民族砖雕艺术的完美结合。

塔尔寺的建筑非常有特色,它对汉藏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寺院建筑群。汉族的宫殿或庙宇多采用重檐歇山式,而藏族建筑的风格多体现在白玛草墙上,通常是在底层镶砖,中部墙体涂上白色,镶上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最高处则堆上高原特有的白玛草。塔尔寺在藏式墙壁上加上重檐歇山式屋顶,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玛草墙又称鞭麻墙。白玛草是一种野生灌木,也叫鞭麻或柽[chēng]柳。秋天把采来的白玛草去梢剥皮,用牛皮绳捆成小捆,晒干裁齐后,根部朝外叠在墙上,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在它自然颜色之上,再略微涂些赭[zhě]红。所以我们在藏式寺院看到的条状赭红,不是砖石,而是这种被称为白玛草的灌木。白色墙体之上出现一条赭红,不仅具有庄严肃穆的视觉美感,而且因为草质较轻,既可减轻墙体对地基的压力,又能保持通风透气。不过,白玛草墙在藏文化中是上游社会的标志,只有贵族或者寺庙才能使用,普通百姓是绝对不能用的。

壁画、堆绣和酥油花是塔尔寺的三绝。由于塔尔寺室内禁止照相,因此,对于这“三绝”只有用文字进行一下描述,无法提供直观的图像了。

首先是壁画。通常壁画都是画在墙上的,但塔尔寺的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之上,只有少量是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之上的。壁画的色泽都很鲜艳,构图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内容多为佛传故事,对于缺少深厚藏传佛教知识的我们,大多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可以抛开内容,只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其次是堆绣。这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我的理解,所谓堆绣就是立体的刺绣,先在布幔上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然后再把各种色彩的绸缎剪成的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用刺绣的手法绣在布幔上。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工艺十分复杂,即便是在塔尔寺,据说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是酥油花。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白色油脂,既是奶油类食物,也是寺庙中佛灯的燃料。传说当年宗喀巴想在佛前献上鲜花表敬,但由于正值严冬,根本没有鲜花,于是便用酥油捏成花朵供于佛前。后来,弟子们纷纷仿效,制作酥油花的习俗便在黄教寺院中流传开来。现在酥油花的题材早已不再限于花卉,而是扩展到飞禽走兽、佛像人物乃至历史故事等。酥油花的制作必须是在寒冷的冬季,为了保证酥油不被融化,作坊内温度必须保持在零度以下。其工艺也非常考究,首先要用竹竿、棍子等物“扎骨架”,形成模型,其次是把油泥裹在骨架上“做胚胎”,再次是“敷塑”,就是在白色酥油中加进各色矿石颜料,涂塑在胚胎上,并用金粉、银粉对细部进行勾勒。为了防止手的温度导致酥油胚胎融化变形,艺僧们不时要把手放入身边盛有冰块的水盆中降温。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就是把做好的部件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最终作品。塔尔寺的酥油花之所以称得上一绝,是因为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两个专门培养油塑艺僧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在寺内的酥油花馆,就可看到栩栩如生的酥油艺术雕塑。

塔尔寺不仅仅是寺院,而且还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显宗学院主要学习佛学显宗理论;密宗学院传授身密、口密、意密“三密大法”,以达到“即身成佛”的意境;时轮学院研习天文历算;医明学院研究藏传医学。学僧在四大学院学完规定的课程,按程序经答辩合格的,可授予相应的格西学位。“格西”是“善知识”的意思,格西学位只有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清苦修学才能获得,体现了他们在佛学领域的学识和身份,因此,获得学位的人均深受僧俗尊敬,在寺院享有很高的地位。

塔尔寺目前共有寺僧800余人,其中活佛11人。寺院事务由寺院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僧人内部也有严格的组织系统,僧人的组织系统主要分为行政系统和宗教系统,由大法台统一负责。本人对藏传佛教了解不多,此次旅行有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为了便于理解,根据相关资料,画了一个组织结构图,可能会有舛误,请大家在留言中予以纠正,以免以讹传讹。

这天有一个插曲,本人车上的ETC系统比较老旧,是预付卡的,卡中只有1000多元钱,考虑可能不够,所以想找一个地方充值。青海的高速服务区几乎都有ETC卡自助充值机,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通电,无法使用。考虑到西宁是省会城市,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于是用导航导到市内的ETC卡充值点,结果,外省的无法充值。所以要出门自驾的朋友,最好将ETC卡升级,绑定一个信用卡,这样就不会为卡中无钱而犯难了。

原本计划回到市内去参观东关清真大寺,但寻找ETC卡充值点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直接到预定的宾馆,办好入住手续后,到附近的一家东北菜馆吃了晚饭。在闲聊中,老板建议我们游览完茶卡盐湖后可到乌兰或德令哈住宿,他笑着说“倒淌河不吃饭,黑马河不住宿”。他的一席话改变了我们原定在黑马河住宿看日出的计划!【原创】文/图:孙成岗【待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