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_Terrific


李鸿章为何叹气,不叹气才有鬼,面对真正的俾斯麦,冒牌俾斯麦当然是羞愧的无地自容,羡慕的二眼放光,羞愧羡慕之后,更多的是对人性思考和对自己的思考,额,貌似说错啦,是对国家思考,和对统治者思考。思考完后,除了叹气,还能干啥,难道找墙撞死,找地方哭?

1896年欧洲和德美行,李鸿章感慨良多,这感慨更多是对时局担忧对国外制度羡慕,以及自己处境的难过,老李一生精于算计,为国付出,只是这国左右上下看看,都不是好东西,老李也迷茫啊!

当时中国正被世界越抛越远。

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欧亚大陆,德国崛起,英法强势,俄国和奥匈在跟进,日本崛起,意大利统一,美洲大陆美国一枝独秀。

遍观世界,中国一枝独秀固守封建,大清朝也就比黑非洲强丁点。

悲哀尽头是心死,心死的尽头是啥?自杀?他不敢也不能。国家无人,他也只能推着残躯奔走,指望继续补锅。

面见俾斯麦,政治目的明确,就是获得德国支持,调整海关税率。因为甲午2.3亿赔款让大清不堪重负,在不调税率,就要破产。德国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在等筹码,就是山东胶州湾利益。

于是会面开始,废话略过,直达核心。

李鸿章:老俾啊,来你这太高兴了,有点问题请教!

俾斯麦:啥问题啊?

李鸿章:改革在中国怎么办才好?(问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俾斯麦:这个我也说不清啊。(俾斯麦很慎重)

李鸿章:哎,我们那,什么事都不好办,处处有人给我为难?(李鸿章在抱怨)

俾斯麦:理解,上面不支持,作为臣子做什么都不好做,改革需要执政者支持。

李鸿章:最讨厌的是,皇帝还受到不好的影响,我做事完全是麻烦不断。

俾斯麦:一样一样,你别说,当年我跟你一样,特别是女人有时候很讨厌,。

李鸿章:错了,你和我不一样,你更强势,而且手段更足。

俾斯麦:没有没有,我只是给女人尊重而已,其他的他们说他们的我办我的。

李鸿章:这个我做不到啊,我们国家女人第一。而且军队执行力也差,我搞不定啊,

俾斯麦:哎,你错了,兵不在多在精,令行禁止才是军队,你们那不算军队。

李鸿章:确实,我们兵多,可都是废材,你们德国部队看着我眼红啊,我回去一定安排雇佣聘用普鲁士军官,以德军为榜样训练军队。

俾斯麦:训练出来的军队,不能分散要集中,这样才能调动自如。

李鸿章:沉默-尼玛这又不是我的军队。

那么这段对话为何让李鸿章仰天长叹?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第一:老李只有在外国才敢抱怨女人执政害死人,在国内他都不敢说,而俾斯麦居然直接说,来自女人的影响,只要给他尊重就可以,其他当放屁就好,这对比太强烈了。

第二:老李问道改革的问题,而俾斯麦直接说一句,上面支持就好办,这完全是挫到老李伤心地,李鸿章改革从来都不顺心,支持那是没有的,都是绊脚石。

第三:关于军队这块,李鸿章也悲哀,自己的淮军算是私人武装可是被朝廷不待见,训练也落后,完全看不到希望。

最后,在看欧洲各国的改变,结合自己的遭遇,他发现“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不变法就要灭亡,就更难过了。

想想也是,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最后还是治标不治本,问题根源李鸿章难道不知道?不过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放权,不愿意触动守旧派利益而已。

于是看清根源的李鸿章开始改变,回国之后变成维新派支持者,戊戌变法时,李鸿章甚至以“维新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也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不做刀斧手”。

最后结果也如此,不仅不做刀斧手,他还将俾斯麦话听进去了,慈禧太后说对八国联军开战,李鸿章不管不顾,终于硬气了一回。虽然最后还是去签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是李鸿章时日无多,而后起之秀的袁世凯却将俾斯麦的话全部学进去了。老李是愚忠,袁世凯可不一样,小站练兵成就自己的军事集团,教官全部来自普鲁士,训练也学习普鲁士,结局就如俾斯麦所说,兵不在多在精,在令行禁止,才有后来的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阿斗不傻


