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什么不能杀?

浮生如梦149004130


溥仪能不能杀,这个问题我看下面已经很多人回答了,各种原因各种理由,都分析得挺到位的,不过也难说哪个是真正的原因。

简单说,溥仪不是不能杀,而是不便杀,每次都有凶险的时候,但每次都安全过关了。

以下,不如分阶段、按现实可能性的角度来分析吧!

应该说,溥仪这辈子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他被杀的概率远远高于常人。



但总的来说,他极有可能被杀的概率主要出现在以下五次:

第一次是辛亥年。南方闹革命后,革命党是坚决要求推翻清廷的,而之前被摄政王载沣一脚踢回老家的袁世凯,如果他顺应南方革党的呼声,顺势把清廷灭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当时日本人也在勾结一些皇族亲贵(其中也包括了被日本人买通的革命党在其中怂恿)企图将溥仪送出关外制造满洲独立的事实。

当时,这个阴谋幸好没有实现,否则这6岁的溥仪小娃娃会如何还真不好说,他可能被袁世凯以叛国的名义诛杀,也可能被日本人、皇族亲贵等另外置换,都很难说!



第二次是1913年的北京饼变,当时据说是袁克定等人勾结北洋系将领企图冲进紫禁城劫持溥仪(说白了就是劫杀溥仪),然后推袁世凯黄袍上身称帝。

所幸的是,当时的禁卫军挡住了那些北洋乱兵,最终的立帝行为变成了一场劫掠民财的大劫难,是为“北京饼变”。

当然,这次的事件也往往被说成袁世凯借以拒绝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阴谋,但实际情况真不是如此,虽然确实有这个效果。

第三次在1924年底的冯玉祥驱逐事件。冯玉祥是辛亥年的老革命党,其曾宣称,在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就想冲进紫禁城的,但那次段祺瑞没给他机会。

不过这次呢,冯玉祥成了北京的主人,于是顺理成章的将溥仪赶出,当然,老冯当时也是穷怕了,将溥仪赶出只是事实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要靠抢劫发财发军饷买武器罢了。

1924年底这次,应该说也是比较凶险的,毕竟,当时溥仪手无寸铁,毫无自我保护力量,而这些革命党的会做出什么,不好说!



第四次是溥仪给赶出宫后,之后逃到了天津,后来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诱使溥仪前往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按说,这次对溥仪本人来说是好事,但其中过程也有不确定,如被日本人谋害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最终,溥仪和日本人“亲密合作”,最终维持了13年的康德时期。

第五次,是抗战结束时溥仪被苏联人掳到远东,如果按当年处理尼古拉二世的方法,溥仪这回肯定是死定了,不过念在溥仪是外国人的份上,苏联人最终将溥仪送回了中国。



到这时,溥仪是再也没法折腾了,也就此进入了最安全的时期。因为我方无意杀他,反而对改造了他极有兴趣,最终,溥仪也算是善终了吧!

所以嘛,不是为什么不能杀溥仪的问题是,而是每次杀机出现时,为什么要杀他?

没有理由,逢凶化吉,对吧?溥仪真是托了他老祖宗的福!


坑爹史册


没什么不能杀的,不过是没杀而已,因为杀了溥仪,付出的代价远比得到的好处要大,所以没必要这么做,这个道理,袁世凯明白、北洋军阀也明白,后继者更加明白。

末代皇帝溥仪,其当上皇帝更多是一种无奈,没有他选择的余地,而他的一生也被皇帝这个身份所禁锢,即便他仅仅当了几年皇帝。

溥仪登基的时候是3岁,宣布退位的时候只有6岁,完全是个懵懂孩童,很多事情都是由其父摄政王载沣代理的。而清廷的军事实力大都被袁世凯控制在手里,满清贵族也早没有东山再起的胆魄和能力,溥仪只不过是一面不耀眼的旗帜而已。

