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时代只有曹操重用族人么?孙氏早在孙坚时代就已经重用了孙静、吴景、孙河等人,孙策和孙权则重用了孙翊(丹阳太守,孙策、孙权弟)、孙暠(定武中郎将,守孙氏故乡乌程即今天的富阳,孙静长子,孙权堂兄)、孙辅(庐陵太守,孙羌子,孙权堂兄)、孙贲(豫章太守,孙辅兄)、孙韶(孙河表侄,遥领幽州牧)、孙皎(都

三国同时代只有曹操重用族人么?孙氏早在孙坚时代就已经重用了孙静、吴景、孙河等人,孙策和孙权则重用了孙翊(丹阳太守,孙策、孙权弟)、孙暠(定武中郎将,守孙氏故乡乌程即今天的富阳,孙静长子,孙权堂兄)、孙辅(庐陵太守,孙羌子,孙权堂兄)、孙贲(豫章太守,孙辅兄)、孙韶(孙河表侄,遥领幽州牧)、孙皎(都护征虏将军、夏口督)、孙桓(孙河子,建武将军牛渚督)等等,孙权故后则有孙峻、孙綝相继专权,孙休即位时孙綝兄弟五人全部掌禁军、封侯,直到晋灭吴之战时,吴军主要将领中仍有孙歆(乐乡督)、孙震(护军)等宗室子弟,而孙秀(孙匡子、孙权侄,前将军夏口督)、孙楷(武卫大将军、京下督,孙韶子)则因被孙皓猜忌逃亡西晋。蜀汉刘备家族人丁单薄,子嗣所得都较晚,太子刘禅即位时不过16岁,其余诸子更幼,不用亲族实在是因为无亲族可用,即便如此,养子刘封也依然受到倚重并独当一面。其余诸侯也是大同小异:刘璋任用儿子刘循、亲家吴懿、亲戚费观等;刘表信用妻弟蔡瑁并以长子刘琦督江夏;张鲁信用亲弟张卫;马腾信用诸子侄和妻族;辽东公孙氏当国者多为亲族;一度势力最强的袁绍坐拥四州,除冀州自领外其余三州掌权者都是至亲(长子袁潭主青州,次子袁熙幽州,外甥高干并州)。很显然,在汉末诸侯混战格局下,亲戚族人“抱团取暖”是大小势力通行的方法,弱小时用以自卫,强大时则用来吞并其他势力并防止他人觊觎自己家业,毕竟血浓于水,亲戚在乱世中往往的确因利害趋同而比他人可靠。曹操起兵时就先和父亲商议,从宗族中开始聚集人马,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都是起家时就跟随、从仅相当于一个排长的“司马”或“别部司马”做起的,而且始终忠实可靠,彼此形成严密的利害共存关系,此后曹、夏侯、秦(这个哈哈哈)姓子弟相继,成为曹氏集团的骨干,这个实际上是当时诸侯的惯例,并没有什么出奇的,曹操也没有标新立异。但诸侯一旦成了帝王或基业变大,考虑问题的立场就会变化,他们中一些人对同宗或兄弟夺取自己帝位、继承权的担心会压倒“抱团取暖”的需要,并转而排斥宗室,甚于外人,如曹丕、曹睿父子就刻意限制、打压曹氏族人,曹睿晚年试图改变但为时已晚,最终导致司马氏篡权而曹氏宗族只能束手待毙的局面。同样,孙皓继位后也惩于孙峻、孙綝专权的前车之鉴,开始排挤打压宗室,孙秀、孙楷之所以要逃,说到底也是看到孙奋、孙奉等一堆宗室被弄死——甚至怎么看都不可能有继承权的刘封,也在刘备称汉中王后被诸葛亮“虑刚猛难治”给借故算计死了。 为什么曹操喜欢重用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