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希特勒到死都没能拥有战略轰炸机?

旅行到宇宙边缘abc


二战德国是有战略轰炸机的,而且种类和风格让人不敢相信,相比英美那些外形保守的轰炸机,德国人有很多创新型的设计,这也体现出了德国航空工业的强大。



(元首从不缺兵器,怎么会没有战略轰炸机)

德国所有战略轰炸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其他题主提到的He177,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从外表上看它是双发轰炸机,但是每一架He177都配备了4台发动机,了解德国空军的军迷肯定都知道,德国人惯用的技术就是将两台航发串联在一起,带动一个螺旋桨,少了一对螺旋桨可以减小飞行阻力,好处是非常多的。

(看着像双发其实是四发)

不仅是战略轰炸机采取这种技术,著名的夜间战斗机He219“枭”也采用了并联发动机技术,这款专用于夜间截击的战斗机可以飞出670千米的高速度,借助四台发动机的强悍动力枭的机动性上佳,各方面都能压过美国的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


(枭事夜间战斗机绘画作品)

但是,发动机并联的技术不可靠,整个二战期间工程师都没能解决这种技术的可靠性问题,不管是He219还是He177都未能真正投入服役,后者甚至都没有执行像样的任务,因此技术人员甚至将He177改回了四发常规布局。


(He177的机组人员并不喜欢它)

He177共生产1094架,围绕它的使用和产能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德国航空部不得不根据千变万化的任务需求大幅改进He177,甚至还出现过加装50~75毫米火炮,用于对地支援作战的改进型,这反映出德国空军缺少战术轰炸机和攻击机,同时对战略轰炸机需求不大的事实。He177也执行过编队突袭轰炸英国的任务,但那些都属于报复性轰炸谈不上战略任务。


(并联发动机的维护是个麻烦事)

相比之下,东线和非洲捉襟见肘的装甲部队对攻击机的渴望日益强烈。再加上大不列颠空战的巨大损失,德国空军强制命令占领区的航空企业,全力生产战斗机、战术轰炸机和攻击机以便快速恢复实力。为了尽可能扩大HS129、HE111、JU87、JU88等战术轰炸机和攻击机的产量,战略轰炸机计划被束之高阁!比如另一款Me264四发轰炸机,早在1937年就开始研制了,而试飞工作一直拖到1942年的最后一个月才进行。


(ME264早在1937年就开始研发了)

为了增加对地攻击支援部队的规模,He177这种大型轰炸机都被要求具备俯冲轰炸能力,这严重偏离了设计初衷,多次俯冲实验中都发生了悲剧,连赫尔曼戈林也说让四发轰炸机俯冲简直就是胡闹。He-177的载弹量高达6100公斤,虽然比不上B29的9072公斤,但足够匹敌英国哈利法克斯轰炸机6500公斤的载弹量,


(正在俯冲轰炸的He177)

但是,德国空军也不是没意识到战略轰炸的重要性。当德军占领法国海岸线和斯大林格勒后也尝试过战略轰炸,数量有限的德国轰炸机尝试轰炸了苏联的乌拉尔工业区,并根据俘虏的口供得知轰炸成功让苏联坦克减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Me264轰炸机再一次上马研发。但此时的战况依旧不允许空军挪用薄弱的生产力用于战略轰炸机,他们还要确保战斗机和攻击机的生产。

(He177机首特写)

空军的发现除了受到战争需要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工业领域现实情况的左右,1942年末的实际情况就是德国航空燃料严重不足。曼施坦因在同年年末反击哈尔科夫的战斗中就出现了空军没有燃料无法起飞支援的情况,而早在一年之前希特勒就因为石油问题被迫改变主攻方向,放弃莫斯科转而进攻高加索。

(He177的升级版本He277可惜没有量产)

能源不足问题在1943年的库尔茨克会战中彻底暴漏,看过德国二战电影《我们的父辈》都知道,影片中多次提到由于缺乏燃料空军无法起飞支援作战!据统计1944 年 5 月德国生产航空燃料1950000 吨,到8月时由于不间断的轰炸和罗马尼亚油田的丢失,航空燃料的产量骤减到了16000 吨。此时正在服役的He177全部停止使用,就像当初大型战舰被抛弃,人员分配给了潜艇部队一样,He177也被停放在机场上任由盟军轰炸。


(被炸毁在机场的He177)