可以说,在这短暂的皇帝生涯中,根本谈不上溥仪有什么错,对人民,对国家的犯罪都是那些实权派的锅。

在退位后的几年内,溥仪的生活过得还算滋润,这得归功于清朝和平退位式的灭亡,而不是被革命彻底推翻,像查理一世、路易十四、尼古拉二世,都是死在革命的屠刀下,毕竟革命就是以推翻旧又秩序为目标,旧秩序的领头人不死怎么完成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大多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总归来说,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而袁世凯本身是清朝的大臣,对君主制本身就有不小的拥护性,不然也不会搞称帝这荒唐事。

清帝逊位,民国直接继承清朝,袁世凯很清楚,杀溥仪很容易,但杀了他自己没什么好处,还惹一身腥,毕竟清帝退位可给清朝皇室攒了不少人气,而且溥仪要是不明不白地死了,民国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那些心怀鬼胎的分裂分子还不高兴坏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到军阀混战的风雨年代,也曾有一个短暂的复辟闹剧。稍微长大些的溥仪被张勋拎出来复辟,在这件事上,溥仪是异想天开,而张勋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不过是拿溥仪当个幌子罢了。

不过经此一事,军阀们也知道了溥仪的潜在威胁,这是一杆大旗,所以张作霖还给溥仪行过大礼,为的就是名正言顺,不过这杆大旗最后差点被冯玉祥给砍了,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赶出来,优待条约进行修改。

离开紫禁城的溥仪寄居在天津,做起了寓公,日子也还逍遥。在这期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溥仪没什么价值了,不过顶着个逊帝之名而已,不会对谁有太大威胁,所以孙殿英明目张胆地挖了清东陵,也依旧能逍遥法外。

但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奋力在日本人面前说道溥仪的作用,20多岁的溥仪也还老做着复辟清朝的美梦,于是日本人就利用他这个心理,把他整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是溥仪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日本人没事自然不会杀自己的傀儡,很快日本人发现溥仪的旗帜其实并不鲜亮,于是他们又勾搭上了汪精卫,建立起伪国民政府。这是对国民政府的直接挑战,所以老蒋把刺杀重点放在了汪伪政权上,溥仪那边山高路远又不重要,也没有什么刺杀行动。

日本战败后,日本人是计划送溥仪到日本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成,被苏林红军俘虏了,还曾在东京审判出庭作证。1950年8月1日,溥仪作为“战犯”移交给我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改造。

获特赦后,溥仪也认识到自己早年的各种错误,深有悔改之心,之后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自食其力,也没有搞什么特殊化。

自古以来,杀前代皇帝,无非是担心其复辟,但溥仪在解放后毫无复辟可能,没有杀他的必要,相比杀了他带来的政治影响,这可是得不偿失。

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很简单,可是丢了正统,缺了合法性,想要坐稳天下,总要多费几番功夫,不如任他自生自灭,相安无事。


平沙趣说历史


不是不能杀,不杀反而有更多好处,杀了呢,反而事惹祸上身,毕竟溥仪还是当过皇帝的,虽然没有当多久。说到这个杀溥仪的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曾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没杀自己的父亲,难道李世民不敢杀吗?或者不能杀吗?不是,那是因为和现在不杀溥仪有着一样的原因。



说溥仪之前,我就先插一段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包括杀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杀了太子之后,立刻赶到了李渊的面前,原本的打算就是如果李渊执意反抗结果就是一杀了之,但是老江湖李渊瞬间就明白了,为了保住老命于是就选择了向尉迟敬德服软,所以才没有杀死李渊。

那么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有什么好处呢?李渊没死对于自己的好处很多,毕竟李渊是皇帝,李渊选择退位就不希望朝野震动,而是找到合适的理由把事情掩盖,这样一来就会把太子被杀的事情安定下来,而这正是李世民需要的,所以就以太子叛乱等原因直接告知世人,然后让李世民顺利继位,这样李世民不仅可以安安静静的坐上皇位,而且还不用担心太子等人的势力。



