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破腹产,那些遇到不能自然分娩的妇女时该怎么办?

被申请人


谁说古代没有剖腹产?殷商末期,楚国先祖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育儿子熊丽的时候难产,就是剖腹生子的。妣厉剖腹产子的结果是儿子熊丽存活下来,而她自己则死去了。《清华简》和《楚居》记载,妣厉死后当时的巫师用荆条包裹她的腹部将她下葬。“楚”就是荆条的意思。因为妣厉的丈夫鬻熊和儿子熊丽是开国先君,所以为了纪念妣厉,就用“楚”来作为国名。

古代有剖腹产,但不像现在这么安全,剖腹产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不安全的,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遇上难产有挺过去的,也有挺不过去的。比如郑庄公的娘武姜,生庄公的时候就是难产,横生倒养脚先出来,让武姜受了很多苦,所以庄公的名字就叫“寤生”,就是指难产的意思。以至于姜氏对这个儿子也是厌恶的。

还有清代康熙元后孝诚仁赫舍里氏,就是太子胤礽的生母,就是在胤礽的时候遭遇难产,结果没挺过去,儿子存活而她却因难产而死。


沅汰


没有太有效的办法。

现代女性如果难产,医生可以通过娴熟的剖腹产技术挽救产妇和胎儿的生命;但是在古代这项技术的死亡率极高,多数人可能会一尸两命。

古代欧洲较早的一例成功剖腹产手术,应该是1500年一位名叫Jakob Nufer的瑞士阉猪匠,给自己难产的妻子进行剖腹手术,最后成功救活了妻子与婴儿。

再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黄初六年(225)三月,魏郡太守孔羡《表黎阳令程放书》言道:

据汝南屈雍妻王氏,以去年十月十二日,在章,生男儿,从右腋生,水腹下而出,其母自若,无他异痛,今疮已愈。母子安全无灾无害也。

这段话虽然说得很玄妙,但是明显带有剖腹产的性质,应该也是我国实行此类手术的较早历史记载。

但是正如前面所言,这种手术的危险程度相当高。采取这项手段时,基本上是在进行保小不保大的抢救了。直到1882,德国医生Max Sanger规范手术流程,并且发明缝合线技术后,技术才步入正轨。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靠谱或不靠谱的助产技术。例如,服用特殊的药物、食物进行助产催生。西汉医学家淳于意就曾经用药物解决难产的问题,“菑川怀子而不乳,召淳于意往视,与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很快就生下了孩子。


总而言之,这些办法的可靠性都是值得质疑的。古代女性生产就是步入一道鬼门关,诚不我欺。


HuiNanHistory


女人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你带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真的是“阴阳两隔”,生死一瞬间。在古代乃至旧社会,不生孩子的女人那是要被休回娘家去的,那就惨了!可是生孩子那真是在鬼门关走一次又一次。

在古代女人不但要生孩子,而且到了生孩子那时候,还要被歧视,这就是所谓的女人不祥之身,男人是不能触碰这霉头的。

(声嘶力竭的产妇)

但是说没有剖腹产应该是违背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关于剖腹产的历史记载,说的明确,看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楚世家》中,他是这样记载的;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这就是说吴回生了个儿子叫陆中,陆中生了子女六人,而且每个子女都是由于剖腹产而生产。

在古代时期的女人剖腹产被认为是非正常的分娩方式,常常这样生下的孩子却被认为是神人圣人,传说中的大禹和商朝始祖契等都是剖腹产的,不敢想象,也都不能否认这一客观事实。


在远古古代时期乃至更远些的封建社会中,在非常落后的医疗条件下,不但没有无菌手术室、更是没有对女性有足够的重视,对于什么叫专业消毒,更是乏味,至于麻醉麻药,那就更谈不上了,一尸两命的妇女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好生生存地位,冒险剖腹虽然会要了母亲的命,也是无奈。

对于不能自然分娩妇女,更是毫无人道可言,有这样一句记载:

