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忙忙碌碌中,时光已过中午,撇开身外之物,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该如何定位呢?

我长得像杀猪的屠户,但在我的内心我给自己定位为读书人。

我接受过比较正规的教育,读书、用功、考学曾经是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方式。这要感谢我国的高考制度,使我成为了一介书生。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高考制度受益者。我是正宗农民出身,父亲,母亲都是农民,若非有高考,象我等农村子弟,想要跳出农门,在那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从宁静广阔的乡村进入嘈杂拥挤的都市,弹指一挥间,二十来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算对得起自己寒窗十年的付出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有了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我本人的个人爱好应该算是比较丰富的,但其中最有滋味,最有乐趣,最有收益的,莫过于选书,购书,读书。

试想一下,当你在城中小巷穿梭,在不经意间就会碰上一小书店或书摊,进去搜寻一番,很可能就找到了你久觅不得的小册,凭添无尽的闲逛乐趣。这不仅可以放松一下工作压力,也可愉悦一下自己的神经。可以说是一种最经济的业余爱好。

我这里要说的读书,既不是学习所用的工具书,也不是考公务员考会计师那种读书。她指的是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她对于我已经没有什么具体的功利性,而对与我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像呼吸一样伴随终生。

古云“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读书,使我充实宁静,神交古人,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我的藏书,就是这种读书生活的副产品。

经常有家人和朋友到我这儿看新鲜,很不理解,说:书这玩意不出钱不出官的,弄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人推断,是不是长辈传下来的。后者有点道理,但传下来的不是作为物质的“书”,而是读书氛围和读书习惯,是一种家风一种传统。

我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却把读书看作一种近似乎神圣的事情,记忆中每次父母出去外面都会给我带回一些书,开始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日》、《岳飞传》、《大刀记》等一大摞连环画。再后来就是别的书,父亲曾经满村子的帮我找《三国演义》之类的大部头书,乡亲邻居发现我有读书的爱好也都给我找书,那时候我念书给他们听是很多闲暇日子里的主要消闲方式。

真正地接触藏书这种事物是上中学时候去一个老师家,他屋里放着一个大书柜,我当时就傻了——里面全是书,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有几百本的样子。我真如穷人进了藏宝库,饿汉子进了五星级饭店,我如饥似渴地陆陆续续读了《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红日》、《铁道游击队》、《创业史》、《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精品,似懂非懂的看了《中国通史》等文史哲学一类的东西,如果说我后来养成读书习惯是个好事的话(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那批书功不可没。

九十年代初,我上中学大学,家里每月给生活费,大学时候学校发些助学金,加上勤工俭学,我有了一点点自己支配富余资金的可能,我省吃俭用把它几乎全部送给了新华书店,毕业时,攒了满满一皮箱的书。

刚工作成家时,依旧清贫,租赁的房屋,没有书架,我这些书全摆靠窗户的桌子上,一次大雨忘记关窗户,淋得全泡起来,那种痛心至今想起还会扎心。我的真正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架是同事装修房子淘汰的,材料很差,样式陈旧,乡村木匠的手艺,粗粗砬砬,却让我兴奋的晚上起来都去看看,我的书再也不会淋雨了。

现在,我的藏书好几千册,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聚集来的,如同我的体重从一百五增加到二百,悄悄膨胀起来一样。

回忆起来我的书,很大部分来自地摊。地摊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民国时期北平的晓市(也叫小市,鬼市)与之仿佛。我们淮北市的地摊大约兴盛于一九九几年,可能和人们开始换房上楼腾出旧物有关,里面什么都有,以书为多,星期六星期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逛地摊的要义是淘,一大片图书,淘出一两本就不错,我是按摊走遍,淘出十几本二十本。真有好书,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些出版物,内容纯正,朴素大方,装帧精美,比稍后的花里胡哨和近来的装腔作势强过百倍。我经常去工程处门口,濉溪县城,花鸟市场,步行街未改造之前的路口,当然还有合肥,徐州,宿州等其他一些城市的地摊也逛过,我觉得逛地摊比进书店有意思得多。既是地摊,非大雅之堂,价格自然就很贱,有时用在书店里买一本书的钱能在地摊上买一兜。我的很多书得于地摊。奈何地摊常常被驱散,过些日子才能悄悄恢复,究其原因,多是因为要评文明城市需要整顿市容的需要,岂不知,他们驱散的正是这个城市最文明的一章。

二00五年开始,我接触并熟悉了最现代化的购书渠道——网络购书,成为全国(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购书网——孔夫子旧书交易网的铁杆客户,孔网的图书拥有量已经超过国家图书馆,有些孤本书海内难觅,在这里能淘到。更难得的是,在这里你可以按照某个方向某个专题选择购书。网络购书,价格也很公道,比地摊略高。现在,我的图书一半来源于孔网,百分之四十淘自地摊,其他得于书店。

这么多图书需要分类,这是一门科学,我没有那般精致,自己简单地把图书分为古典文学,散文,人物传记,人文地理,军事类,艺术类。我喜欢的作家或艺术家,不仅有其文集、全集,而且各种单行本也基本收齐,比如鲁迅、老舍、孙犁、汪曾祺、林语堂、梁实秋、艾青、丰子恺、张中行、王世襄、陈从周,陆文夫、高晓声、王蒙、刘绍棠、贾平凹,还有齐白石、范曾等。这种收集已经不完全为了读书了,主要是近乎病态的心理作用。

这样置书,给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烦恼,一是资金安排,好在我这些年因为购书渠道的原因投入资金不是很大,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老婆贤惠大力支持。二是书占地方,到处都是书。这次几乎是为了这些书才换的房子,等搬进新居时,我打算用半个月时间整理上架这些宝贝,以免的我有时需要一本书半天找不着,急得火急火燎火上房,哪天不经意间却在某个角落发现了它,让人哭笑不得。真希望有那个伟大人物设计一种软件,让每本书都立在书架上,每本书都在眼前,天天巡视它们,摩挲它们,随意抽出一本,悠闲地看上几页,如是,此生复夫何求?

我不是边幅修整的讲究人,但我的书非常规整,地摊买回的书我都先用湿毛巾,酒精擦过才能上架,看书时不敢说焚香沐浴,也绝对正式,我自制了一些书签从不折书角,更不用说落上果汁和点心渣,借书给别人,不管是谁,我都告诉他千万别弄脏了。这种行为,不是洁癖,近乎宗教。

万卷图书,不是摆设,那是我的森林-------绿意葱茏,流水潺潺,空气清新,万物生长的森林。一书在手,物我两忘,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一个“消”字,道出读书不但是建功立业的工具,更是消遣时光修身养性的不二之选,其实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读书态度。

有书真富贵!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