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从辛亥革命以后到国民党政权之间的北洋军阀史?

相关部门的部长


辛亥革命之后,南方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不久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袁世凯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7月,因为“宋教仁被刺案”,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击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从此北洋系开始统治中国。

1912年3月——1916年6月,是袁世凯执政。袁世凯先是担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成为正式大总统。之后他修改《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无限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连任,可指定继承人,权力与皇帝无异。1916年1月袁世凯称帝,之后被各派联合推翻。6月袁世凯病死。

1916年6月——1920年7月,主要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权。不过此时北洋系内部有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西南地区有陆荣廷、唐继尧等军阀,他们都是段祺瑞的反对派。段祺瑞的地位并不稳定,不能一手遮天。他的国务总理一职,两次被罢免(或辞职)。这段时间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先后担任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先后与段祺瑞争权(府院之争),但都被段搞下台。徐世昌是文人,缺乏实力,只能在各派夹缝中生存。1920年7月爆发了直皖战争,段祺瑞被直系曹锟、吴佩孚以及奉系张作霖击败,从此下野。

1920年7月-1922年4月,直系曹锟、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联合执政。直系与奉系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发生矛盾。此时依然是徐世昌当大总统,但重要政事都是上面三人说了算。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获胜,奉系退回山海关。

1922年5月-1924年10月,直系军阀执掌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控制政权。直系逼迫徐世昌辞职,又请回了黎元洪担任傀儡总统。傀儡总统黎元洪并不听话,曹锟也急着当大总统,所以黎元洪又被逼下台。之后曹锟贿赂议员,当选了大总统。直系威逼黎元洪、贿选总统,吃相实在太难看,失去了人心。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有“保派”、“洛派”、“津派”之分,互相之间争权夺利。张作霖在战败之后励精图治,在1924年9月再次与直系开战。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山海关大战,直系处于劣势之中。与吴佩孚不合的冯玉祥,突然从前线返回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直系军队大败,吴佩孚下野。

1924年11月-1926年4月,中央政府为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此时段祺瑞已经失去地盘和军队,操控中央政权的是张作霖与冯玉祥。这一时期,张作霖与冯玉祥的势力扩展极快。张作霖入关后,控制了直隶大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冯玉祥等人的国民军则控制了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成为“西北王”。在张作霖势力发展到南方地区的时候,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领导东南五省发动了反奉战争。奉军被击败,孙传芳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开始崛起。趁着张作霖、冯玉祥、孙传芳混战之机,下野的吴佩孚实力有所恢复,控制了湖北、河南等地。位于广州的国民党得到了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实力大增,建立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统一了两广,并控制了湖南南部,开始策划北伐。北方的冯玉祥也支持国民政府。执掌中央的段祺瑞,因为缺乏实力,一直无所作为。

1926年4月-1928年6月,段祺瑞执政府被推翻,张作霖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但此时北洋军阀已经是日薄西山。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势力。张作霖的奉系也失去了山东、河北、北京等地,被赶回了东北。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国史拾遗


其实从1911年民国成立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段时期,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北洋军阀时期。这段时期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很黑暗的,毕竟常年打战,民不聊生。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可能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小编大概梳理了一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这段历史,一分钟读完你就明白这段历史到底在干嘛了。


1.袁世凯时期(1912-1916)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开启了袁世凯时期。袁世凯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后面这几个人会出场,暂且不说。
在袁世凯时期,说下北方大地,此时除了中央的北洋军阀外,还有两个北方的地方军阀是不能不说的。分别是东北的张作霖和山西的阎锡山。这两人现在还是被袁世凯管着的,势力也不大,不过后来分别成了奉系军阀和晋系军阀。


好了,说完北方,看下南方大地(革命党的地盘)。南方也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时在那个时候,南方并没有效忠袁大帅的表态,因为本身就独立于北方而存在。先说云南大军统领,即云南都督蔡锷。蔡锷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革命成功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换做滇系军阀。
还有广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陆荣廷在职,响应革命号召反了,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然后接下来就是袁世凯称帝,遭到国人的唾骂,北方的北洋将领不支持、不表态。南方革命党更不用说了,蔡锷为主的地方军阀更是发动了护国运动。袁世凯很快就在唾骂声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时期结束了。


