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明星中那点事


老瓜瓢的“上善若水”:

一、说的是善,而非水。

二、以水喻善,水有善的特性。

三、水是物,物必善恶共存。有善之性,有恶之性。

首先,“上善若水”,而不是“水为上善”,完全是两个含义。重点在说明“上善”,意为至上至大的善。太多人,把水本身就认为是最好最高的善。太多人,重点都在说水,而不是善。

其次,水有上善的特性。比如,变化如龙,可液态利万物,可气态升腾入九霄,可固态横江如堤坝!比如,水是生命之源头!比如,水洁净万物而自污,化气则纯净如初!比如,水,包容,和万物并生,和谐相处!用水来描述上善,具象而生动。

最后,物必有善恶,如同人性必有善恶。有善有恶,才能成物,物的善恶专指对世界有益处和有害处。无善无恶,非物非人!水有善性,也有恶性。水本身不是最好最大的善。因为,现实中,有水火无情的存在。

老子的四字箴言,稍一懈怠,真意便远隔重山!


老瓜瓢


首先,上善若水的出处: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其次,上善若水的意思,指的是: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最后,看看网友们给出的解释:

1 上善:最完美;

2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3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4 上善:至高。

5 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

结束语: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游戏大咖王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是啥意思?此四个字如此博大精深,很多企业大佬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杆。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出处:上善若水出《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啥意思?水利万物而不争:咱都知道,水是万物不可或缺,一个人不吃饭,可以顶个7天,不喝水,3天就去了。水滋润了万物,但是它从来没有向我们索取啥,尽管它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给了万物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它从来没有去和谁比个高下。这就是上善。上善与若水结合起来,告诉我们的就是咱做人要像水一样。为啥要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学习的成功品质?

1、淡定、淡然。咱都知道,水乃万物之源,如果论功行上,歌颂万年都不为过,如果它要炫耀自己,炫耀N年都难以炫耀完。在如此丰功伟绩面前,水始终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不骄不燥,不仅不张扬,反而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环境中,能有一颗如此淡定的心,的确是相当难得的。

2、超强的凝聚力。水一但融为一体,聚成小溪或江河。便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难怪李白有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在很多企业中,或许正是缺了水一般的凝聚力,最后企业的超级航母没能乘风破浪到达彼岸。


3

、坚韧。崖头上的小水珠,日复一日,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最终终于驶入东海。这就是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坚持到底的结果。

4、博大。海纳百川,有溶乃大。不管是青、红、白、绿、青、蓝、紫甚至是黑。水都可以溶下。水还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5、灵活变通。遇到高山,水绕道流过去,遇到沙漠,水变成水蒸汽飞过去。夏为雨,冬为雪,热成气,冷变冰,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顺势而为,应景而变。而不是一门子死脑筋,在一颗树上吊死。


6、公平。不管是金碗还是木头碗、瓷碗。对于水来说,都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差分毫。如果碗搞欺骗,破了个洞,故意想搞点额外的油水。那水则咆哮而出,不平则鸣,大声抗议 。难怪古语云: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7、透明。有人水,水有时候也有臭水、黑水、脏水的时候。怎么说是透明的呢? 其实我们看到的并非水,那是水里面的溶剂,水的原形实际上是透明的。无颜无色;光明磊落。随便哪个角度观看,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 !这就是所谓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咱修炼的和水一般通透,岂不自由惬意?


希望之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要达到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要有水的品性,润泽万物而无所求,不与其争名夺利。

上善; 至上完美,若; 好比,水; 避高趋下有一种谦逊的姿态,有汇聚奔流至大海的追求,水有柔刚相济的能力,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有容纳百川的大度,有荡涤污垢的奉献精神。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品性就是往低处流,低调平和,能溶万物而不争,不论低洼沼泽,岩隙石缝,都能渗透相融,那怕是一滴雨露,也会笑迎朝阳,耀眼发光。水有豁达顽强的精神,再艰苦的环境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水清澈见底,质地透亮,有着光明磊落,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有一碗水端平的准测,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公平公正。

水如人生奔流至大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尽善尽美,淡泊明志谦让如水。善渊、善仁、善言、善治、善能、心如止水,在乎人道之心境,上善若水。


L8D8R8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原文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水的特性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不喜欢的低洼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是最,顶级的意思。

“善”:狭义指“善良,善行”;广义指“完善,完美。”引申为“利民”。

“若”:如同;好似,接近。

“水”:本意水的属性,引申为道。因为“上善若水”而“水若道”。



四个字意思,解释“上善若水”即:最善的行为如同水的属性。那么“水的属性”是怎样的呢?原文紧接着做出了说明“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用现代话说即“无为而无不为”“不争”“低调”三点。这些都是道家思想的关键词。