重型战略轰炸机是非常耗费燃料的,上文提到的He177就是巨大的吸油怪物,80架He177执行一次5500公里的全航程战略轰炸就需要消耗800多吨燃料,这几乎相当于1944年德国一个月燃料产能的一半了,为了优先确保战斗机和攻击机部队的正常作战,几乎所有的战略轰炸机都被废弃了。


(FW200其实是民航客机,外形优美)

除了He177和Me264之外,德国战略轰炸机还有很多,比如曾飞跃大西洋的FW200秃鹫四发战略轰炸机(上图),自己专门为了飞跃大西洋攻击对手的JU290战略轰炸机等(下图)。


兵器世界


这个其实就是战略决策层的问题,德国当时的科技领先全世界,战略轰炸机不是不能拥有,而是希特勒不想拥有,就跟原子弹一样,德国的物理学家先于世界研究出核武器的设想,并且不断上报德国高层,而德国高层包括希特勒将信将疑,对于原子弹的研发只拨款了100万马克,同时迫害犹太人,导致德国国内大量犹太裔科学家出逃,很多领域人才极度缺乏,研发工作进展缓慢,造成美国首先研制出原子弹,如果德国重视原子弹计划,那世界格局将翻天覆地……



而战略轰炸机计划呢,更是让希特勒拒绝,原因是轰炸机自卫能力太差,拥有大型战略轰炸机后需要规模庞大的作战机群做掩护,费用开支巨大,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对比V2火箭的计划确深深的打动了希特勒,这种现代导弹的祖师爷让希特勒一次就拨款5亿马克去研制,其实希特勒确实是有一定才华的,只不过是太超前了,看看当今世界,除了实力超群的中美俄,其他国家连轰炸机都已经不装备了,因为完全可以用导弹代替了,V2研制7年成型,虽然后期开始投入战场,但是,德国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


心情孤帆


看到这个问题估计元首都得纳闷:我要那玩意干嘛使呢?而空军总司令戈林得哭着来一句:哪个给钱造?哪个给钱养啊?提问的给吗?

其实二战时期德国空军是有重型远程轰炸机的,也就是著名的亨克尔He-177“鹰狮”

He-177“鹰狮”已经具备了携带2000公斤炸弹飞行6500公里,且最大飞行速度可达540公里/小时。而且在1940年就开始投入生产!只比二战最著名的B-17晚了两年(B-17于1938年投入生产),而且性能更好(初期型He-177和初期型B-17对比)。但是He-177对于德国空军基本没用!最大的用途就是利用他巨大的航程来搞搞侦查以及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摸摸的对英国搞点报复性轰炸。

为什么像He-177这种重型远程轰炸机对德国空军没用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看地图就知道,德国是一个中欧国家;在二战期间,德国的主要对手(英国、苏联)除了美国之外,全部都在德国战术轰炸机的航程之内!

既然可以用便宜小巧的战术轰炸机就可以打到你,干嘛非得发展战略轰炸机呢?钱多了没地方烧吗?另外说一句:一直有传言说“德国是有能力对美国纽约进行轰炸的,只是纽约缺乏有价值的目标,所以德国才没有对纽约进行轰炸”!这特么纯粹放屁——就是今天,从法国巴黎到美国纽约的民航航班都要飞7500公里!这还是在有了战后七十多年的技术加持下才能做到的!在二战时期,就算是德国使用西班牙最西端的空军基地能把航程压缩2000公里,请问飞行5000公里以上的距离德国轰炸机怎么返航?难不成轰炸完纽约之后就在纽约的机场降落吗?还不要说在当时没有GPS且美国也不会主动进行无线电引导的条件下德国轰炸机在茫茫的大西洋上怎么导航的问题!就算是德国真的找几个不怕死的机组飞向美国,但是那时美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权,只要德国轰炸机飞到大西洋上就基本上是给美国航母飞行员送人头的!就是运气顶到天,在大西洋上没有被发现,德国轰炸机飞到了纽约附近,那美国也能通过部署在本土的雷达轻易的发现德国轰炸机,而在伍六千公里的距离上德国的战斗机是没法护航的!那飞到那儿去干嘛?给美国本土飞行员“刷经验”?

第二点,也说最重要的一点——德国一直没能掌握制空权!也就失去了实施战略轰炸的基本条件!德国空军在1940到1942年基本掌握了欧洲大陆的制空权,但是其范围也只能达到德国陆军的控制范围之内。1940年开始的“海狮计划”就是由于无法掌握英伦三岛的制空权,造成德国轰炸机部队损失惨重!想象一下,在“海狮计划”德国空军出动的轰炸机基本都是灵活性较好的战术轰炸机,都被英国空军打得屁滚尿流呼爹喊娘!如果把这些灵活的战术轰炸机换成“笨鹅”一样的重型轰炸机,那损失率......估计戈林能哭瘦好几斤!

