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你旅游再骗你“治病”“海外医疗”狂骗10亿元

关键词:涉案金额近10亿

消费质量报社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政务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 张可

舆情回顾

12月6日,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一个以海外医疗名义实施诈骗的犯罪集团,抓获犯罪嫌疑人132名,破获案件2000余起,涉案金额近10亿元。犯罪团伙涉嫌通过美容院寻找高收入、高消费受害人,再以免费豪华旅游名义诱骗受害人到海外,进而通过海外医院体检、虚假解读体检报告,谎称受害人系患癌高风险人员等,诱骗受害人赴海外治疗、购买昂贵“药品”。

舆情背景

2018年1月,王女士(化名)在其女儿的陪伴下,前往公安机关报案,称其在美容院老板的诱骗下,3年间先后4次前往美国、泰国进行“海外医疗”,花费近600万元购买“癌盾”等号称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的产品。

2017年10月,贺丽在美容院老板的诱导下,参加了马来西亚免费豪华旅游并参加了免费体检。花费62.5万元注射一套抗癌针后,贺丽发现被骗。

2017年春,梅步平、李素芹一行5人在美容院老板的诈骗下,参加了迪拜免费游和皇室医院体检服务,并花费150万元进行了抗癌输液。

相关搜索

截至12月7日17:00,搜索关键词“天价海外医疗骗局 10亿”,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127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10.1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216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331篇。

各界声音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近年来此类诱骗我国公民赴境外检查身体、治疗疾病进而实施诈骗的案件多发,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作,精心编制诈骗陷阱,掩饰诈骗手法,犯罪手段欺骗性强、危害大,严重损害广大公民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将加强分析研判、多措并举,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选果:建议严格监管以海外医疗、美容为业务的机构。由工商部门牵头,协调食药、卫计、文旅部门对以医疗、美容为名的各类公司、企业等进行整顿,规范行业行为。

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郑雪倩:现在只有宫颈癌有预防疫苗,其他的癌症还没有。目前,癌症没有办法准确预测,一些基因检测项目只能给出风险评估,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民众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定期做体检和筛查,面对医疗旅游要谨防受骗。

网友声音

@绿松石工艺:套路太深!@知破晓1990:真的有病也要坚持回国治疗啊!@一两饭:以前是国内,吃一堑长一智,游客们终于用钱买来了足够的教训。现在又到国外去了……啥时候能不坑人呢?心思能放在正道上不?

@紫雨红唇131:国外治疗癌症的好药也不便宜。

舆情分析

近几年,“海外医疗旅游”兴起。一些机构利用部分民众对癌症的恐惧以及医疗知识的缺乏,涉嫌以免费旅游体检为诱饵骗取高额的治疗费,或者直接推销高价的“防癌之旅”。这些机构将国外的医疗效果过度宣传和放大,造成有些消费者认为国外的医疗技术对于治疗癌症一定有效。消费者钱包掏空了,病却没有改善。

这种诈骗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筛选作案对象,制订诈骗计划。要保证被骗对象有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注重身体的保养,文化水平低,不懂英语。第二阶段则是忽悠客户接受免费海外就医旅游,诱骗其出境,并逐步获取客户信任。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阶段,犯罪团伙一般会诱骗被害人在海外进行体检和医疗会诊。其间,被害人见到的健康讲座医学教授、解读体检报告的“医学专家”等都是找专人扮演的,目的就在于让被害人接受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治疗方案。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了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心理,通过环环相扣的包装神化,不断地给被害人洗脑,最终达到诈骗的目的。

所以,面对各种免费赴海外旅游体检的项目,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免费项目中的陷阱;不要轻信海外体检医疗检测结果,对有异议的,要检查复核,防止被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贪便宜的结果极大可能性会吃大亏。

不仅仅是免费海外旅游,消费者一定要对一些以所谓“免费”方式进行的项目推广提高警惕,尤其是免费项目内存在消费环节的,更要避而远之,以免落入陷阱。在作出决定前,一定要和家人多商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举报。

除此之外,消费者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包括财务状况、身体状况、家族病史,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消费观念,提高警惕性,加强医疗健康知识的学习,多关注社会新闻,增强辨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