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化德县 喀喇沁旗 科左后旗

扶贫内蒙古

化德县产业扶贫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

今年以来,化德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海绵吸附作用,通过壮大海绵体、增加吸附孔、挤压海绵体,将产业扶贫细化到产业链上,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多孔效应,像海绵吸水一样将更多贫困人口吸附到了产业周围,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增收。

抓产业培育,壮大扶贫海绵体。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攻坚拔寨阶段,化德县在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壮大产业海绵体以吸附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脱贫当中。2018年,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行动,新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集体经济16家,带动513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750元。在白音特拉乡大白音特拉村、长顺镇昔尼乌素村建设标准化肉羊育肥厂2处,在德包图乡庆乐村建设面粉加工厂1处,在白音特拉乡农场村建设联合养猪场1处,在德包图乡八十顷村建成集体养猪场1处;4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已全面开工,700户贫困户每年3000元正在发放;19.3兆瓦村级光伏电站项目正在实施,惠及50个行政村、3240户贫困家庭,每年增收3000元。

细化产业链,增加岗位“吸附孔”。

化德县完善了“龙头企业+产业链+贫困户”扶贫模式,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如同海绵的多孔一样,把贫困群众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比如脱贫车间,劳动技能强的贫困人口走上服装生产流水线,技能水平较低的贫困人口则走上撕毛、剪线头等岗位,年纪相对较大的贫困人口则通过公益性岗位走上保洁、看门望户等岗位,实现充分就业。目前,服装产业吸纳转移进城贫困人口2873人就业,年人均收入3.8万元;依托64处服装“脱贫车间”,吸纳1304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再比如土地流转,一方面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就近打工获得薪金、集体土地入股获得股金,达到了一地流转赚“三金”的目的。目前,全县依托大好河山、蒙鑫牧业、嘉德脱水蔬菜等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841人年人均增收1300元。

政策倾斜,着力挤压海绵体。今年,化德县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根据产业扶持项目目录,采取“农户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制定出台了《2018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印制设施建设、良种补贴、农资补贴、订单补贴等产业扶持项目目录及补贴措施明白卡,按照“2016年以来的贫困户:1人户年补贴1500元、2人及以上户年补贴2500元;其他常住农户1人户年补贴800元、2人及以上户年补贴1500元”的标准制定了差别化补贴政策,目前已拨付到6个乡镇4000万元。同时,化德县嘉德脱水蔬菜厂专招贫困人口,让企业让利于贫困人口、让岗位于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脱贫车间,企业压缩利润,提高计件工资水平让利给贫困人口。

喀喇沁旗:“五好”工程凝聚脱贫攻坚“文化力量”

今年以来,喀喇沁旗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着力推动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协调发展,努力实施文化扶贫“五好”工程,助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宣传好政策。抽调旗委讲师团成员、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及旗乡村三级干部,组建了“草原学习轻骑兵”脱贫攻坚宣讲小分队,深入贫困村开展巡回宣讲。同时,充分发挥各村能人和脱贫典型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开展常态化、多样化宣传宣讲。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利用“三会一课”、村民代表会议、脱贫路上最美人物颁奖典礼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截至目前,全旗共开展脱贫攻坚宣传宣讲3000余场次,受众超过4万人次。

演出好节目。为切实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引领和精神熏陶,喀喇沁旗乌兰牧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在全旗范围内扎实开展“同心奔小康,共圆中国梦”脱贫攻坚路上最美人物颁奖典礼文艺演出,目前已演出60余场(次)。同时,与旗卫计局联合开展送卫生、送文化进基层活动,先后在西桥镇土城子等村进行文化惠民专场演出6场(次)、普惠金融2018“春天行动”——乌兰牧骑颂金融专场演出15场(次)。

讲述好故事。由“自主脱贫户”典型组成脱贫致富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旗农村进行脱贫故事分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他们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华丽转身,让村民在感受他人故事的同时行动起来,自力更生、奋勇脱贫。截至目前,全旗脱贫励志故事分享会已召开200余场(次)。

创设好环境。旗委宣传部和旗妇联联合举办“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感恩教育主题巡讲,积极引导农民传播好家风、树立好家训,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劳动和生活。在各村制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致富和乡风文明摆件49套,擎天柱公益广告120余批次,灯杆旗4500面,粉刷文化墙3200余平方米,设立善行义举榜200余处。同时,组织开展“四入户、一争创”宣传教育活动,为农户发放国旗240面、24字核心价值观宣传画1000张,制作家训240条,拍摄全家福240幅,评选出各类“星级文明户”150户,“美丽庭院”示范村11个、示范户120户。

开展好创作。喀喇沁旗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艺创作人才众多的优势,围绕脱贫攻坚,切实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旗文广局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先后创作了扶贫题材快板表演《共筑中国梦》、歌曲《百姓的利益大于天》等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遴选10名作家组成采风创作团队,走进贫困村进行采风创作。今年6月,该旗农民作家田福顺利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科左后旗:扶贫干部“专家团”抱团“诊疗”促提升

为全面推进2018年底脱贫摘帽工作取得实效,科左后旗抽调267名人员组建扶贫干部“专家团”,为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储能充电”。

全面解决技术短板。“专家团”汇集产业、教育、医疗、民政、金融、就业、电商等10多个领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了扶贫干部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可以通过技术指导、示范教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积极为全旗驻村结对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出主意、当参谋,把扶贫政策、先进技术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帮助全体驻村帮扶干部提升业务能力,解决技术短板。今年以来,已着力打造了10余个“专家”精品课程,培训干部1万余人次。

全面促进排查整改。在全旗脱贫攻坚突出问题第一轮大排查期间,“专家团”组建成由处级领导带队的5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下设23个小组,每个排查组人员按照蒙汉民族搭配、不同地区交叉、现工作地区回避的原则随机组合,走访了262个嘎查村,入户3450户,访谈扶贫干部90人,全面开展拉网式精准核查,通过深挖问题、查漏补缺,推进目标再明确、措施再精准、责任再落实、成效再提升、任务不缺项、程序不漏项,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达标。

全面加强交流学习。“专家团”为各苏木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抽调人员为全旗15个苏木镇的驻村、结对干部,通过“抱团”交流,推广先进的工作经验做法,各地在项目落实、产业发展、软件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得到相互借鉴。同时,开拓了扶贫干部的视野,使其感受到“压力”,提升工作“动力”,通过借“他山之石”,悟“攻玉之道”,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从而探索出新路子、创造出新做法,脱贫攻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