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什么要打压益州势力?不获取士族势力的支持?

tehdbhp


说得相对简单一点,这是刘备集团及其后继者的短视造成的。

刘备入川,是巧取豪夺,是不义之举,这一点是无疑的,然而,对于大争之世的英雄豪杰哪怕只是枭雄,做严苛的道德评价意义不大,可是,合法性的先天不足以及刘备的一些举措(比如封赏诸葛亮法正等人的吃相难看,用虚值大钱聚敛搜刮的吃相难看)使得益州集团一开始就对他不以为然。

从龙之臣当然要分润利益,经济窘迫之时出以非常手段百姓也不是不能忍,短期对益州本土集团不信任也可以理解,但是长期用人为的歧视政策对待自己地盘上至少一半的天生统治集团预备成员,甚至变成潜规则的国策,实在是很不智的。

套用曹植的话来说,刘备集团和益州本土士族集团之间「恩纪之违,甚於路人,隔阂之异,殊於胡越」,这在政治上实际是很不成熟的,「兴复汉室」的大义名分,抹杀和掩盖不了实际核心利益的冲突。

刘焉、刘璋也是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本非益州土著,对于益州而言其实也是外来势力,但相比刘备、刘禅来说,他们得到了益州势力更大的忠诚度,这不是偶然的,所谓「刘璋暗弱」,实际意味着其以保境安民作为施政纲领,拒斥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逐鹿天下,对益州本土人群而言,比蜀汉的所谓「明强」(这是生造的反义词,请意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对蜀汉的整体国策的评价当然见仁见智,武侯的鞠躬尽瘁、伯约的矢志不移,也值得后人敬佩,但蜀汉政权如何协调好与益州本土势力的关系,如何吸纳其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从复盘的角度,确实有可商之处。


谈古论金


这个问题的前一个问题可以成立,后面一个问题就有点不着边了。

三国时期,不论两汉,还是魏晋时期三国鼎立,当时的任命官员的制度就是举荐制,在这个制度之下,寒门很难出头,大部分能做官的都是出身士族,出身寒门的官员少之又少。

所以可以这么说: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势力不重视士族的权利。

曹魏帝国占据东汉帝国的大部分领土,而且拥有士族集中的中原地区,以曹操创业早年,以荀彧坐镇许都为尚书令,为汉廷,也为曹操提拔了大量士人做官,特别是颍川郡士人大多依附曹操。

因为荀彧就是颍川人,他提拔了钟繇、郭嘉、陈群、杜袭等一系列颍川名士。

等到曹操在冀州称魏公时,组建魏国班底,其官员组成,也是由各地名士组成的。我们并不能解读成曹操在打压冀州势力,毕竟谯沛、汝颍、兖州这些元从班底是曹操不可能轻易舍弃了的。


说到蜀汉帝国。

因为蜀汉帝国建立时,失去荆州,仅有益州一州之地,同样的,刘备创业之时从各地带来的从龙之臣们得到重用,与益州本地士人的对立就显得很明朗而已。

刘备不可能让权力中心成为益州人的舞台,如同曹操也不会让冀州人成为魏国官员主体一样,他们的动机都是对心腹、从龙之臣的重视,打压也是相对而言。

其次,益州本是刘璋的地盘,刘备得益州后,接受了刘璋的官员投诚,然而忠诚度是摆在刘备面前的问题,刘备和益州人之间不可能迅速建立起信任来,也只有同为外地入益州的“东州人”能够得到刘备的信任,因为刘备也是外地人的缘故嘛。

同样的,冀州本是袁绍经营的班底,曹操得冀州后,提拔的冀州人也寥寥可数,能够进入曹操幕府中枢的只有崔琰一人,他后来还因为谗言被曹操逼死。

回到益州,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政,面对早年创业的从臣的凋亡(如黄忠等人病逝、马良等人在夷陵战死等),诸葛亮自然开始重视培养益州本地的人才,这才开始有更多有能力的士人进入诸葛亮的丞相府,经过培养、锻炼后,进入蜀汉帝国的政治高层。


