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iwndl


谁能一直打下去?

看到这个问题,让船夫我想起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本内容描述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中国近代史中之所以屈辱,都是投降派导致的。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抛头颅洒热血和侵略者拼死到底,那么最终取得胜利的一定是我们。这个逻辑乍一看蛮有道理的,而且还很容易点燃起年轻人的热血。

仔细想想就感觉出不对劲了,因为这既不符合客观规律同时也违背了人性。落后农耕文明和先进工业化国家死磕,这不是找死呢么?这种观点往往存在于一些极端主义中,适合发动群众热血上涌。极端的思想与儒家中庸抵触,也与道家思想冲突。但不得不承认在极端环境中很有市场,比如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就充分团结调动了绝望边缘的德意志人民。

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没有哪个国家天生就是老大,每个老大都有当孙子的童年回忆。当西班牙无敌舰队纵横大洋的时候,英国人也不得不低头装孙子,学习西班牙人的航海技术和贸易思维,积蓄力量最终逆袭成功。

美国人可是英国的殖民地哎,一点点的努力奋斗,一点点的盗版大英帝国的科技藏书,即使被英国骂死,也脸不红心不跳的继续学习,心里或许在想:“当初英国你也不是从欧洲大陆盗版起家的么,有什么资格说我。”积蓄力量最终在一战二战中崛起,取代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霸主。

看到了么,哪个老大没当过孙子!

当然了,当孙子的隐忍只是表面,最关键的是要有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的那股坚强意志!中国古有卧薪尝胆,后有文景和亲,再到后来的宋朝岁币等等,都是在客观事实面前的一种妥协,避免更大的损失,也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每次不顾客观事实死磕到底,中华民族造就灭亡好几回了。

古语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满清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殖民地,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的妥协,洋务派发动的改革是积蓄力量为后来崛起的表现。要知道再锋利坚硬的长矛也打不过枪炮。仔细算算如果不是慈溪后来老糊涂了,加之革命党搞内乱,20世纪初中国是有很大希望重回亚洲老大的,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大使馆被炸,入世各种刁难,先进科技的封锁等等,要学会沉得住气啊,再冲动可就真的没机会崛起了,好在,中国长记性了,才有了如今辽宁舰碧波斩浪,歼20翱翔苍穹,一切的一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瓦尔登的船夫


清朝继续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中国虽然巨大,但是当时的列强要真的划分中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沙俄甚至将乔戈里峰与海参崴连成一线,妄想吞并长城北部全部的中国领土建立“黄俄罗斯”。

英国借着印度的势力染指西藏,法国染指西南地区,虽然有沙俄在但日本对满洲虎视眈眈。清朝不保,那就更没有谁能够维持当时天下的统一。不要说什么有起义军革命军,中国历朝历代内斗中引外敌帮忙,最终被反噬的例子数不胜数。

另一方面,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能够在战争中取胜的把握,就像甲午海战,李鸿章正因为知道北洋水师贪污腐败成风,并且有大量内部亏空,战斗力根本不行,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就是用来威慑敌人的纸老虎,不打还能吓唬吓唬敌人,一打立马露馅,多年的经营花费功亏一篑不说,要赔的款,要割让的土地都不会少。


当时的清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做拼死一搏,除了死得更快,对敌人来说根本无关痛痒。


澹奕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是战是和,清政府已经做出了选择:割地赔款当然要比打下去要好!

毕竟明朝就是因为死不认怂最后输得连裤子也不剩的!作为前车之鉴,清朝不可能不吸取教训!

然而,很多事情不只是吸取教训这么简单,清朝之所以如此消极避战,一味求和,和自身面临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具体就是:

1、清朝确实技不如人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清朝纵然再热血,技不如人,被动挨打是意料之中的事!

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总结性阶段,明清两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在这一时期,各项指标达到顶峰,比如皇权专制,进而盛极而衰。

15世纪开始,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超过明朝走在时代前列。到清朝时期,由于制度上仍为做出突破性的革新,相反清朝还做了很多导致社会出现倒退的政策,导致我国技术的发展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好在因为出现落后的时间不算太长,因此即使西方技术领先清朝,也未能产生高屋建瓴的优势。比如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燧发枪,清军的弓箭与之相比并不逊色。