这个成语,有双层语义:表意说“为人”要低调,要不与人争。这样才能“全身保真”,在乱世中安身立命。深意说“为政”要如水一样,滋润灌溉了草木,却润物细无声。(无为而无不为。顺应民心和民性去治理。)水养草木,却不与草木争(圣人,即从政的王,要与世无争,不夺民所好,才是本职)水停留在低洼的水坑处(为政者,也要放低姿态。而不是高高在上)

老子生于,春秋诸侯割据,战火初起,安稳日子一去不返的年代,自然人生观较消极,避世,但也有其现实生存价值一面的体现。并对今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入骨入髓。“低调”以及“不争而争”成了中国人灵魂的一部分:如中国成语“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当年青山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人们经常听,经常写,经常说,却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其中含义。

在《道德经》中,老子总结了水的几种道德:

第一,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即,做有利于大家的事,却从来不着急争论。

对此,《菜根谭》上有言: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完美地做好了一件事,不要老想着自己霸占所有功劳,要分一些功劳给别人,譬如一个球队因为球队的灵魂人物踢得很好而得到了冠军,该球星如果说:“全是我的功劳。”会遭致反感,更何况普通人根本没他那么大的本事,就更不该这么说了。而如果他说:“大家都很努力,很多人为我传了好球,感谢大家!”那么大家对他的印象就会很好,在球场上就更愿意传给他球。

当大家搞砸了一件事,不可着急推脱责任。譬如你说:“这件事搞砸,都怪***(队友)。”那么日后一定会遭致怨恨,迟早有一天,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个遍,就离祸患不远了。但如果你说:“这件事搞砸了,大家都怨***,可我也做得不好……”如此,便可以“韬光养德”,如果对方是小人,那么他不会害你,如果对方是君子,那么他日后必定投桃报李。

水,滋润万物,却一直低姿态,处在最低的位置,一直往下去,不与人争高,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水近乎“道”。

第二,水最柔弱,但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锲而不舍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水的目的就是就下。

这是水的特性和使命,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水绝不会像山石一样硬碰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它绝对不会气馁,而是耐心寻找解决方案——如果碰见石头,那就绕过去!如果碰见低谷,那就等攒满了咱继续前进!如果碰见巨大的坑洞,那就积攒数年也在所不惜,并在最终形成一道瀑布。

水柔弱,但水从来不放弃,这也是“水德”之一。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第三,水最包容。如果包容不了,那还是因为水不够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也是水,水因为能容纳百川和百泉,所以才成就了今日之大海。倘使有朝一日它没那个心胸了,它也就萎缩了。包容会让你变强,一味排挤,这不容,那不容,最终一定导致自己的干涸。

一个人容不下一两个人还好,要是容不下大部分人,那一定是自己有问题。

那么,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况怎么办呢?

在举世皆浊的情况下,假设你有一个纯洁崇高的理想,你最重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是抱璧自惜,任凭污浊继续。譬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实现抱负,他贿赂补缺,又为了实现招募乡兵抗击日寇的目的而假报军情谋取拨款。他的目的就是抗倭,可惜朝廷中没人,他绝不可能担当重任,而他要想当抗倭将军,必须贿赂朝廷重臣。

是一个独居在家,扼腕叹息,眼睁睁看着倭寇杀死沿海居民的戚继光值得尊重。还是不惜被人指着鼻子骂,被“高尚的人”嘲笑“原来你也不干净”,但杀光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更值得尊重呢?

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


水的目的是纯洁的。

水是可以忍让转弯的。

水可以耐心积累,突破壁垒。

水从来不会罢休。

最重要的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一个不利于万众的人,哪怕再具备水的其他性质,也是“无道”的。这是根本,无此就不能称为“上善若水”,一个人如果有“利万物”“心怀天下”的想法,再兼水的其他性质,就可以无往不利了。


豆子人民艺术家


所有被公众熟悉的人物中,最能诠释“上善若水”四字的,除了老子,就是《琅琊榜》中的静妃了。

静妃此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与世无争,谦恭少言,温婉良善……这些特点,恰是对老子“上善若水”的最好诠释。接下来,我们从静妃着手,来解读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真实内涵。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最上乘的善良就像水一样,对万物有利,却从来不与万物争什么。它总是停留在众人都不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他们也乐于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合时宜,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接下来,再来看静妃。静妃是医女出身,但贵为天子嫔妃以后,她也依旧未忘医者本分。也正因此,才有了围猎时受梅长苏之托,救治白毛聂风等事宜。

