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攻打柏林时,在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伤亡了三十万人?

广水世友地板2


苏联红军对于柏林的围攻始于1945年4月16日,当时数以千计的喀秋莎和大炮开始炮轰德军阵地。在最初的进攻中遭遇了海因里希的顽强防御,还没有进城苏军便折损超过2807辆坦克。苏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他们将大炮瞄准了柏林城,没有退路的德军也展开了绝望亦顽强的反击,双方的巷战变成一条条街道和一间间房屋的争夺,截止5月2日德军条件投降,惨烈的柏林战役造成约9万名苏军阵亡和28万苏军受伤。

1944年8月苏军发动巴格拉基昂行动,次年1月份便夺取波兰华沙,德军在不断的败仗中节节缩退,最终将有生力量保留在柏林城外的防线中。虽然德军距离最终的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希特勒并不认输,他最终召集了包含百姓在内的约120万人做最后的挣扎。盟军最初计划用伞兵突袭柏林,但是艾森豪威尔认为最后的柏林攻坚战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他们决定隔岸观苏军的表演。

杀红了眼的斯大林绝不会放弃在德国国会山升旗的机会,拿下柏林被当做一场政治任务,不计成本的攻城战是导致重大伤亡的最主要原因。苏军为了攻克柏林集结了250万士兵,6250辆装甲车,7500架飞机和4.16万门火炮,他们在最终的攻城战中,向柏林倾泻的炮弹重量比盟军轰炸机投下的总和还要多。单即便如此,苏军还是遭遇了异常顽强的抵抗。

德军在海里因希的掌控下和苏军开始了短兵相接的巷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双方仅相隔数个房间,晚上都能听到相互的交谈。战至4月30日德军弹药几近枯竭,当天晚上9点50分,苏军将胜利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楼顶,虽然这一刻很荣耀,但是这是建立在伤亡30余万士兵的代价上。


航空之家


苏军在柏林战役付出大量伤亡代价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巷战本身的残酷性,其二是德军的顽强抵抗,其三是苏联为了和美国竞争,不惜代价发动猛冲。

1945年4月中旬展开的柏林之战,苏联投入250万兵力,4万门火炮,5000多辆坦克。对手的德军总兵力是100万正规部队,1万门火炮,1500辆坦克,另外还有二三十万的预备部队。

从装备和人数上,苏军拥有2倍的兵力优势,4倍的火炮和坦克优势,确实占据绝对优势。而在最后胜利前付出了8万人阵亡,20多万人受伤的代价,确实较为惨重。

为什么如此呢?

第一是巷战的残酷性。

巷战,不同于平原甚至山地的战斗,大街小巷和楼宇都成为阵地,攻击方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很难充分发挥,战斗被分割为一条街、一栋房屋的争夺,原本优势对劣势的合围歼灭也转化为持久的消耗战。尤其士气高昂的防守方,可以从每一堵墙,每一个下水道口发动伏击。在平原上所向无敌的坦克,也可能被来自下方或者后方的集束手榴弹干掉。

实际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遇的巷战一点不比柏林要轻。美军和伊拉克武装分子的差距何止万倍,但他们在伊拉克十年下来也伤亡了五万人。


第二是德军的顽强抵抗。

第三帝国到了最后关头,留在柏林的很多都是希特勒的死硬分子。尤其过去在苏联犯下的罪行,使他们也不指望得到苏联的宽恕,因此战斗意志格外顽强,给苏军带来重大伤亡。


第三是苏军为了和美国竞争而发动猛攻,增加了己方伤亡。

当时,苏军和美军比赛,都想抢在会师前多占领些德国领土。德国首都柏林,无疑是分量最重的筹码。因此苏军统帅部和各级指挥官都下令不计代价猛攻。这样在缩短战争进程同时,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伤亡。

不过,柏林战役也没有部分人渲染那样,好像苏军就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实际上苏军总共伤亡30余万,其中阵亡7万,只占整个战争苏军死亡人数的千分之四而已。德军100余万则是被全歼,即德军损失是苏军的3倍以上,死亡的比例更高。

要知道,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苏军节节败退的三个月,苏军损失也不过是德军的六七倍而已,现在在这个城市里进行殊死血战,付出只有敌人三分之一的伤亡,其实也没那么夸张了。


巴山夜雨涮锅


在柏林周边的奥得河到尼斯河,德军集结了45个师进入防御战。此外还有大批主要装备反坦克火箭筒的人民冲锋队营。还有一批党卫军和冲锋队,武装警察指挥的希特勒青年团。

德军在阵地上的部队超过100多万人。其中包括5个装甲师,3个装甲掷弹兵师。德国守军是45个师,而进攻的苏军则有193个师。

虽然,奥得河左岸的野战防御工事,由于使用了民间志愿人员,构筑得十分坚固。尽管这些土木工事配置得有一定的纵深,但它们基本上是一线式防御配系。另外还在柏林市郊和远郊构筑了几道粗劣的外围防御工事。

