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2218992768


商鞅,公孙氏,名鞅,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所以也叫卫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自幼就喜欢钻研“刑名之学”,到了青年时代,已经是个很有学问、才干出众的“法家”之集大成者了。

彼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 。秦国较落后,综合实力在七国中垫底,秦孝公嬴渠梁为了使秦国强盛起来,开始广发“求贤令”,决心征召列国有才能的人帮助秦国脱胎换骨,称霸天下。

正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受秦孝公“求贤令”的感召,来到了当时公认的蛮荒落后之地——秦国。

后来,商鞅以登高望远的睿智、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滔滔不绝的雄辩赢得了嬴渠梁的青睐与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对积贫积弱的秦国进行全方位、大张旗鼓的改革。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在秦国先后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编订户籍,实行“连坐”。规定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由朝廷直接掌握全国的户口数,便于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须告发,否则就要一同严惩;告密者和杀敌者一样可以受奖,赐爵一级。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凡杀敌立功者,均可赐爵、分地、封官等等。如果是奴隶,立下军功后还可以成为自由民。新法还规定禁止私斗,也即严禁民间为争夺土地、水源、财产而发生的大规模械斗,违犯者视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惩罚。目的是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新法的其他内容还有:奖励耕织,发展经济;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确定十八级军功制,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以激励广大底层士兵和小地主上战场杀敌立功,靠军功博取功名利禄,改变命运;统一度量衡;引进并吸收崤山以东六国的先进典章制度和文化;迁都咸阳,以更方便地向东发展、扩张......为取信于民,商鞅“徙木为信”,一诺千金。另一方面对敢于阻挡变法者举起了屠刀。

商鞅变法后,沉重地打击了秦国旧贵族的势力,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但也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使其军事实力迅速壮大,巩固了秦王的统治基础。自商鞅力推新法后,秦军兵强马壮,东征西讨,南攻北伐,所向披靡。秦军“东易地,弱诸侯”,成了一支令六国闻风丧胆的铁血雄师。

前340年,商鞅率军击魏,大破之。魏国连年用兵,国内空虚,无力再战,只得把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求和。

商鞅打败魏国后,秦孝公把商(今陕西商县南)、於(今河南内乡以东)之地十五邑封给他,因而被称为商君。

商鞅改革于国有利,但却触犯了秦国守旧贵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激烈抵触与反对。商鞅不信邪,用暴力手段严厉镇压奴隶主和旧贵族们的反抗。只要有人敢于反对或阻挠新法的实施,亦或以身试法,一律严惩不贷。

有一次,太子嬴驷犯法,商鞅下令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秦孝公哥哥)处以刖鼻(削去鼻子)之刑,以示惩戒。这些做法让秦国变法措施得以迅速落实,并由此转化为空前强大的国力。但商鞅以残酷戾狠的手段助推新法,得罪了无数老秦的既得利益者,暗中痛恨并寻机报复他的大有人在。后来,商鞅以巨大的功绩被封为秦国国相。

史载,在商鞅相秦十年后,有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就被贵族集团当做说客派去见商鞅。一开始,赵良劝商鞅尽快辞职让位,后来又劝说商鞅废除严刑峻法,特别是取消一些让人望之心惊的酷刑,最后他威胁商鞅,指责他不遵守旧制,擅改祖宗之法,早晚会失败的。临告别时,他以凶狠的口吻说道:“孝公一旦死去,秦国想杀死你的人还少吗?你的末日就快来了” !

商鞅独掌秦国的军政大权,独断专行,用严酷的刑罚惩处反对者,和秦国统治阶层内部的一些代表人物也屡屡发生过利害冲突,积怨甚多。太子师公子虔、公孙贾以及他们的门客弟子们对其恨之入骨,总在暗中密谋策划,想伺机发起反扑。商鞅对自己这种危险处境也很清楚,心里也很害怕,每次出门办事或上朝,都有武士前呼后拥,严密保卫。

《战国策》记载,后来秦孝公病重,曾打算把王位让给商鞅,商鞅拒不接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逝,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诬告商鞅阴欲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立即连夜逃离咸阳。当他在逃亡路上想住店时,因未随身携带身份凭证,店主不敢让他住宿,并告诉他:“这是商君之法规定的”。商鞅走投无路,想投奔魏国,魏国人早对他切齿痛恨,拒绝了他的避难请求,最后他只好失魂落魄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於。他将自己的门客弟子组织起来抵御前来抓捕他的秦军,但寡不敌众,被秦军活捉。

秦惠王、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用报复性的残酷刑法“车裂”,把商鞅五马分尸。他们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令夷其三族。

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虐杀了商鞅,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非新旧两种势力的生死搏杀。“商君虽死,秦法不灭”。因此,一代大改革家商鞅虽然身死族灭,但秦国的改革并未倒退或停止,秦惠王依旧延续商君新法,封建制继续发展,秦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地得到加强。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得罪了许多人,那么秦惠文王杀商鞅真的是因为听信了公子虔及甘龙等大臣之言吗?