《礼记·内则》有云: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

这里边的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说当妻子到了临产期,或者是大约到了临产的那几日,就要单独另行在自己家的正房以外,进行待产乃知道分娩为止。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愚昧的封建意识的存在,认为生产中的女人是不祥之身,搞不好会有血光之灾降临。

(条件简陋的生产)

听说在先秦那个时代,妇女临生产前要迁入侧面的房屋去居住,她的丈夫还不能与她一起同住,感情深厚点的只能每天派人去问候,所以那时候的女人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很难得到丈夫的关爱,好像女人的目的就是生孩子。

生产前,真正有疼痛难忍的女人,丈夫才会冒着有被别人指责的可能,才能偷偷的亲自去问候,但是还不能直接与妻子见面,只能通过接生妇来传话。

因为在那时候古人的男性眼里,女性的月经、孕期、生育过程充满着血腥和恐怖,因为在生产后所带来的杂物都是污秽与不洁的象征。甚至称之为“血光之灾”。


(女人生产中的痛苦)

甚至到了汉代,还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到了女人即将生产的前几日就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吉利的日子,离家出走,选择这个地方有可能是别人不常到的地方。临时搭建一个简易房做待产准备,目的就是使其不能与外人来往,外人也更不想和她这位即将生产的女人来往,包括家里人也是如此。

更让人费解的是,生产完以后不能马上回家,要等到所谓的满月,既一个月期满才可进入家门。所以这些封建愚昧的礼教是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始终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只能苦苦挣扎,使其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想想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先进的避孕工具和避孕措施,而且古代妇女怀孕生孩子的次数要远远超过现代女性,很多女性就是通过生理周期不断的怀孕,不断的遭受痛苦和磨难,所以古代的已婚妇女更是不断的在生死线上挣扎。

当然在后期的皇室贵族有一定的特殊方式,但是也忌讳女人生孩子的血光之灾之说,当然他们有一种贵族富人的生产规避措施,只不过是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可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难产,或者其他意外还是避免不了女人在分娩过程中的危险系数的存在。

愚昧的无知是妇女在古代遭受的痛苦,是不能避免的,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渐改变愚昧的思维,同时也改变着妇女分娩条件,女人社会地位得到改善。

除了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以外,大多数底层女人遭受着这样的痛苦和在磨难中求生存。就这样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大多数女性的价值存在虽然得到了改善,但还是改变不了他们为男人家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和义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现在的女人,无论是自然生产还是刨腹产,或者是难产,都会受到家里人或者丈夫的百般呵护,使生产中的女人,在生产前或者生产后,对自己的家人和丈夫有一种依赖的安全感,有一种共患难的感觉在支撑分娩中的女人,有幸福感。

能顶半边天的现代女性,可以自主的选择生育的权利,重要的是有着女人的尊严,摆脱愚昧的同时,所以说不得不感谢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建设。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相互分享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欢迎期盼网友们评论留言吐槽。


日尧居k古史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本文约700字,阅读需要时2分)

生孩子是女人的一道鬼门关,自古皆是如此。有俗语道:“儿奔生,母奔死,阎王爷处隔层纸”。

在医学水平低下的古代,生孩子这个事情,真是挺吓人的。

春秋时期,郑武公的一个夫人叫武姜,她生第一个孩子时候,就是难产。
从她的长子姓名“寤生”可知,这个孩子可能是脚先出来的,古代的“寤”通“牾”,就是“逆”、反着的意思。这孩子也是命大,虽然不按套路出牌,还是平安生下来了。
不过这可把她的老妈折腾的不轻,后来武姜就不喜欢这个大儿子。想一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差点为这个家伙丢失了性命。后来传皇位的时候,武姜就希望废长立幼,让顺产而生的二儿子共叔段继承皇位。但是郑武公还是坚持立长,寤生就是之后有名的郑庄工。

那么古代女人生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剖腹产这些技术手段呢?