战略轰炸要想成功实施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必须是在白天进行!夜间轰炸用于精度极差,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所以实施战略轰炸就必须掌握制空权!即使是美国也是在44年德国空军已经开始“崩盘”而盟军空军大部分掌握了欧洲大陆的制空权之后,才开始对德国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此前美国和英国的重型轰炸机也只能是夜间偷袭和小规模的白天轰炸。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时期基本没有实施战略轰炸的条件,所以虽然德国有技术也有资源制造战略轰炸机,但是,没有需求!所以像亨克尔He-177“鹰狮”是注定不会受到元首的重视的。


TDtank126


这个和当时德国的技术水平,作战思想以及现实的局势等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实际上德国是有重型轰炸机的。

德国空军中一直都是战术轰炸思想占据主流,因此自然以俯冲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为主要发展目标,德国空军甚至要求中型轰炸机也具有俯冲轰炸能力。这主要就是因为西班牙战争的经验中,德军认为精确的俯冲轰炸更具有价值,因此德军中战略轰炸思想一直不占上风。

然后就是技术问题。德国空军中虽然战术轰炸机更受喜爱,但是重型轰炸机并没有放弃发展。可是问题在于能够执行战略轰炸的重型轰炸机非常需要技术实力,而德国的航空工业实力实在不怎么强,极大的制约了德国空军的重型轰炸机的发展。其HE177重型轰炸机,采用的是四台Bf109战机的DB601发动机,两两串联使用,但是该机问题不断,早期版本一直容易出现发动机起火等严重问题,后来才得到解决。

但是此时德国正处于巅峰,刚刚击败法国,而且实战中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表现优异,因此德国暂缓了重型轰炸机的开发工作。结果等到后来德国人意识到重型轰炸机的价值并开始补救时,已经为时已晚,此时德国已经处于守势,而且制空权已经丧失,重型轰炸机已经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了。


战壕


只说打仗不说钱的事都是耍流氓。希特勒上台的诱因就是西方经济危机,法国为了要钱把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占了,魏玛共和国垮台,德国人为了生存只能转向抗争。这种缺钱的背景下德国人只能发展最省钱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是钱堆出来的,而且还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这是德国玩不起的。按二战的经济科技实力,只有美国人才能玩战略轰炸。二战中德国人的陆军是NB闪闪放光芒,海军只是骚扰骚扰,不敢正面对抗,空军也只能选择战术支援为主,这是没办法的事,想发展就没钱没人。日本鬼子的情况更明显,德国人有发达的西欧占领地区支持,还可以玩一会,日本人只能玩自己。战争不只是战场上拼死拼活,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二战中中国士兵穿草鞋,喝野菜汤,还要用大刀打仗,就是实力太弱了,国家无法提供更多的装备,我们要牺牲几个人才能干掉一个日本鬼子,我们靠的是宁死不屈的精神,靠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才打败了日本人。看看珠海航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科技实力大发展,以后我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别人只能跟在后面吃灰。


傻客气


希特勒是想在1945年发动对英法荷比的战争,可却被波兰人搅了局,不得不提前五年发动二战。

所以1939年时,德国还没准备好,航空母舰还在船坞上,喷气式飞机还没成军,G42机枪还没列装,ST44突击步枪还没换装,原子弹,火箭弹,导弹,战略轰炸机还在研究,雷达,夜视仪技术还没成熟,根本没准备好就开战了。

当德军利用“闪电战”在1940年,打败英法联军,占领法国,荷兰,比利时,挪威,丹麦时,希特勒是想和英国议和,准备1945年再联合日本打苏联。

可斯大林不会给希特勒机会的,开始全面备战,想通过吞并芬兰,危胁德国铁矿石供应地瑞典,想通过土地纠纷,前出德国石油供应地罗马尼亚边境,想扶持南斯拉夫,打通地中海通道,想占领土耳其欧州部门,打开进入中东的大门。

希特勒不得不仓促准备对苏战争,连冬衣过冬装备都不准备,直接向苏发动突然袭击,如果不是日军不配合,早把苏联打趴了。

德国有研究战略轰炸机,只是仓促开战,希特勒才命令放弃原子弹,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这些巨额投资才能出成果的武器,转向短平快的武器的研究生产。