这些事,没有任何利益心在其中,有的,唯静妃自己所说的:“医者都有仁人之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静妃就是一个有着如水良善的女子。在医者之外的任何地方,对任何人,包括陷害自己的人,静妃也始终善良如水。

静妃手下有个叫小新的宫女,最终是她设计离间梅长苏与靖王。对于这种背主弃义的小人物,她也仅仅是口头警告后放出宫处理了。难得的是,在小心背叛自己后,对小新有恩的静妃始终没有怨言,关键时刻甚至还会替她的安危着想。这大概就是静妃如水善良的体现吧,我对你好,从不求你回报,我只问付出不问其他。

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的第一层意思也在于此:利万物,却不争。不争包括,不去争利益,不去争回报甚至不计较起码的得失,而只求付出。即:无论你做什么,我都坚持我对你的善良。静妃就是如此做的。

静妃善于藏,她的姿态总是低低的。赤焰军被清洗、祁王被冤杀时,静妃正身处事非之中,但她却得以全身而退。原因就在于她平时一直低调处事、素淡少言、从不张扬。这样一来,就保证了两点:第一,无人将她视为对手;第二,没有任何把柄落在别人手中。于是,在这场巨大浩劫中,她得以全身而退。



而后数十年,静妃虽被皇帝冷落,但也一直从容处之,淡然不以为意。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居善地”,行已不争,避高处下,“处众人之所恶”,老子曰“故几于道”。

静妃拥有如水的宽广胸怀,她心胸宽和,宠辱不惊,对很多事情也放在心上。被罚俸禁足之后说:“臣妾性子慢,倒不觉得委屈。减的只是一点供奉,难道臣妾还少了它?知道陛下有意照应,臣妾心里是妥贴的。再说幽闭禁足,反而少了好些朝省之礼,竟是更清闲自在了。”

皇后刁难她时,静妃反过来安慰慧妃。及至被皇后搜宫栽脏后,她也并不向皇帝诉苦,反而在皇帝发怒时劝道:“她是皇后,管束臣下,原是应该的……”

这样的智慧言语,若不是性格恬谈,没有容忍的心胸,也是说不出来的。这般宽广的心胸,容纳万物,恰如老子所说的“心善渊”。

最难能可贵处在于,静妃还能做到老子所说的“动善时”。水我们知道,从来是弯转曲直中不断根据地势等变化的,静妃也是如此。在时机不成熟时,静妃虽知祁王有天大冤屈也从未动过,直到最终时机成熟时,她才适时毫不犹豫地出手,拉通最关键的环节。让一切变为可能。所谓水儿时行时止,避高就下,穿山过涧,最终百川东到海,大概如此吧!如此的静妃,也最终“成海”,在无争中做了太后,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上善若水,若水,即为上善!


记者李满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说: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很多人把“上善若水”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可自己真的能做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吗?真的能理解为什么“上善”要“若水”,而不是“若”其他物吗?真的能通过老子对“水”的解读来悟道吗?

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理顺“水”和“道”的逻辑关系。老子奉行的是道本体论,道是宇宙本体元气,气本为一,分为阴阳,阴阳和太极是道即元气运行的形式。既然道是本体,那么“水”与“道”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泰利斯(约前624-前547)是西方自然哲学之父,他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摆脱用神创论去解释万物的产生,提出“什么是世界本原?”问题的人。他从具体事物中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万物皆有灵魂”,提出了“万物皆水”的本体论主张,其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端。

欧盟发布的泰利斯纪念邮票

《老子》第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故曰“上善若水”。水,清净柔和,滋养着天地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水”几乎就接近于“道”的境界了。

老子雕塑

泰利斯奉行“万物皆水”的本体论主张,西方文化又有“水是万物之源”之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水是宇宙万物和生命本体,“水”岂不是就等于“道”了?而老子奉行的是道本体,对于“水”与“道”的逻辑关系,老子只是说“故几于道”,而不说“水即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3年出土的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云:“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这里的“太一”指的是宇宙第一物元气,元气生水,水反哺元气,是以生成了天。“水”与“道”即元气的逻辑关系是:“道”即元气是本体,“水”是本体的产物,气在水先,水在万物先。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道”是无形的形而上者,“水”的形因器而变,虽然也无形,但却是形而下者;“道”是看不到的,而“水”却是看得到的。作为宇宙本体“道”的第一个产物,“水”有“几于道”的特质;“水”本身的形而下特质,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水”来认知“道”。“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水”与“道”都具备的特质!

