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新區:寶山鎮向陽村:歷史從這裡走過

每一次採風,

於我們而講,

都是一次與歷史的碰撞、

與記憶的對話。

每一次出發前,

總是充滿著對未知事物的期待,

而在前行的路途中,

也總是好奇的透過車窗看向外面的世界。

不同於以往的採風,

此次我們帶著虔誠和感動,

去尋找歷史走過的村莊。


我們要尋找的村莊,

便是寶山鎮向陽村,

一個深得歷史寵愛的村莊。

據傳,

元末仲姓從雲南遷此立村,

取名仲家莊。

清朝初年劉衡從雲南遷來,

建起關帝廟一座,

村名改為關爺廟,

後改名向陽。





4000年前歷史從這裡走過,

龍山文化在華夏大地又多了一處落腳之地,

而記載了先人生活痕跡的這塊地方,

人們把它叫做向陽遺址。

向陽遺址位於村東500米處,

面積約80畝大小,

當地群眾稱為“城頂”。

周圍有斷崖,

南面高達6—7米,為臨河臺地,

屬龍山文化時期的聚落址,

曾出土石斧、石鑿、石鏃、陶紡輪等文物。

遺址保護良好,

1982年12月31日公佈為

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2月7日公佈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蹟為一窺歷史開了一扇小小的窗。

儘管看不真切,至少還能想象。

向陽遺址出土的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

4000年前的文明無人知曉,

但透過這些遺蹟和文物,

能讓我們想象到4000年以前的歷史。




那時候屬於新石器時代,

生活在山林中的晚期智人,

靠著智慧用石頭製作出許多的工具。

他們做出石斧

開墾荒地、砍伐樹木、修建房子,

亦是部落衝突時得力的武器;

他們做出石鏃(石制箭頭),

奔跑在山林中獵殺野獸維持生存;

他們做出石鑿,

用來製作更多的工具生產生活;

他們做出陶紡輪,

女人開始圍坐在一起,

將麻絲紡成織布用的線。

每一個文物,

都帶我們接近歷史,

實現我們一窺歷史的願望。


510年前,

歷史再次踏過這裡。

這一次,

它留下了一顆銀杏樹。

在心慵意懶的夏日,

它惺忪如老人的睡眼,

好像對於眼前的一切都處之泰然。

只是靜靜的看著、聽著,

前傾著身軀,

像一個謙和揖讓的老人,

平靜的看待著波譎雲詭的變幻,

年復一年。




時間一晃至百年前,

歷史留下一間衰敗的關爺廟,

便從這裡匆匆離開。

據說,關爺廟原有前後兩排,

前面三間、後面十幾間。

前殿還有一石刻棗紅馬,由馬伕牽著。

後來經過歷史變遷,

只剩下了現在的這一間。

看著眼前的景象,

不由得感嘆白雲蒼狗、

世事變化無常。

時間雖然帶走了很多東西,

但是留下來的於我們而言,

都無比的珍貴。




關爺廟外牆上用石頭堆砌的花紋,邊角及磚縫連接之處,無不彰顯著古人的智慧。



歲月的年輪,

一圈又一圈的向外擴展,

光陰的印記更加深刻,

而歷史走過的軌跡卻越發模糊。

歷史的腳步走過,

留下了這些古老的遺址。

這些古蹟遺址,

永遠值得我們敬畏與深思

......

附:龍山文化釋義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