答案是有的。

《竹书纪年》记载:“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就是说大禹这个伟人出生方式也是非同一般,是从背上割一个口子生出来的。这技术要比剖腹难多了。虽然这一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春秋时候的人们就知道,除了正常生产之外,还有剖而生的这个办法,已经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了。

《史记》记载了楚国的一个传奇女人。“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这个叫陆终的人,六个孩子都是剖腹产的!说来巧合,这也符合现代医学的说法,剖腹产生了一个之后,之后就不能顺产生了,再生就需要再次剖腹。

其实剖腹产的技术,可能是源于古代的一个残忍的风俗——就是孕妇若因难产而死,就要进行剖腹,取出胎儿,分别下葬,要不就是不吉利,亡人灵魂不得安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小孩若从产道诞生有困难,其实是可以另辟蹊径,剖腹产出的。

但是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古代,没有止血和消毒设备,剖腹是个很危险的手术。因此在古代遇到难产之时,稳婆都会问主人:保大还是保小。

如果保小的话,女主人恐怕就要承受剖腹带来的危险了。

自古至今,虽说没有经历过生子的女人一生是不完美的,但是生子之痛和险也是母亲需要承担的,这也是世界上做母亲的伟大之处。在此感恩天下母亲!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历史宝藏


古代是有剖腹产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出现剖腹产。《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可见春秋战国时,古代就已有了剖腹产手术。据推测,古代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应该是在已经死亡的孕妇身上进行的。

当然了,那时候还不具备现代完善的医学条件,也没有什么麻醉手段,直到东汉末年,华佗发明最早的麻药“麻沸散”,产妇才算好过一点。但是,其他如大出血、消毒、缝合等问题,还是随时会要了产妇的命。

但这只是单方面对古代医术的推测。

事实上,中国也好,外国也罢,由于这样的外科手术曾被视为“巫蛊之术”,并不以“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因此在中外都曾遭到强力禁止,医学著作相关记载也都存在着断档现象,缺失了这一块,就无法判断古代医学是否还有其他未被记录和流传的方法,不排除古代还有什么现代人不知道的“黑科技”,能够用来挽救产妇和婴儿的性命。


纯钧LHGR


每个人的生日都是母亲的受难日!

每当我们高兴的聚在一起,庆祝一个新生儿诞生的同时,却不知在这个婴儿诞生的背后,有一个人刚刚闯过了鬼门关,这个人便是母亲。

在医学水平发达的今天,在各类科学的医学手段保障护航下,新生婴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生孩子所带来的风险已经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新生婴儿和妈妈基本都能够顺利的完成人类史上最神圣的时刻。然而往回倒退一百多年前。回到中国古代那个医学水平尚且较低的年代,生孩子则意味着是闯鬼门关!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太多的关于生孩子时因难产而母子双亡的记载。令人心痛!也有时是胎儿胎死腹中,或者是母亲难产而死胎儿存活下来的情况。这些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我们最想要看到的是胎儿胎位正,顺利生产,母子平安。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显示,在古代历史时期,孕妇难产的几率达到了30%以上,当不幸如果真的出现,胎儿胎位不正,母亲难产,母子命在旦夕之间。真的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嘛?

其实古代也有“剖腹产”!

在古代,当家中的孕妇即将临盆时,一般家里会派人赶紧去请产婆来负责接生,产婆来到赶紧去看看孕妇情况后,马上叫人烧热水、递毛巾、拿剪刀、男人回避......如果顺利的话,很快屋里会传出新生婴儿的哭声。然而有时也会传出话来,胎位不正,孕妇难产,母子二人只能保一个了!保大保小?



如果保大人,则胎儿会因难产而死,最后将死胎取出,母亲勉强保住一条命,如果保小孩,则会对孕妇进行“剖腹产”。将胎儿取出,而母亲则会因失血过多而死。因为古代很难有效的止住孕妇破宫后的大出血。毕竟伤到了大动脉!

所以说,古代的剖腹产是以牺牲大人性命,换取婴儿新生的艰难抉择!是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最令人心痛的事情!

