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为何能在加里波利战役中战胜协约国军队?

仁勇校尉


主场作战,天时地利人和。

扼守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分两个出口,人们往往注意到东北方向、伊斯坦布尔城所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却容易忽视西南角的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隔着世界上面积最小的马尔马拉海)。

达达尼尔海峡可能要比博斯普鲁斯海峡更重要,黑海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船只,出了达达尼尔海峡,才能真正进入地中海以及大西洋。如果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可以说伊斯坦布尔“一毛都不值”。

有人盯上了达达尼尔海峡,谁呢?二战时的英国英雄邱吉尔,1915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抱团,英法美俄一个阵营。如何才能切断土耳其和德国,丘吉尔提出一个办法:攻下伊斯坦布尔!要拿下伊斯坦布尔,必须先拿下达达尼尔海峡。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在丘吉尔看来是不难的。英国是世界上顶级强国,而土耳其是与“东亚病夫”清朝齐名的“西亚病夫”,政治腐败,军事无能。丘吉尔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缠住土耳其,从侧面支援盟友沙俄在高加索的军事努力。

当然,英国也有私心,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就能扼住亚、欧大陆的咽喉……

进攻伊斯坦布尔,就需要动用英国海军。由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中将负责此次战役的指挥。卡登带着英国和法国的联合舰队,蹿到希腊爱琴海北部的利姆诺斯岛附近,准备对土耳其动手。英国出动了战列舰1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16艘,潜艇7艘,扫雷舰21舰,以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舰船。

英国觉得土耳其不堪一击,但德国是傻子吗?坐看盟友土耳其被英国摩擦?德国让土耳其把两个集团军从东北方向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向达达尼尔海峡,在海峡两边修建坚固的工事,并拉来近200门火炮,布置在3道防线上,以及无数水雷,就等着英法联军上门送死。

1919年2月19日一大早,英法联合舰队的几艘战舰就开到了达达尼尔海峡,对岸边的土军的工事进行炮击。结果因为英军的火炮有问题,很多炮弹都打偏了,忙了一个上午,被土军反击的灰头土脸。老天爷又来凑热闹,掀起风浪,英军赶紧躲到岸边吃饭。吃饱喝足,第二天接着轰。这次都喵准了,把土军工事炸个稀巴烂,英法舰队开始在近海开始扫雷。

你想扫雷就扫雷?老子的脸往哪搁?土军用探照灯发现鬼鬼祟祟的英法扫雷队,劈头盖脸一通炸。英军最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像鬼子偷地雷似的夜间扫雷,土耳其的探照灯是吃干饭的吗?照如白昼,英军扫雷队只好歇菜。

英国被“照”的青头绿脸,丘吉尔有一个办法,说咱们集中优势火力,去攻打土耳其在海峡狭窄区域的炮台。这办法不错,但丘吉尔实在是想多了,土军真不是省油的灯,对准英军战舰一通伺候,英舰沉了一艘,两艘被土耳其的水雷送上西天,一艘成了破铜烂铁。

英国当然不会死心,接着来,反正英国相信自己的国力能耗死土耳其。4月25日,英法联军开始在达达尼尔海峡西北侧的格雷玻鲁半岛最南头登陆,但土耳其是东道主,熟悉当地比较特殊的地形,利用天险反击英法联军。英法联军越打越丧气,第一波战死3千人,第二波葬送6500人,第三次更惨,死了一万多。第四次,又是7500人上西天(包括2千法军)。在六月底七月初,英法联军又打了三次,一回比一回惨,又死了一万多人(包括4600名法军)。

法国越打越不爽,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怨声载道,这场战役和大洋洲两货有关系?英军的主力,主要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被称为澳新军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口加一块也不过3000万,一百年前人口更少,哪经得起英国这么填炮灰式的征兵,真的玩不起。

土耳其利用地利优势,提前做好战斗准备,几乎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法联军是逆向进攻,土耳其自然可以居高临下进行反击。战役打到最后,丘吉尔一点脸面也没了,灰溜溜的辞职了。又了8月,英军再进攻,又挂掉5千人。

战役打成这个鬼样子,英国也沉不住气了。新任前线指挥官芒罗说再这么玩下去,英国有多少人口都不够填的,赶紧认栽走人。英国人噼里啪啦算了半天,认为这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1915年12月,还健在的英法联军陆续撤退。岸上,除了英法联军扔下的大量战争物资,就是土耳其人的欢呼。这场战役实在太惨了,英法联军损失兵力竟然高达25万人。土耳其虽然也损失22万人,但土耳其人口较多,有折腾下去的本钱。

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几年后的1922年寿终正寝,但这场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胜利,还是多少让这个老大帝国赢得一丝面子。


地图帝


加里波第登陆作战失败的原因是准备不足,英法联军缺少大规模抢滩登陆的作战经验,联军选择的登陆地点就存在巨大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与日本马来战役和诺曼底战役对比说明,虽然只有20多年的间隔,人类登陆作战的成长可谓是一日千里!