2.皖系时期(1916-1920)袁世凯死后,无人有能力一统江湖,操持全局。就连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离析了。中央方面,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恢复约法,恢复国会。
但南方的孙中山不承认你段祺瑞的中央政府,然后老孙就纠结了西南地方军阀要跟段祺瑞开干,皖系段祺瑞让直系的冯国璋去跟他干,冯国璋又不是傻子,凭什么我打你不打?干了两仗就不干了,擅自撤兵,爱谁谁,你段祺瑞自个玩儿去。于是孙中山顺利夺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让段祺瑞很生气,他向大总统冯国璋同志表示,这个总理我也不干了。冯国璋说你不干那就太好了,我让王士珍干(当总理)。这就是传说中的直皖分裂。


冯国璋主持大局后,跟老孙说,不要打了,坐下来好好谈谈。结果孙中山说,我不想谈。但西南的军阀们却已经跟冯国璋谈好了,单方面宣布停战。但段祺瑞不干了,召开了十三省军代表表决大会,说是要跟西南军死磕到底,收复天下。果然还是段祺瑞势力更大,北京政府离不开他,毕竟他是虎,冯国璋是狗,狗与虎拼,那是拼不过。冯国璋说好吧,那还是打吧,于是又任命段祺瑞为总理。段祺瑞挥师南下,与护法军大战与湖南。
因为是直系当的冤大头,为段祺瑞这个死皖系打前阵,有战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是,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夺了湖南,最后当上湖南省长的却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锟震怒,让吴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干活,最后让不干活的领工资,咱不值当的。为了恶心一下段祺瑞,吴佩孚发表声明,说段祺瑞试图武力统一中国,实乃亡国之政策。直系将领纷纷表示老吴说得对,段祺瑞真不是东西,段祺瑞被迫宣布停战。


好了,南北方不打了,但孙中山还是不愿意,想着继续北伐,从而围攻北京,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但西南军阀又背叛他了,擅自跟北方签订合约:
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推举黎元洪或者冯国璋当总统,至于孙中山,最适合当一名外交官,负责海外事宜.....
老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为了惩戒不认真北伐,反而排挤革命党人的桂系,登上战舰,发射大炮,炮击了广东都督府(桂系的势力在广西、广东),向大家展示他的愤怒。

因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么议会,所以议员集体出走,出走的这群人,与孙中山联合,又搞了新的军政府,把桂系的陆荣廷赶跑了。但不久后,孙中山任命的广东省长陈炯明就叛变了。因为陈炯明与孙中山政见不一样,他主张像美国学习,搞联邦自治,孙中山说必须要搞民主革命。陈炯明哪里肯干?领兵来揍孙中山,四千人马。孙中山好汉不吃眼前亏,跑了。离开广州,跑到了上海。之后就是回到广东,驱逐了陈炯明,在俄国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这是后话了。

3.直系时期(1920-1924)这个时期,直系大佬冯国璋去世,曹锟当了直系的老大,因为受够了皖系的段祺瑞,两下里直接开干了,史称直皖战争(1924.夏)。直系将领吴佩孚,联合奉系张作霖,围攻老段。段祺瑞大败,没了枪杆子,就没政权,自然要辞职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权让给了直系和奉系。



4.奉系时期(1924-1927)但是直系是英美在背后支持,而奉系的张作霖则是日本人在背后支持。你直系把皖系撵走了,想在中央当老大,张作霖愿不愿意?张作霖愿意,日本人也不愿意,冲突本来就多,直接就开干了。直系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打的这场战,就叫直奉战争(1922年、1924年)。
一开始是直系胜利,但后来西北地方军阀冯玉祥临阵倒戈支持了张作霖,导致最后直奉战争是奉系张作霖打赢了,奉系控制了中央。南方这时孙中山组织的北伐国民革命军之所以进军的比较顺利,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北方在掐架,没空顾及南方。所以北伐战争算是一路高歌,北伐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基本消灭了直系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势力,同时重创了奉系张作霖。



后来张作霖因为不满足日本人的种种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主持大局,决定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至此画上句号。

晓木曰兮历史系


北洋军阀的历史,起始于宣统退位,终结于东北易帜,前后延续了十六年。这十六年的历史看起来很混乱,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只需要把十六年分为四个阶段,便很容易理清楚北洋时期的大致脉络了。

第一阶段:袁大总统时期(1912—1916)

第二阶段:皖系执政时期(1916—1920)

第三阶段:直系执政时期(1920—1924)

第四阶段:奉系执政时期(1924—1928)