古代的医学水平低下而且广大的农村没有钱去看病,因此婴儿在出生以及出生后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夭折的悲惨遭遇,也正是因为此,生命才显得更为珍贵!



生命,就是在这种痛与火之间得以延续!

让我们一起致敬我们的母亲!天冷了,请给母亲问个平安吧!


珞珈山的猫


在剖腹产尚未出现时,孕妇如遇难产,有哪些解救之法呢?风雅君对此颇为好奇,因而请教了乡贤、老中医魏先生。先生非常谨慎,查阅了许多文献,也有了一定了解,但不满足于此,打算了解透彻后再告诉我。在魏先生的专业解答前,风雅君尝试从文史的角度,谈下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中有关妇人难产及其应对方式的问题。

毫无疑问,无论是中国,还是他国,难产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妇女和幼儿常因难产而死。古人在娶妇之时,非常注意女子的身材,特别是盆骨,就是为了避免难产问题的出现。

古代,有几个著名的难产事件,主人公因难产,或取憎于母,或失去母亲:

1.郑庄公难产,惊吓到母亲姜氏,姜因而讨厌他。

《左传》开篇便讲述了姜氏难产的故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如果是顺产,胎儿的头先生出来,这样胎儿很少因为难产窒息而死。而脚先出来,头后出来,时间稍久,胎儿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孕妇将面临着生命危险。郑庄公出生时难产,把母亲吓个半死,被起名为“寤生”(意为“倒着出生”),并且为母亲所厌恶。

2.古犹太人的先知雅各(Jacob)的幼子难产,致使母亲瑞秋(Rachel)死亡。

临死之前,瑞秋欲名幼子为“Ben-Oni”,意思是“苦命的儿子”(因出生后,便没了母亲,而瑞秋一直与姐姐Leah争宠,担心自己死后,幼子无依无靠),而雅各却将幼子命名为Benyamin,意为“右手之子”,在古犹太文化中,神常伸出右手扶持苦难中人,右手之子,意思是有依靠的儿子,神就是他的依靠。

郑庄公出生于诸侯国国君之家,而本雅明乃是犹太先知之子,能够享受的物质条件远优于常人,然而,他们的时代,生育对妇女来说都是一场冒险,难产则可能就是死亡。

庄公之后的1500多年,苏轼结发妻子王弗病死,据猜测,王弗可能死于难产。在北宋时,难产仍是一个难以战胜的厄运。

400多年后的英国,剖腹产似乎已经出现了,然而,肯定是非常罕见的,否则,莎士比亚就不会以“剖腹产”作为谜底嘲讽主人公麦克白了。

女巫告诉麦克白,“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想,谁他妈不是娘生的啊?就不再担心被人杀掉了,因此,无所顾忌。

可是,当他与麦克德夫(Macduff)决斗时,还以此自恃,告诉对方不过是徒劳无功,白白送死而已。而Macduff告诉他,自己是没有足月,就被从母亲肚子里面剖出来的,换句话说,Macduff是剖腹产而生的。

麦克白听言后,就崩溃了,感觉被命运嘲弄了,失去了向来的英勇,被Macduff干掉了。

如果当时的剖腹产比较普遍,那么,女巫在宣告时,麦克白可能会想到剖腹产,由此可知,当时的剖腹产应该并未流行。

如果当时没有剖腹产,那么,Macduff自称为剖腹产所生,麦克白就不会相信,也就不会怯战、失去战斗力了。

【图:《麦克白》剧照。风雅君有幸现场观看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的《麦克白》,对剧中麦克白夫人印象极为深刻。应该说,该剧团的表演,把莎翁笔下的麦克白夫人已经抬到了前台,麦克白其实更像是麦克白夫人的欲望和意志的行动者和实现者,这一形象真切、震撼,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古人在遭遇难产时,除了祈祷神明保佑,期盼奇迹突然降临,还有哪些方式挽救产妇和胎儿呢?