综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纳如下:

历代帝王重视从龙之臣的地位,刘备也不例外。

刘备集团本是外来集团,与益州本地人建立信任需要时间。

汉末三国时,任何一方势力都重视士人的支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浔阳咸鱼


刘备入蜀之后,启用了很多的人才,但是对益州本土士族时刻保持着警惕和不信任,从刘备用许靖就能看出,只是利用其名声而已,摆在那让别人看看,想以此证明蜀汉集团也重用益州人。在刘备横跨荆益两州之时,军队和国力尚可震得住益州士族。但是自从关羽是荆州以后,蜀汉内部开始不稳,所以刘备对益州士族更不放心。

刘备的方针政策是联合东洲集团,打压益州本土势力。在永安托孤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令诸葛亮为丞相、尚书令李严为副。但是在诸葛亮主持大局的时候,李严也被整下去了,从此荆州集团一家独大。曹操、孙权处理与士族关系的方法是联合一部分当地势力,打压另一部分当地势力。而诸葛亮的政策用外来势力镇压当地势力。所以益州本土人士根本进不了蜀汉高层。

通俗点的说就是本来蛋糕就这么大,一个人吃很合适,后来又来两个人一起吃,三人分一块蛋糕,益州士族对蜀汉政权当然不满意,况且如果益州地方豪族势力不断扩大,势必会和蜀汉抢夺土地和劳动力,威胁蜀汉政权,曹魏的灭亡就是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士族力量过于强大,削弱君权造成的。这是刘备和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他们要打压益州士族。


柯南AP4869


蜀汉的统治阶级是外来势力,外来势力要想维持统治,打压益州本士势力,是维持统治的先决条件,这种方法是政治上的一种常用手法。

蜀汉统治阶级是以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简雍为首的河北派与糜竺、孙乾、糜芳为辅的徐州流组成北方元老派,其次是以诸葛亮、庞统、马良、黄忠等荆州骨干派,再次是以李严、法正、孟达、刘巴、吴懿等东州辅助派,最后才是益州本土派。



北方元老派自刘备称帝后,大多调零,老一辈人才基本去世,仅剩个赵云,而第二代基本上还没有太多权力,蜀汉自刘备去世后,掌握大权的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骨干派。

刘备去世前,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掌政,李严领军,荆州、东州各一人掌握蜀汉政权,可惜李严为人刚愎自用,能力欠缺,后诸葛亮扳倒李严,独掌大权。



为什么要打压益州本土势力?

很简单,为了统治阶级的权力保证。益州本土派均为本地士族豪强,有钱有势有人,如果再掌握政治权力,势力就太大,势必危及统治阶级。不光刘备、诸葛亮这么干,同时期的孙权、曹操也是这么干的。

当然打压是面双刃剑,既要打压又要给予部分利益,一味打压只会适得其反,只会逼得这些本土士族豪强造反,胡萝卜+大棒,才能让士族豪强不生二心。



三国时期已是士族走向辉煌的时期,士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拥有私人武装、门客及部曲,又掌控了国家的官员选拔,时刻影响政局,这是天下大势所趋,而曹操、孙权、刘备均为寒族出身,深刻明白士族的影响力,但如果听凭士族垄断国家的政治资源,那么做为统治阶级,时刻会被士族左右,曹操是唯才是举,重用寒门及宗室抗衡士族,孙权是既重用又严酷打压士族,而蜀汉自诸葛亮主政,没有重用士族,而是以法制国,凭诸葛亮的个人威望和严明的法律制度,尚能压制益州的本土士族,均没有依靠士族。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蜀汉政权因为其外来性,一直以来都很难获得益州士族的支持,可要说它只是单纯的打压益州派又不是很对。刘备,诸葛亮,刘禅三代人共同目的都是培养自身势力,争取士族支持,抗拒外部政权。

三代人三种方式,刘备是恩威并重,诸葛亮是重用益州武将,掌握朝政,刘禅是只能重用益州势力。



刘备打压不听话的,起用听话的

或许蜀地原住民都比较享受“天府之国”的惬意,对军事比较反感,刘备刚入蜀的时候掌权的是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徐州派,第二则是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第三是李严为首的东州派,而第四就是益州派系。权力层次分明,才保证了蜀汉政权的建立。

刘备是打压了不听话的士族,这事曹操也做过。像来敏,费诗,张裕,廖立等人都是,可他也起用了不少东州,益州人士,《汉中王劝进表》里,许靖排第二位,射援第四位,在关羽,张飞等人之前,两位都是东州,益州名士。那又怎么能说刘备没争取当地士族的支持呢?