但要命的是清朝制度的腐败,这直接导致了最后一线生机的破灭。在英军的打击下,清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举旗投降。到英国开到东南沿海时,清军使用的是枪龄达100多年的古董,火炮更是康熙年间的文物,在无能的将领的指挥下,清军的失败无可挽回!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在1870年后,西方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清朝虽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是面对西方突飞猛进的进步,腐朽的制度决定了清朝难以有所建树。

果然,甲午战争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在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的情况下,贸然打下去就是找死。不仅找不回脸面,更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打下去意味着亡得更快

1644年,清军入关,此时的主力是八旗。

然而,入关后,八旗退居二线,夺取天下的主力成为投降清军的绿营。由于脱离战场,生活条件改善,八旗迅速腐化。到康熙年间,八旗已经出现了上不得马,拉不得弓的窘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一面强调不忘初心,要练习弓马骑射。另一方面,建立了八旗控制绿营的兵制,这是清朝中期军队的主要组成形式!然而到了晚期,连绿营也废了,面对列强入侵绿营表现实在是一塌糊涂。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朝不得不依靠汉人官僚组建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和外来入侵,这让清朝十分尴尬。

如果清朝不允许汉人武装的发展,那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会颠覆清朝。如果清朝允许汉人武装的发展,因为满人始终是少数派。换句话说,就是汉人死得起50人,满人都不一定死得起1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汉人武装壮大,接下来就是汉人取代满人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力,在八旗早已废柴的情况下,这些汉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节制。那么,没有亡于农民起义和列强的清朝很可能被汉人武装颠覆!

所以,打下去意味着将清朝送入倒计时!打得越狠,亡得越快!

而杜绝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列强求和,借助列强的势力压制汉人武装,使其难以有所作为。通过跟列强认怂,和列强结成同盟,对于压制汉人武装,维持统治有着巨大的意义!

3、打下去失去得更多

对于清朝而言,明朝的每一项不足都值得清朝汲取教训。

比如李自成并没有推翻明朝的打算,崇祯却放出了自己的大招——以命相搏。这就好比斗地主时对方才出了个对三,你就放出个俩鬼加王炸。这不是炸得对手怀疑人生,你是逼着对手跟你玩命啊!

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是想颠覆清朝吗?并不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人也没有能力办到这一点,那么如果坚持打下去,将遭遇战打成持久战,势必会逼着英国人继续增兵,最后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当然,结局只能更惨!

这时候的清朝已经进入行将就木的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清朝执意打下去,大致会产生以下几个后果:

丧权更多

所谓败得越惨,失去得越多。如果清朝在中英大规模战争中失败,那么势必导致清朝失去得更多,此时的清朝失去的可能就不只是香港岛以及2100万西班牙银元这么简单!

失土更多

战争是国力的博弈,在技不如人的情况下,清朝的国力势必消耗得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如同一战后的英国失去对全球殖民地的控制一样。清朝同样会失去对各地特别是边疆的控制,届时虎视眈眈的沙俄势必肆意蚕食领土。

国土分裂

而因为对内地控制的削弱,汉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足以将清朝的国土撕扯得四分五裂。

所以,对于清朝而言,求和好处极大,求战则坏处极大!

清朝的一味求和,是在统治力衰落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本质是勾结列强弥补对本国统治力的不足。镇压太平天国就是中外合作的直接证明,这种做法令人不齿,不过在客观上保证了清朝在损失边疆土地后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国土核心控制区,为今日的版图打下良好基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从普通人嘴里说出来很容易,然而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就不会轻易做出决定。大清地大人多,资源丰富,怎么就一味的忍让求和,割地赔款了呢,打下去会怎样呢?我只能说,打下去只会败得更惨,清政府可能因此倒台,国内会陷入由西方列强支持的地方军阀之间的混战,陷入名义上统一事实上分裂的局面。清政府求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最优策略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不想打,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这个仗肯定是不想打的,清末各地起义不断,尤其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满清统治阶级冲击最大。满清政府的消耗巨大,八旗、绿营等武备废弛,不得不依靠地方汉族大臣的力量。运用权术拉拢、控制、打压、平衡各方势力。面对近代列强的入侵时,直接对抗消耗的必然是满清中央最高统治阶层的力量,这是观念的问题,在西方人看来满清统治者是国家的象征,西方列强也只能找满清政府的麻烦,而不会去打击地方实力派和普通民众。而对于仍处于古代社会的中国,人们根本没有民族国家的意识,满清政府也不可能号召民众来抵抗侵略者,只能提防、利用民众。综上所述,其实在是不想打。