先看下《宋史·庞安时传》的记载:

(安时)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这段话大意是,庞安时到安庆的桐城县时,遇到一位难产七天的孕妇,家人都以为胎儿死了。庞安时一见,就确定胎儿未死,令孕妇家人用水温其腰腹,他自己用手上下抚摸,孕妇觉得肠胃有些疼痛,正在呻吟之时,就生下来一个男孩。庞安时解释说,胎儿已经出了胎胞,而一只手误抓住了母亲的肠,所以就生不下来。他摸索,找到小儿手所在之处,用针刺其虎口,小儿遇疼则松手,就生了下来。像这种,由于胎儿拉扯孕妇体内器官造成的难产,用符药(即符贴和药剂)是无法解决的。


根据庞安时的解说,可知北宋时期解决难产的方法至少有三大类:

其一,用符贴。大概是外用的,通过外敷药改善孕妇身体状况,化解症结,促进胎儿出生。

其二,用药剂。大概是用内服药,达到利气顺产的效果。

唐代咎段《经效产宝》, 明代王化贞《产鉴》等介绍了大量汤、剂、散药方,不过主要集中在妊娠前后的保养和治疗,对难产问题,似乎少有直接的论述了。

中国古代医书中,记载了很多偏方,其中多是类似促进孕妇下泄,以利生产者。

其三,就是庞安时所采用的物理疗法。这种方法,估计非常罕用了,也只有庞安时这样的大名医才懂得、才感以遣用。如果对孕妇和胎儿了解不够,恐怕适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倒害人性命了。

大概难产问题,事态极为紧急,如用药剂,必须用速效者,方能救急。然而,速效药,多半药力强劲,副作用可能也大,如果用错,人命关天,医家也非常慎重了。

符贴的效力,一般也比较慢,可能也只能解决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的难产之症了。

在医疗卫生条件有限的古代,当消毒除菌、防止伤口感染问题难以解决之时,外科手术施用的范围相对有限,遇到难产时,除了符贴、药剂和物理的顺胎理气,恐怕难有系统且奏效的系列疗法了。

待魏先生详作解说后,再重新发文作答。


风雅人文观察


这个事情要分成两部分说,大致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泾渭分明的分割点(全文较长,毕竟涉及整个中国史,先说声抱歉。如可能,不妨收藏后慢慢阅读)。


先说剖腹产。首先,剖(pou)腹产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玄之又玄地被记载的,并非没有见述。像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在《山海经》中就说是“帝令祝融杀鲧(gun)于羽郊。鲧复生禹……”继而衍变成“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祝融用吴刀剖开其身体后,禹得以诞生”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是在《吴越春秋》、《竹书记年》中,都曾记载禹的剖腹产出生过程,原文见下:

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竹书记年》

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吴越春秋》

《竹书记年》记载了大禹的母亲(修己)用“背剖”方式,在名为石纽的地方生下了禹。之所以这样推测,倒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早在《史记三家注》中,裴松之子裴骃就注有《搜神记》作者干宝的一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古被记载的一些剖腹产案例(原文见下,较长,可略)。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集解】:干宝曰:“先儒学士多疑此事。谯允南通才达学,精核数理者也,作古史考,以为作者妄记,废而不论。余亦尤其生之异也。然按六子之世,子孙有国,升降六代,数千年间,迭至霸王,天将兴之,必有尤物乎?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焜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兒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以今况古,固知注记者之不妄也。天地云为,阴阳变化,安可守之一端,概以常理乎?诗云‘不坼不副,无灾无害’。原诗人之旨,明古之妇人尝有坼副而产者矣。又有因产而遇灾害者,故美其无害也。”

吴回生陆终,其生六子的“坼剖而产”与“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焜剖而生契”这三件事在当时都被儒家学者认为是值得质疑的事情,可是东晋时期的干宝举例了汝南人屈雍的妻子王氏,在生一男孩时的剖腹产方式(右胳下水腹上出)。而且还描述这个王氏的面部表情是“平和自若”,伤口是“数月创合”。因此干宝才以此例驳斥儒生,认为他们眼界不宽,不知以今况古。而且这次记录,在今日看来也是较为可信的。