(丘吉尔的主意并不差,是执行者能力不够)

英法攻打土耳其的策略是沿着土耳其海峡东进,先夺取达达尼尔海峡然后直接进攻伊斯坦布尔,迫使土耳其苏丹投降。老实说丘吉尔提出这个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军方执行起来的方法不对,英国将领只顾着选择一条距离最近的道路,却忘记了考虑这条道路的危险性。


(直捣黄龙君士坦丁堡就能控制那个重要的海峡了)

土耳其与大清国一样,其首都随时面临大兵压境威胁,因此在达达尼尔海峡两侧以及色雷斯地区修建了密集的炮台和防御工事,而英法选择的进攻路线正好撞到这些工事上。况且,登陆作战最忌讳的就是在狭窄的地方抢滩登陆,这对进攻方极为不利,在兵力无法展开的情况下,防守方很容易把海滩变成屠宰场。而英法两军恰恰没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诺曼底以后德军跑的慢一点就陷入了发莱斯口袋)

20多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战中,盟军选择登陆场时第一时间否定了布列塔尼半岛,原因就是吸取了加里波第战役的教训,在半岛上抢滩登陆简直就是胡闹。柯唐坦半岛位于诺曼底西部,这里同样不适合大规模登陆,盟军选择了面向宽阔内陆的诺曼底海滩,可以将登陆兵力快速展开,尽可能快的脱离海岸作战。而加里波第战役发起点正如下图选择在了半岛最尖端,这是错误的。


同样是进攻半岛,选择面向宽阔内陆的登陆点十分必要,有时候为了增加登陆战役的突然性和攻势猛烈程度,应该选择多个登陆点,而加里波第战役要攻打的半岛十分狭长,选择再多登陆点都是不合适的。日军在攻占马来亚和新加坡的作战中就很好了避免了登陆作战的弊端,日军选择多点战术登陆如下图。
(日本人攻击马来亚就是很好的登陆作战)

日军并没有直接进攻重兵防御的半岛最南端,也没有选择从北部泰国克拉地峡逐步向南推进,而且在马来半岛东部的两个海航登陆,然后迅速向内陆发展切割英军,加里波第战役的战术选择则完全相反,英法联军不舍得分兵作战,几十万人挤在盖利博卢半岛南端动弹不得,被凯末尔和桑德斯的炮兵夺走了25万联军将士的生命。


(沿着梅里奇河迂回攻击君士坦丁堡也是很好的选择)

其实,当时最好的战略应该是从英国的地中海基地塞浦路斯直接北上,从安条克切入亚细亚半岛腹地区域,只要攻占安卡拉土耳其苏丹就会投降;或者放弃对土耳其本土的攻势,以希腊为前进基地直接进攻保加利亚,沿着西色雷斯海岸上的梅里奇河入海口迂回到君士坦丁堡的北面,这些都可以避免血腥的抢滩登陆,充分发挥协约国的兵力优势。


兵器世界


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认为:一战那会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衰落了一百年,成功获封“西亚病夫”的头衔。当时土耳其加入到协约国阵营,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切断了英法经黑海向俄国运输军用物资的通道。

协约国方面集结了18艘英国主力舰,4艘法国战列舰,以及其他战舰总计62艘,加上大量辅助船只,组成了夺取加利波利的登陆部队,登陆加利波利,直捣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将土耳其灭了,再开辟南方战线,从南方进攻奥匈帝国。

在英法军队高层看来,奥斯曼土耳其不堪一击,天下第一的大英帝国海军,只要在半岛一出手,土耳其军队必将崩溃。

当英法舰队炮击加利波利半岛时,竟然被水雷接连炸沉法国战列舰“布韦号”,英军战列巡洋舰“不屈号”、“无敌号”、“大洋号”无畏舰,英法战舰慌忙撤退,一直撤回爱琴海的舰队锚地。

英国人认识到,单纯靠海军,无法夺取加利波利半岛,于是,世界上首次海陆两栖登陆作战开始准备,48天后,英法联军准备好了。

但土耳其军队也没闲着,在加利波利半岛调集8.7万部队,德国将军桑德斯担任总指挥,在半岛建立了严密的防御工事。

当协约国的七万大军杀气腾腾登陆时,被土耳其军队死死挡在海滩上难以向前推进,双方激战9个月,不断增兵,最后各自伤亡20多万,英法联军终于绝望,不得不撤出加利波利半岛。

正在登陆的英法联军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军队

协约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轻视对手导致战争准备不足,作战计划漏洞百出,指挥官在战前即不知己,也不知彼,战时优柔寡断,贻误战机,终于使得这一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变成一场战术上的灾难。

关注麻辣战争,关注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