其次是没钱打, 满清王朝作为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着"重农抑商"政策,康熙以来施行"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等税制改革政策,财政收入基本固定,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不了多少税收,从1842年的3000万两白银到1894年3200万两白银,才仅仅增长了200万两。除此之外,还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关税也不多,并且后期关税还把控在列强手中,并且压制的很低。这就导致了一旦打仗,军费就会紧张。加之战败赔款,为此清政府不得不改变"永不加赋"的田税政策,并且增加"厘金"这种临时性商业税,依然捉襟见肘。加之满清统治阶级的腐朽铺张,最有意思的是每逢老佛爷的整寿之年中国就在打仗,1864、1874、1894年,为了过寿哪里还有精力和金钱来打仗;满人不事生产凭汉人供养不说,还不用纳税;地方官员贪污截流严重,以上这几点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是打不过,外国列强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军队早已实现近代化,无论是指挥战术还是武器装备都领先清军200年有余,这就导致在于西方侵略者的对抗中一击即溃,毫无还手之力,二次鸦片战争当中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率领2.5-3万多骑兵、步勇对抗8000英法联军,付出1200多人伤亡的代价一溃千里,仅打死英法联军5人伤47人,如此悬殊还怎么打。即使后来洋务运动,创建军事工业,边练北洋海军,依然扭转不了满清的颓势,甲午战争彻底撕碎了满清统治集团的遮羞布,被后起的日本所打败。有人会问为什么发动民众对抗侵略者,我只能说这是在用后世角度审视那个年代的人,首先统治阶级不会发动老百姓,害怕造反;其次老百姓也不会为满清统治阶级卖命,甚至还会帮助侵略者以换取相关好处,道理很简单,正如前文所说,那个时代中国人还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列强打的是皇上不是自己,而且不收税不说帮助洋人还有报酬,何乐而不为!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抗击西方列强,并不是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危害到了他们的利益,才拿起的武器。


清政府一味的求和实在是不得已,期间其也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改变落后的面貌,然而改变只学皮毛不求根本是不行的。制度的腐败,积重难返,最后在风雨飘摇当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满清虽然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一味的求和,但是也正是它的坚持与固执,周旋于各个列强之间,平衡列强的力量,才使得近代中国国土大体保全,不至于过早陷入军阀割据主权沦丧的分裂局面,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这点也算它唯一的贡献吧。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1为黄龙旗,2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3赫德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4八里桥之战。本文3段关于清朝财政状况的信息参阅北斗第八星2015年10月30日编辑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一文,本文4段关于八里桥之战的描述参阅百度百科,感谢提供。仓促回答,希望批评指正。


古姿


晚清政府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过,那一次赔款不是因为打败了才割地求和的。如果,打得过对方,还用赔款求和吗?此外,满清内忧外患,打败了洋人,自己的实力也会削弱,内部的起义也难以对付。总之,清政府要保留军队,来镇压反革命。干脆保存实力,打不过就赔款割地。反正,列强没有将清政府推翻的意思,只贪钱财,所以是打打和和。

当然,满清最关键的一点是,政治腐败。文官贪财,武官不仅贪财也怕死。政治上的腐败,加剧了军队的腐朽。那时的八旗兵早已经不是清初的八旗子弟了,都是一群贪生怕死的老爷兵,已经没有了战斗力。可以说,晚清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历史上无论那个朝代,只要失去了民心,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谁也救不了。

任何一个朝代在初期感觉是战无不胜的,但是到了癌症晚期,简直不堪一击。都是统治者享受安了,不理朝政。尤其是清朝末期,皇帝大权旁落,形同虚。尔虞我诈的官场,玩的都是权力游戏,这样的王朝还有救吗,救他有那个必要吗?

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被西方吊打,首先:道光最先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并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次: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坏圆明园。咸丰皇帝逃亡热河,签订《天津条约》中国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白银。后附加《北京条约》对英国和法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再次: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后增加3000万两“赎辽费”。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中国就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以上几次赔款割地来看,清政府与列强抗争,一次都没有胜利过。只得割地求和,清政府因为割地赔款,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光清政府对日本的赔款,加上日本从东北掠夺的资源,足够撑起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费开支了。所以,清政府赔款间接的支援了日本侵略我国,满清误我中华300年,真的一点都没有错。


烈火文史工作室



有人说清朝技不如人,打不过,确实,但是八年抗战我们也技不如人,也没有说开门投降任杀任剐啊,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也是巨大代差,也没有认怂啊,所以往根上说,还是个态度问题。


对于腐败衰落的清廷而言,只要他们白山黑水的祖坟不丢,诺大一个国家随便哪里划出去给老外,无非皮毛之痒,紫禁城里的皇帝老儿可能盖章的时候哭一下鼻子,哀叹一下对不起列祖列宗,然而过两天也就忘了,割都割了,还能怎样?