《吴越春秋》就更详细了,只是鲧的妻子换了个名字,叫女嬉,还是大户人家(有莘氏)的女儿,“年壮未孳”就是正值生育的年龄但还没有生育的意思(大禹是头胎)。怀孕过程比较玄学,是在砥山吞食了薏苡之后……就有了身孕。而后也是从肋下剖开,生下了高密。对比这两句后,可以推测鲧妻有两个名字或干脆有两个鲧妻?但应该是剖腹产没跑了。另注:“意若为人所感”这句可以理解为某人打了个冷战……这也是我认为玄之又玄的地方,因为它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依旧《吴越春秋》,所述为黄帝的曾孙媳妇姜嫄与大脚印……)


或可肯定到魏晋时期为止,中国古代都有剖腹产记录,但此后却似再未提及剖腹。同为魏晋时期的《针灸甲乙经》曾记载以针灸治疗难产的方法,但问题多少有一些,比如南宋时期的《齐东野语》,原文见下,可略:

若唐长孙后怀高宗,将产,数日不能分娩。诏医博士李洞玄候脉,奏云:"缘子以手执母心,所以不产。"太宗问:"当何如?"洞玄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后曰:"留子,帝业永昌。"遂隔腹针之,透心至手,后崩,太子即诞。后至天阴,手中有瘢。庞安常视孕妇难产者,亦曰:"儿虽已出胞,而手执母肠胃,不复脱衣。"即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而生,及观儿虎口,果有针痕。近世屠光远亦以此法治番阳酒官之妻。

这段内容大致记述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生李治时难产,医博士李洞玄就说保大保小选一个吧(电视剧即视感)。长孙皇后说留小的,于是李洞玄用针透过腹部扎李治的小手手,而后长孙皇后死,李治出生。类似的案例在当时还有庞安常所言原理,和宋代屠光远与番阳酒馆妻。至明代也有《明史·凌云传》所记载的“吴江妇临产”。那么在清代的《冷庐医话·质正》中,就对此事以及《扬州府志·记殷矩》、《嘉兴府志·记孙浦》所记载的“产妇死后,辩血开棺、隔腹针之而复生”表示质疑(孙思邈一针两命之典故便应在孙浦此处)。


扎胎儿的小手手就能顺利生产,并且庞安常称之为“孩子舍不得出老娘肚皮,抓着胞衣不撒手”……说实话我对此也表示严重质疑。可新生儿易攥拳确实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说……然而还是唐代,于《产书》中首次提到了“交骨难产”的问题。该书还提到,产妇“最忌食乳饼”,因为吃饼太多胎儿就会长大个,导致产道异常引发难产。但今日我们都知道,孕妇进补过度后胖的只是肉,甚至于过度肥胖的女性是无法怀孕的。


另外在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我们又可见到“立式生产法”,如图:

这一方法,自唐见著,而后于宋代有所沿袭。唐代的《外台秘要方》中,提到著者读《峦公调气方》中,发现“其一妹二女,并皆产死,有儿妇临月,情用忧虑,入山寻余,请觅滑胎方”一事,便由此想到动物少有听闻难产而死,淫女贱婢(私奔偷情者)也如是,而当时所听闻的大多都是富贵人家,聚居之时发生的难产而死。


最终作者以此为铺垫,描述了其儿媳临产过程是“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令产者入位,语之坐卧任意”。与今日临产前让孕妇随意走动有相通之处,后提到“五更将末(儿妇)便自产……产者自若,安稳不异,云小小痛来,便放体长吐气,痛即止”,溜溜达达的就把孩子生下来了,而且吐口气就不疼了……真好。


