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的龍也許真的存在,盤點史上四大著名“遇龍”事件!

(清閒老道·上古神話·第15期)

我國知名的古代典籍《山海經》裡提到了各種奇異的神獸,其中最吸引讀者的非“龍”莫屬,在《山海經》裡出現過多條神通廣大的龍族成員,往往具有左右天下大勢的能力。



比如應龍,書中說它背生雙翅,本來居住在天上,後來下界相助黃帝戰勝蚩尤,應龍更是連斬夸父和蚩尤,為炎黃部落奠定了勝局。後來大禹治水時,應龍又出,相助大禹治水成功。

而大禹也是來頭甚大,他的父親鯀曾為了治水,竟然私上天庭,盜竊息壤。此事天帝知曉後,派火神祝融奪回息壤,並殺死了鯀。此事還沒完,《山海經》記載,“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原來這鯀死後三年肉身不腐,被人剖開身體後竟然化為一條黃龍。



而有名的鐘山之神也被人稱為“燭龍”,“燭龍”身長千里,一睜眼一閉眼,一天過去了。一呼一吸間,完成四季更迭,真是神奇。那麼有一個千古以來的疑問,龍這種生物到底存不存在?今天清閒老道和大家聊聊古代民間出現過的幾次遇龍事件。還是那句老話,神話故事不必太過深究,大家閒聊一番,茶餘飯後樂呵樂呵。



養龍

《漢唐地理書鈔》記載黃帝有一友人,喚作“雲陽先生”。這“雲陽先生”生平有一個愛好--“養龍”。在山西地界,有一山峰叫“陽石山”,山中有一座神龍池,這裡就是雲陽先生養龍的所在地。

自從雲陽先生在此養龍後,後世的帝王一一效仿。只為大旱之年,可派人來此求雨。傳說舜帝在位之時,專門封了一個官職“豢龍氏”,為他養龍。最早一代姓董,後來又傳劉姓之人,當然這是後話。



釣龍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有天來了興致,硬要在金水河裡釣魚。哪知一個上午過去了,沒有一條魚咬勾,朱元璋大為惱火,眾文武都不敢觸這個黴頭。此時大才子解縉唸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意思是凡間的魚兒不敢冒犯皇上,只有龍才配得上朱元璋。引得明太祖龍顏大悅。

不過歷史上還有一個傳說,有一位帝王真的釣到過龍,這位帝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接班人--漢昭帝劉弗陵。傳說劉弗陵登上帝位後,曾命人修建了一處湖泊,名曰“淋池”。一天劉弗陵在“淋池”垂釣,帝王自然用的是金鉤香餌。

垂釣整夜後,居然釣上來一條白龍,這條白龍有三尺長,周身無鱗。劉弗陵命人將白龍做成菜餚,與大臣們一同分食。只覺這“龍肉”香甜可口、十分美味,於是派人再去垂釣,卻再也沒人能釣到。



殺龍

南朝宋的典籍《世說新語》記載了一個“周處殺蛟”的故事,在古代“蛟”也是龍族的一種,只是沒有徹底進化而已。書中說在義興這個地方有“三害”,對當地百姓造成很大的恐慌。

有一天“大害”周處被人挑撥,為了證明自己是最強的,他先上南山殺了那隻吃人的大老虎,又二話不說,跳進了河裡。周處為啥跳河?因為河裡有一條害人的蛟龍,傳說周處在河中與蛟龍大戰三個晝夜,終於殺死蛟龍。而周處也鄱然醒悟,從此浪子回頭,成了一個有價值的人。



醫龍

《列仙傳》提到過一個牛人,此人是黃帝的馬醫,叫馬師皇。他經驗豐富,不管馬兒生了什麼病,只要他瞄上一眼,就知道馬兒得的是啥病,再對症下藥,很快藥到病除,因此名聲在外。一天,雲層中探出一顆巨大的龍頭,雙眼直勾勾的盯著馬師皇,並張開大嘴,不發一言。

馬師皇抬頭一看,斷言“此龍有病,知我能治”。馬上拿出傢伙事,給龍頭實施針灸,稍後又熬製藥湯,給巨龍服用。不久後,病龍藥到病除,回返天庭。此後,馬師皇出行,經常有龍族跳出水面,找他診治。馬師皇也不推辭,來者不拒,為生病的龍族解除了病痛。直到有一天,一條神龍下凡,背起馬師皇飛昇而去。這種待遇據說只有黃帝才享受過,馬師皇可謂是好人有好報了。

(圖片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