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座宁静的历史古村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

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

古村落的故事不尽相同,

有巧妙的,

有跌宕起伏的,

有动人心弦的,

但有一类村庄的起源却是充满的神秘色彩,

守陵人的村庄。

昌平区十三陵镇是明代时期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陵园十分庞大,

不仅建有帝后妃嫔的陵寝建筑,

而且在陵园区域内,

还有很多负责管理各陵祭祀、

护卫等相关事务的机构驻地,

称为神宫监。

神宫监是明代帝陵中独特的机构,

神宫监只管理着帝后的陵寝,

即使是亲王,

其陵墓管理机构也只能称为司香衙门,

不能称作神宫监。

四百多年前的永陵村就是一座神宫监,

守护着明世宗朱厚熜和皇后陈氏、方氏、杜氏的陵墓。

建造于嘉靖十五年,

而后被荐号永陵,

在清顺治元年时赠设司香官和陵户,

渐渐地,

形成了村庄。

现在的永陵村是一座宁静祥和的村庄,

它的村民世世代代像祖先一样守护着陵园,

如同谨记组训一样,

守陵已成为了血液中的一部分,

这演变成“责任、担当”的品格,

深深的印在心中。

如此神秘的村庄,

怎么不引人好奇?

这样的古村该如何发展?

他们的文化该如何守护?

许多问题萦绕在心中。

2018年的这个暑假,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

东西南北中乡村实践小队来到永陵村,

在这里他们找寻心中的答案。

第一书记赵志成书记和村书记孟凡熙书记

热情的为小队对接,

他们细心地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

简单的交流会后,

村干部带领着同学们进村参观,

讲述着村庄的历史文化,

同学们对永陵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一天的参观考察,在充分领略了永陵村出色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深地被村子所蕴含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村民们淳朴热情的风土人情所折服。永陵村,得名于明朝帝世宗朱厚熜的寝陵永陵,得名于此,受益于此,同时也受制于此。出于对于村庄所处的十三陵景区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永陵村的发展需要更加的谨慎与系统。然而与绿水青山协同发展是永陵村与我们共同的愿望与期待。也正是为此,东西南北中小队来到了这里,所有小队成员必将不遗余力,为帮助永陵贡献自己的力量。”

空心村是现在乡村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远离市区的永陵村来所也不例外。

同学们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

深深的被村中的“宁静”所震撼。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去往市区,

取而代之在村中常住的大多是老年人。

一位偶遇的老人让同学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

她是一位在村中的独居老人,

后辈都生活在市里。

开始的时候,

同学们小心翼翼的与老人交谈,

害怕会影响到老人的生活,

老人的一句话瞬间让同学们的内心融化,

“我特别喜欢和你们这些孩子说话,看着就有朝气,看着就高兴。”

这句话让同学们感受到老人的孤独,

也加深了同学们为乡村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在村中走访,

探究永陵村的经济发展之路。

村民们热心的为同学们介绍这两年来村中的变化,

以村民切身角度出发,

寻找需求的方向,

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才是最可行,

也是最合理的。

想了解乡村的真实情况,

就是要深入乡村,

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而社会调研最难的就是如何消除对象对自己的戒心,

让调研对象信任自己,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传统村庄人来说。

同学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但作为调研人员的他们,

没有因为主观而影响到调研工作。

积极地运用了许多技巧完成,

没有生硬的完成调研问卷,

而是用聊家常的方式,

与对象建立彼此的信任。

在这一过程中,

很多热心的村民也使得同学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用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信心完成工作。

虽然现在的永陵村很安静,

但同学们对于永陵村的未来信心满满。

虽然前往永陵村的路程很长,但是相较于我们调研对永陵村长远发展的结果来看,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查,对永陵村进行一定的帮助,提出一定的建议,为永陵的发展自己些许的贡献。

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永陵村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壤资源相对于前两年来说明显得到了改善。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永陵村内的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并且每天都会保证进行垃圾的回收。

永陵村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实践小队的同学们也不会停下脚步,

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

青年人将用自己的热情活化乡村!

越来越多的小队出发,

快去微博上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如果你的小队也有关于“乡村振兴·青年作为”阳光使者专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微博上加话题#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并@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也可以编辑你们服务队的新闻稿、照片、视频等资料,发送至邮箱info@zhihuicun.org.cn,我们会筛选后发布的。)

部分素材来源:东西南北中乡村实践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