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具现代主战坦克特征的后二战“巴顿” 大量分发给北约国家

M47“巴顿”坦克三视图

坦克,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蓬勃发展,在各大战场上都有坦克活跃的身影。当然,各式各样的坦克在性能上会有优劣之分,在二战中德国坦克的强大令人印象深刻,紧跟其后的就是一直同德国交战的苏联坦克,相比于这两国的坦克,美、英等国的坦克就略有逊色了。而在二战结束过后,美苏对抗的局势日益紧张,面对来自强大的苏联装甲部队的压力,美国不得不加紧新型坦克的研发工作,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美国在战后研发的M47“巴顿”坦克。

M47“巴顿”坦克彩绘

虽然M47“巴顿”坦克,无论是编号还是名称都是全新的,但是实际上它在当时并非全新的产物,而是在已有车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更倾向于过渡用的坦克。在美国意识到M4“谢尔曼”中型坦克已经不堪重任后,就已经研制了M26“潘兴”重型坦克,在战后美国为了弥补新型坦克研发时期的空白,对M26坦克进行了改进,包括换装发动机、传动装置以及新型火炮。改进后的M26被称为M46坦克,并改名“巴顿”,M46就是巴顿系列的第一代。不过投入朝鲜战争的M46在对阵苏联生产T-34坦克时却依然不能建立起优势,为此美国又对M46坦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改进的产物就被称为M47“巴顿”坦克。

我们首先通过一些基本数据来了解M47“巴顿”坦克:

尺寸:8.5*3.5*3.0米全重:46.2吨乘员:5人最大速度:4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30千米武器:1门M36 90毫米线膛炮、1挺7.62毫米机枪、1挺12.7毫米机枪装甲厚度:12.7~115毫米

M47“巴顿”坦克车尾

M47坦克的布局非常传统,前部为驾驶舱,中部为战斗舱,后部为动力舱。虽然说是源于M26“潘兴”坦克,但实际上经过了数次改进过后的M47在外观上和M26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区别,首先在炮塔造型上就有所区别,M47坦克的炮盾明显小于M26坦克,其次就是整体车身的比例M47坦克更为协调,M26总给人一种“大尾巴”的感觉。

M47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M36式90毫米线膛炮,可以发射被帽穿甲弹、尾翼稳定破甲弹、榴霰弹等多种炮弹,其威力对于二战后初期的坦克来说已经足够,用来对付T-34坦克可以说是绰绰有余,虽然不如T-54/55坦克装备的100毫米坦克,但毕竟只是过渡性的坦克,和苏联的新型主力坦克相比在火力上有一定的差距也无可厚非。

加装推土铲的M47“巴顿”坦克

在火控系统方面,M47坦克的火控系统还是比较简单的,也比较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车长和炮长都装备有一具M20潜望式观察瞄准镜,该瞄准镜包括两套光学系统,一套是广角观察镜,另一套是用于远距离测距和瞄准的瞄准镜。另外M47还装备有一个M12弹道计算测距仪,通过调节各个按钮,可以完成选择炮弹、修正弹道、目标测距和跟踪、火炮瞄准和射击等项动作,这个设备倒是有一些先进的色彩。

M47“巴顿”坦克

M47毕竟只是一款用于过渡的坦克,所以在美军中很快就被更新的M48所替代,而退役下来的M47倒并没有浪费,大部分都移交给了其他的北约国家用于充实其装甲部队的实力,在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的冷战时期也算是物尽其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