而今天的溥仪呢?也是一样,而想杀溥仪的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被人们称作窃国大盗,但是他却没有蠢到为了做皇帝而去杀溥仪,可见不杀的好处多多,而杀了不但得不到好名声,反而惹得一身腥,虽然当时的袁世凯搞复辟活动已经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是毕竟也是当了皇帝的人,当然在袁世凯驾鹤西去之后,那些军们也明白这个道理的,都是聪明人,所以自然选择不杀。



溥仪虽然遇到了懂情况的人,但是因为当了这几年的皇帝而得不到彻底的自由,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小毛孩,溥仪继位的时候才三岁,退位时也只有六岁,而实权几乎都在袁世凯的手中,所以换句话说袁世凯只是没有皇帝这个虚名罢了,而权力早就是一手遮天,所以在很多时候清政府犯下发错误根本和这个小屁孩没有半毛钱关系,多数是那些实权者做的。



但是溥仪自己因为曾经当过皇帝而一直梦想再次登顶皇位,因为他的身份的特殊性和他思想被日本人发现了,于是他就成了日本人的一枚棋子,被搞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后来日本人发现这和溥仪根本没什么用,既没有号召力也没有威慑力,所以就慢慢的不了了之了,后来日本人盯上了落魄的汪精卫,这可是一个好对象,日本人为了汪精卫重新成立了一个国民政府来逼迫中国人投降,但是后来也失败了。至于溥仪后来也算过得太平,没有因为他以前的太多丑事而被杀人灭口。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第一,不杀前朝皇帝,是我国传统的政治规矩。

中国的亡国之君数以十计,被俘虏的也为数不少,但亡国之君的下场也并非像大家想的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中国的政治文明,在南北朝以前都是比较文明的。刘邦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没有杀他。王莽篡汉,没有杀掉皇帝刘婴。曹丕篡汉,对待汉献帝也是相当不错的。后来灭蜀汉俘虏刘禅,灭东吴俘虏孙皓,都没有杀掉,而是封为侯爵,在洛阳过着优渥的生活。

真正杀前朝皇帝,是从南朝的刘裕开始的。刘裕篡晋,灭了司马室满门,因果报应,后来刘家也被人灭了满门。从此之后,杀前朝皇室成了南北朝的规矩,宋齐梁陈代代相杀,直到隋朝统一,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被隋朝俘虏,作为亡国之君,陈叔宝居然在长安过的非常奢侈,拿着隋文帝给他的俸禄和赏赐醉生梦死,真是命好。

隋朝灭亡时,宇文化及虽然杀了隋炀帝。但长安的李渊并没有杀了隋恭帝,而是封为公爵,对待隋朝皇室总体较好。

五代时期比较野蛮,基本是代代想杀。北宋统一中国时,对待投降的割据政权皇帝,也没有杀戮的,都是封为公爵留在首都。李煜被毒死的时候,已经在北宋生活很久了。

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虽然饱受虐待,但都在金国生活了很久自然死亡。南宋灭亡之后,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在元朝生活了足足47年!再挺几十年能把元朝挺亡国了……在哪以后,中国就没有再出现过被俘虏的正牌亡国之君,除了溥仪。

综上所述,中国没有杀投降皇帝的先例。因为新一个王朝需要得到合法性的证明,而不能展现自己是得位不正,所以不能杀前朝皇帝,而应该给予礼遇。

第二,杀溥仪并无必要。

清朝灭亡的时候,溥仪才六岁,民国哪怕最激进的革命党,也没有谁说过要跟一个六岁孩子过不去,所以他很安全。而且民国初年掌权的那帮人,都是北洋系的清朝旧臣,比如冯国璋等人对清朝相当忠诚,更有张勋这样的愚忠派,更加没有人敢动溥仪了。

