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想表达什么?

苹果成长记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玉悟了禅机,宝钗怕他移了心性,于是宝钗为他讲了六祖惠能获得法嗣(衣钵传人)之位的历史典故,原文是这样的,宝钗道: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曹雪芹借宝钗之口讲这段历史典故有何深意呢?

宝钗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前期。故事里的失败者神秀是五祖弘忍大师成就最高的弟子,五祖曾赞叹神秀: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意思是神秀是可以和五祖并坐的,师父尚且如此,弟子们更不用说了,可见神秀的德高望重。五祖要众弟子写偈以备选法嗣,众僧根本不想费这个心,因为有神秀在,又是大家伙的教授师,想和神秀争嗣位,那是自不量力。其实神秀也不想写,写了,自己有争嗣之嫌,不写,则是对师父不敬,于是,神秀半夜举灯在南房间壁上写下了前文宝钗所念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既有儒家之浩然正气,又有道家之静心慎独。五祖见了后,说如果能按照这首诗修行,就不会堕入恶道了,评价甚高,众弟子诚敬齐齐点赞:大师兄,牛,我辈佩服!


事情发展到这里,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奇迹不常发生,还是有滴,一僧背诵神秀此偈时,被柴房烧火的惠能听见了,于是惠能做了那首名垂千古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惠能因为不识字,他请一个会写字的人,把它题在了西房廊壁上。半夜,五祖叫惠能入禅堂,向他传讲《金刚经》,讲到一半,惠能即大悟。当夜,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予惠能,并让他向南逃走,蛰伏不可急于弘法,不然会有劫难。

这时的神秀怎么办?他是惠能的对手,而且败给了惠能,他成了没有开悟、狭隘、死板的代表,多少还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色彩。遗憾的是,我们都以小人之心度了神秀的君子之腹了。

神秀从来没有嫉恨过惠能,大家向他进言要他夺回衣钵,惠能一介文盲成为六祖简直就是禅宗笑话。神秀说:我们应该虚心向他求法,而不应该去夺衣钵。 为什么神秀的胸怀如此宽广呢?用今天的话说,神秀大师是妥妥的学霸:儒学不用说了,《老》《庄》《易》,三乘,神秀无不通晓。这还罢了,神秀大师还帅到不行,唐史记载大师:身长八尺,庞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没有得到师父的衣钵,他明白自已并不是弘忍大师最得意的弟子,对于自已的师父,他的态度是:让我能陪伴你直到终老,我愿己足!

“吾度人多矣,至於悬解圆照,无先汝者。”这是五祖弘忍大师对神秀这位大弟子的评价。二人互动至真至诚,无半点矫虚。后来神秀大师在当阳山下弘法,一时冠盖京华,史载:时王公以下及京都士庶……望尘拜伏。一代女主则天皇帝,请他进宫,“亲加跪礼”,皇帝都跪倒在他的脚下。武则天要请神秀大师为国师,大师表态: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的是师弟惠能禅师。这也是惠能的名字第一次被统治者听到,也就是说,六祖惠能后来禅法能一统中国,这第一块基石,是师兄神秀为他奠定的。“大师,你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跟我说”。武则天虔诚礼敬神秀。神秀目光坚定深邃、悠悠开口:“请陛下把他请来吧!”这个“他”,是大师的惠能师弟。

皇家请惠能大师,惠能不来,于是,神秀亲自写信请他的师弟,史书有载: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惠能仍然不来,理由是: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意思是师兄你颜值高,这些对外交往的事,你做更合适。二人惺惺相惜,都为对方着想,我等凡夫俗子自不解深意。神秀的弟子们提起惠能大多表现出轻慢与不屑:一个不识字的小鲜肉,有什么呀!神秀大师教育弟子们:“他(惠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大师从不讳言自已不如惠能,而且深切懂得五祖的选择,还恨不能去聆听惠能释法。神秀这段话的智慧和心量,这样修为,无愧于五祖要引之并坐的传人,与祖师何异?