更何况,割肉从来割的不是他自己身上的。


割地,割的是你老百姓的地,赔款,赔的是你老百姓的款,紫禁城里面大大小小宫室,该铺张浪费的照样铺张浪费,老佛爷该祝寿照样祝寿,皇亲国戚们该贪照样贪。


清朝末年,王朝飘摇,但是据英国记者莫里逊报道,庆亲王奕劻在汇丰银行的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要知道,当年2000英镑可以买一整套豪宅。这还只是他的存款,还不包括家里的宅子,地,各种金银珠宝,这也还只是一个王公贵戚,还不包括爱新觉罗一大家子。鸦片战争败了,慈禧照样要修园子,管你北洋舰队有没有钱添置机器设备。


列强打过来了,反正是有韭菜割的,不就是割地赔款嘛,不存在的。真正令他们忌惮的,并不是红毛洋鬼子,因为你语言不通,文化不懂,诺大一个国家,你未必还能来沐猴而冠的治理了?我们清人来治理,都花了一两百年时间,我们要天不亮爬起来学汉语,比起抢了就跑,你花得起这个成本么?明明可以做一个羊圈的主人,饿了就抓一只羊吃,为什么非要去做领头羊呢?


这就是所有腐败堕落的封建王朝的通病——只要刀不架到我皇帝老儿的脖子根,我是不会给你拼命的。


老外是可以商量的,只是价钱的问题,而谁的刀会架到皇帝老儿的脖子根呢?屋里的人。


令皇帝真正担忧的,威胁自己皇位的人多了去了,朝中有那些吃饱喝足了没事干想到龙椅上坐一坐的王室宗亲,而地方上有各种不满现状,要揭竿而起自己做主的武装势力——天地会,白莲教,太平天国......


乾隆、雍正朝是西北闹,嘉庆、道光是白莲教,咸丰、同治是太平天国,光绪、宣统是孙中山革命,可以说纵观整个清朝的历史,内部矛盾一直就没有平息过。


1. 如果清廷和洋人正面刚,朝中势力分裂,扑街。

2. 如果清廷和洋人正面刚,内部势力崛起,内外夹击,扑街。

3. 如果清廷和洋人正面刚,拼光了自己的财力人力,被内部势力取代,扑街。


任何一个皇帝都会算这笔账。反而,等洋人进来掺合,自己和洋人做生意,甚至成为代理,倒是有可能借洋人的手把内部这些钉子户一个个铲除了。



1839年9月4日到1842年8月29日,第一次鸦片战争打了3年,‎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了4年,割地,赔款。然而‎1851年到1864年,就在清廷准备维护尊严,和英国人死磕的时候,太平天国冒出来,一下子就搞了13年。这就是我说的第2,3种情况。如果说一鸦二鸦只是在你沿海打一打,割地条款也是开放一些沿海城市及岛屿通商的话,那么太平天国是直接一刀扎在全国的赋税中心,把清庭的血吸干。


如果你是皇帝,你是怕英国鬼子八国联军,还是怕这些关键时刻给你背后来一下的泥腿子长毛?


这就是现代国家和封建国家的区别,这个也正好可以说明,当小鬼子气势汹汹的杀进来的时候,为什么总有先烈有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觉悟。因为那个时候,全民族站起来保卫的是自己的祖国,不再是哪个皇帝老儿的韭菜园。



HannibalLecter


一味求和就等于慢性自杀,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你说这个代价大不大呢?

清末清政府与外国帝国主义之间,并不是一味的求和,而是每次都是在清军在局部战败后,满清统治没有死战之心,犹豫不决,最后屈辱求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如果清政府一直打下去,以全国之力,充分发挥幅员辽阔以及兵力人数优势,就想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持久战,未必不能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清政府面对外国的侵略一味求和的话,不仅割地赔款,代价巨大,而且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对象,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人丧失了自信心与自豪感,甚至直到现在中国人民依然缺乏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战争,可以促进整个国家的改革,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虽然战争会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超过求和,但是战争对国家的未来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假如一直求和退让,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随着更多外国侵略者的加入,国土不断被蚕食,终有一天国将不国,整个国家会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了,国家都将不存在,这就是一味求和的代价,一味求和就等于慢性自杀,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你说这个代价大不大呢?

