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西安人 可以在这条老街吃一整天 如今这些味道都去哪了

人们对城市里老街道产生的深厚情结,往往源于年少时那些记忆碎片拼凑起的絮叨小事:街角那位起早贪黑在学校门口卖煎饼果子的大伯、道路两旁的梧桐树由近及远撒下的斑驳树影、路上三轮车上黝黑小伙手持喇叭里"磨剪刀咯,戗菜刀"的卖力吆喝,甚至还有那条总是在饭店门口等着好心人投食的小花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城市变迁的脚步快的让我们来不及去回忆曾经细碎却经典的过往,无意中走过熟悉的街头巷尾,虽已不是曾经那般烟火味道,脑海中却不自觉的弥漫着那些过往云烟的模糊轮廓。时间的齿轮在不停转动着,也许我们的记忆会随之逐渐淡去,但始终会有一些物件或是味道留存了下来——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老街记忆。

咥陕西最新专栏【老街记忆】今日正式上线,打开"今日头条"进入头条号"咥陕西"主页面下方即可找到,让我们一起朝花夕拾~

这是关于【老街记忆】的第一篇——位于西安市碑林区的建设路

为什么将建设路作为【老街记忆】的开篇来写,是因为我曾在这里长大过,这条街上承载了小时候我对西安美食的很多美好回忆。建设路东起太乙路,西至文艺南路,一条距离不过两公里的路,曾经却走出过许多西安的老牌餐饮馆子,小杨烤肉、小苏塘坝鱼、朱军鱼庄、阿瓦山寨、子午路张记、以及海底捞在西安的第二家分店……

建设路十多年前就汇聚了东新科贸电脑城、冶金学院、矿院两所院校,以及距离不到一站的建筑科技大学,同时这里还有空军三二三医院,因此这里算是西安曾经比较繁华的人员集散地,集散人口越多也就意味着餐饮业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建设路也慢慢成为了一条广受老西安热爱的美食之路。

二十年坚持如初,"三人成众,以和为贵"成就众和

1996年西安第一家小杨烤肉在建设路诞生,在建设路西段的两棵大树下堆着炭火,一串串地烤起了肉。那时为了能让客人吃的物有所值,小杨烤肉每串的份量很大。西安人对烤肉的情怀是非常浓厚的,想想二十年前的东新街夜市,一个大棚下云集了各种夜市摊,毛豆花生、背着吉他的卖唱艺人、传统的炭烤炉子等等都是那时候对美食的记忆标签。小杨烤肉名气刚起来时,就赶上了西安创卫,取缔占道经营成为了每个夜市摊主最担心的大问题,但是既然入了行,就得坚持下去,不能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客人又白白流失,于是小杨烤肉租下了建设路西段的一间门面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烤肉店经营,起初客人不是很多,随着成本加大,小杨也会有些忧心,但是很快他决定增加特色菜,除了烤肉,也提供一些家乡小菜在卖,就这样逐渐的客人越来越多,营业额也上去了。小杨烤肉发展到第11个年头时,小杨的三个兄弟成立了西安众和餐饮管理有限服务公司,"众"字代表着三人成众,也意味着杨家三兄弟团结紧密,共创辉煌,就这样,小杨烤肉不断地改进菜单,成为西安首家打破了传统的烤肉经营方式,结合自身的特色烧烤搭配陕南家乡菜推广陕西特色美食,短短数十年至今小杨烤肉的发展规模令人咂舌,9家传统店、14家社区店、7家创新店,这样出色的成绩是这三兄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这么多年来广大食客的不断支持与建议下应得的美誉。看到这样优秀的陕西本土餐饮品牌发展的这样朝气蓬勃,作为曾经的见证者也会感到一丝骄傲。

建设路上小杨烤肉的第一家店

如今的小杨烤肉(建设路总店)