后来溥仪虽然受日本人的蛊惑去了东北,当了那个狗屁“满洲国”的皇帝,但是他也并没有掌握什么权力,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连皇宫里都说了不算,完全就是个吉祥物。

历史上被杀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余党尚在。

对于尚有力量且有抵抗意志的皇帝,当局是从不留情的。比如清朝对崇祯帝一直持肯定态度,但对南明的皇帝见一个杀一个。李煜被杀也不是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是因为他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

对于溥仪来说,他被俘虏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三十多年,旗人的力量早已经不复存在,复国更是不可能,实在没必要为难他。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溥仪真的很懂事啊!


溥仪属于共和国的改造典型,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处得环境和位置,积极改造。对于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勇于揭发,配合政府,思想觉悟高着呢!

溥仪的那本自传,本来自己起名叫《我罪恶的前半生》,是毛主席亲自批示,才让改名叫《我的前半生》的。

解放以后,溥仪积极参加社会看懂,屡次向中央表示“我可以做一点工作”,国家也确实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他最后在平民的身份中度过了一生,作为末代皇帝,这个结局应该说还是比较完满的。


小约翰




因为溥仪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

对于溥仪的政治价值,执政者可以有四种方案:一是搁置不用,但是可以留着日后使用,如袁世凯将溥仪锁在紫禁城里;二是抛弃不用,如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紫禁城;三是好好利用,如日本利用溥仪成立“满洲国”;四是如问题所言,将溥仪宰了祭旗。

但是可以确定,将溥仪宰了绝对是最愚蠢的做法。



溥仪是谁?

也许有人会对我提的这个问题嗤之以鼻,这还用问,清朝末代皇帝!当然没错,溥仪确实是清朝末代皇帝,但是这个身份背后却隐藏着很高的政治价值。清朝是满族这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是最终因为辛亥革命,因为袁世凯,清朝“和平过渡”到了民国,几乎没有经过流血。但是主动退位的清帝溥仪,在当时仍然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这个政治地位不仅是在中华民国,也是在满洲和蒙古,甚至是新疆和西藏。



袁世凯和北洋政府为什么不杀溥仪呢?

民国肇始,人心甫定,说白了袁世凯和北洋政府是想借助溥仪与清朝最后的势去稳定人心,尤其是稳定满、蒙、藏、疆等地的人心。清朝皇帝乖乖交出政权,你们如果不好好优待他,我们怎么相信你们呢?所以我们会在所谓的“优待条件”里看到“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为什么要给他们这些待遇呢?因为“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为什么他们会赞同共和呢?因为他们是清朝和清朝皇帝的臣民。

只说满族,你北洋政府如果敢杀溥仪,他们第二天可能便会在清宗室里找个人供起来,然后扯旗自立,学学几百年前的北元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这正是溥仪所蕴含的政治价值或者说政治能量。

此外,北洋政府里其实也有很多满清遗老,北洋政府不可能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即便是袁世凯这些人,也是满清故臣。

袁世凯为什么同意让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里呢?紫禁城虽然恢宏气派,但说到底对于当时的溥仪而言也只是一座恢宏气派的牢笼罢了,溥仪只要在皇宫里,便处于监禁状态,翻不起什么风风浪浪。所以你想继续保持皇帝的尊严,你想缩在里面摆自己的皇帝架子,我为什么不同意?



冯玉祥的“北京政变”为什么不杀溥仪呢?

冯玉祥这厮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的行为,确实很拙劣,可以说日本能够利用溥仪建立“满洲国”有一半是冯玉祥的功劳,没有冯玉祥,溥仪还被关在紫禁城里想象外面的花花世界呢!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目标是赶曹锟下台,然后自己控制北京政府,但是为什么要在这节骨眼上驱逐溥仪呢?因为他缺乏政治资本啊,想通过驱逐溥仪这事捞点政治资本和名声,当然他也是想捞点皇宫里的宝贝充当军饷扩充实力,从后来他专门带人到袁世凯老家抄了袁家便可以知道他绝不是厚道人。

冯玉祥为什么只是驱逐溥仪,不是直接杀了溥仪呢?

