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移民新村,有位“海归书记”

本报讯 这几天,阳高县古城镇道贤移民新村洋溢着乔迁的喜悦,到处可闻村民爽朗的笑声。令贫困户喜悦的,不光是搬来后的暖暖住房,还有那暖暖的关照:“乡亲们,搬家路上注意安全!”“睢大爷,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没有?”……虽然不是乡音,但这位忙里忙外、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的“外地人”,就是移民新村的党支部书记史斌。

道贤村是在一片空地上“长”出的移民新村。汉代,此处正是道人县所在地,为留住乡愁,学做乡贤,故取名为“道贤”。新村安置的,是来自不同村落的600余户1124名贫困户。谁来执掌这个新村,古城镇党委广纳贤士,决定把重任委托给史斌这个“外地人”。

说史斌是“外地人”一点不假。现年37岁的他生在太原,长在太原。把他看作“贤士”,同样事出有因: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又远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读完了硕士。

让“外地人”管本地人,能行吗?让“海归”蹲农村,沉得下吗?

记者了解到,2006年史斌回国后,本可以在省城机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却选择了一家民营企业。而这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就是阳高县古城镇人,数次拿出巨额资金资助家乡公益事业。其间,史斌开始与农村接触、交集,并深有感触。2010年,立足古城镇脱贫实际,该企业专门注册成立了以养殖为主的子公司,史斌成为负责人,从此“蹲”在了古城镇。几年来,史斌本着公司“为民谋利不取利”的宗旨,通过“企业+农户”的形式,使669名贫困人口每年多了20多万元的养殖分红,拉动了3000亩玉米秸秆“废变宝”,带动了5000人次的就业,促进了2000亩玉米的销售,提供了400栋大棚的农用肥料。村民王佃林每年仅凭借为公司收购玉米秸秆的活儿,20天下来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

其实对于古城镇人来说,他们看好的,不仅是史斌带领他们致富的能力,更看好其能吃苦、爱农民的情怀。就这样,在一天一天的交往中,史斌从“外地人”变为乡亲们眼里的“自家人”,如今又顺利成为新村的“当家人”。他对今后的工作信心十足。他说,他的信心来自在古城镇工作生活十年来的亲身见证,巨变印证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天,史斌每天走访步数都在3万以上,挨户统计贫困户搬迁后住所有哪些不适,需要党支部做好哪些服务。史斌说,他已经谋划好了,等全村人都搬迁到位后,就带领村民在村北部扩容光伏产业,在村中部大力发展商贸集镇,在村南部唤醒沉睡的旅游资源,让村民挣旅游钱,使村民的生活过得更加殷实。(黄泽雨 尉建飞 牛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