除了因为同德皇一起检阅军队受了刺激外,李鸿章仰天长叹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同俾斯麦的见面。


李鸿章被人称为“东方俾斯麦”,再加上李鸿章想向德国的这位铁血宰相请教一下富国强兵之道,所以出于这些原因,李鸿章到德国,最想见的人是俾斯麦。

李鸿章见了俾斯麦,笑称自己是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则说没人把他当成东方的李鸿章,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锋,其中高低强弱显而易见。

为了挽回面子,李鸿章便向俾斯麦介绍自己当年是如何大杀太平军和捻军的,岂料俾斯麦说:自己从不以杀同胞为荣。又一次让李鸿章落了面子。


但李鸿章见俾斯麦是为了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术,李鸿章问了俾斯麦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使国家走向富强?

俾斯麦这样说,君臣上下一心,李鸿章深以为然。

接着李鸿章抛出第二个问题:假如朝中有人拖他后腿怎么办?


俾斯麦以为他所指的是光绪或者慈禧,却没有想到李鸿章说的其实是翁同龢等人,所以俾斯麦说服从朝廷并不能让李鸿章满意。

最后李鸿章说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俾斯麦以德国为例,说维持一个国家的军队只需要5万人就够了,兵贵在精而不在多,这样的军队运用到中国,也是极为不现实的,所以李鸿章很失望。

李鸿章满怀期待到了德国,见识了德国的强大,但自己想要找的富国强兵之道一直没着落,这或许就是他回国后仰天长叹的原因吧!


金兔历史


李鸿章在1896年是游历到了德国,因为当年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当时国内纷纷指责李鸿章,尤其是李鸿章的那些政敌,更是以甲午战争的失败来抨击李鸿章。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提出来了去欧洲各国游历,慈禧也同意了他的做法,避祸于朝堂之外。

当时李鸿章第一站是跑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时候,李鸿章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很多设想,感兴趣的可以去查看一下,当时李鸿章其实已经看透了封建制度天然存在的局限性。只不过李鸿章认为在没有其他制度可以替代的前提下,清政府的存在至少可以维持一定主权。



而当李鸿章游历到德国时,似乎发现了真正适合清政府的制度,那就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只不过当李鸿章兴致勃勃的向当时的俾斯麦请教时,却突然发现自己这个想法很幼稚。因为李鸿章就问了一下德国是如何富国强兵的,俾斯麦的回答让他大感悲观。


因为俾斯麦说德国的强大是因为教育,德国的崛起和统一都离不开伟大的教育,只有办教育,这个国家才有未来。李鸿章听了这个回答以后,瞬间明白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轻易能够复制的,于是李鸿章仰天长叹,因为实在是找不到能旧清政府的良药。


小司马迁论史


李鸿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慈禧太后对他非常倚重,但他也有过大的挫折,去德国时就是低谷期。

虽然只呆了半个多月,但李鸿章对德国还是有了更深的认识,接下来,悦史君就给大家谈谈李鸿章的见闻。

李鸿章去德国有个背景,就是前一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他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后,就被当成替罪羊免职,正赶上1896年俄国邀请,慈禧太后就把李鸿章派出去,既是公差也是避避风头。

李鸿章在俄国呆了一个多月,6月13日到达柏林,德国人想让他大采购,接待方面非常隆重,但李鸿章做不了主,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16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把军队拉出来给李鸿章开眼,李鸿章非常羡慕,认为有此训练和装备,甲午战争或许是另外一种结局。

17日,李鸿章见到了德国前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虽然此时的俾斯麦也已经靠边站,但对李鸿章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李鸿章是外国人很喜欢打交道的一个中国人,外号就是中国的俾斯麦,他和俾斯麦见面后,向他讨教振兴中国的建议,但俾斯麦从德国的角度来谈,让李鸿章兴趣索然。