冯玉祥政治眼光再不好,但也不是猪脑袋啊!他也知道杀了溥仪肯定会被群起而攻之,且不说满蒙,只说北洋政府,恐怕也会有人借机向他发难!仍然是那句话,人心甫定,局势不稳。



我们再看看伪“满洲国”时代的溥仪。

冯玉祥洋洋自得地发动了北京政变,打着革命的旗号驱逐了溥仪,但是却也等于给了他自由。

当时所有人看到冯玉祥驱逐了溥仪,居然没有引起反弹,心里便也松懈了起来,以为溥仪会从此乖乖在天津寓居。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进而侵占东三省后,溥仪居然屁颠屁颠跟着日本人去了东三省,玩起了所谓的“复国”,毕竟那是他满清的龙兴之地。

这时候的溥仪能杀,因为他已经背叛了中国,变成了国贼,所以当然能杀,但是却杀不了。

日本能并且敢杀溥仪,但是他们却不会杀,因为他们想通过溥仪以最小的代价消化东三省,顺便吸收更多的汉奸走狗过去投靠。



最后我们看看共和国时期的溥仪。

这个时候,我们也能并且敢杀溥仪,但是也不会杀,为什么呢?

宣传!

我们特赦溥仪正如特赦功德林里的战犯,首在宣传!

特别是对海峡对岸宣传。


吾与吾国


因为清朝并不是被推翻的。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这是导致清朝结束的一个大事件,但这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它影响大的都在南方,而在北方,清朝还有很大的势力。不过,这些势力却掌握在袁世凯手上。

当时,袁世凯已经在家养老寒腿,辛亥革命初始阶段,大清国还没有派袁世凯出场,而是让自己的嫡系王爷上,结果大败,不得已才把袁世凯请出来。

请出来后,袁世凯就连战皆胜,毕竟他手上的兵要精锐的多,不过,袁世凯已经有了小算盘,他也不想给清政府卖力,而是借这个机会捞取利润。

这时候,南方的革命党寄希望于袁世凯反正,利用袁世凯推翻帝制,然后让袁世凯当总统,袁世凯就开始劝清朝逊位,天天想办法吓唬隆裕太后,给她讲法国皇帝的最后下场。

最后隆裕太后是同意逊位,结束帝制,开启共和制,人家自己退的,当时也签了合约,又不是暴力推翻帝制,当然不能杀人家溥仪。

不但不能杀,溥仪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在皇宫里还能当自己的小皇帝,每年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拔专款供溥仪使用。宫里的人还可以继续上班,只是不再招新的太监。溥仪在中华民国的地位等同于外国君主。

人家地位这么高,比一般的老百姓强多了,老百姓都不能杀,你杀他?中华民国还要不要契约精神了。

不过,后面溥仪还是被赶了出去,这不怪中华民国,而是溥仪自己不遵守合同,一直想复辟,那不但一年四百万的银子没了,还被赶了出去,后面又去了东北跟日本人合作。再到后面日本投降,溥仪原本要到日本去的,半路被苏联抓去,苏联人当然也不可能杀他。

不但不杀,反而优侍他,好吃好喝供着。为什么?人家前清的皇帝,自有其利用价值,就是没价值,供着当个门面也是好的。反而是那些劳苦老百姓,没干坏事,只做好事,反而说死就死了。

这是人与人的差距,是其出生就决定的。

到了后面溥仪还想永远留在苏联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回了国,回了国,已经是新中国了,对他也定了性,是大蒋介石,但改造为主,不能简单杀了。