诸葛亮重用荆州派,打压东州派,起用益州派

到了诸葛亮时期,掌权的徐州派系都死得差不多了,荆州派系正式抬头掌权。诸葛亮知道,要想蜀汉继续延续下去,就要更加争取益州士族的支持。

不过诸葛亮也是很清楚益州联盟是很难控制的,所以他只敢交付他们军权或一些杂务,大部分朝政则清一色由荆州派系管理。

益州人句扶,张翼,陈式,张裔,杨洪,南中孟氏都是诸葛亮起用的,朝廷里则由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负责,同时也打压日益不满的东州派,李严被废,吴氏一族沉寂,这都是诸葛亮的执政方针。

刘禅执政,先益州,东州后荆州

在刘禅时期,荆州派人才也削减了不少,尤其是蒋琬,费祎死了之后,诸葛瞻还没长大,朝廷的权力天平又发生了扭转。

或许是被诸葛亮压制得太久,刘禅对掌握朝政的荆州派系很是反感。诸葛亮一死,刘禅就直接不设丞相,费祎一死就正式大权独揽。内事自己负责,外事由姜维去折腾。

可到了这个时候,益州人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了,谯周的《仇国论》摆明反对姜维北伐,就是明明白白地反对刘备,诸葛亮的执政目标,反对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可即使这样,谯周不但没受到处罚,反而节节高升,这就证明在当时这种观点已经是公认的了。

所以并不是蜀汉不去争取益州士族的支持,而是益州人从头到尾都反对外来势力,从刘焉开始至刘禅结束,这股反对的声音一直都在高呼,从未间断。



那只胖狐狸


三国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人才非常之多,家喻户晓。这得益于宋元代的说书和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清人:人才莫盛于三国,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代代有,但会用人会发人才的君主却少。

很多人讲刘备诸葛亮打压益州本土人才,根本不重用。其实是不对,自刘备诸葛亮入蜀和任丞相以来还是大量起用了益州本土人才的。只是再怎么起用也无法跟拥有九州的魏国相比,人口人才本来就无法跟北方相比。在蜀汉后期之前数十年收集的人才大多老了、死了、战死了。就跟东吴周瑜吕蒙张昭黄盖程普都不是江东人。公元214年刘备得蜀: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刘备这是平衡各势力)蜀人对诸葛亮用人的评价: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这咋能说是打压益州人)



在三国志中蜀志五十多人传中,刘备诸葛亮提拨任用的蜀人在三国志有传的,蜀人有20人:

1张翼:丞相亮闻而善之。2杨戏:丞相亮深识之。3黄权降魏4李恢:刘备任他为第二任庲降都督,诸葛亮南征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他率领。公元231年死。5吕凯:亮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不久也死了。(南中叛乱,吕闭境保城。一直等到诸葛亮南征)6马忠:刘备: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丞相亮开府,以忠为门下督。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八年,召为丞相参军。7王平: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诸葛亮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8张嶷:诸葛亮任为牙门将,后为无当飞军统帅。9张裔: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在东吴时,孙权都想强行留下的人才,也不会差到那去吧)10、11杨洪何祗: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去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李严是犍为太守,蜀郡是首都所在。蜀郡太守自然要大于犍为郡太守。)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幹,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12费诗:因反对刘备称帝而贬。诸葛亮当政也重新任用,蒋琬也任用。但不久卒。曾劝说关羽接受前将军封号。13秦宓:为从事祭酒。但因后对刘备征吴而贬。丞相亮领益州牧,选他为别迁大司农。(最著名的是跟东吴名士张温的辩论)14杜徽:诸葛亮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诸葛亮亲自写信请他当官)15周群: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16杜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17尹默: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18李譔: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19谯周: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诸葛亮病亡,谯周立马跑去奔丧。多次上书劝戒阿斗少去外游玩、少大兴土木、少增加宫庭歌舞。三国志谯周谏: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20彭羕,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