如果没有惠能,衣钵必由神秀继承,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惠能,一个目不识丁,柴房打杂的新人,竟然得了衣钵,实际上,用不了多久,仅仅十六年之后,在广州法性寺,惠能一亮相就留下了“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的惊世之论。为什么要等十六年呢?就是因为躲避那些不忿之人的追杀,惠能混迹江湖十六年,后来在印宗法师座下剃度,印宗法师拜惠能为师,以法性寺为开端,惠能开始了他彪炳千秋的弘法。并留下一部唯一由中国僧人著述并冠以“经”字的佛学经典——《六祖坛经》。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引用六祖得衣钵之典,重点在讲他与神秀的比较,神秀奉行的是渐修,惠能则是天份使然、顿悟修行。再看薛宝钗和林黛玉,薛宝钗奉行的儒家道德规范,林黛玉则是受天地精华、自带慧根的绛珠仙子,还真是一个像神秀,一个像惠能。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大师在国恩寺入灭,史载六祖入灭时“端神不散、如入禅定”。六祖真身舍利被历代僧众礼拜和供奉,现供奉在广东曲江县南华寺,广东气候潮湿,真身一直暴露在空气中,既没有密闭,也没有做特殊处理,到今天,已历时1305年,不腐不朽不枯,一直保持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佛法的神奇可见一斑。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到南华寺拜谒六祖的真身舍利。

(我是屏山,欢迎关注、点评,为您探究红楼一梦。我的喜马拉雅FM:屏山讲读红楼梦)


屏山语红楼


从这个典故看,薛宝钗博学多识,连禅经也通。对于宝玉刚悟到,而宝钗早已悟到,宝钗的见识高于人,通了世事,从此看她心地十分坦荡,对一些事看得很开,曾具有出世的境界。然而她又劝宝玉重仕途与经济,说明她有出离世俗的无为之心又有入世的有为心态。她代表道家又代表佛家又具有儒家情怀。是一位在精神上已达到高境界又具有注重现实的实际的务实精神。宝钗是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是一位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物,有担当的使命感,作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是为当官巴结,是利用时代势头有为作发挥生命价值之事。宝钗是女儿身男儿心,代表朝堂上一些锐意进取之利。淡泊名利而又有家国情怀,为国为民担忧的一类人。所作更香是忧国情怀。大臣上朝袖携香是为帝王及朝廷祈祷。所以贾政愁苦宝钗是个操心的命,她的操心之命意味着如果与宝玉成婚,宝玉不是有为之人,令人失望。

清道观贾母回绝求亲,以宝钗之性是不知道的。是薛姨妈通过人求的亲,所以宝玉讽她事事知,这事不知。借话来说她,但宝钗以别疑我说明她还是不知。但她也会内心犯疑,不允许别人抵毁她。心中有知也不会承认。父母之命,大人间求亲。所以宝钗一贯言行对待别人是发自肺腑之言。也不是假,是她的境界高别人不认同,以为她世故虚伪。当然不能绝无私心,因为看的透作事目的性强,希望大。自觉胜人一筹,让人觉万事通便是展示自我,撵压别人而想凭此心意成功之心。在怡红院绣鸳鸯,常去怡红院与贾府各处,是认为自己高于别人有信心,宝玉梦中言语反对金玉良缘,宝钗惊呆,是她在宝玉心中之位是出乎她意料之外。通过这方面,展示宝钗的为人。


圃香


禅宗六祖的典故,因六祖惠能的一则偈语而出名。当六祖惠能听到上座神秀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时,不由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随口也念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两偈对比,六祖惠能的偈语更透彻,更了悟,等同于告诉我们世上本无悲欢忧喜,一切烦恼皆是自寻的道理。宝钗在这里讲禅宗六祖的典故,旨在说明宝玉对禅的理解,就如同上座神秀,"美则美矣,了却未了”,不如黛玉对禅悟的透彻。

