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程派二代弟子

程砚秋对旦角行当的影响非常大,除却梅派,今天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青衣演员相当一部分都是程派。

我想提到程派不得不提“程派五老”,即新艳秋,王吟秋,赵荣琛,李蔷华,李世济五位程的二代弟子。他们五人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都对程派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程砚秋是四大名旦之一,他的艺术特点我们不用多说。在当时京剧艺人是不肯轻易收徒的,首先艺人们本身学艺就很难,把辛辛苦苦学到的本事教给别人肯定是不愿意的,其二“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也就是吃饭的本事不外传。这俩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导致艺人们不肯轻易收徒。

四大名旦

但尽管不收徒,还是有很多追随者竞相学习艺人们的艺术。程砚秋刚开始也不收徒,但由于考虑到艺术的传承,还有亲人好友的不断推荐,也慢慢的开始收徒。“五老”中唯一正式拜师学艺的仅仅只有王吟秋一人,其余四位都是函授或者私淑。​​

王吟秋1945年拜师程砚秋,介绍人是“通天教主”王瑶卿老先生,因为王吟秋是苦出身,拜师程砚秋后就被程收养在身边,视如己出,传授艺业。王吟秋整整在程身边学习了五年。

但菊坛有个的现象,亲传者不如旁听者。新艳秋即是如此。说起新艳秋,话就说不完了,因为她的人生极富传奇。而今天我们只谈其戏。新艳秋想要拜师程砚秋,但程砚秋婉言谢绝,于是新艳秋转拜梅兰芳,成为梅兰芳的第一个女弟子,梅亲传其《霸王别姬》一出戏。但新艳秋却念念不忘程派。

后又和王瑶卿学习程派戏。在学习期间,只要有程砚秋的戏,她都必去,每每站在最后一排,身穿旗袍,披着黑纱。从开场开始一直到戏散,新艳秋才匆匆离开。就这样,新艳秋作为观众看了程砚秋几年的戏!在旧社会,这被称为“偷戏”,而正是这样的偷戏,让新艳秋学到了程早期的所有剧目。

笔者对新老的艺术极其推崇,她虽然学的程派,但自己的风格却融入所学之中,从新艳秋所留视频资料看,她的身段唱腔极富个人风格!尤其身段水袖,一般的演员水袖是往前投的,但新老的水袖却是往后投的,也从不露手,可见其学程之规矩。

新老的台步和别人的不同,一般演员台步总是前腿为主,后腿为辅,但新老的台步一直以后腿为主,走起来如弱柳扶风,非常好看!这种台步现在看不见了,也只能从新的弟子钟荣那里观得一二。

要说融入自己的风格,不得不提到李世济。李世济的程派不仅仅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而且极富创新。她也被人称之“新程派”,我想这个称号明褒实贬,是戏迷观众对其不按规矩,随意创新的调侃! 在八十年代,二代弟子都已淡出舞台,这时候京剧也正在式微,程派的传承和传播受到阻碍。这时的李世济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让程派再次活跃于舞台上。我想这份功劳是不能忽视的!

李世济被称作程派“执牛耳者”,在赵王二老去世后,也理所因当的成为程派掌门人。其实李世济在程派的发展上是“五老”中贡献最大的。刘桂娟,李海燕,李佩红,迟小秋,张火丁等三代弟子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受过其传授,当然她也培养了大量的程派演员,这也是我们不可否认的!

李世济的成功离不开程门“三剑客”的相助,“五老”中的赵荣琛对其帮助也很大!赵荣琛是二代弟子中极受欢迎的一位!他是通过函授的方式向程砚秋学习程派,在不断地和程砚秋书信来往之间,自己的艺术也更加成熟。当然最为出名的还是其在晚年收的关门弟子,也就是当今最火的青衣演员张火丁。

赵荣琛、李盛藻《汾河湾》

赵没有教多少戏给张火丁,仅仅教了她一出《锁麟囊》和半出《荒山泪》。但张火丁却在这一出半里悟出了“真谛”,当然张火丁的成功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赵荣琛自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的相继去世,再到2015年李世济的离开,程派五老到现在也只剩下一位李蔷华。李老很低调,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家中。几十年来很少登台,也仅仅在一些晚会上露个面。

李蔷华、张火丁

李蔷华属于程砚秋的私淑弟子,她的程派主要是和程砚秋的琴师周长华所学,周长华常年担任程的琴师,对程派戏了如指掌,李蔷华的父亲亲自把周长华接到家中,教授李蔷华程派戏。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蔷华才学到许多程派中期的名剧。

“程派五老”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在程派的历史上,甚至在京剧的历史上,永远不能忘却这五个人,也正因为他们,程派才有今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