因此,不能简单地从一场战争的消耗与求和的代价来选择战与和,应该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待战与和,求和只能是一时的,唯有战争,才能获得长久的和平。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唯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自强不息,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


密探零零发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就埋下了军阀割据的种子,后来朝廷控制不住地方而灭亡。如果清政府坚决的打下去,对朝廷百害无一利。战争会极大的削弱朝廷的实力,战争需要花钱,而且更重要的是乱世之中会有新的力量崛起,削弱朝廷的实力。特别是清政府这种朝廷,基本地盘就是各地的旗人以及手里的军队,若是打仗,首先便是清朝自己的正规军作战,然后在从地方募集军队。这样就会削弱朝廷的实力,而地方出现实权派。

后来的太平天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武昌起义就能轻而易举推翻清朝,因为他手里没有军队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就是北洋新军,但是这些军队只听袁世凯的。清末政府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洋人只是为了钱,并不是为了推翻清政府,所以清政府对洋人虽然痛恨,但是并不是当做最大的敌人。当时清政府最大的敌人就是各地农民起义,因为他们是想推翻大清的。


历史是什么


清政府的大刀长矛怎么能打得过洋枪洋炮呢。抵抗的确是抵抗过的,打不过也没有办法,为什么不抵抗到底?我来分析一下吧。

第一,当时清政府已经腐败了,能指望全国上下一心打击侵略者吗,不可能的,所以冒着丢掉江山去死战到底是根本行不通的。实力对比悬殊,花点钱在丢掉点土地,能保住祖宗的“万世基业”也算是种“胜利”吧,能维护自己统治就行。

第二,洋鬼子打仗无非是求财,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找个好听点的借口赔点钱就了事,双赢的局面。

第三,内乱才是最可怕的,那是对统治阶级来说最大的威胁。洋鬼子是求财,像太平天国这种邪教组织可是夺鞑子江山的,所以攘外必先安内,宁可圆明园被烧,也要拼死打击这帮邪教徒,满清鞑子虽说腐败无能,但是战略方向是对的,攘外必先安内,结果没有被推翻,苟延残喘几十年。

如果长期不计后果的打下去,清政府肯定内部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丢掉江山,改朝换代了


大唐雷影视


首先清政府要能够打下去。这个是最大的前提。

看了其他答主说了很多大战略方向的东西,包括清朝的财政实力、关税收缴、乃至军事实力等等。我从1840年开始的这第一次鸦片战争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于1840年,这个战争经过对于中英双方来说都可谓一波三折。

起先是英国人封锁了广州口岸与珠江口,满清政府对此无动于衷。

之后英国人开始沿着海岸线北上,占领了舟山。满清政府依然主战。

再之后英军北上天津,占领大沽口。此时已经进入八月,秋冬将之,道光皇帝决定虚以为蛇,先是答应若英军撤至广州,和议才能开始。实际上,则严令沿海地区整顿军备,准备作战。

然而清王朝的经过上百年的闭关锁国,海军实力几乎不存在。英军在东南沿海那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过尽管英军在海战上占据优势,其陆战的实力并不强大。清王朝在这个陆战对峙阶段,并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打算。最好的证明就是道光帝把私自签订条约的琦善抄家革职。

不过战争天平的转变正在朝英军倾斜。此后的1842年6月,英军攻陷吴淞口,之后溯长江而上,7月下旬占领镇江,8月初进逼南京。

这时候的清王朝立刻就怂了,于当年的八月29日签订了南京条约。

为什么?

因为英军占领的地点与时间都对清王朝极其不利了。

首先是地点,镇江是大运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江南漕粮要北运必须过镇江。镇江左近有扬州赋税之地。需要知道有清一代“繁华无过江浙”,然而北京却远在北方,满清政府想要享受到江南的供奉,就必须依赖大运河。

其次是时间,英军占领镇江,威逼南京之时,正是夏粮将尽,秋粮未收的时候。此时漕运断绝,清政府无法保障长江以北的粮食转运。其大祸就在眼前。

所以说,满清不可能打下去,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必然的。因为大运河的断绝类似于英军掐住了满清政府的七寸。满清政府哪怕是让努尔哈赤、皇太极重生,也不可能催着没饭吃的士兵去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