袁世凯时期

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光绪皇帝驾崩之后,他遭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报复,因此被贬官回家。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复出,但是复出的条件就是逼迫清政府答应第二年召开国会,为君主立宪制预热(当时袁世凯计划自己做首任内阁总理)。所以袁世凯抵达汉口前线后,背着朝廷做了分工。一是任命冯国璋为前线的总指挥,负责汉口前线的作战;二是指派段祺瑞回北京活动,收集清廷方面的情报。而冯国璋和段祺瑞,就分别是后来直系和皖系军阀的扛把子。

在前线待了没几天,袁世凯也回去了。因为他认为镇压革命党是个无底洞,他的七万多北洋军就算累死了,也很难把南方十五省的革命党都消灭。所以他要立刻赶回北京,先把朝廷稳下来,然后再伺机扩大地盘。只要有地盘,他跟清政府和革命党谈判的时候才有底气。

于是袁世凯回京后,一面授意冯国璋,暂停攻击,不要继续打武昌了;一面安排北洋军进攻陕西和山西,将这两省的同盟会控制的军队给消灭掉。截止到宣统退位时,袁世凯已经控制了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派系。(南方虽然还有十三省独立,但是南方没有统一政权来领导)

也正是靠着实力,袁世凯成功的从革命党手上夺取了大总统的宝座。需要注意的是,袁世凯最早是临时大总统,1913年的国会选举之后才选举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3月,中华民国举行国会大选,国民党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大获全胜。但没过多久,宋教仁就遇刺身亡了。关于他的死,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搞不清楚幕后指使人到底是谁。但是宋教仁之死,却给当时的政局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坚持认为袁世凯就是杀宋教仁的凶手,于是孙中山搞了一场二次革命。此举正中袁世凯下怀,因为他早就想收拾国民党,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开战的借口。结果孙中山自己没沉住气,给了袁世凯派兵镇压的理由。双方大战一个半月,国民党大败,主要领导人逃亡日本,国民党也被袁世凯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消灭国民党后,袁世凯总揽大权,他先是宣布中华民国的政体由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其实本来就是总统制),二是修改了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把总统任期改为十年,并且强化了总统的权力,将原本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战权、签约权等实权收入到他手中。因此可以这么说,修改约法后的袁世凯,实际上跟皇帝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但是,袁世凯这个总统当的还是很憋屈。因为除了北洋系控制的省份外,全国还有很多省份都掌握在地方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对这些地方军阀鞭长莫及,管理不到。这些地方的军阀当中,以奉天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唐继尧、广西陆荣廷的实力最强。为了强化中央权力,统一全国,袁世凯想出了一个巨昏的办法——称帝。

称帝这个办法好不好,不评价。但是称帝造成的结果是很恶劣的!比如说称帝之前,当时桂系和滇系军阀惶惶不可终日,就怕北洋系会收拾他们。结果袁世凯这么一称帝,桂系和滇系就找到了合理、合法的理由,公开的联络被北洋政府通缉的国民党,一起造袁世凯的反。于是,护国战争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冯国璋公开表态,让袁世凯下台。段祺瑞退居幕后,不表态,但也不参与倒袁。这是北洋系第一次出现不和睦的现象,同时这也是冯、段二人后来在联合执政其中搞内讧的一个缩影。

最后袁世凯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但仍然担任大总统。然而北洋系内部的倒袁派和国民党还是不放过他,坚持要他把大总统也给一并辞去。袁世凯在这种内外重压之下,最后气绝而亡。临时前,指定黎元洪顶接任大总统,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

备注一:袁世凯称帝时,真正出兵帮他的只有曹锟和吴佩孚,后来俩人扛不住舆论压力,也放弃了挺袁的行为。

备注二:由于蔡锷和吴佩孚在四川交战,双方都带了很多四川籍的将领参战,这些四川籍的将领当中,刘存厚、熊克武等人就是后来四川军阀内战的主要负责人。

备注三:张作霖当时还是个小角色,但是袁世凯还活着的时候,张作霖就已经敢跟袁对着干了。等袁世凯死后,张作霖立即开始清扫袁世凯在东北的心腹,逐步控制了整个东三省。



皖系执政时期

先说明一点,1916—1920年这个阶段,名义上被视作为皖系执政,但实际上是直系和皖系共同执政。这个时期,直系和皖系由不和睦转变为公开分裂。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和段祺瑞分别掌控了总统府和国务院,他们俩因为政令的问题,多次争吵,历史上被称为府院之争。后来段祺瑞以退为进,借助张勋的力量赶走了黎元洪,紧接着段祺瑞又整军备战,出兵赶跑了张勋。至此黎元洪和张勋两人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北京政府被段祺瑞一个人所控制,北洋也正式进入皖系称霸时期。