7月4日,李鸿章离开德国,接着又去了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到10月才回国。

李鸿章不是一个保守的人,洋务运动他就是主力,这次出访给了他更多的震撼,私下里的欣赏是肯定有的,毕竟差距是很明显的,但仰天长叹,悦史君觉得只是网络杜撰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因甲午战争之耻,签约之后发誓不去日本,这次回国途径日本横滨时,不仅坚决不肯上岸,连日本小船都不坐,最后靠着一块木板换了船。

李鸿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这份骨气,悦史君认为,是个大丈夫!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李鸿章今天“仰天长叹”,明天“随地吐痰”,后天跟慈禧“不伦之恋”,要是李中堂知道咱们后人在如此过度消费他老人家,也不清楚老头儿在地底下的感想如何。

但李鸿章1896年的德国之行的确让他感慨良多。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数第五个年头,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的这个人已垂垂老矣,眼见这玄黄世界群龙作舞,但去年经他之手签订的“马关条约”却像一个耻辱的锁链,让这位老人已经心力交瘁、伸张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强打起精神,他身后还站着一帮淮系旧部,他需要为他们铺路,他身后还躺着一个大清帝国,他需要思考,怎样的良药才能既不让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饮鸩止渴,让它在狂躁症发作下暴毙于途。

清政府派李鸿章从沙俄转赴德国访问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争取德国人的支持,从而可以顺利的调整海关税率,实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那是因为随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再加上三国干涉换辽“成功”,又需要多付出3000万两白银给到日本人手里,假如不提高关税,清政府的财政将捉襟见肘,甚至面临破产境地。而德国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胶州,这是他们早已内定的方案,英、法、俄、日早已在中国得到了几乎全部他们想要的礼物,德国人不认为他们没有这个权利和实力。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受到了德国各界人士的欢迎,民间的兵工厂就不多说了,李鸿章素来是他们的国际大客户。李鸿章也顺利拜访到了久仰的俾斯麦元帅,毕竟山寨版的东方俾斯麦想见到正版原主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见俾斯麦的过程暂时一放。先说李鸿章与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的交锋。

咱老李上来先埋怨小马,你们德国不地道啊,三国干涉日本换辽当然我们欢迎,可人家俄国主张免费还,你们德国怎么还冒出了一个让我们掏3000万两银子的建议?让我们到底是感谢你们还是不感谢啊?

趁小马忙着解释,老李说了,这钱压得我们喘不上气,看来得提高关税啊,老李图穷匕见。

小马呵呵了,我们可以表示支持,那你们给我们什么回报呢?

我们需要你们提供一处储煤站,当做军港。小马图穷匕见。

老李:你们德国当然是友好国家,好说好商量,但一开了头,别人都来抢着要怎么办?

小马:别闹了,谁还能来?该来的都来了,除了我们,谁都有一份糖吃!而且,胶州湾最近有俄国军舰出没是怎么回事?你们不会已经把它许给俄国人了吧。

老李:没有的事,老毛子碰巧经过而已。

小马:你觉得我们德国没有勇气和实力碰巧经过一次吗?

。。。。。。

最后的结果,李鸿章的中国式承诺(我很理解,我回去就促进一下),让德国人坚定了夺取胶州湾的信心,从计划阶段转为实施阶段。

我们后来知道,第二年,也就是1897年,天赐“巨野教案”良机,德国出兵强占胶州。因为德国人很清楚,大清朝也很清楚。

德国人清楚知道大清不会主动谈判给你一块租借地,同时也清楚只要登陆胶州,大清肯定不敢抵抗,因为这都是“说好的”事儿!

大清朝当然也清楚,但再清楚也没人去承担主动卖国的罪名,你来抢占,当然就是另外一说了!

说到这里,李鸿章到底叹没叹气没人记载,但假如他叹气,你总该明白李鸿章当时的心情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尤其是当李鸿章在热情的东道主的邀请下,参观了一家又一家庞大又精密的军工制造工厂,作为嘉宾看到了德国军人的战斗素养,通过给自己照X光查出了日人刺杀他那颗子弹位置也证明了德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叹气的理由简直是一桩接着一桩。

补交代一下“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见到“西方李鸿章”俾斯麦面对面的交流过程。

李鸿章:要是政府内部(清流派翁同龢等人)对我的行动老是拖后腿怎么办?