德军已没有机动装甲部队在敌军坦克集团军一旦突破防御时能歼灭敌人或阻挡他们的进攻。它也没有保卫首都的作战计划,更没有指定执行这一任务的部队。德军炮兵支援力量不足,空军只剩三百架飞机执行支援任务。

但是尽管如此,要想全歼100多万防御状态的德军,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德国第9集团军的防御工事构筑在陡峭的山坡上,由88毫米高炮掩护,还有构筑良好的反坦克壕。

落入苏军之手的德军俘虏说,有命令说,任何德军士兵自行后撤便当场格杀勿论,所以苏军将领预计,在他们通往柏林的道路上将是寸土必争。

党卫军、以及军事警察建立了所谓的战地飞行军事法庭。无需任何证据或不经审讯就可以将逃兵处决或绞死在街上。因此,苏军在柏林战役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惨重代价。


深度军事


1945年的柏林攻防战,也是一场经典战役,苏军在最后的一场战役首先是轻敌,斯大林想把攻陷柏林的荣誉留给朱可夫,但是朱可夫的部队被阻隔在泽洛夫高地,损失惨重,也一时无法突破德军的阵地,而科涅夫的部队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多路突破德军阵地,向柏林市区开进,而朱可夫的部队经过连日血战也突破阵地攻入柏林市区,苏军在柏林与困兽犹斗的德军进行一场仅次于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血战,德军的守备部队在德国陆军元帅凯德尔的指挥下,用铁拳反坦克火箭还有工兵铲以及横贯全城的堡垒和壕沟迎战了苏军,苏军和德军一条街一间房屋的开始争夺,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和大炮空中支援全都起不到作用,单兵为主才是作战主体,也是苏军伤亡大的原因,尤其是帝国大厦的攻防战最为惨烈


龙龙88416331


苏军攻打柏林时,纳粹德国已经日薄西山。但是面对苏军的猛烈攻势,德军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的顽强反击,让苏军损失惨重。

德军之所以在最后关头,还能如此顽强,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希特勒还在。

他们的精神领袖就在他们的身后,他们一定会奋不顾身地反抗。

二是苏军的残暴。

事实上,苏军占领德国之后也造了很多孽。据说,苏军把见到的德国女人都强奸了N次......

面对这样的敌人,与其投降不如在反抗中战死。

三是美英联军离柏林并不远。

德国人其实更想向美英联军投降,而非苏军。投降美英联军,还能有战俘待遇,投降苏联人,其实只有死路一条。

而德军统帅部也正在与美国人谈投降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德军的反抗空前激烈。


吉林大福圆


柏林战役,在世界军史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背水一战,困兽之斗。

这样的敌人当然可怕,伤亡的这些红军才是最悲伤的,他们倒在了胜利的前夜。

当时的德国军队是绝望的,虽然绝望,但是命令下达后,一百万帝国最后的部队依旧进入防御点,等待最后时刻。

虽然二战日本和德国一个是军国主义思想加武士道洗脑,另一个是纳粹独裁加法西斯主义,但是就军队来说,德军和日军基本是命令下达,就战至弹尽粮绝方才投降。

战争不值得提倡,反人类的主义和思想应该唾弃,但是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柏林战役德国战败是必然的,由苏联清洗柏林而不是英美先到也是必然的,但是那些最后的德军抵抗真的是毫无意义吗?

或许他们只是死在希特勒绝望而又偏执的命令上。

但是数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回望那些军人,他们自己当时可能都不会意识到一件事情:

这场战斗,是从数百年前开始,条顿骑士团的英灵,勃兰登堡的余晖,普鲁士的军魂,直到1945年为止,德意志容克军官团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不再回来。

舞台上留下的,是七百年的铁与血。


历史区的哈士奇


希特勒在柏林外围设有三道防线,柏林市内有多重防御设施,德军顽固抵抗,导致苏军损失几十万人。

巷战的可怕

古代打仗围城,一般都是三面包围,放一个活口给敌人逃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瓦解敌人的心智,给敌人一条生路,求生的欲望是人之常情。如果四个城门全部围死。敌人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苏军攻克柏林,跟德军展开巷战。你都攻击到人家首都了。德军当然跟你拼命。

巷战是苏军在明,德军在暗。苏军长途跋涉,德军以逸待劳,苏军当然损失惨重。再说,苏军当初进了柏林,军纪并不是很好,据史料报道,苏军展开了报复。跟日军在南京的兽行有过之无不及那是,肯定是不得人心的。

美国正是吸取苏军教训

美国正是看到苏军攻击柏林巷战的惨重代价,没有让美军在日本投降之前登录日本本岛,而是采取空袭等措施。给日本施压,无效后,美国才拿出原子弹轰炸,也是不得已二为之。为的是不登录日本而让日本投降,减小损失。