备注:张勋跟北洋系有点关系,但他的部队属于前清巡防营编制,跟毅军的关系更接近。所以张勋是守旧派的代表。

黎元洪被搞倒之后,冯国璋以副总统的身份入主北京,临时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仍然是内阁总理,主持北洋政务。这俩人刚一会面,就爆发了矛盾。主题跟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是一样的,就是谁当老大的问题。因此他俩的矛盾也被视为新一轮的府院之争。而争论点就在于到底要不要消灭南方军阀,要不要遵守《临时约法》。



与之同时,孙中山从日本流亡归国,联合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召开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当时还没有空军),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国民党和桂系、滇系联合对抗北京的北洋政府,并发动战争,史称护法战争。这也是桂系和滇系自袁世凯吐血而亡之后,第一次公开对抗北洋系。

备注:其实唐继尧和陆荣廷并不是真的支持孙中山,也不懂什么共和,他们俩只是希望找盟友,用一个比较合理、合法的借口,共同抵抗北洋政府。

南方又造反了,北洋系内部关于镇压护法运动有分歧。冯国璋不想镇压,因为他跟南方军阀有私交;段祺瑞坚持要镇压,但是他的手上没有兵,需要借助直系的力量。于是段祺瑞让冯国璋派曹锟和吴佩孚去打,冯国璋就暗中跟曹琨吩咐,随便打两仗意思意思就行了,把烂摊子丢给段祺瑞一个人玩。结果吴佩孚在前线真的就是意思意思,然后就撤兵了。这一下把段祺瑞气的够呛,直接辞职不干了,这也是他第三次辞职。(第一次是袁世凯当皇帝,第二次是跟黎元洪争权期间)

冯国璋看到段祺瑞辞职,心想你不干那就太好了,我让满清遗老遗少的代表王士珍来当这个总理。这个事件,就是这就是直皖分裂,为后来直皖开战埋在了伏笔。

冯国璋总览大权后,他跟西南军阀谈判,护法战争暂时休战。结果段祺瑞在背后使绊子,召开了一个十三省军代表表决大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国家要统一,就一定要跟西南军死磕到底。谁敢阻拦统一,就是北洋的罪人!用高帽子狂扇冯国璋耳刮子。具体表现为,先拉拢奉系张作霖,借助奉系的力量压迫冯国璋;二是忽悠国会,让国会议员通过合法的手段把冯国璋选下去。(1913-1917,冯国璋的任期到了)

结果冯国璋顶不住压力,认怂了,但是如果继续打,他的利益受损。如果不打,他会死的更惨。于是只能他只能又把段祺瑞又请回来,让段祺瑞负责开战,与护法军大战于湖南。然而冯国璋还是不死心,他在曹锟和吴佩孚南下之前,千叮万嘱,希望曹锟不要中了段祺瑞的计谋,削弱了直系的力量。于是曹锟就吩咐吴佩孚,还像上次一样,意思意思就行了,不要玩命。最后的结果是,西南军阀和北洋和解,孙中山被挤走,护法战争告一段落。

护法战争期间还有个插曲,当时阎锡山狂拍段祺瑞的马屁,段祺瑞号召镇压南方军阀时,阎锡山也派了一个混成旅参战。结果这个旅还没有走到前线,就被吴佩孚借机全部缴械。阎锡山敢怒不敢言,自此不再参加北洋系的任何行动。一门心思的发展山西内政和经济。一直到七年后才再次出山。



护法战争结束后没多久,冯国璋病死。曹锟成为直系新的扛把子,继续跟段祺瑞斗。他的办法就是联合张作霖,直奉联合跟皖系开干,史称直皖战争。段祺瑞看见曹锟和张作霖眉来眼去,也不甘示弱,他组建了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准备跟直奉联军硬钢。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徐树铮奉段祺瑞的命令在西北组建部队,碰巧遇上了外蒙古内讧,徐树铮便直接派兵收复了外蒙。但是很可惜,没过多久直皖战争就爆发,徐树铮将主力从外蒙调回参战,外蒙古借机又独立了。