所以,溥仪被改造了数年,后面安排了工作,娶了老婆,据说不能行使丈夫的义务,还能回故宫,就是要买门票而已。


脑洞历史观


溥仪,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退位,是革命党人和满清遗老、北洋政府相互妥协的结果。对溥仪这样一个带着特殊身份的“非常公民”,任何处置都具有极强的政治导向和社会影响作用,因此各股政治势力在如何对待溥仪的问题上都是慎之又慎。


溥仪的退位是袁世凯依托北洋军权,一方面以席卷大江南北的革命声势恫吓清政府的孤儿寡母、遗老遗少,另一方面以“劝说”皇帝退位为政治筹码从南北交战双方的谈判桌上窃取革命果实。不同于英国的查理一世、法国的路易十六和俄国的尼古拉二世等末代帝王被处死的激烈、彻底革命,辛亥革命其实是一场后遗症一大堆的阶段性革命。

合法退位的溥仪,按照满清皇室优待协定,仍然享受着极其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争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甚至一概承认了清政府与他们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连孙中山后来去到北京与袁世凯会晤,专程拜访光绪遗孀隆裕太后时,也说她同意清帝退位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一切都表明,清帝国是民国政府合法性继承权的来源,国民政府有义务履行满清皇室的优待条例,由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主导的政府来杀死溥仪,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放眼社会层面,辛亥革命虽然剪断了老百姓头上的辫子,但完全开启民智、使之接受新思想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消灭帝制固然是大势所趋,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贸然杀死溥仪,很难说不会就此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借鉴西安等局部地区,革命党势力进入时八旗等满清军队的顽固抵抗,若是一味用强,难保国民政府不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善待溥仪,是消除革命党“驱逐鞑虏”口号负面影响、稳定满蒙回藏等民族不安情绪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邻国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枪决已退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影响中可以借鉴。对沙皇的处决,使得俄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激烈的冲击,生怕难容于红军政府的反布尔什维克者、沙皇支持者、宗教人员等势力,聚集在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名下,由此组成的叛军队伍在外国干涉势力的支持下,一度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威胁苏维埃政权的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满清的影响力日益式微,以至于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卑劣行径能够通过贿赂政府高层全身而退,手握重兵的冯玉祥陈兵紫禁城逼迫溥仪限期搬离,昔日的淑妃文秀更是与皇帝丈夫溥仪对簿法院公开离婚。可从张勋、康有为拥戴溥仪复辟,张作霖一直以君臣之礼对待溥仪,日本人扶植以溥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来看,溥仪曾经与身俱来的皇帝身份,又是一个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拉虎皮扯大旗”随意利用的不稳定因素。

等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原计划逃往日本的溥仪、溥杰两兄弟沦为了苏军战俘,几年后移交至国内的旅顺战犯管理所。在对待身兼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和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双重身份的溥仪问题上,新中国采取了以改造为主的宽大政策,改造出狱后国家领导也给予了溥仪许多关怀,直至他晚年因病去世。


竹山清溪涧


尼古拉二世的前车之鉴

尼古拉二世是一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好君主,他对外扩张让国家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内改革也是一筹莫展,于是布尔什维克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沙皇没有斩草除根宽容了革命者,斯大林和列宁都经历了数次流放发配边疆。



1917年罗曼若夫王朝走到了尽头,尼古拉二世主动退位,希望革命党可以宽容他的家族,但是这是他一厢情愿,革命党在二月革命中把尼古拉和他的家人囚禁起来,先是被安置在西伯利亚亚托波尔斯克,数月之后,十月革命爆发后被转移到叶卡捷琳堡,流放生活让沙皇及他的五个孩子生活陷入绝境,革命党没有给予人道主义待遇,而是嫌弃他们活得太长了。不久,布尔什维克党徒屠杀了沙皇一家,14岁的皇太子及沙皇几个未成年的女儿,之后把他们浇上汽油毁尸灭迹,把骨灰抛到乌拉尔山区。