个人认为并不是!

秦惠文王是秦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秦惠文王绝对是一代雄主,因此,在他看来,商鞅是必须死的,大臣们的进言,只是为自己杀商鞅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而已!

那么,为什么秦惠文王会认为商鞅必须死呢?

原因很简单,

其一:

商鞅变法使得商鞅在秦国拥有极高的人气,人们一度只知商君而不知有秦王,这是功高盖主,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其二:

商鞅变法时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了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商鞅以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的法规割了公子虔的鼻子。

其三:

到了秦惠文王继位时,商鞅变法已经基本完成,这时候商鞅存不存在已经变得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杀了商鞅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黜商君之法的原因。


因此,从秦孝公去世时,商鞅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大家觉得呢?


Ko蜀北一


商鞅变法确实让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很多,也为以后秦国东出和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商鞅和秦孝公的关系也很好,之间的信任程度也很高。

那为秦国立下大功的商鞅为什么最后会被赢驷杀了呢?


第一,商鞅变法变得是秦朝的祖宗之法,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虽然变法让秦国百姓得到了利益,但是却损害了秦国贵族的利益!

当时战国时代,各国的贵族势力也是很重要的,当时只是因为秦孝公的存在,所以只能对商鞅忍着!

第二,商鞅变法,就是改变以前的法制,是以法治理,所谓法理无情,刚施行的时候,肯定会有犯法之人!

商鞅为了树立法的存在,只能处罚他们,同时就牵扯到了世子赢驷身上,商鞅不仅处罚了赢驷,还处罚了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秦国公子赢虔!


如今,商鞅在秦国把世子就是未来的国君得罪了,把赢虔得罪了,把贵族得罪了,怎么会有好的下场!

第三,秦孝公死后,商鞅之法已经大成,在商鞅的治理下,商鞅之法已经能够在秦国顺利的施行。

此时即使没有商鞅,商鞅之法也还是可以运行下去!

在秦孝公死后,秦国的各方势力都开始向商鞅发难于赢驷。那些秦国的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攻击商鞅!所以当时的秦国内部很混乱!


此时赢驷又刚继位不久,为了能尽快的稳固朝廷,能安抚这些贵族,同时商鞅之法已经大成,就进行了舍车保帅,最终杀死了商鞅!

所以,在秦孝公一死,赢驷就听从大臣之言杀死功臣商鞅!


中孚鉴


商鞅最大的特点就是智商高情商低。

因其智商高,所以他做的事都在点子上,而且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国家迅速走向富强之路,在极短的时间内奠定了秦国霸业的基础。


因其情商低,秦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都让他给得罪死了,最后,他本人也遭到秦人无情的报复,致自己惨死。

商鞅变法无疑是商鞅献给的秦国一道政治大餐,最终他却沦为别人嘴里的菜。


秦孝公觉得商鞅的政治大餐很可口,但秦惠文王和秦国的百姓可不会这么想。

这对商鞅来说很是可悲:让秦国强大了,却让秦人吃了。商鞅残酷无情,他的惨死可以说是他情商低的结果。

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容易得罪人,很多时候这些人的结局不是特别好,或许这就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没有常人长寿的原因所在吧!


金兔历史


我记得上小学时,课本上讲商鞅变法是这样的,商鞅在秦孝公时期,主持变法,开始时老百姓不姓,于是商鞅命人在城门上放了根木头,说谁要是扛起木头从这里走到另一个城门,就赏黄金千金。刚开始人都不信,后来有个年轻人想,反正也闲着,不如试试。他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另一个城门,而且真的得到了黄金。

商鞅变法中设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对内对外都是管理严格,比如对老百姓的管理上,法律定的比以往就严苛,甚至太子犯错了,也毫不留情。但当时因为太子年幼,所以就只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这也就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因为太子就是后来惠文王。