俾斯麦:(难道他是在说他的老相好慈禧?)你不应该对抗皇权,要想方设法获得他们的支持。

第一回合,鸡同鸭讲。

李鸿章又问: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响,不听我的建议,我该怎么办?

俾斯麦:手里握有军权,比什么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仅有最精锐的五万人,只要能奉你号令,就足以攘外安内。

第二回合,鸭同鸡讲。

在李鸿章看来,大了他8岁,已经从权力中心靠边站的俾斯麦元帅是有点老糊涂了。

在俾斯麦看来,李鸿章之所以没有在刚刚结束的中日战争里成为胜利者,看来思维也是有点风中凌乱。

但是,仔细想来,当两位老强者会面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天津小站练兵的李鸿章的部属——隐藏的新强者袁世凯应该是不糊涂,即便远隔重洋,俾斯麦说的这两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听没听见不知道,但他做到了。


历来现实


照片中间的两位老人,一位是德国首相俾斯麦,素有铁血宰相之称,一位是大清中堂李鸿章,被视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两人相会于1896年,看似聊了很多却并未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决议。不过,这却是李鸿章最受触动的一次出访。

德意志一直垂涎于大清,但对李鸿章却是礼遇有加。不过,炫舞扬威和威逼利诱,还是一道难以避免的主菜。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李鸿章曾把毕生心血耗费在了北洋水师上,然而,经甲午一战后,家底都拼光了。

李鸿章出访德国时,尚沉浸于战败的被动当中。当他在这个西方强国参观时,见到的却是远比日本强大的景象,内心不禁又多了几丝忧虑。他知道,尽管相隔万里,对面的俾斯麦及其国人,依然对大清垂涎不已。

不过,为了完成使命,尽量地为大清争取一些利益,并借机吸取对方的强兵富国之道,李鸿章还是强打精神坚持访问,并在德意志官员的带领下,参观走访了一些近代化企业和军工厂。结果,这位大清的中堂更为吃惊,他内心深处十分明白,自己的国家很难与之比肩。

更令李鸿章为之感慨的是,当他和俾斯麦谈及治国强兵之道时,俾斯麦云淡风清地讲到:

“手里握有军权,比什么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仅有最精锐的五万人,只要能奉你号令,就足以攘外安内。”

攘外安内,是李鸿章毕生的梦想,但他手中又何止五万人马?只可惜并无精兵!就这样,在见识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落差后,李鸿章遥想到身后的大清,不禁仰天长叹,满心悲怆!


夕阳下的晚枫


1896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进行了长达190天的访问之旅,期间访问俄国、德国、荷兰等八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9万多里,尤其是在德国,李鸿章凭借自己高大的身躯、雍容的气质、坦率的谈吐,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绝对不亚于国家元首级别,就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盒喜欢听的画眉鸟,德国都事先安排妥当。

这次出访德国,李鸿章按理来说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在使团离开德国时,李鸿章却是一脸惆怅,几度唉声叹气,这又是为何?

还原当时的场景……

1986年6月14日,李鸿章见到了德皇威廉二世,并递上颂词,里面写的大致就是对德国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的感激之语,15日参加了德国在行宫的国宴,之后就开始进入正题。

威廉二世邀请李鸿章参观自己的军队,并前往汉堡拜访了前首相俾斯麦,这次与俾斯麦的谈话也被记录下来。

李鸿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觉得您更伟大。”

俾斯麦:“我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

李鸿章:“哪里能和阁下相比。”

随后李鸿章谈到30年前的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但是俾斯麦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不谈这个(心想看武器去吧!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务)

两人随后也是一边走一边寒暄,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直到李鸿章说了一个让俾斯麦感兴趣的话题。

李鸿章:“怎样才能在中国(大清)进行改革?我们那里改革,政府和国家每次都给我制造困难和障碍,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麦一针见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决策者和您站在一边,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干!如果不是,那您就别折腾了。”随后说到我们国家也是一样。

随后李鸿章又提到自己国家人多,但是缺少训练有素的军队,俾斯麦说军队不需要多,有5万精兵足够,但是不能分化,必须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调动。