此后于宋代,我们便看到了上图中这种比书籍还真实的石刻。但不止如此,涉及分娩的研究在宋代也有长足的再发展,如《十产论》中便已明确提到胎位问题,像“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等异常表现,都有相应的纠正方法。甚至于当时就确定了“今富贵之家,往往保惜产母,惟恐运动,故羞出入,专坐卧”,以及“妇人妊娠六、七月,胎形已具,而世人不知禁忌,恣情交合……使败精、淤血聚于胞中,致令子大母小,临产必难”等问题。可以说这都是对此前研究更进一步的生育经验总结。……白话说出来倒也简单,就是胎位异常会难产,久坐不动会难产,哪怕没有顾忌地啪啪啪,也会导致难产。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古中医吗?毕竟其所述问题,于今世也多有所见。


而后再说一个早期电视剧出现过(或者现在也有)的生产方法,各位此后可以拿来吐槽剧组导演了。明代《景岳全书》中提到“令产妇以自己发梢含于口中,令其恶心作呕,即下”,类似记载也有刺激鼻孔,以打喷嚏或气味催呕的方法,让产妇腹肌用力‘拉’出孩子……此法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


大致来说,或者由于此前(上古至魏晋)所留下来的剖腹产记载寥寥,让古人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有较高风险的,因此才放弃了剖腹产的再发展(毕竟消毒、麻醉、愈后都是问题),继而思考如何以更温和的方式去解决难产,并一直延续、发展至近代。而这种发展,其实对比西方的千年生育史来看,是较为先进的。因为时至19世纪中叶,也即公元1864年为止,巴黎的产科病房仍被描述的几如中世纪,所述为“像英式的马厩一般,通风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可见2007年英国彼得林·布朗所著的《夏娃:母亲走过的历史(EVE—Sex, Childbirth and Motherhood through the Ages)》一书)。另外在19世纪后期时,棺中生子问题被重点了一波,大致认为是当时发展的防腐技术,使得防腐剂和消毒剂的化合物(如甲醛)在冲洗死者身体后与细菌发生了作用,继而产生了足以让胎儿娩出的气体。这也得以侧证,当时西方女性难产而死的情况是较多见的。


毅而三思吴六奇


妇女产子是大事,俗话说是过鬼门关,是女人都要过这一关的,除非你绝育。说到古人破腹产,不翻书还真说不出多少道道来,古书上说华陀是外科手术大师,有过破腹的记载,准备给曹操破脑袋之时被杀掉了。华陀还有用麻药的记录,可见,三国的外科手术也近成熟了。后来的记载则不多,晚明有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据说把国外先进的外科手术传了进来,但缺少佐证。清朝康熙,乾隆的时候,有大量传教士进入皇宫,大量西方先进思想被带进来了,也没见记载皇宫里有用西洋手术生孩子,难产破腹而生的。晚清则有西医诊所,但局限于大中城市,广大乡村还是老办法接生。过去在农村有接生婆,专门负责接生的。一盆热水,一块毛巾,一把剪子,就是全部接生的工具了。用过过火的剪子剪断脐带,不论是横空出世的还是顺顺利利来到人间的,大帕子一包,一声啼哭,母子算平安了。也有特殊情况,胎死腹中或生下来就是死婴的,据说藕叶煮水服用可以催生,也可抓中药来服用,效果都不错。衣包不下,也用同样办法。农村女人没那么娇贵,天天下地爬山什么的,难产的事很少,有死婴的大树丫包好放进去(用红布,俗称红孩子),也有的死婴丢在塔里,让他们早日超生。最可怕的难产是大出血,凶兆,服用大量人参红糖水无效的,请中医诊脉抓药,中医回天乏力的,只能听天由命了。过去农村生下孩子,要休息一个月,叫坐月子,每天煮红糖鸡蛋吃,吃不出鸡屎味的,就得担心落下月子病了,月子病很难根治,往往伴随一生。总之,欠发达的古人会有很多办法传宗接代的,不然还会有我们吗?


黑虎97


听老一辈人说过,这种情况,为保护大人,会直接用剪刀将肚内小孩剪碎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