当然所以商鞅,并不为单纯因为这个原因,商鞅主持变法几十年,朝廷内外势力强大,从惠文王的角度讲,为防止商鞅势力做大,也必须把他铲除。

再者当时,惠文王刚刚继位,需要各大贵族支持。所以他要牺牲商鞅来换取贵族的信任。而商鞅变法中受损最大的又是这些贵族。

但惠文王明白,秦国变法已经多年,就算暂时没有了商鞅,贵族也无法终止秦国的变法。所有决定把他杀了。公仇私恨,一起解决。

欢迎大家进行讨论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关注:从小我就爱读历史


从小我就爱读历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就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吧!要想做到几朝元老,那必须是保守派,只有保守的人才能够守得住自己的地位。商鞅本身就是改革派,改革说到底就是得罪有钱人的活,所以反对他的人一直很多,依靠嬴渠梁的庇护,商鞅还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商鞅的遗憾在于秦孝公有点英年早逝啊。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出生,公元前361年继位,公元前338年去世,可以说,20岁登基,在位24年,活了43岁。

纵观战国时期的变法,只要换了领导人,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吴起为魏国立下很多功劳,结果后来只能出走到楚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得楚国变得强大,然而楚国换届的时候,吴起被射死在先王的尸体上。

商鞅到秦国的时候,应该正是秦孝公雄姿英发的时候,俩人搭伙干一票大的,不是挺正常的事情嘛,而且,商鞅比秦孝公大14岁,怎么看都是商鞅应该先走。正是因为这样,商鞅才无所顾忌,甚至连太子都敢处罚。商鞅始料未及的应该是秦孝公竟然先走他一步。

商鞅与秦惠文王的新仇旧恨

上段已经说了,商鞅没有料到秦孝公会先死,所以还处罚过太子,来为自己立威,使得变法成效大为增加,但是杀鸡给猴看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鸡的感受,你把太子当做鸡,你是有多大的胆子。

因为这点事情,秦惠文王吃了不少的苦,以至于后来性格都有点扭曲,当然,心不狠站不稳,正是秦惠文王的这种抓狂变态的心理使得秦国不断扩张。但是他对商鞅的恨应该一直放在心里,选择卧薪尝胆,早晚有一日干死商鞅这丫的!

秦孝公一死,当然有人诬陷其造反,商鞅也带领封地的人进行反抗,也就是实实在在的造反了,结果战败身死,秦惠文王肯定不解恨啊!于是将商鞅的尸体带回咸阳,进行五马分尸。

根基不稳的秦惠文王对保守派的妥协

秦孝公是坚定的改革派君主,在位期间一直打压原来的贵族阶层,现在秦孝公死了,他们当然要群起而攻之,矛头当然直指商鞅,秦惠文王刚刚登基,还没站稳脚跟,即使想保商鞅,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分量。

而且,商鞅变法对君主来说,也是君主集权之法,君王当然都喜欢,秦惠文王能够大展身手,没有束缚虽然跟秦国历来的传统有关系,商鞅变法的功劳也是离不开的,而变法已经大成,留着商鞅,反而会使保守派将矛头对准自己,干脆杀了商鞅一了百了。

所以,秦惠文王杀商鞅实际上也是对保守派的一种妥协,让他们泄愤而已。

不杀商鞅不足以立秦惠文王的威

当年商鞅杀秦惠文王为自己变法立威,还有城门立木等手法,秦惠文王那是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秦惠文王深谙此道,杀商鞅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立威啊!

商君制定法律,然而犯法之后与民同罪,说明秦国对法律的重视,其实也是在加强君主的权威,法律来源于君王,遵守法律就等于听命于国王。

很多人认为商鞅为秦国立下很多功劳,不应该遭受这种结果,在君王权术面前,又哪里容得下你说算。


史论纵横


关于这个问题,做两个澄清:

1、秦惠文王并没有杀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阳时战死;

2、商鞅战死时,秦惠王还没有亲政;

3、商鞅是因为造反罪被族灭,是确凿证据,是依法处置的,并非我们误认的是守旧派随意所杀。

秦惠王杀商鞅?你必须了解的

1、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王尚未亲政,直到第三年才亲政。《史记 六国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韩宜阳。”

对比下秦始皇亲政时的记录:

“己酉,王冠,带剑”

可见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开始亲征的。逮捕商鞅的决策不是他做出的。从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时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时的赵姬等情况来看,应该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决策。

2、商鞅是战死的,不是被公开处死。《史记 商君列传》: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车裂的是商鞅的尸体。