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兵工厂

一番话下来李鸿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寻找(甲午战争失败)的答案,二人之后终于来到德国的兵工厂,李鸿章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发现俾斯麦之前说的那些其实都是che犊子,李鸿章看见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武器制造,当时跟随的官员介绍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吨,可怜大清连德国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制造局连清兵的子弹都供应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数十个车间,分工明确,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李鸿章笑着称道:“如果能给我这样的武器装备,甲午战争日本人连岸都上不了!”确实,德国在当时军事实力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参观了德国的军队,还被德国的高科技X射线照出脸颊上的一颗子弹,李鸿章清晰的看见自己的骨头,简直不敢相信,这要是回去说给慈禧太后听,怕是如何也不会相信。

李鸿章感慨颇多

最后使团离开德国,李鸿章想起满清的闭关锁国,想想乾隆当年拒绝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还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鸿章心里也不知是何种感慨。

因为德国的刻意安排(当时多个国家知道李鸿章要访问自己国家时,都希望这个亚洲大国能够大量购买自己国家的军火,尤其是当时的英国和德国),让李鸿章这次看见几乎是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不由得感慨万千。


羽评郡主


其实,李鸿章在1896年到欧洲并不是只到了德国,在190天的全球访问中,李鸿章先后到达俄、德、英、法、美等八个国家,这八个国家里面有五个是后来的八国联军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李鸿章走到每个国家都会仰天长叹一番,这里面的原因是深刻的。

李鸿章是晚清十分重要的人物,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一直活跃在清政府的权力中枢,是清朝公认的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然而,其主导的洋务运动与北洋水师,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尤其是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更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愤,都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少年不知李鸿章,中年方知李中堂,李鸿章也不容易,虽然他把自己比作是裱糊匠,实际也是重要的舵手之一。

清政府是一个思变的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励精图治,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洋务运动,这次和日本的失败,又让清廷觉得应该向西方学习,可能也是出于避避风头的意思,已经73岁的李鸿章,作为出访使团的代表。

所谓深刻学习西方,也不过是再一次增加武器订单而已。

很多人都说这次出访,俾斯麦对李鸿章热嘲冷讽,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李鸿章当时虽然在清廷名声很臭,但这次出访是带着订单来的,西方人一向讲究客户就是上帝,因此对李鸿章一行是礼遇有加,为了能让李鸿章从德国下单,德国人费尽了心思。

在德期间,李鸿章被安排在柏林最豪华的凯撒大旅馆,并且德国外部大臣、船政大臣、相国等人都相继设宴款待,后来俾斯麦也以最高的规格接待了李鸿章。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同德皇一起检阅了德军演习,这应该是李鸿章这辈子见到的最厉害的部队了,看到德国军队训练有素,李鸿章“不觉失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 于愿足矣, 况更多多益善, 尚何幺麽小丑之足为华患哉!”

这就是李鸿章仰天长叹的原因,从这一句话也能看出一二,首先是洋务运动的挫败感,洋务运动三十年,结果一事无成,所谓师夷长技,根本就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其次是甲午战争的失落感,想到自己在马关谈判时遭遇的羞辱,假如清国要是有德国这样的军队,还会让东洋小丑如此嘚瑟吗?

李鸿章回国后,主张再次训练新军,因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训练新军,实际上李鸿章的这声叹息是白叹息,依然没有走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怪圈,清政府想要再次富强,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全面的变得,只有全社会都进步了,清廷也能够与时俱进,清王朝才有机会续命,随即两年后的戊戌变法失败;四年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一败涂地;八年后的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地盘上,我们“恪守中立”;当然,武昌起义时,李鸿章早就与世长辞,有幸没有看到国破山河。

清政府从来都不缺乏机会,缺乏的是如何去把握机会。


史论纵横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由于受到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和批评,被国人视为大卖国贼,李鸿章也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

为了躲避国内的压力,在清廷允许下,当时已73岁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展开了一场环球访问之旅。此次访问历时190天(3月18日-10月3日),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等8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9万多里。所到之处,受到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的热烈欢迎,万人空巷。西方对李鸿章的印象大为改观,许多西方人士由此对李鸿章的评价颇高。