在宝钗的生日宴上,史湘云说一个小戏子“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怕湘云惹黛玉生气,就向湘云使了个眼色,谁知湘云不领情,反倒抱怨宝玉看不起自己,黛玉也不领情,认为宝玉不了解自己。宝玉两面不落好,就写了个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此偈子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姐妹们和睦而小心谨慎,可是她们竟将自己的好心当作驴肝肺,自己从此以后,应该放手,过好自己,不理世事的愿望。大有移了性情的趋向。

黛玉见了,并不担心。而是会同宝钗,湘云到怡红院引导宝玉,黛玉先是笑问:

宝玉,我问你,至贵着“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黛玉此问,是曹老先生的春秋笔法。黛玉知道宝玉是因为湘云和自己用心而不被领情,心生㤢闷而作的偈语。但她不从此事说起,而是从宝玉名字说起,引导宝玉感悟虽然用心,并不一定正确的本质,并点明宝玉偈语虽然不错,却并不透彻,为宝玉的偈子又加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玉本有慧根,一点就透的,听了黛玉的发问,便知自己过于矫情了,后来见了黛玉所添的两句话,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宝钗冰雪聪明,听了黛玉对宝玉的引导劝戒,以及添加的两句偈语,马上联想到禅宗六祖的故事,因此说了出来,感叹“实在这方悟彻”。

宝玉很有慧根,一点就透的。听了黛玉的发问,便知自己过于矫情。又听了宝钗的感叹,和宝钗所说的禅宗六祖的故事,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的。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黛玉和宝钗,二人戮力同心,一个发问铺垫,一个总结升华,共同完成了一次对宝玉心灵的重塑,使宝玉又回到最纯情最热情的最初。


萍风竹雨123


宝钗博学多才,一向好为人师,她看到宝玉写的偈子后颇为担心。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她便引经据典阐述了惠能成禅宗六祖的故事。

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将两偈进行比较后,弘忍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惠能作为法嗣传承其衣钵,是谓禅宗六祖。



宝钗很是聪明,能看到宝玉的不足,怕他走火入魔。

而黛玉是看透了宝玉的心思,一句话把他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贾宝玉看到这句话,肃然起敬。自己以为写了能释怀,谁知黛玉早已了悟。

还有一个例子说明宝钗好为人师,但她的思想境界远不及黛玉。

黛玉笑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在旁补充解释什么是母蝗虫。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宝钗能看得懂说得通,是个聪明人。黛玉是直接下定论的通透人。




清心一栈


我倒觉得,宝姐姐有点生怕别人不理解,犯了“老师”症。

很明显,林妹妹是读过六祖慧能的故事,读过点禅宗经典故事。所以说出“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玉看了一支“寄生草”就“悟”了,也是读过禅宗书的。林妹妹一语指出,也就懂了。

宝姐姐生怕宝玉领悟的不透,特意把故事“详详细细”地讲一遍。意在使宝玉彻底领悟——自己想修禅,完全不够格,没那资质。

自己努力学会了些东西,掌握好了,不由自主地喜欢“详详细细”地给别人介绍吧。自己学习的够艰苦,就生怕别人不够明白。宝姐姐学成年人,理家、处世,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负荷很重,多希望别人能理解,能有知音“同道”!