直皖大战的结果是皖系大败,段祺瑞退出了权力中枢(皖系没有完败),直系控制北京。自此,北洋进入了直系时代。



直系执政时期

直系执政的初期,是直系和奉系一起联合执政的,因为打跑段祺瑞,张作霖也去帮忙了。但是张作霖帮助直系赶走段祺瑞,是不符合奉系利益的行为。因为直系的干爹是英美,奉系的干爹是日本,而皖系的干爹恰恰也是日本。张作霖帮曹锟搞倒段祺瑞,现在是直系独揽北京政府,张作霖捞不到好处,他的干爹,日本人也捞不到好处了。所以日本人就一个劲的忽悠张作霖,让他跟直系开干,最后张作霖也真的开干了,史称第一次直奉战争。

结果没想到,开战之后仅六天,奉军就被打的屁滚尿流,退回了东北。北洋进入了直系军阀独霸北京时期。(1922—1924)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之前,还有两个插曲。第一个是陕西督军陈树藩,他原本是皖系小弟,但因为段祺瑞战败,他又派亲信携重礼奔走张作霖、曹锟门下,改投到了直、奉军阀门下。但是他这个人的名声太差,被陕西的士绅百姓一致声讨。后来曹锟实在是保不住他了,就让吴佩孚派兵把他给剿灭了。重点来了,当时被吴佩孚派去的部队里面,有一支人马的统帅名气非常大,他的名字叫冯玉祥。这也是后来冯玉祥以西北为根据地,霸占西北五省的原因。

第二个是湖北督军王占元,他也是直系,但也是因为名声太差,湖北的士绅百姓一致要求把他轰走。结果就导致了湖南军阀赵锡桓和四川军阀刘湘对湖北的联合进攻,吴佩孚早就对湖北这块宝地垂涎三尺了。就派自己的心腹萧耀南支援王占元。结果萧耀南到达湖北后,故意按兵不动,坐视王占元被湘军和川军收拾之后才出兵打跑了湘军和川军,独霸湖北。这个插曲的重点在于,吴佩孚在长江流域布置了一个根据地,为他后来东山再起留了一条后路。

打跑了张作霖后,直系嚣张到了极点,连美国的报纸都公开报道,说吴佩孚是中国最有权势的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然而此时的直系内部也是暗流涌动。曹锟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当总统了,就耗费巨资贿赂国会议员,让他当上了北洋时期最后一任总统。但是吴佩孚对曹锟当总统这个事有意见,他认为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钱应该花在军队上,而不是花在不该花的地方。因此,曹锟和吴佩孚起了矛盾,双方互不信任。

当时跟吴佩孚有仇的冯玉祥瞅准了机会,对曹锟当总统一事大献殷勤,忙前忙后,博得了曹锟对他的信任。以致于吴佩孚要收拾冯玉祥的时候,曹锟都要出面阻拦,保住了冯玉祥。然而就是曹锟的短视行为,为后来直系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1924年,蛰伏了两年的张作霖率十五万奉军卷土从来,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令吴佩孚率领二十万直军迎战,直奉双方大战于长城沿线,打的不可开交。正当双方都乏力时,冯玉祥临阵倒戈,带兵杀回来了北京,将总统曹琨软禁。在前线指挥的吴佩孚率军回援,在天津被冯玉祥击败。自此吴佩孚在华北的十几万直系精锐部队被消灭,元气大伤,直系也失去了执政地位。

这里再讲一个小插曲,冯玉祥阵前倒戈,杀回北京后,吴佩孚急调南方的直军增援。其中有一股直军在石家庄遭到了阻击。当时阻击这群直军的部队是晋系军队,这是阎锡山自从护法战争之后,第一次派兵出省。他当时选择押宝张作霖和冯玉祥,结果押中了。



奉系执政时期

打跑了吴佩孚之后,冯玉祥抢先一步进入了北京。这厮一进城,就以革命者自居,先拍电报给孙中山,获取国民党的支持。接着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本。等到张作霖带兵进北京时,冯玉祥已经在北京城闹腾了小两月。张作霖对冯玉祥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行为大发雷霆,他也玩了两招报复冯玉祥。一是请段祺瑞出山,担任执政;二是继续南下,收拾直系军阀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后来在段祺瑞的操盘下,奉系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将冯玉祥的势力驱逐出了华北。这等于说冯玉祥忙活了大半天,被张作霖一脚给踢到一边凉快去了。

