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孔捷多次败给日军,为什么解放后也能和李云龙一样授少将军衔?

踏雪寻梅wsy


《亮剑》中孔捷一共败给日军两次。

第一次是败在坂田联队手上,1937年的时候,孔捷当时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后来是李云龙当团长),孔捷曾和日军华北第一军之独立第四旅团的坂田联队交手,不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说,反而自己负了伤,而且团政委李文英也牺牲了。

第二次是败在山本一木手上,山本一木本来的目的是通过杨村,去偷袭八路军的总指挥部,没想到与刚调防到杨村的孔捷的独立团碰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战,经过一昼夜后,山本一木带领的小队全身而退,孔捷独立团一个营的建制被打残废了。

吃了两次败仗,为何在55年授衔的时候还能授予少将军衔呢?

其实授衔跟吃败仗没有关系,毕竟谁还没吃过败仗。

55年的授衔,是以1952年评定为标准的。

按照中央军委的《军衔指示》,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从“德、才、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规定了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队级别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

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

副团、准团级,多数可评为少校;

正营、副营级,多数可评为大尉;

正连级,多数可评为上尉;

副连级,多数可评为中尉;

正排级,多数可评为少尉;

而当时孔捷和李云龙一样同为军长职务,所以按照标准授予少将军衔。


汤里放药


胜败乃兵家常事。

陈赓的三八六旅主力都因大意被日军偷袭过,损失不小,叫刘帅狠批了一通 ,但这不影响陈赓的名将身份,因为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

实际上,由于日军在武器装备、机动能力和单兵素质等几方面对我八路军的较大优势,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吃了不少的败仗,作战环境确实艰苦卓绝,比如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战斗,在日军的合围下,没有武器的大批北方局干部和鲁艺学员等,或跳崖或被俘,伤亡非常惨重,彭德怀副总指挥也是惊险突围,难道还要影响他评元帅不成?

开国中将刘志坚与日军作战时受伤被俘,被抓进日军据点,后面是在王近山的组织下趁敌人押送时半路截击才抢了回来,这性质可比孔捷严重多了,历史是残酷的。



孔捷的新一团被日军特战队偷袭,在一群装备精良受过特种作战训练的敌人面前,大多数几个月前还是农民的八路军战士,吃亏是一定的。李云龙的团部所在地赵家峪不是也被山本袭击了嘛,损失惨重,政委负伤,这也是败仗。

另外,也不是多次吧?

被偷袭后孔捷降为副团长,李云龙不就调来了,再以后孔捷重新担任团长时,没看见有什么明显的败仗。人民军队就是在不断的对敌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著名的关家垴战斗,近万八路军啃不动冈崎大队(亮剑里表现不真实),新成立的决死一纵队也参加了那次苦战,伤亡极大,可是越这样的硬仗对部队越是锻炼,薄一波报告总部讲,关家垴打出了两个主力团。

至于解放后授衔,考虑的更多的是参加革命时间、从军资历和军中职务等等,孔捷在抗美援朝时已是军长,老红军出身,授少将一点没毛病。


度度狼gg


别看书中和电视中为了拔高李云龙,把程瞎子、孔二愣子都有点糟贱,实际上,这些抗战时期的团长,个顶个都是能征惯战的战将,拿出来,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就说孔捷,虽然因为输给小日本被免职,但别忘了,面对山本的特种兵战法,李云龙也一样吃了大亏,孔捷被免职不是因为打了败仗,而是因为他们团担当的是总部警卫,关键时刻没顶住差点让总部被包圆。但也没过多久,孔捷就官复原职了。

虽然新二应该是个比不上独立团和新一的新部队,但孔捷搞得也是风生水起,比之李云龙和丁伟也并不逊色,要知道李、丁可都是眼高于顶的人物,能入他俩法眼、与他俩并列,足以证明老孔不差。而收复黑风寨,算不上孔捷的败笔,反倒算是他善于搞统战的佐证,尤其是在平安县城战斗中,他跟丁伟不约而同地判断出李云龙在搞大动作,并能毫不犹豫投入全部战斗部队,除了说明他们的战斗友情,更说明单位一线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和敏感。

抗战之后,李云龙虽然成了华野的香饽饽,但客观来说,进步不算快。反倒是丁伟和孔捷,挺进东北之后算是走上了快车道,纵队司令、主力军军长……孔捷还去了朝鲜,跟美军真刀真枪干了一仗。当时四野去朝鲜的,个顶个头号主力(当然除了在海南的43军,彭总一激动给了38军一个“万岁军”,把43军上下那个激动,非要申请入朝作战搞个“万万岁军”),李云龙在台海前线也是很眼红,如果孔捷不够强,他提军长的时间可比李云龙早……

