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便利店“第二春”但愿不是一时“高潮”

曾几何时,传统便利店被资本视为鸡肋,放弃太可惜,留着意义不大。特别是在无人便利店风头的阴影之下,世人一度以为传统便利店时代或许就此终结。却不想,风水轮流转,传统便利店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7月底,中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店企业之一——东莞市糖酒集团控股的美宜佳便利店,在21周岁“生日”之际公布了一组亮丽的业绩数据:有效门店数量超过13844间,遍布9省市76座城市,月均开店300至400家;上半年业务总量增长超过40%,单店日均非烟销(除香烟外)增长9%……

美宜佳的业绩不是个例,据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2017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8.0%;百强便利店企业2017年销售增长率达16.9%,门店数量增长18.1%,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

传统便利店的复苏,与无人便利店的颓势有关。过去的一两年,无人便利店已经从多个侧面证实了自己的落魄。体量上,各种概念的无人便利店并没有如想象中开遍大街小巷;盈利上,几乎没有任何消息;运营上,也是遭遇货物损耗、体验不佳等难题。传统便利店和无人便利店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地继续着。于是无人便利店的戚戚然,给了传统便利店的勃勃长。

面对无人便利店及零售巨头的冲击,传统便利店似乎成了“金刚不坏”,事实果真如此?

一个行业势头正好的迹象很多,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明莫过于资本的进入。虽然资本对传统便利店的青睐谈不上“蜂拥”二字,近期也算看好。特别是2018年以来,风投资本进入传统便利店的进程明显加快。3月,西安每一天便利店宣布获得2亿元A轮投资;4月,福建见福便利店融资2.4亿元,北京131便利店获天使轮融资4000万元;5月的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各大头部投资机构对便利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到处散发名片,寻找有潜力的传统连锁便利店的标的;6月1日,武汉Today便利店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估值超30亿元。

资本的最终落脚点是传统便利店门店的高速扩张。2016年便利店整体增速达13%,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2017年增速上涨10个百分点,达到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在无人便利店空有融资少有门店开设的情况下,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一上涨数据可以说基本上是由传统便利店创造出来的,一些老牌传统便利店更是扩张迅速。美宜佳的门店数量在去年突破一万家,罗森加快扩张,仅在华东地区的门店就增加至1000家,和前几年谨慎的开店速度大相径庭。

在实体经济低迷的当下,传统便利店的逆势而上似乎显得不合时宜。其实看,随着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消费品市场已由以往的大众化市场变为分层化、小众化、个性化的市场。人们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和便利,传统便利店省时、便利的特征刚好符合了这种需求。尤其是新型便利店,融合了快递、快餐、代购等业务,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便利蜂总裁陈明曾说,当初庄辰超和他的斑马资本团队在看了很多投资项目以后,最终选择传统便利店,是因为看到这个市场非常大。有数据显示,在日本,便利店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大型超市,两者的比例大概是54∶46。而我国,两者市场份额之比则为8∶92。在单个便利店的辐射人数上,国内便利店的渗透率大大低于日本,国内26个重点城市单个便利店辐射人数为1.2万人,而日本单个便利店的覆盖人数约为2500人。“尤其是北京,渗透率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有很大市场空间,”陈明说。

资本的入局和市场的增长给了业者希望,但是两者并不能解决传统便利店这一业态固有的缺陷。尤其是对运营者来说,便利店是一个重体力活,供应链的来源、门店的选址、日常的运营,不管哪一步走错了,都可能亏损。这也是日本便利店品牌711在面对加盟者时要求苛刻,甚至强迫加盟者入店实习,全职经营的原因。便利蜂为了克服选址、经营等困难,专门在选址方面借助大数据,并且在商品种类、比例、供应线上模仿日本711,甚至其高管也是从711挖来。毕竟,难以预测的商品种类进货量与出货量的比例,新来的便利蜂难以驾驭。即使号称便利店鼻祖的711,也不能很好解决门店的效率等问题。

这都是便利店消费的场景化和消费者碎片化“惹的祸”。面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消费者,小小的传统便利店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就如好邻居CEO陶冶曾在采访时解释的那样,不同场景对便利店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社区型便利店对生鲜的要求就更高,而对于写字楼下的便利店,盒饭等即食商品的比例就要更大。”

因此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便利”,截至目前那些能够存活至今且越来越壮大的便利店品牌无一不是围绕“便利”二字险中求胜。有业内人士将便利店的“便利”归结为四重价值,即距离便利、时间便利、商品便利和心理便利。当然,在智能数据和智能设备发达的今天,适当地加入智能取货柜、电子价签、智能大屏、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等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生鲜供应链方面,解决库存优化和损耗控制问题,对行业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最最核心的永远是“便利”二字,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享受到便利店所提供的更多便利,永远是最终目的。

选编:沈馨黁

本文有删减,若需《中国职业经理人》原文本阅读、商务合作,请联系本社

曹女士:023-65356251 手机:185-2398-6739

推动建立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

推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经理人队伍

推行建造中国职业经理人公共服务市场体系

推广培育中国职业经理人新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

为职业经理人服务 为企业服务 为会员服务

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官方微博获取最新资讯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