1940年想开始重启战略轰炸机研究,又被斯大林积极备战扩张给推迟了,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不得不优先发展喷气式飞机,放弃战略轰炸机。


光芒万丈34957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说说一个概念,那就是有什么样的敌人就有什么样的准备。在二战中,德国空军在概念上不同于美国空军,或者说不同于现代战略空军的概念,它与其说是一支独立的空中力量,不如说它更像是陆军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的混合体。

这并不是德国的独立特行,看看二战爆发时欧洲各国的空军,法国空军,波兰空军,甚至苏联空军,都没有大量的远航程战略轰炸机,只有英国,批量生产四发大轰炸机,为什么。德国在战前的准备,主要是针对波兰,法国这两个近邻,并不要求空军要飞多远,它的格局就是为了欧洲国家准备的,欧洲国家普遍都不大,法国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而已,要覆盖法国,德国那些两发的轰炸机足够了,波兰甚至更小一点,德国没有必要开发什么远航程的飞机,对于法国而言也一样,德国甚至没有日本大,法国也没有什么大飞机。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不多,最多的是又便宜又隐蔽的潜艇,要和英国强大的海军搞军备竞赛,首先德国资源不多,而且德国没有殖民地,海军撑死了冲到北海,也没有任何港口补给,其次德国的重点不是英国,是法国,没有必要投大钱搞什么海军。甚至到了后来的苏联,德国心目中强大的陆军,那些称霸一时的二号三号四号坦克,在苏联就玩不转了,因为那些装备都是为法国开发的,法国有足够好足够多的公路,苏联最多的就是破土路,德国无奈开发的豹式虎式坦克,就是为苏联开发的。

德国空军在法国战役以后,独立与英国打了一场不列颠空战,这也是唯一的一次独立行动。问题集体爆发了。德国的飞机要渡海作战,尽管是从法国的机场起飞,仍然航程不足,战斗机在伦敦上空停留时间不到三分钟,无法掩护自己的轰炸机。德国的主力轰炸机,单发的斯图卡,飞的太慢,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极易击落,双发的亨克尔,载弹量太少,达不到毁伤目的,必须同一天内多次执行任务,被击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观英国,空袭柏林是从英国出发的,不但要跨海,而且飞越法国全境,光是行程就远比德国厉害。因为英国在战前的准备就是德国,最安全的机场就是自己国家的机场,英国的重点必然是大飞机。

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德国又回头打苏联,德国那些短腿飞机又有了耀武扬威的地方,问题暂时掩盖了,同时由于德国海军不强,没有夺取海峡的力量,即使德国批量搞大飞机,炸平英国,德国陆军也登陆不了,于是西线空军在作战重点转入国土防空。到了战争中后期,美国空军,英国空军对德国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空中战役,德国空军忙于本土防御,更没有精力搞大飞机,也没有条件。搞大飞机,需要大量优质燃油,德国只有罗马尼亚一个大油田,陆军都不够用,需要有庞大的后勤,有庞大的安全生产线和机场,德国都没有,而恰恰美国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为什么德国在战争后期大搞导弹技术,其实就是一个变相的大飞机技术,导弹是划时代的技术,它不需要很大的安全发射场地,不需要回程燃料,不需要花时间培训飞行员,而且很难拦截,能够远航程袭击英国,破坏性也大,这些都正合德国人的条件。


梦中穷人77019246


怎么说呢?战争科技的进步方向和主导者的战略眼光有密切的相关性。当时德国的战争工业完全是按陆地大兵团作战布局的,至于战术完全是战争艺术范畴的东西。希特勒及他的智囊团认为战争就是人口的毁灭,很自然,德军的战争手段也是以最大限度的杀伤为目的。

到二战的中后期,首先改变战争形态的是日本人,随后是美国人。制空权和制海权成为战争进行的主要目的,特别是制海权更是依托制空权,彻底的改变了海军装备意识。而战争肯定不是以杀人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战。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在国家意志层面上已经落后日美当时政治家的眼光。所以德国的战争后果其实是注定的,就算是有制空装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耗尽国力,也还是个失败的结局,毕竟没有人愿意选择杀人狂成为自己的领袖。


长空雄鹰46


二战德国缺的东西多了,问题就是资源!德国有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制造技术,一流的战略战术及执行能力,但只有一个普通的资源……和英美这样能拥有和支配全世界资源的国家干,输是正常的。俄毛子是个大国,资源足够但生产不行,所以老美支援了天量的物资。


天泉桥上随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