尼古拉退位的生活

沙皇的家族及资产阶级团体听闻消息后,誓死与列宁建立的新政府对抗到底,苏联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让新生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险些被白军和国外势力推翻陷入万劫不复境地。

2008年俄罗斯高级法院判决沙皇家族为苏联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沙皇的后裔们被赋予了俄罗斯公民的身份,结束了长期的流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尼古拉一家

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个傀儡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终于感觉自己有点像皇上了,康有为主持政治改革,谭嗣同主持编练新军,梁启超改组军机处,其他人都进入了帝国的中枢,老佛爷似乎真的放权让光绪来亲政了。

不满百日的维新,在顽固派和守旧派的压力下失败了,没有军权和政权的光绪皇帝只是慈禧皇太后的一枚棋子,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康有为学着东汉皇叔血衣带诏书在海外发行救国债券,同时与他打擂台的还有孙中山发行的国债,一时间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成为了海外华侨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怎么政权形式都不能改变时代的趋势,中国不需要再有皇帝了。

载沣与溥仪及溥杰

光绪帝与慈禧皇太后先后驾崩,驾崩之前慈禧留下遗诏:后宫不得干政,权力回到了男人手里,载沣和他的儿子溥仪登上了帝国权力最高峰,这个最高峰很快被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给推平了,他手中有枪,他相当中国的华盛顿。溥仪逊位了,民国政府按照协议予以有待,仍居住在紫禁城,享受皇族所有产业的所有权,民国需要派驻军队予以保护。

溥仪逊位的日子比沙皇在西伯利亚吃雪糕不可对比,可是皇帝不急 ,急死太监,留着辫子的张勋打着调和府院之争的借口进入北京城,复辟了清帝国,一时间北京城内清朝服装卖断了货。溥仪牙牙学语,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沣仿佛看到了希望,不过一切都是黄粱一梦,不到满月就被段祺瑞执政府率军打了回来。



段祺瑞是一个念旧情的人,一日为臣,一生为臣,他的执政府宽容逊位的清政府。溥仪在锦衣玉食中成长,周围的遗老遗少依然早晚请安,给他讲述帝国天下和祖宗的万里江山,溥仪内心深处植入了恢复祖宗江山的梦想。西北军中服役的冯玉祥对于段祺瑞执政府纵容清政府复辟极为不爽,他认为国中之国的局面不可以继续存在,共和就是共和,民国不仅要剪除头上辫子,也要剪掉人们心中辫子,他乘着军阀混战占领北京从紫禁城中驱除了溥仪和他的家族,并且强迫溥仪签署文件宣布自己成为中华民国的公民。

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后隐居天津,日本人盯上了他,他的满州老家仍然保留了根深蒂固的爱新觉罗八旗传统,东北三省的军政最高领导人张作霖不够配合日本人战略,日本人需要物色一个新的代言人,溥仪成为了理想人选。经历了密谋之后,土肥原贤二和他的同事们安排溥仪进入日本大使馆接着到东京觐见了裕仁天皇商定了伪满洲国康德王朝的协定。



康德伪满洲国,南京汪精卫伪政府,重庆国民政府三足鼎立,一切都好像回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不过中华民国不容许这样的分裂,一切都需要服从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抗日战争打了14年,我们第一次取得了对抗列强的胜利,接着我们斗争中求团结建立了新中国。

溥仪此时此刻正在苏联人软禁之下,他经历了东京审判,看到了美国人绞死了自己的日本友人,但是裕仁这个家伙活了下来继续当天皇,他开始盘算着新政府会对他怎么样呢?他在苏联期间听到了沙皇的故事,他感到了绝望,列宁和斯大林被新政府奉为导师,自己肯定按部就班历史重演。



对于如何处理末代皇帝,大家讨论重点是按照统一战线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建设新中国,溥仪的历史是清楚的,他一直被错误引导,被各种政治势力当作傀儡,具备改造的基础,于是他成为真正的共和国公民,他有了新的生活。