日本自作自受

日本成为历史第一个被原子弹空袭的国家,本来就是自作自受。这就是南京大屠杀报应的因果循环。


爱分享的小兔兔


苏联是德国二战中的滑铁卢,而在最后反攻阶段,苏联也是步步紧逼,攻到柏林城下。

德国当时虽然已经四面楚歌,但还是把柏林完全武装起来,这就让苏联的进攻遇到极大抵抗,悦史君给大家说说具体情况。

1945年4月,德国不仅丧失了二战以来夺走的一切领土,苏联和英美法等国军队,也已经打进德国境内,由于英美法等国没有足够的力量攻打柏林,苏联就抓紧集中优势兵力,开始猛攻柏林。

当时,苏联集中了250多万军队,德国则只有80万人左右,实力非常悬殊,但德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要在柏林附近击溃尽可能多的苏联军队,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4月16日,苏联兵分两路,开始猛攻德军阵地,虽然德军凭借有利地形,击退多次进攻,但在大量火力和坦克冲刺下,不得不退回柏林,20日苏联开始进入柏林市内作战。

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所有人都要积极作战,消极或者退却的人都要被杀,德军抵抗非常顽强。

然而,苏联不仅用强大的空陆力量,对德军进行粉碎性打击,还与美军一起阻断了外部德军可能的增援。

4月26日,苏联开始一栋楼房一栋楼房进攻,向柏林核心区域进逼,希特勒刚开始还以为会有希望,后来发现已经没兵可用,拒绝了撤离计划,所有德军继续战斗。

28日,苏联在把守备德军几乎全歼的情况下,占领内务部大楼,离希特勒所在的国会大厦只有一步之遥。

29日,希特勒与情妇爱娃·布劳恩结婚,宣布后事后双双自杀,30日国会大厦被占领。

5月2日,德军投降,苏联获得了最后胜利。

这时,苏联有30.4万人伤亡,是进攻部队的十分之一还要多。

但我们反过来再看看德军,40多万人被歼灭,还有38万多人被俘虏。

悦史君认为,考虑到德国军人的纪律严明和作战能力,再加上投降之前的搏命战斗,苏联的损失并不算大,这次胜利也是二战的最关键胜利之一。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很简单,柏林早有准备!而且已经准备好用巷战来与德军周旋,因为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就是靠巷战埋葬了德军。所以在苏军进攻柏林之前,纳粹守军便开始做准备。


苏军发动柏林战役的时候,火力确实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只对柏林外围工事产生一定影响,在攻克外围工事后,像喀秋莎这样的火箭炮和重炮就失去了作用。进入市区后,等待苏军的就是暗堡,和无处不在的冷枪。

苏军进入柏林市区后,基本上是靠牺牲来发现火力点,然后在由坦克掩护,步兵靠近后用爆破或者喷火器一个个消灭。所以战役打的非常艰难也就正常了,但是德军方面代价更大,有几十万的平民被炸死。


小司马迁论史


柏林外围有三道防线,市内有多重防御设施,德军顽固抵抗,导致苏军损失惨重

1945年4月16日,苏军集结了7500架飞机、4.2万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0万人的庞大兵力,对德国柏林发动了战略性进攻战役。

其先锋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对柏林形成全面包围,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的巷战,至5月8日,战役宣告结束,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

此战,苏军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阵亡8万余人,受伤27万余人,损失坦克2156辆、火炮1220门、飞机527架。

虽然德国大势已去,失却了取胜的希望,但希特勒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统帅部在柏林地域部署了“中央”、“维斯瓦河”2个集团军群的兵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和6个装甲师,共约100万人,拥有10400门各类火炮,1500辆坦克,3300架战机,并将陆军总部的8个预备师也用于柏林防御,此外柏林市内还有守备队20万人。

为了坚守柏林,德军在柏林外围的奥德河、尼斯河区域构筑了纵深达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御地带,柏林市区防御围廓沿环城铁路构筑而成,市内设置了大量的街垒防御阵地,甚至在临街房屋的窗户上都修筑了坚固的射击孔,使整个柏林城变成了一座巨型掩体和射击阵地。

因为柏林成了一座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苏军前进越艰难;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铁道、排水沟壕等,都为德军提供了发扬火力的支撑点。

苏军不得不逐栋楼房争夺,逐条街道攻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譬如1945年4月28日深夜,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指挥下,向国会大厦外围的内务部大楼发起强攻,德军进行着绝望却又是最顽固的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在德军几乎全部阵亡的情况下,这座大楼才被苏军攻占。

(不求轰动效应,但愿踏实写作,除了创作头条号,认真作悟空答题,请关注本文作者,欢迎参与讨论,到评论栏发表您的高论!)

2018年1月28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