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冒士模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翻译现代文,,,,,30岁应该立志于学习和事业,40岁时遇事就不要犹豫不决,迷惑,50岁时应该懂得了什么是天命,人生成败基本定局于50岁。孔子《论语•为政》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注)60岁是古人基本的命数,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了。如今,我们现代人基本还是顺应孔子这样一种认识和活法,只是比古人更加潇洒自如,因为今天现代社会长寿的老人多不胜数,这是孔夫子绝对没有想到的啊。如果孔夫子知道今天八十岁才算老年人的话,他在论语中一定会重新考虑是否再修辞一番啊?十五有悟,三十而立,四十成业,五十称雄,六十知命,七十收山,八十随心,九十待定,百岁不奇。



大提琴心声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话,原文见于《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何为人的天命?其实很简单,就是天生我才,我最适合干什么,我应该怎么干。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之一,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五十岁时知天命。人与人的差别很大,有的人也许临死都不会知天命,也许有的人在五十岁之前就早已知天命了,比圣人孔子还早些。孔子为什么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孔子前期热衷于从政出仕,并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最高理想追求。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霸道代替了王道,诸侯争霸,周室衰微。孔子推行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逆社会潮流而动,所以得不到诸侯的支持,很难推行下去,然而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百折不挠地推行自己的主张,虽颠沛流离,却终不为所用。孔子无奈地发出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千古哀叹。凤鸟至,河图出是圣王治世,天下太平的象征,圣王既没,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得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矣。究因原因,就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不准,未知天命也。那么孔子是如何知天命的呢?



《周易乾凿度》记载:“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翟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图不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孔子五十而究《易》,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明白的道理,补齐了自己思想的短板,使儒家思想更趋完备。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五十岁时开始学《易》,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就会基本掌握《易》理,那样我按照《易》理行事,以后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这句话还有潜台词,那就是孔子习《易》之前,曾有过“大过”。那么孔子的“大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孔子的大错,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不明智的,是未知天命也。



春秋争霸,周室衰微这是当时的现实,礼崩乐坏,崇尚武力也是当时的现实,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王道逐步被封建割据的霸道所取代,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井田制中开始萌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法阻挡。孔子志在恢复周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在开历史倒车,注定会失败。孔子习《易》后,明白了《周易》“天道轮回,阴阳消息”的道理,懂得了事物兴衰成败的规律,方知其过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为大过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是大彻大悟后的感慨。周礼虽好,逝者如川矣;恢复周礼,志向虽好,不适时宜也。唯顺其自然,乃为知义知宜的智者。“时也,命也”,时间就是天命,天命如此,人力难以扭转。于是孔子息志而致文,终成千古文化圣人。



孔子知天命当从筮得《旅卦》,“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之时开始,故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时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得很自豪,很有底气,就是因为孔子从五十岁开始专注于文化典籍,尤其精通了《易》理,故七十岁后言行随心所欲却不会逾矩,思想已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子夏故坛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参照自己平生所学所悟,参考经典书籍,孔子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所以,孔子提纲挈领,有感而发地对学生们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译如下:

15岁,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

30岁,在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40岁,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

50岁,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就不埋怨天,不埋怨人。

60岁,明白了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70岁,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了,做事的时候基本上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人生历程,是每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笔者认为,所谓的天命,是指上天派他来人世走一遭的使命。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到了五十岁,明白了上天派他下来所要担负的使命。

孔子最终悟出了天命,他有感而发,感叹道:五十知天命啊。孔子所说的天命,就是说,你得尝试着认识你自己:你这一辈子到底是干什么来的?你能干什么?你适合干什么?你最应该干什么?

亲爱的小伙伴,夜深人静的时候,请你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辈子,除了工作,你最喜欢做什么,做起来如痴如醉,忘了时间,忘了自己,那可能就是你的天命。如果可以,你就好好去做吧,为自己而活,无论成败,毕竟奋斗过,无怨无悔;如果你还在为生存四处奔波,你也好好想想,这样过一辈子,心安吗?值得吗?

千万记住了,天命是你愿意做的事情,如痴如迷,废寝忘食,养心安神,但绝不是玩游戏,或者吃喝嫖赌这些生物性的东西,而是社会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美好的东西。

行文至此,又记起来我以前写的小诗,希望你启迪你的智慧:

秋 晓

千里黄叶地 万顷碧云天

多少悲秋叹 人生梦如烟

夫子乐天命 百事善至极

何须怨命运 一切靠自己

如果思想之光,能够照亮你的心灵,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和希望。

抱朴 淘宝一封家书名店店主

资深“情本体”专家,古典诗人,

专注于亲情等美好情感的研究和应用,

倡导亲情、友情、爱情等真情生活方式,

温暖爸妈,温暖朋友、温暖爱人……温暖自己!