唐俊龙55398571




首先要明白一点溥仪代表的不是自己,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和一股政治势力。

杀掉溥仪倒不是一件难事,问题是他背后的满族人怎么办?他代表的满清贵族政治势力怎么办?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马上就有几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第一就是这个新生的国家如何协调经济和政治、包括军事。第二个就是如何处理和蒙古、满族、回族和藏族之间的关系。


袁世凯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允许这些少数民族从自己的手中独立出去。那么把它们保留在自己的政治体系里,就要承认他们都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这些少数民族对现代政治民主文明都不太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清朝的皇帝还是比较尊重的。如果杀了傅仪,他们就很容易对汉人政权持怀疑态度,甚至有可能独立或者造反。



在这方面,冯玉祥就做了一件大错事。

应该说冯玉祥也是北洋军阀的一部分,那么北洋军阀在建立中华民国的时候,就已经签订了协议,允许溥仪住在皇宫中,并每年拨付几百万生活费。

既然签订了协议,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照协议的内容执行,这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事实上,冯玉祥把溥仪皇帝从皇宫里赶出去,表面上冠冕堂皇是为了打倒满清势力,这是革命行为。实际上冯玉祥只是为了能够从皇宫中拿走一些文物你卖掉来充当军费。

漙仪皇帝不得不进入了天津租界,这也为他后来所谓满洲国的皇帝提供了便利。如果他当时还是居住在皇宫中,他就很难去东北。



新中国建立后,一位伟人还曾经对溥仪皇帝说过,我也是你的臣民,你的基本生活保障我还是要保证的。

清朝灭亡后,在中国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中,有不少人都是满族人,他们都一直为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服务。保住溥仪皇帝就是在体现对满族人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安心为国家服务。

当溥仪从战犯监狱出来后,国家还给她介绍了工作,安排了住所,只还给她介绍了一个老婆,来照料他的生活。

在这个时候,溥仪已经只是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如果杀掉他,反而引起国内外一些势力的关注,有可能被他们利用制造事端。

在印度,还有逃亡在那里的达赖喇嘛,时时刻刻梦想杀回西藏。善待溥仪就是像少数民族宣示民族优待政策,不给那些企图叛乱的人寻找借口和制造机会。


新知传习阁


不管是谁只要没有对他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都不应该被惩罚,更不应该被随意杀戮。溥仪曾经贵为皇帝,而且纵观溥仪的一生,也是可怜加可悲,所以不应该杀掉溥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节点上面,溥仪是曾经的比较关键的角色,而在这几次的重大历史事件上面都曾经有人放话要杀溥仪,但是最终都没有实行。

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过当时清政府还在苟延残喘,因而南京临时政府曾经谋划进行北伐,直捣黄龙,其中有人就提出应该一直杀到紫禁城,将溥仪皇帝和隆裕太后处斩,以断掉封建主义的祸根。不过,很快南京临时政府就结束了北伐的计划,准备效仿英国在中国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主要原因就在于袁世凯当时已经有意愿与南方进行和谈,而南方革命党鉴于自己实力有限,也愿意与清廷进行和平交涉。袁大头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统梦,连哄带骗的让溥仪皇帝退了位。双方既是为了实现和平,自然不应该杀掉溥仪小皇帝,而且当时小皇帝才6岁,杀掉太残忍。

溥仪在清朝灭亡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五族共和的一个纽带。当时的满蒙很多上层人物都视溥仪为精神领袖,如果杀了溥仪很可能会导致满蒙独立运动恶化。有溥仪在,那些吃羊肉喝马奶酒的王公们至少还是认账的。

民国初年,虽然民国政府每年要给清室400万生活费,不过从维持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还是很值得的。

所以溥仪不能杀,即便是冯玉祥派兵驱逐溥仪的时候也仅仅是驱逐,没有想过要杀掉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