很多人都讲东吴政权江东化,本土化。而蜀汉却没有这样做。但是三国志吴志六十多人传记中江东集团只占30%,其余60%大多是淮泗军事集团+流亡北士。而三国志蜀志五十多人传记中,益州人占了40%。怎么能光说蜀汉光打压益州势力?不获取士族支持?怎么不见说东吴?

公元220曹丕称帝,然后益州人以:黄权、王谋、张裔、杨洪、何宗、杜琼、谯周等人为代表劝进,即劝刘备称帝。从蜀汉建国后诸葛亮就一直在任用蜀人,而不是打压。只要不威胁到蜀汉后统治。三国志: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邓芝(荆州人)江州都督,防东吴和支援汉中。马忠(益州人)庲降都督,防南人。王平(益州人)汉中都督,防魏于北。华阳国志: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就是指王平、句扶、张翼、廖化四人,四人有三人是益州人。难道蜀汉政权让益州人做都督做大将军是打压他们吗?守卫蜀汉的北边和南边,不正是信任吗。反观东吴军权都掌握在淮泗将领手中。每次军事行动孙权常亲领军队。

从刘备入蜀后也只是处置了两个益州人:1彭羕在刘备入蜀后任为治中从事,但为人过于狂傲。刘备贬他为江阳郡太守。他据然对马超讲: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还骂刘备老兵。2张裕,刘备杀张裕时诸葛亮求情都不管用。刘备讲:芳草生门,不得不鉏。因为张裕对别人讲: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这不是反动言论吗)反观东吴杀的江东人就多了去了。


有人讲东吴的江东化至少有江东人任高级官员,而蜀汉没有。虽然江东人顾雍任丞相,但不开府只是顾问。孙权常问: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江表传曰:权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而江东任武将最高的大都督上大将军的陆逊,也就是在刘备伐吴时当了回主角。之后东吴历次北伐陆逊都是打酱油的多。

三国志蜀志20个蜀人皆是刘备诸葛亮任用的。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到蜀汉灭亡公元263年,蜀志未增加一人蜀人有传的。这能怪在刘备诸葛亮身上?后期益州人不支持蜀汉政权完成是阿斗和黄皓造成的。


小鸿哥


刘备一直拉拢、团结荆、益、东三州势力,企图融合它们,但他死后,诸葛亮实际改变了他的方针,变融合、团结为打压。为什么呢?从诸葛亮所著《将苑》中,他反复强调武将的道德,甚至提出鉴别武将道德的方法,可以看出他太看重道德,而忽视才干,他对那些背离旧主的人,有极强戒心,东、益二州之人,实际上都是背主之人,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魏延叛长沙投刘备,诸葛亮见面就想杀魏延,其后,始终不重视魏延,甚至临死,还要设计杀魏延来看。虽说只是小说,恐怕罗贯中也深刻体会到诸葛亮对道德的痴迷。曹操、刘备都是唯才是举的好领导,而诸葛亮却叫道德迷了心窍,导致蜀汉内部三派势力无法融合,东、益二州势力被打击,与荆州势力矛盾难以调和,诸葛亮难以处理好内政,只好用对外战争来凝聚人心。国内失合,还穷兵黩武,国怎不败?说延长蜀汉寿命,更是不通治国之道的胡扯蛋,文人误国的典型。


沉140769451


益州努力代表当地地主努力,在政治上追求和平,经济上主张休养生息。而所为蜀汉势力,流窜到益、荆州,通过欺骗强取豪夺从刘璋、刘表夺的政权的土匪势力,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