客观来说晋西北铁三角,丁伟是占一个大局观和战略敏感性,能那么早意识到中国国土的威胁在北不在南,这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更近于政治家的层次(当然活得太明白也是丁伟的悲剧);李云龙是军事战术的天才,他对于特种兵作战和亮剑精神的吹捧,决定了他的上升空间其实有限;而孔捷虽然不显山露水,但却是三人中最均衡、最值得信任的军长。丁伟太聪明,李云龙太桀骜,唯独孔捷最有大局观、能堪重用。

所以后来的后来,丁伟不知所踪,李云龙被一帮党棍搞来搞去,唯独独掌一个主力军镇守北国边疆的孔捷,反而成了李家赵家托孤的最好去处,这并不是说孔捷有多聪明,或者有多识大局……性格决定命运,厚道的老孔,得善终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老孔绝对配得上少将军衔,更甚至,即便是卡55授衔的硬杠杠,老孔评个中将也不过分……


搬不动的小强


老实说,以孔捷的资历,评个少将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如果说要评个中将的话有点勉强了。


55年授衔之时,军衔授予的参考因素主要有四个:

1、授衔之时担任的军队职务

2、党内军内的资历

3、过往的战绩

4、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

55授衔之时,孔捷的职务应该是军长级别,在入朝作战时孔捷是军长,在战场上吃过败仗,到了1955年级别也不太会往上升。

在55授衔时,军长和军政委这一个级别的将领,授衔基本以少将为主,有53人,另外还有上将2人、中将6人,大校3人。以孔捷军长的级别,少将军衔非常正常。


以党内军内的资历来说,孔捷是大别山区时期出来的,参加过长征,在红军时期已经是团长,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入朝作战,这个资历已经很老了。

孔捷在八路军时期担任的是杂牌团的团长,并不是129师的四个主力团团长。129师四个主力团团长活到55年的,有上将1人,769团长陈锡联,其他的都是中将。四个主力团长以中将为主,其他后来扩建的团长当个少将很正常。

过往的战绩孔捷确实是比较吃亏,谁叫他不是主角了?在独立团被山本特工队打了0:200,入朝作战时一个军没有打赢美军一个团,确实不太好看。但是一两场战斗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孔捷老是打败战,老总能让他去做新2团的团长?最后还能做到军长级别?



至于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此不在多说。孔捷是四方面军出来的,这一点是比较吃亏的。

但总体而言,孔捷被授予一个少将军衔,是实至名归的,授予一个中将的话,有点勉强!


胡史乱翔


开国首次授衔不只与军功有关,资历也很重要

军衔是中央军委为了平衡山头势力,考虑各方面关系作出的选择。而除了“平衡山头”、时任职务、资历、业绩等因素外,这些将领们在中共早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时期的表现,也对他们的授衔结果有所影响。

55式将级以上军衔

知道了这些规定后,我们再看看看这个问题

按亮剑书中所说。孔捷和李云龙是老战友了,也是大别山人,后来加入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两人在红四方面军从当战士起就在一个班,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被山本特工队打垮后被降职为副团长,后又调任386旅新编第二团团长,抗战胜利后,孔捷所在部队出关,被改编成第四野战军某师任师长。三年的解放战争,孔捷的部队参加了四野所有的重大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南战役、海南战役,从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岛,成了军长。后又奉命入朝参战。

老好人孔捷

也就是说,孔捷战功如何不好说,但是资历是无可挑剔的。

孔捷首先是老红军,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都参加过,一个没落下,与李云龙相比,同时间所任职务大致是同级的,李云龙能抗一颗星,孔捷自然也可以。再者,作为统帅,喜欢的是听话听指挥的下级,这样才能令行禁止,如果都像李云龙一般战场抗命,上行下效后还怎么打仗,这一点孔捷就做得很好,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不打折扣,大小错误斗没犯过,自然更受上级喜欢,评级时也更受偏爱了。


晋西北铁三角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第一,授少将高吗?不高!我认为授低了!

1,孔捷跟李云龙一样,在鄂豫皖时期就参加革命,属于老红军老革命。孔捷入伍比李云龙晚几个月,那时李云龙只是一个副班长。李云龙在红军时期就当到了团长,按那个时期军事干部成长速度来分析,孔捷应该在抗战开始前也已经做到团长。55年授衔的时候,红军时期的团长大部授予上将,少部分授予中将!孔捷授少将,的确有点低了。

2,孔捷和李云龙都是陈赓大将386旅麾下的猛将。解放后55年授衔,师长级(刘伯承)元帅军衔,旅长级(陈赓)大将军衔,旅级建制下的团长,普遍授予上将或中将军衔,如陈锡联抗战初期为385旅769团团长,55年授予上将军衔,其资历应该和孔捷、李云龙相等。再来看看孔捷386旅的老战友,周希汉、李成芳授予中将。陈康也是中将,可是他的资历就比孔捷浅多了,抗战初期他只是一个营长。查玉升授予少将,但是,孔捷当团长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连长!可见,孔捷的少将的确有点偏低了,最起码应该是中将军衔!