真的明白人,随心如意,指挥倜傥,从来话不多。得道高僧、某业领军人物,话并不多。

而世尊佛祖,有时并不用一言,“拈花微笑”而已。


莘县村民


接到邀请,先是怔住了,大概像宝钗听宝玉梦语不要金玉良缘那般。因为一时蒙住,想不起有这节。无奈翻书,这一翻书,由怔而悟此问题不一般。

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大到究竟以何种视角读红楼,大到儒教究竟于中华民族繁衍功过如何。也可小,无非小孩子过家家,吵嘴拌舌而已。

还是从小处说起。这一回真是绝妙的一回,宝玉无事忙,自惊自吓,接连得罪湘云,黛玉二位妹妹,被一顿挤兑,言语伶俐,形神毕现,维妙维肖,读来令人忍俊不止,又生无限向往。这里不引用摘抄了,否则得把整个前半回都抄来了。但请大家一定好好通读这一大段,细细品品。从小处说也就是孩童趣事而已,只是其中表现出了这几个孩子彼此的亲情,我说的是亲情而不是爱情,这种小朋友间的好好闹闹,分分合合皆是我们孩提时多多少少的经历,谈不上爱情,但恰是这份儿时的亲情纯如兰玉,皓若悬月,令人神往,弥足珍贵,紧紧攥住了读者的心,引起许多共鸣。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说大处了。

红楼的主题宗旨,我个人倾向于王国维,鲁迅,蒋勋等的观点,是一部宣扬人情,爱情,亲情的书,总之一个字:情。为此目的,必然于传统儒教相悖,因为儒教恰恰要抿灭情,儒教把人类各种情分类另起名目:慈,孝,悌,仁,义……就是不言情。但是,人情,人之灵性,焉能人为抿灭。结果就出现中国文化史一大怪特色:历代大儒大家一边鸿学博论,一边吟诗作赋。试问哪一句诗哪一首词哪一首曲不是情?可见于情而言,中国文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自欺欺人精神分裂着过来的。至宋明理学,这种桎梏束缚已至顶峰,因此也必引起强烈反击,必然消亡,就如同格律诗亡而词曲代兴一般。于是牡丹亭,红楼梦等应运而生。

为反击儒家,必需有非儒家的理论来支持,但是,于曹公等,处于这种文化革命的初期,出于一种本能的反抗,哪里会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反击的武器,只好顺手拈来,说佛论道。这就是为什么开篇便是一僧一道且贯穿始终的来由。说白了,就是借佛借道来与儒家相搏而已。这也就是宝玉悟禅,钗黛解禅的背后缘由。同时也反证这些小儿女内心受伦理束缚的苦闷,已达到何等深刻的程度,否则,十一二岁的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什么要一个个参佛论道至如此境界,这不正是一种悲哀吗。

最后,还是返回小处说,大处太沉重。还是去细细玩味这一段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小儿女吵架的乐趣吧。生活本应如此天真烂漫,情趣盎然。

(这个问题若要细说,需引经据典,大张论道,既非我之所能,更繁巨不堪,在此只能浅说略论,但愿不负邀者厚爱,也请诸公谅解)


水货年华2


我觉得这个问法有误导的意思,宝钗讲之前是宝钗黛玉看了宝玉的写的偈子,宝钗对宝玉写的禅意文字担心,而黛玉直接看到他还没悟透,去质问他,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世方干净!"。宝钗同时也明白了,讲这个故事只是阐述黛玉的意思而已。在这里就把黛玉的悟性才情和性格表达得非常生动,而宝钗也是一点就透,但她始终是引经据典地解释,并非是自己的思想高度,这种空无理想也非她所求,而宝玉是在探求这个理想,黛玉已是理想中人了。


小鱼儿165443684


【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摘自百度

红楼梦借惠能之事暗指帝位传承,和“巧姐”得天花事,一起讲了康熙避过天花,孝庄(王熙凤、王夫人、贾母)听取汤若望(刘姥姥)的意见而被指定接替顺治帝位的故事。


浮木盲龟


我觉得只是想告诉贾宝玉一个道理:了悟是需要慧根的! 你安心做你的富家公子,你没有这种慧根,趁早摒除这种出世的想法,不要胡思乱想!


之乎者也26824090


这是在说弘历,弘忍对应弘历,红楼梦二十、二十一回说爱新(薪),和一起是“爱新觉罗-弘历”,这是红楼梦的方法,用情节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