老子讲“上善若水”的目的,就是因为“水”具备“几于道”的特质,“道”即元气是形而上的存在物,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实证;而“水”则是形而下的存在物,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可以实证。因为“水”有“几于道”的特质,因此,通过“水”来认知“道”,可以说是悟道的捷径!

《老子》第8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通篇就是老子通过解读“水”,来证悟“道”的内容。下面逐一予以解读:

居善地

受地球万有引力的影响,水的特性就是向下,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而这些低洼之处却是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水的天性就是“水往低处流”,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这就是水的谦下之德。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水的这种谦下之德就是“道”本体的上善特性之一。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但人类的天性则是“人往高处走”。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

中国古谚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和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左顾右盼、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不辞劳苦,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心善渊

水“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水的本质是清明宁静的,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事实上却深不可测。水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水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人们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

“静水照大千”,清静湖面,犹如一面镜子,照映景物,一览无遗。宁静中,我们看见了湖光倒影,美若仙境;清澈中,巨细靡遗,反应出大自然的景象,是如此清泰、宁静、平和。从中我们体会了,唯有内心的清静,才能洞悉天下的事理。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我们的心境应该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因为,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烦恼、杂念,犹如出山之水,污浊不清,常染心灵源头的净洁。故需去除内心的污垢,才能洗心易行,显露心地本有的清静,从而品味到人生的甘美真味。我们做人,能像水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

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水“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但水绝对不会把顽石整个损坏,而是损而不竭,有自己的出路就可以了。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山泉,清爽甘甜,净洁透明,在山则清,毫无杂质,令人品来畅快无比。生活中,一瓢饮,能解干渴;品茗一盅,去疲除忧;酷热难挨,冲凉解暑;又能涤尽污垢,常保环境清洁……似君子之德风,被覆世间角落,能随缘教化,广利社会。其仁慈博爱,平等无私的特质,更彰显其至善的美德。

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这样的德行,正是“道”的特性之一,即至仁至善。

言善信

水“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圜,同圆,水遇到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因为水守信,遵循天地大自然的法则,绝对不会欺骗我们。天行有常,这也是“道”的特性之一。大自然从来都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都是人类自己。

水性柔顺而往下,意味着自居卑下,如那谦谦君子,恭敬有礼,仁义有德。故孔子赞水曰:“其流卑下倨邑,必修其理。”虽然姿势低下,但水却非常的守信,它一定会遵循其应有的渠道,始终不变其行,终入大海。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但水却非常守信。水会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会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也会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政善治

水“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水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我们要依靠水来——洗涤群秽。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类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水也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这种“善治物”的特性也是“道”的特性之一。

事善能

水“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用水来载舟舟就能浮起来,用水来鉴定马上即可分出清浊,用水来攻坚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原因就在于水善于使用自己的能力,这也是“道”的特性之一。

水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故李白(701~762)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动善时

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要理解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有利于自己机体元气的养护。

文喜有话说 2017.11.11.


文喜有话说


上善若水是因为提出者,对世间显相的万物琢磨了遍,最后无奈的选择了一种物质做了类比,用了若字,其实与上善还相去甚远呢,而隐藏的意思就是说人还不如水。



这个2500年前的道家人物有没有打今人的脸,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的确他说的正确,还没有人超过水,而也没有人发现比水还更接近于上善的。

最高的上善是无情而慈悲,不伤人,亦不自伤。普通的有情众生,动情是没有关系的,这可以维护家庭的小和谐,一般的中下层管理人员也可以适当的由情入理,维护自己的权威。但是到了高层牵扯到几百,几千或者几亿的人,有情就会有倾向性,就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得做出最优的普惠政策,因而会导致威信下降,不可持续统治或者持续维持人才聚集。


比有情众生,水,包括宗教的代表人物更高的上善是天,它绝对无情与平等,用无限的规则回馈给人类,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去挖掘,只要肯挖掘,它就会给你无穷无尽的回报,永不止歇。其实天提示的很明确,就是更大比例的要你带着小铁锹,去现实世界里,一辈子去动,想挖多少挖多少,而不是坐在那里从书本里天天挖。


童真彩虹庄园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道德经》的第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其实很明了:好的、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清净柔和,滋养着天地万物,不争不抢,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存在,这也是水的另外一面,可以任意地改变自己的形状,去适应环境,所以说:“水”几乎就接近于“道”的境界了。

做人,需要透明如水、心静如水。我们的心境应该像湖面一般清明宁静。因为,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没有波纹的水面,映照出真相。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人们很多思想是类似的,一方面我们要检验自己是否如水般澄澈、平静,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自己更加学会自我的审视。因为:

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让我们要善独。

水“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水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来做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希望您可以给我点个赞!花不了多少流量哒!相信我!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