3、族灭商鞅是依照秦法进行的,是以造反罪处置,证据确凿。商鞅被族灭,不是因为商鞅被诬告。嬴虔等公室诬告商鞅,并不是商鞅被以谋反族灭的原因。商鞅的谋反行为才是商鞅被车裂、族灭的原因。

《秦本纪》: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因以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话意思就很明确: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后被车裂。

《商君列传》: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国被拒绝后,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发动商邑并攻打郑县,最后在郑县黾池和秦兵的作战中战死。

攻打郑县,和秦兵作战,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为事实。商鞅为什么要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原因不明。

赢虔告发商鞅谋反——朝廷发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绝捉捕,意图逃跑到魏国——魏国拒绝接纳商鞅——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商鞅和秦兵作战,死在郑县——商鞅背叛造反,被车裂尸体。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个过程。

从被告谋反,到率军攻打,商鞅自己坐实了谋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审判的,并非诬告。

4、商鞅的商邑距离楚国这么近,为何不逃跑到楚国?魏国不接纳商鞅,商鞅为什么不从商邑跑到楚国,而是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要知道,作为商鞅变法的重要参与人物尸子可是逃到了楚国。

原因在《楚世家》里记载:

“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

这说明了商鞅和楚国关系不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楚国关系非常的好,从来就没有战争。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国和楚国关系也不错。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攻打楚国的秦国封君。

秦楚友好的历史传统,商鞅和楚国关系恶劣,应该是商鞅没有逃跑到楚国的原因。


总结:

商鞅之死,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国薄情寡义的表现。但商鞅是因为造反而死,不能说是秦国冤杀他。商鞅谋反,有确凿的证据,有商鞅自己的行为去坐实。

当时秦惠王并没有亲政,秦国应当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决策。秦惠王并无决策权。

嬴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坐实造反罪名。商鞅的行为让人奇怪。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商鞅变法始于秦孝公当政,成效卓著,为秦国这个战国初期私有制在七国中产生最晚,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逐渐称为七雄最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商鞅变法如此有效,却在新君秦惠文君即位后,就法在身死,并被诛族,剧情为什么反转了180度呢?


原因一:秦孝公这位商鞅变法的铁杆发起人和支持者,临死前“欲传商鞅,辞不受”。老爹要把位置给别人?把我置于何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要我杀人啊。

原因二:商鞅变法中受割鼻刑的公子虔这时候跑了出来,在秦惠文公赢驷面前告商鞅谋反,商鞅赶紧带着母亲逃命。刚有人说你谋反你就跑了,这不是心虚吗?谋反就坐实了。

原因三:重臣少主。秦人只知商君之法,而不言秦王之法。商鞅威望太高,赢驷即位才17岁,必须把危机掐死在萌芽里。


原因四:商鞅变法伤及宗室利益。宗室在秦孝公时不敢言,主少新立,矛盾就没有顾及的爆发了。

所以商鞅在秦无凭不得宿,去魏因曾擒公子卬被拒,被迫回封邑商。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兵败身死。尸身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诛全家。

商鞅一死,惠文君平息了宗室怒气,坐稳了国君宝座。但他的新法依旧在继续。帝王心术不可猜,众人皆是良弓走狗而已!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如是史社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真正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谋反罪论处,行五马分尸之刑,不能不说有点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没有谋反。商鞅原本是卫国公族,后来师从法家,游说列国寻找致仕机会,他先到了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临死时向魏王举荐商鞅,结果魏王兴致缺缺。他又建议魏王将商鞅杀死,魏王同样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国的重用,就开始另谋出路,恰在此时,秦孝公广撒招贤令,然后商鞅就跑去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准备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不感兴趣,倒是很喜欢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开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术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持下,商鞅坚持“不法古,不循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的是为富国强兵。但是,从商鞅决定进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变的是秦国的祖宗之法,那么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会收到影响,而秦国的贵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这个格局,势必会惹怒贵族阶级,但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贵族阶级也只能忍着。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这个掌权人的支持,贵族阶级势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是一种全面彻底的变法,太子犯法,也必须收到处罚,所以在秦惠文王还是太小的时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并不通融,只是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亲自受罚,就处罚了他的监管老师公子虔,而以墨刑处罚了他的授课老师公孙贾。何为墨刑,即在脸上刻字,涂上墨碳,一辈子除不掉。

这后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处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门。

