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退烧” 未来面临严监管

■廖木兴/图

在资本新规的影响下,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填补保本理财留下的空间,规模突飞猛进,成为银行揽储利器。热闹和喧嚣之后,在理财新规的影响下,结构性存款逐渐推销,10月份发行量近乎腰斩。分析认为,当前的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制下的过渡产物,未来对结构性存款的专门性监管政策会逐步出台。而目前“假”结构性存款等乱象,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假”结构性存款其将被大额存单等更简单更具优势的市场化利率产品替代。

■新快报记者 黎华联

10月发行量比8月近乎“腰斩”

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导向下,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逐渐退出舞台,结构性存款作为投资“新宠”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年初,结构性存款一度异常火热,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突破8.3万亿元,同比增长50%。

来自央行的数据亦显示,1月份-5月份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增速分别为14.69%、4.84%、5.18%、4.05%和1.21%,6月份环比下降0.62%,7月份-9月份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增速分别为5.44%、3.21%和1.06%。

但数据在6月份发生变化,发行数量及收益率双双下降。到10月份,据融360不完全统计,该月共发行295款结构性存款产品,较9月份环比减少13.74%,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6%,环比无变化。理财新规下发后,结构性存款的下降趋势明显,10月份相比8月份发行量,近乎腰斩。而在上周,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75款,发行量相对平稳,不像上半年那样大幅上涨。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02%,较此前一周下降了0.27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5%。

这其中,民生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收益率最高,为5.41%,主要是由于“聚赢股票”和“聚赢汇率”系列的结构性存款最高预期收益率在10%以上,但最低收益率仅2%。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购买门槛也降至1万元。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上涨。记者查阅目前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发现,甚至有个别挂钩沪深300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12%,但由于此类产品到期收益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的实际收益还是要看最终兑付水平。

客观的需求和戛然而止的叫停

今年4月27日,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发布实施。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然而,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需求程度仍然较高。兼具存款和金融衍生品特征的结构性存款,相比于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透过选择权和固定收益产品间的结合,可以适当保障本金或获得较高收益。在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步退场的情况下,在银行的揽储压力推动和保守型投资者惯性的需求下,结构性存款就成了保本理财的替代产品。

根据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有关规定,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结构性存款的退烧,是因为理财新规的出台。9月28日,理财新规正式稿发布,对结构性存款定义、如何监管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理财新规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也就是说,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就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这使得不少中小银行因此停止了结构性存款的发行。数据也可体现,9月份,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42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70万亿元。大型银行增长4.9%,中小型银行减少0.88%。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增幅相对较大,但中小型银行个人及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均出现下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分析师陈健恒在研报中表示,中小银行申请衍生品交易资历,短期内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理财新规正式发布后,预计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增速和占比将明显开始回落,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负债压力的分化将更加明显。

监管出台是必然,走向真结构性存款

在过渡时期,结构性存款因为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目前仍是不少银行和投资者的选择,甚至往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也参与到结构性存款的购买中。如日前上实发展发布公告称,公司拟继续以闲置自有资金购买不超过总额人民币20亿元的银行结构性存款,授权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2019年8月31日止,可在授权范围内滚动使用。

不过,目前结构性存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杂音是“假结构性存款”。所谓的“假结构”,即并未与衍生品挂钩,或通过期权条款的设计,使得客户实际获得最高利率的概率极大,变成了刚兑产品,客户基本上是稳赚不赔。这与理财新规要求的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相违背,也不符合资管新规去刚兑的原则。

而目前,产品设置接近于完全触发预期最高收益率条件的“假结构”类产品仍然存在。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在其研报中表示,目前多家银行为规避资管新规,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以此吸纳负债,很多中小银行业跟风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以实现高息揽储。但“假结构性存款”仍属于变相刚兑,未来一定会面临严监管。

陈健恒同样认为,当前的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制下的过渡产物,未来利率双轨制并轨的道路决定了结构性存款业务的未来发展进程。相应的监管要向前看一步,更多侧重在未来的“真”结构性存款的监管上。

和大额存单竞争,“假结构”或被取代

“之前结构性存款由于没有利率上限,得到了一段时间的火热发展。”融350分析师表示,由于现在监管对结构性存款进行了限制,“假结构性存款”的发展得到进一步限制,大额存单有望承接20万以上的结构性存款的投资需求,成为推动利率双轨制并轨的重要产品。

大额存单在今年进一步放开了利率上限,承担着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角色。近日,在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等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跌的形势下,大额存单的利率却依然坚挺。并且投资者对大额存单的购买热情也高涨,甚至某些银行对大额存单的购买时段进行了限制。据融360监测的35家大额存单利率数据,10月份大额存单利率均值表现稳定,主要是上调的利率集中在2年和3年期限。

陈健恒表示,通过测算,目前各期限的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之间的利差高达1.5%-2.5%,“更何况大额存单还设置了远高于结构性存款的20万元的投资门槛。”

陈健恒认为,如果再下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也要完全推进,利率双轨制完全并轨,那么预计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假”结构性存款将不复存在。由于不需要再构造保本结构高吸揽储,存款利率可以直接上浮至目前市场利率水平(比如半年期4%左右),那么假结构保本产品由于其条款复杂,出于投资者保护需要许多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也没有必要存在了。“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假’结构性存款由于其复杂的条款劣势将逐渐被大额存单等更简单更具优势的市场化利率产品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