早期的川渝之风成就今日的鱼美菜香,风华不再情犹在

陕西与四川一山之隔,美食文化却大不相同。陕西人主食为天,源于地域与历史文化,尤其是关中地区肥沃的黄土地自古就盛产小麦,一个长期作为都城或者重要城市的地区虽没有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但是一定能汇聚融合周围地方的菜色,西安就是这样的存在。20年代初期,西安正处于大流通时代,此时川菜作为比邻异军突起,很多川渝的风味在西安广受好评,客居西安重庆合川人士苏尚全先生(小苏),由于时常怀念起故乡美味之鱼,便回渝中遍访名师,悉心摸索与刻苦钻研,寻求做鱼之道。而后将其所学之心得,与巴蜀两地之民风,饮食文化充分结合,融会贯通,独创出一种色泽红艳,味美不辣,入口留香,回味悠长的全新鱼之佳肴,小苏以故乡小城"塘坝镇"之名而曰其"塘坝鱼",并于1998年初建设西路一隅开设了西安首家"小苏塘坝鱼"。说起"小苏塘坝鱼",老西安人会想起很多曾经的过往,不仅是对鱼菜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年轻时候往事的追忆。那时的西安还没有百姓厨房、川渝人家、外婆印象这些家常菜馆,老西安们逢年过节就会选择去小苏塘坝鱼、朱军鱼庄这些馆子聚会,菜肴谈不上珍馐美馔,但道道都是家常风味,再上一盘经典大菜——塘坝鱼,一家人其乐融融。谈到"小苏塘坝鱼"就不得不说"朱军鱼庄",同样也是做塘坝鱼出身,风头要比小苏塘坝鱼更胜一筹,2005年就已在西安开到了十家连锁店,生意火爆到连曾效力陕西麒麟队的外援"人猿泰山"盖茨也加盟了一家。那时的建设西路上,西头小苏东头的朱军,短短不到800米的距离各自为营,生意仍然如日中天,可见那时老西安对于川渝风味的痴迷。

如今在西安的巴蜀川渝菜日新月异,而小苏塘坝鱼已经不复存在,朱军鱼庄也日趋没落,最近在美食资讯方得知,"苏福记"旗下的创新品牌餐厅"苏乞儿"请回了小苏塘坝鱼的创始人苏先生,"小苏塘坝鱼"将再次出现在西安人的饭桌上,不知能否找回曾经那段儿时对美食的记忆,但我始终相信,品质不会随着时间而变质。

忆往昔繁华之景,念今朝经典尚好

若说起建设路的变化,其实在西安算变化较小的街道了,整条街无论是单位还是住宅家属院,甚至小到杂货铺,仍保留着二十年前的光景。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这条街的美食,曾经的经典馆子多数发扬光大,另辟蹊径,而延续至今的多数为苍蝇馆子,唯有一些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常驻民"仍不忘这些经典馆子,其中【贾家水盆】、【段记旺角葫芦头】、【裴老大烤肉】、【南七臊子饸饹】这些都是老西安们常去吃的小摊小馆。

【贾家水盆】一家不起眼的馆子,店里明厨亮灶,环境干净整洁,但就这样的条件也足以吸引人前去一探究竟。水盆的汤浓味美,回味无穷,肉烂鲜香,奢侈的再要一盘酱牛肉,一解万千烦恼。

【段记旺角葫芦头】如果让我写一篇关于西安葫芦头的测评,里面一定会提到这一家,对于我而言,葫芦头最重要的是大肠要处理得很干净,同时汤要保持一定的鲜度,这家完美的做到了这两点,浓郁醇正的汤头热气腾腾,对于不爱油腻的人来讲,能品尝到这样的葫芦头算是一件幸事。

【裴老大烤肉】一家被美食网红推荐了无数次的烤肉摊儿,特点就是靠抢,随着老板的吆喝声开始各取所需,烤肉筋最受欢迎,调味地道、肉质饱满,只要能抢到,今天就算你没有白来。

【南七臊子饸饹】西安有很多家这样地道却不起眼,看了名字也不了解情况的小店,只有进去吃了才会正式的与他相识相知,"南七"是陕西大荔县城关镇的一个村子,南七饸饹也是陕西渭南的特色小吃,一碗冒饸饹一个手打的肉夹馍,老家的味道油然而生。

好像每座城市都有一条"建设路",没有什么特定的存在意义,不如那些以典故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更具代表性,但他始终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条支流,也是很多人心里最熟知的那片港湾。关于这条建设路,我留下了许多回忆在这里,而那条属于你的路,又有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