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獅子山漢兵馬俑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其西側300米處。它象徵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

徐州獅子山共發現兵馬俑坑六個,一、二、三號坑東西向平行排列,四號坑在一、二、三號坑東端,五、六號坑為騎兵坑,因地勢較低,現已建成水下館。其中以、二號坑以清理兵馬俑兩千多件,三號坑未清理。一、二、四號坑出土兵馬俑2300餘件,均為陶質,且有彩繪,但多數已脫落。陶俑的種類繁多,有車兵俑、步兵俑、騎兵俑等。

1984年,幾個玩耍的孩子無意間發現了一些小人頭。考古學家王愷帶領隊伍來到獅子山進行挖掘,出土了一些外形像人的陶俑。他經過推斷,認為是漢代的東西。並且這些陶俑的總數達到四千多個,他認為這是兵馬俑。

1991年7月,漢兵馬俑坑的主墓即獅子山漢楚王墓被找到,1994年——1995年被髮掘清理。1996年,獅子山漢兵馬俑坑與獅子山漢楚王墓一起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楚王墓群。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1985年5月在兵馬俑坑發掘的基礎上建館,9月建成,10月1日開放。

兵馬俑坑計有東西向步兵俑坑3條,間距5米,各長28米。坑口寬2.2米,底寬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警衛俑坑一條,位於3條步兵俑坑之東約 5.5米,坑長26米,寬1米,深0.15~0.40米。騎兵和戰車坑兩條,位於3條東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於1981年損壞,其二東西長12.5米,寬 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現地24米餘。

俑皆陶土燒製,青灰色,計有馬 4匹,官吏俑1件,餘為甲冑俑、跪坐俑、盔甲俑、髮辮俑、髮髻俑、弓弩手俑及持長械俑等。俑身塗粉,局部繪朱。從形制、質地、服飾等特點分析,為公元前1世紀作品,約當西漢景、武之際。

獅子山兵馬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繁多,顯示出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冠幘握兵器的衛士俑、執長器械的髮辮俑、足登戰靴和抱弩負弓的甲士俑等十餘種。史書記載,漢代的兵役制度規定,年滿18~55年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兩年兵役,這樣隊伍就會有不同年齡的士兵,可謂老、中、青三者的有機結合。漢代的雕塑師以生活為藍本製作出的這些陶俑,不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而且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以拙樸中富有含蓄、更加耐人尋味的藝術手法,為人們留下永恆而美麗的篇章。

獅子山兵馬俑既是漢代的藝術珍品,又是徐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有極高的價值,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喪葬制度、軍制戰陣都有著同樣的價值。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博物館名

漢代畫像

漢兵馬俑文化地層簡介

複製地層圖

漢兵馬俑遺址

三號坑:大小形制與一、二號坑基本相同,前為站立步兵俑群,後為跽坐式車馬俑。

二號坑:東西長27.5米,坑口寬2.2米,坑底寬1.4——1.6米,前段為站立式步兵軍陣。後段為跽坐式車兵俑。

一號坑:東西長27.7米,前段為410件步兵陶俑組成,後段為510件陶俑,由車馬、軍吏、和步兵俑構成的指揮機構。

出土陶俑(一)

出土陶俑(二)

陶俑遺址狀況

出土陶俑(三)

出土陶俑(四)

出土陶俑(五)

出土陶俑(六)

出土陶俑(七)

漢字圖

漢軍成立廳

複製兵馬車

漢寶馬圖石刻

成立廳陶俑像(一)

成立廳陶俑像(二)

漢代鐵劍

西漢時期的頭盔

西漢楚王的鐵盔甲

複製穿盔甲的士兵

漢畫像石(一)

漢畫像石(二)

漢代戰車

劉邦的大風歌石刻

司馬遷的高祖本記錄篇段石刻

漢王出行圖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