3,再来看看孔捷的那个军,孔捷是军长,才授予少将,而他手下的师长,好几个也都授予了少将!因为孔捷的军参加了抗美援朝,而同期,李云龙和丁伟都在后方没有参战。所以,孔捷的军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所以,不排除他的手下师长因为军功而荣升少将。按道理,孔捷应该也是军功等身,55年理应授予中将!所以,无论是从战功还是从指挥体系上来说,孔捷的少将都是偏低的。

二,孔捷没有能力吗?错!孔捷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丝毫不逊于李云龙和丁伟!

1, 有些人觉得孔捷的军事才能在铁三角中偏弱,不如李云龙和丁伟,错! 其实那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旅长陈赓撤掉他的团长职务以后,孔捷的委屈和苦闷,好像不如李云龙敢说敢讲,敢作敢当。其实,这是性格使然。铁三角三个军事主将,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李云龙有点痞气,丁伟有点匪气,而孔捷有些傻气!

2,孔捷多次败给日军吗?没有!剧中仅有一次让孔捷被撤职的失败,就是山本特战队黑夜袭击八路军总部,却误闯入孔捷的驻地,孔捷因为大意,且事发突然,所以吃了亏。在当时的战争条件和装备水平下,面对火力如此强大的日军特战队,偶然一次失败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李云龙接手孔捷的部队后,对孔捷连讽刺带挖苦,后来,不也被山本偷袭成功,连老婆都被绑走了嘛!

3,孔捷指挥作战还是非常强悍的,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搅的晋西北好像翻了天,连太原的鬼子都出动来增援!当时,八路军通信联络比较落后,团一级没有电台。孔捷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准确判断出是李云龙在惹事,敢于临机决断,果断狙击!特别是他那句“我命令……”,让人热血沸腾,为他的坚定和果断由生敬意!

4,《亮剑》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为了刻画主角李云龙鲜明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孔捷,还是丁伟,都必须服从于艺术需要,就好比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似的,配角不能抢了主角的戏。所以说,孔捷的弱不过是为了突出李云龙的主角光环罢了。

从以上分析,孔捷的少将授的当之无愧!而且,我认为,少将有点偏低了!


管理那点事



就好比一个足球队里,不能十一个人都是前锋,都想着去进球,当然也要有人在中后场负责防守,拦截,破坏对手的进攻,这也就是足球场上的脏活儿,累活儿。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要干的活儿不一样,不能因此就说赢球就是前锋的功劳,和防守队员无关。

俗话说,赢球靠进攻,夺冠靠防守,可见防守说任何一个球队立足的根本。脏活儿累活儿没人干,或者干不好,前场进攻球员进再多球也是白搭。着也就是那些动不动打出四比五之类的大比分的比赛,虽然看着热闹,但是技术含量其实比较低的原因。

好的球队应该是一个整体,攻守要均衡,而且阵型要保持的很好,相互协作,比如防守也需要前场进攻球员就地反抢,为中后场球员上来抢断拦截争取时间,进攻的时候,也需要部分防守球员来做好保护,以免被对手打出快速反击。


军队也是一样。既需要李云龙这种敢打能打的将领,但是也不可能所有的将领都跟他一样,光占便宜不吃亏,光想吃肉,不想喝汤。尤其是大兵团作战中,负责阻援得部队不仅战术纪律玩好,作风要好,而且要付出比较大的牺牲开为友邻部队争取时间。

再亮剑的三个团中,如果说李云龙的部队是前锋进攻线,那么丁伟就是中场负责拦截并且掌握攻防节奏的球员,需要良好的大局观,这也是丁伟提出三个团互为犄角的意义。相比之下,孔捷就是后防线了,在干脏活儿,累活儿。


所以球队打了败仗,被鬼子进了球,背锅挨骂挨处分的是孔捷,但是打硬仗能捞好处的时候就是李云龙上了。作为亮剑中的防守队员,孔捷不仅几次付出惨重的代价开掩护总部,尤其是在主动出击,支援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的战斗中,主动帮助李云龙阻击来援的日军,是特别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的。

所以说,共军能够胜利,不仅是因为又李云龙这种能打硬仗从来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将领,更是因为有丁伟这种具有良好的大局观的战略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因为有无数像孔捷这样的在勇于牺牲的将领和战士。而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孔捷和丁伟,李云龙一样,被授予同样的军衔,则是意味着对他们的贡献的肯定。


