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武侠越来越烂俗

前段时间,马云拍了一个武侠短片《功守道》。(是的,作者又没及时蹭上热点。)

翻看了网上评论,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恶评如潮。时光网上4.0的评分实在不知作何评判,毕竟,豆瓣上都搜索不到这个电影。

老实地讲,马云并不是武侠烂片第一人,纵观近几年的武侠电影,只能深深叹口气。

2016年暑假《封神传奇》上映的时候,网友肯定地说到,三年之内一定不会再有比它更烂的了,没曾想12月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就让网友打脸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用体操打怪兽的故事,整个故事可以一句话介绍完,景甜和她的明星小伙伴们一起打怪兽,最后长城内外只允许她一个人可以活下来。

时间前移,影响较深的还有《血滴子》,满屏的慢镜头和特写,导演可能是想拍MV吧。还有《白发魔女传》,整部电影唯一能看的就是张国荣所演唱的片尾曲。

曾经被评为最烂没有之一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实在也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你的朋友约你去看这部电影,一定要珍惜他,因为他只是想找个借口和你呆两个小时,绝不是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武侠电影发展史

1927年末,友谊影片公司推出影片《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至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40至50年代,以香港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武侠片时期被称为中国武侠电影的传奇时代,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成型时期。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等一批功夫武打演员出现以后,中国的武侠片进入了人肉功夫时期。

经过这两个时期的沉淀以后,中国的武侠片进入繁荣时期,2000年,一部《卧虎藏龙》在大洋彼岸名声大噪,一时间中国武侠电影在国际上风光无限,武侠电影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出现。

《卧虎藏龙》剧照

《新龙门客栈》剧照

《卧虎藏龙》成功之后,中国各路知名导演纷纷投入到古装武侠大片的拍摄当中,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虽然在当时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口碑越来越差,谈起近几年的武侠电影,虽不乏《一代宗师》《叶问》这样的佳作,但是更多的只是为观影者更新吐槽的素材罢了。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并非凭空而生,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个源头是已经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武侠文化。

《史记》的《游侠列传》较为精细地勾勒“侠”的基本特征,后世谈“侠”者大多如此: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但是,从《后汉书》起,史家不再为游侠作传,可这不等于社会上不存在游侠。

魏晋南北朝诗篇、唐代传奇,以至宋元话本,其中的侠客形象,不少带有时代生活的印记。

陈衍宁《风尘三侠》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到唐懿宗咸通年间裴铏作《传奇》、袁郊作《甘泽谣》,在这将近一千年的漫长历程中,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陈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将中国的武侠小说创作分为了三个阶段:

1

唐宋豪侠小说

表现主题或则“仗义”,或则“报恩”,或则“比武”。其中出现了不少传世佳作,如裴铏《聂隐娘》、杜光庭《虬髯客传》,更重要的是,后世武侠小说不少直接、间接地从这里获得灵感。有个有趣的现象,唐宋诗歌中“剑”往往是长剑,而唐宋豪侠小说中的“剑”则往往是短剑或匕首。

2

清代侠义小说

陈平原先生认为,清代的侠义小说是武侠小说类型真正成形的标志,唐宋豪侠小说以及明代话本、章回小说中关于侠客的描写则是武侠说类型的“前驱”。其中,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在打斗场面的描写和侠义主题的表现上对侠义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20世纪武侠小说

19世纪下半叶因为“新小说”的冲击,武侠小说一度一蹶不振,直到1923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以侠客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再度走红,此后数十年,武侠小说大量问世。

江湖何在?

谈论武侠,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江湖。

“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庄子》中多处使用了“江湖”一词。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而无所容?(《内篇·逍遥游》)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又见《外篇·天运》)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内篇·大宗师》)

“江湖”原指长江与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只是个普通的地理名词。《史记·货殖列传》述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江湖”即指五湖,后也逐渐代指长江水域的东南部地区。

然而在文学作品中,“江湖”就不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三江五湖。

一方面,文人将“江湖”视为远离繁华热闹的场所。他们将江与湖的景色写入自己的诗文之中,“江湖”在他们笔下逐渐从长江、太湖等地名转化为文人的精神家乡,或用以表达自己远离庙堂的处境,或体现追求自由和风雅的愿望。

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另一方面,在武侠作品中,“江湖”被引申为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活动的空间。王学泰先生将此概括为“游民的江湖”。

在这个江湖里,悬崖山洞、大漠荒原、寺院道观都是经常出现的场景:《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于玉女峰上面壁思过,《碧血剑》中九儿孤寂的身影在大漠中渐行渐远,《天龙八部》中虚竹和尚在少林寺中日复一日练功参佛。

也许是“天下多有不平事,世上难遇有心人”,也许是“拔剑谁无义,挥金却有仁”,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的流行或多或少承载着人们的寄托,纵然宛若夏日美梦,但能够欣赏其斑斓的色彩和光圈倒也不错。

主编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