一封家书名店


先说答案

“知天命”的意思,是“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

天命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圣王之道;三十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四十岁的时候,知理之当然,不再为物之表象所惑;到了五十岁,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六十岁时,知天下通于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闻声而尽知天下事;到了七十岁,乘物游心,不离天道,不失人伦,不违礼制,不逾法度。”

天命,谓之性。

天之命,无名而真性。

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天然的属性,它的天然属性,它的天然寿限,就是它的天命。

对圣王来说,让天下万物,都遵循天道秩序,这种使命,就是天命。

对一个人来说,他之所以是一个他这样的人,而不是几亿年前的恐龙,那是因为时间轴刚好拨到了这里,必须如此,这是他的天命。

那么,天命由何而来呢?

造化像一个车间里的流水线一样,它永不停息。

任何事物,在出生之前都不存在,在消亡之后也不存在。

所以,如果我们把着眼点放在物象之上,那么就找不到用来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和依据。

因为物象在只是所有时刻静态图像连成的动画。

时间先于物象,到了什么时间,该生成什么物象,这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世界的确定性,并非由物象决定,而是由横坐标的时间决定。

所以,我们说天命,就要研究时间,才能理解变化,才能理解纵坐标上面所对应的物象。


平凡2850



先谈一下人生年龄段的期望值:二十岁才刚刚懂事,都憧憬着美好未来;三十岁刚刚成家,双方父母未老,日子得过且过;四十岁压力倍增,再来从头努力,为时己晚;五十岁更觉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都是一个“比”字,活着不易;六十岁心寄子女发达,只求自身健康、全家平安;七十岁要耳聪目明,手足灵便、老伴周全。

现代人寿庚延长,60岁就是过去50岁。这个年龄段要知天命的含义:自己心知肚明己是夕阳西斜,个人命运己成定局,该有的就有了,不该有的再强求也是非份之想。所以人生不能虚度年华,步步踏实过好每一天。


洞悉人生杨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的时候,说话做事都有把握,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有一定的说话权,处理事情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得知天命,知道那些事是不能人力所支配的,六十岁的时候,一听别人言语,就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就随心所欲了,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的。

总结:这说明,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修养,而且没隔一段时间就有较大的进步,直到晚年到达了最高境界。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的代名词。”


悟坑长老


仅仅提出几个数据,一是孔子自己说过何时习易,是假设的语气,说假设老天借给自己“数年”,从五十岁开始“知易”,则可以更进步,所以,孔子习易,应在五十至五十九之间。而依据孔子说他在宋国得到《坤乾》的经历,则可以推知此时应该是他59岁才发生的事情。因此,孔子学易当在59岁,始于宋国。

二是孔子自我总结一生的时间,只能在七十岁以后。这时候孔子才说自己不“逾”于心,也就是相当于“精”于易,反推时间可知,孔子真正习易的时间,不足二十年。学有所成的时间,我认为在六十八回到鲁国之后到七十岁之间,不到两年。所以孔子写“十翼”,时间上有矛盾。

三是五十岁的孔子,到底是否知易,仅从知天命是联系不起来的。尤其是在七十岁以后,精于易的条件下,提到“天命”,这个“天命”与《易》,与《易》之中的“天”的关系,发人深思。由于资料尚不足证,所以只能说孔子的提法,另有隐情。

纪念孔子。


陈以零


这段视频所讲,敝人不苟同。“不怨天,不由人,”这是病句,孔子说,“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你没有理解,所以这里讲的全是夸夸其谈,实无一物,即使日赋万言,对人类事业起到的效果为O,毫无实质性的意义,敝人为此下断语是“废话”而已。敝人认为,凡事在于人为之,如果说原子弹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由我们人类智慧所制造出来的,能说通吗?所以孔子的话今天的文人一直在错误的解释着。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认为到了五十岁才明白由命不由人,大错特错,还讲的津津有味呢!且听敝人道来:“五十,孔子到了五十岁了,知天命。智天命。什么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我虽然五十岁了,但我一直以智慧过度着自然赋予我的有生之年,没有浪费过生命。这才是孔子的原本之意!”孔子又说,知命者,可谓君子矣。敝人解“以智慧过度着自己的生命,才是最聪明的人。”君子,就是聪明的人。所以中国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就已失传了,今天的人更是断章取义,瞎说八道!就南怀瑾解读论语,错失有之,为什么?因为文人造作本来就在错误的传承着。就像易经,谁能知之乎?没有人能知之,儒家的话多解释不了,易经就更别说了!希望不懂最好不要瞎讲,这样会对后代起不到智慧的开发,只是单纯的学会了夸夸其谈而已,说的天花乱转,却不知道怎么去实施其事!


泥水劳人


都是五大知天命的岁数了,好好的生活吧!好好的享受人生美好时光吧!



ZAM93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都是指男子说的。三十而立,就是说一个男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成家立业,顶门立户。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创业的好时机。四十不惑,就是到了这个年龄,什么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心里应该有谱,不能盲目瞎干。因为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间也不允许瞎折腾。五十知天命,经过五十年的风霜雨雪,自己是什么命已了如指掌,更不允许瞎折腾了!否则,一败涂地没有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