萧武


孔捷真是和大家以为的那样“弱”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只是被李云龙的主角光环掩盖了而已。


首先,李云龙,孔捷和丁伟被称为西北铁三角,可见三人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也许比李云龙和丁伟二人的实力稍微弱一点,但是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孔捷在抗战时期已经是团长,经历过许多次战役,像打死了山崎大队,帮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躲过了日军的大扫荡,虽然也经历过败仗,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李云龙不也被山本大队打败过嘛。



再次,孔捷参加过朝鲜战役,这是李云龙和丁伟都不曾经历过的,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对孔捷来说可以说的上是一加分项。


总之,孔捷的能力不在李云龙之下,他是在李云龙的主角光环的照耀下才显得微不足道的。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当之无愧的。


月光侃历史



授衔除了军功,资历外,还有其它一些综合参考,尽量做到平衡于公平公正,大家也知道,人数众多,不可能做到细致入微,难免有高有低。

孔捷虽然败给过日军,但资历和李云龙差不多,晚入伍10个月而已,还有就是去朝鲜度过金,授少将基本上合情合理,其实授衔资历是要比军功重要的,比如粟裕大将,以军功是完全可以授元帅的,但是他辞了,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觉得自己资历不够,粟裕最出彩的军功都是解放战争立的,而在井冈山时期地位很低。


在亮剑里,孔捷一出场就遇到山本的特种部队,从独立团团长一下子被撸去喂马,是李云龙请求领导让他当副团长才留下来,可见孔捷和李云龙是平级的,不过孔捷不想欠人情,居然想剁两个手指头当人情,不愧孔二楞子的称号,挺有个性的一个人。

孔捷带兵其实也很厉害的,知道他要走,手下的兵居然也想跟他走,一开始还不想认李云龙,把兵带成那样的将军估计也不多,不过李云龙更历害,把他们都带成了狼兵。


干掉山骑大队之后,孔捷到新二团当团长,和李云龙,丁伟配合得很好,被称为晋西北铁三角,虽然打仗不如李云龙,但表现也算可以,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也是心领神会全力支援,表现可圈可点,后面还说服黑云寨参加八路军了,只不过被李云龙破坏。


在此期间,李云龙三次被降职,本事不小,惹事也是不含糊,李云龙功过相抵,所以总体上看孔捷这时候和李云龙各方面综合下来是差不多平级。

在解放战争中,李云龙划归华野之后,表现出彩,最先攻入赵庄,硬是顶住了楚云飞,并且猛虎掏心楚云飞,不过搞的两败俱伤,从此无仗可打,伤愈想去朝鲜没被批准。


孔捷在解放战争中虽然不是很出彩,不过有机会去朝鲜度金啊,带部队越过三八线占领韩称,羡慕的李云龙每天在沙盘上只跳角,在朝鲜面对的可是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呐,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民族自信心的恢复之战,从此西方国家再也不敢小看中国。

以朝鲜战争的资历,可以说孔捷的军功都要高李云龙很多了,朝鲜战争有多不容易,当他说给李云龙,丁伟听,两个人都沉默了。

所以说三个人评衔的话,综合来看,基本上是旗鼓相当的,在四方面军时,基本上同级,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同级别,解放战争同级,三个人中,孔捷还是唯一去过朝鲜打仗的,虽然李云龙军事水平比他们两个要高点,不过犯的错误太多了,三个人同为少将,基本上合情合理。


国光军的奋斗


说一句实话,1955年授衔时的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们,只要是和日军正面对垒超过一年以上的,极少数有没有吃过日军败仗的。

或者说,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八路军和日军对于“胜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对日军来说,将八路军的敌后武装完全消灭掉或驱逐出日军占领区,才能算是胜利。

而对八路军来说,只要能在日占区里活下去,扎下根,保持存在,就是胜利。

即便在面对日军数次大规模扫荡时,八路军判断反扫荡胜利的标志也不是歼灭了多少日军,缴获了多少武器,而是日军最后退出了根据地,八路军的敌后武装和敌后根据地依然存在。

所以对于八路军将领而言,被日军追的满地乱跑,丢失几个村镇,甚至打出很难看的战损比来都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只有被日军彻底赶出了日占区,完全无法牵制日军才算丢人。毕竟八路军敌后武装和日军的装备差距是无法用精神去弥补的。

在这样的战略战术指导下,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和敌后武装1944年前几乎全部被消灭掉了,但是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日军对八路军在不断胜利,八路军包括孔捷这样的中级将领面对日军在不断的吃败仗,但是八路军却越发展越壮大,日占区却越来越小直到被彻底消灭。

能在残酷的敌后战场活下来,并且不断壮大自己,你说孔捷应不应该授衔将军?

至于敌我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升级了装备后的山东八路军是如何正面痛打日军的。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