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几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种彻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想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这样的人一旦失势,必然是墙倒众人推。贵族阶级对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里的工具,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商鞅迷恋权势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必然给另一部分人带来利益。商鞅变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个外来的辩士,成为秦国的左庶长,又成为大良造,权倾一时,如果秦王稍微弱一点,商鞅的势头就盖过了秦王,这样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许继续存在,而商鞅却不听从赵良的建议,及时隐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国的变法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它已经是成熟品,即便没有商鞅,变法也不会失败。所以商鞅实际上已经成了弃子。

公子虔说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乐的杀掉商鞅来取悦贵族们,顺便树立了威信。

商鞅师从法家,自然知道当初吴起在楚国变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却觉得自己比吴起幸运,或许能够有好的结果,然而,他和吴起一样,旧主一死,新主就要杀掉他们,不同的是,商鞅的确比吴起幸运,至少商鞅变法被执行了下去,而吴起变法却失败了。


萧晓四姑娘


秦惠文王杀商鞅,大概有三点原因,一立威,二妥协,三报仇。

立威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大臣要想为新君所用,要么本来就是新君的人,要么是圆滑世故,很快就转过了弯,该表忠心表忠心,该溜就溜,一点不含糊。像后来的张仪,知道秦武王不喜欢自己,立刻就跑到了魏国,玩弄列国于股掌之间。

但商鞅不是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他是锐意改革的法家,不仅不圆滑,还充满了锋芒,这种锋芒,放在跟他还有点对立的秦惠文王眼中,自然不爽。

国君初立,根基不稳,找一个大人物咔擦了自然能够立威,而要是这个大人物还让国君看不惯的话,那简直就是最佳人选,商鞅就是最佳人选。

妥协

商鞅的变法损害的主要就是旧贵族阶层的利益,贵族取消世袭,土地所有权不被承认,只唯军功论爵,世族元气大伤,怨气值也是满满的,但在秦孝公的压制下,世族有怨气却无处发泄,只能等待时机。

终于,新君即位新任皇帝上上来,被压制了差不多二十年的保守派看到了咸鱼翻身的希望,决定决一死战,于是倾巢而出向秦惠文王施压。

秦惠文王新君即位,根基不稳,帝王之术也远不及秦孝公炉火纯青,在保守派的重压下,自然兴起了杀商鞅暂平保守派怨气的想法。不过秦惠文王也不是善茬,从他后来的做法来看,说不定这时候他已经在谋划杀完商鞅后怎么收拾保守派了。

商君之法虽然伤封臣,但强君王,兴国家,秦惠文王杀其人而不废其法,自然是明白这些道理,所以这些保守派在他眼中,就是先满足然后趁其不备一举拔出的萝卜!

报仇

秦惠文王看不惯商鞅,除了商鞅威望高以外,还要最重要一点,两人是有仇怨的。

但凡变法,都是对旧制度的宣战,主持者必须锐如锋刃,才能破除一切阻碍,完成变法,也正是因为主持者的强硬,一旦变法失败,变法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楚国的吴起变法,楚悼王一死,旧贵族反扑,吴起被射成了刺猬,连带着楚悼王也遭了殃。

强硬的商鞅在推行变法的时候,因为太子触犯了新法,直接重罚了太子的老师,这是在打太子的脸立威,虽然使得变法成效大为增加,但是太子的心情可想而知,要说他没有怨气,谁信呢?

严刑酷法

商鞅最后落得个作法自毙的下场,有他自己的原因,在他的改革中,除了君主,其他所有人都是输家。贵族不用说,就是普通民众,虽然可以取得田地,但是种了田就固定在当地,难以流动。

为了确定法度权威,商鞅实行残酷的法制,推行连坐制度等,让民众在律法下乖乖就范,听从国家号令,该种地种地,该出徭役出徭役,该从军从军,违者重罚。

在变法后的制度下,秦国百姓只干两件事,不停种地为国家提供粮食和作为炮灰来给国君打仗,谁敢违反,等待他的就是残酷的刑罚。

在军功成为唯一上升路径的时候,秦国军队也展现出了彪悍的战斗力,这是百姓们的拼搏,也是秦国矛盾的体现。百姓生活太固定了,战争是唯一打破的方法,虽然比之前的没有好很多,但一旦到了和平年代,必须尽快增加其他渠道,不然国内的矛盾迅速激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帝国也将崩溃。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确定中央集权下的帝制框架,所以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的秦孝公对商鞅无比信任,但秦孝公去世得比较早,44岁就去世了。他的死,直接导致商鞅的靠山崩塌,商鞅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