李鸿章成为清代第一个访问国外的政治人物。

李鸿章是从俄国坐火车到达德国开始访问的,当时的李鸿章,主要在德国做了两件事,一是参观德国的军队、工厂;另一件是拜访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而李鸿章的仰天长叹,可能和这两者都有关。

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带领下,他检阅了德国的军队,德国军队的军容令李鸿章印象深刻。随后,李鸿章还参观了德国的克虏伯兵工厂,那时车间里正在生产火炮,内心很是震撼,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强国,李鸿章还参观了码头以及港口,他看到了商船以及军舰,也是非常震撼。

一系列的参观活动让李鸿章看到中国与西方列强,与工业强国德国的距离。

随后李鸿章拜访了俾斯麦,李鸿章与俾斯麦聊了很多,但流传出来的不多,無月搜集整理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三短对话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李鸿章在谈话提到自己曾与太平天国、捻军作战,向俾斯麦描绘了自己当年是如何的作战英勇,但是俾斯麦听后只淡淡的说道:我们德意志与贵国恰恰相反,我们以屠戮本民族人为耻,以消灭异族为荣。这句话意味深长,李鸿章听完便一阵脸红,这话反映了李鸿章的功绩完全建立在国内的军事行动中,而与外国的战事无一不败。

二、李鸿章问俾斯麦:“作为大臣,想为国家尽力所能及之事。整个朝廷百官的意见却与自己不相符,百般掣肘。在这种时候想实践自己的志向,有什么办法吗?”

俾斯麦回答:“关键在于得到君王的信任与支持,只要得到君王的支持,事情就容易办了。”

铁血宰相俾斯麦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德皇对他的一贯支持,君臣齐心,所向披靡,而反观清廷,则勾心斗角,分歧严重。

三、李鸿章问:“假如有这样一位大臣,他效忠的君王耳根软,谁说的话他都听。君王身边的人借此常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搅乱大局。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俾斯麦回答:“这位大臣如果以至诚之心为国家着想,想必君王不会不理解。如果君王是位幼主,权力控制在妇人手里,那就无可奈何了。”

这段对话其实俾斯麦很直白的道出了清政府的权利统治现状。

和俾斯麦的一番对话,让李鸿章明白自己根本不知该从何解决清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看到了当时中国与列强的差距,又对国家的发展感到迷茫,73岁的李鸿章只得无奈仰天长叹。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德国后来居上,且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大清朝。李鸿章看到一个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居然远不及一个立国不足一百年的蛮夷德国,心中无比惆怅。大清朝的强国之路漫长,且无可奈何,非李鸿章所能强为;如此强盛的德国又将蚕食大清朝,为之奈何,故仰天长叹!

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从上海出发,历时190天进行了全球访问,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考查列国用时整整半年多。这其间李鸿章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访问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等8个国家。在德国李鸿章深入民间与官府,仔细考查了德国的农业、工业、经济、军队等,对德国的综合实力有了真切的认识,也意识到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近代德国成立于1815年,统一于1871年,到李鸿章访德时,德国历史才81年!

李鸿章在德国先后参观了德国的兵工厂、参观了德国的军队操练、进入市区参观了德国的建筑、民生。在兵工厂里,李鸿章见识到了德国工业的强大,他们生产的枪炮不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李鸿章在国内建设的兵工厂。德国军队的操练更让李中堂畏惧,因为德军士气高涨,纪律严明、攻守有序,枪快炮坚,真是一支铁军!德国的民用建筑显然比清朝的房屋更雄伟大气,居民的交通工具比国内先进许多。这一切让李鸿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的落后,以及德国的强大。

李鸿章与德国外交官会晤,目的在于希望德国支持清朝提高进口关税,以增加清朝的财政收入,弥补三国干涉还辽增加的三千万两白银亏损。德国则以中国的交胶湾为交换条件,希望德国驻军交胶湾,建立军事港口。李中堂后来又与德国宰相俾斯麦相见,两人相互佩服一翻后,李中堂向俾斯麦请教强国之道,俾斯麦顾左右而言他。最终俾斯麦建议李中堂训练新军,采用德国装备,聘用德国教官,训练一支五万人的可战精兵,则列国不敢侵华。中堂大人回来后,就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让李中堂意想不到的是这支新军最终推翻了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