冯玉祥被张作霖踢出核心圈之后,岂能善罢甘休?于是他心生一计,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参与反奉。当时恰好奉系在南方战事不利,被直系小辈孙传芳追着打,赶跑了张作霖派到南方的三个督军。张作霖为了保险起见,将司令部设在了奉天。这就等于把直隶和平津都交给了郭松龄!结果冯玉祥使劲忽悠郭松龄,让他率部杀回东北,冯玉祥便乘机攻占了无人设防的北京和天津,还在长城布置防线,防止张作霖反扑。至于郭松龄?冯玉祥就让他跟张作霖死磕,愣是没派一兵一卒支援,最后坐视郭松龄惨死。

张作霖被冯玉祥摆了这么一道,损兵折将十几万,还被迫跟日本签了一份巨卖国的条约,他对冯玉祥的恨,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张作霖便开始四处拉拢盟友对付冯玉祥,第一个被拉拢的人是阎锡山。

阎锡山帮助冯、张打了吴佩孚后,一直在暗中观察形势发展。当他发现张作霖退回关外,冯玉祥忽悠郭松龄反奉后,顿时感到不对劲。妈蛋的,张作霖被郭松龄拖在东北,冯玉祥一个人控制了平津、绥远、河南、陕西。看地图就可以发现,冯玉祥把阎锡山给包饺子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于是阎锡山暗中与张作霖展开联络,共同反冯。




第二个被张作霖拉拢的是吴佩孚。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失败后,直接跑到了湖北,结果被湖北督军萧耀南拒之门外,就是死活不让他进武汉。萧耀南的理由也很充分,吴玉帅打了这么大的败仗,肯定是打算要东山再起的。问题是湖北一个省的人力、财力,怎么可能支撑得了吴佩孚那么大的野心呢?所以为了湖北乡亲的着想,萧耀南抵制了吴佩孚。(萧耀南是湖北人)

吴佩孚在外面差不多流浪了一年,萧耀南才准许吴佩孚进入武汉,但这是有条件的。一是吴佩孚不准插手湖北的政务,二是吴佩孚要响应孙传芳的口号,直系一起联合冯玉祥对付张作霖。在获得吴佩孚的承诺后,萧耀南将其迎入武汉,并捧他为十四省剿贼总扛把子(贼指的是张作霖。说是十四省,其实也就一个湖北省而已)。发兵配合孙传芳一起打张作霖。

结果等吴佩孚入主武汉后,当初答应的两条承诺,一条都没做到。不让他插手湖北政务,结果吴佩孚就插手了;让他打张作霖,吴佩孚偏偏要打冯玉祥。硬是把萧耀南给气病了,这病了就得吃药啊,然后萧耀南就因为服用药物剂量过大,暴毙而亡了……


萧耀南一死,吴佩孚就变成了湖北老大。他立刻发兵与张作霖和阎锡山会合,三家一起组成了“讨赤联军”,向冯玉祥开战,结果差点没把冯玉祥揍死。冯眼看顶不住了,就急忙宣布下野,前去苏联找援助。就在北方三大军阀围殴冯玉祥的同一时间,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国民政府宣布北伐!(由于南方军阀和国民党的事情不属于北洋,这里就不细说了)

北伐军北上之后,第一个打的是吴佩孚。为什么打他?一是因为他最弱,二是因为吴佩孚的主力远在华北跟冯玉祥死磕,此时的湖北兵力空虚,让北伐军捡了大便宜。等到吴佩孚回到湖北时,北伐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丁泗桥和贺胜桥两战,吴部人马被打的一脸懵,从未见过如此生猛的革命军队!


眼看就要顶不住了,吴佩孚一连给直系同门兄弟孙传芳发了十几封电报求救,然而孙传芳愣是选择见死不救。他以为北伐军和吴佩孚是虎相争,必有一伤,想等他们打的两败俱伤之后再出兵。哪料到北伐军打完姓吴的,调转枪头就打他。更让孙传芳想哭的是,这个时候吴佩孚打残了,没能力救他。张作霖跟他有仇,不想救他。不到半年,吴佩孚和孙传芳都被打残了。张作霖在北京笑哈哈,直系要完蛋了,奉系一点损失都没有。

这里介绍一下孙传芳,他是直系晚辈,一开始隶属于王占元,后来王占元被吴佩孚设计倒台之后,就投在了吴佩孚门下。又后来在曹锟和吴佩孚的支持下,孙传芳由湖北南下,打跑了福建的皖系军阀,控制了福建,从此便在东南扎根了。再后来吴佩孚兵败,曹锟被冯玉祥软禁,直系有团灭的危险。此时孙传芳高举直系大旗,与张作霖开战,一举击败张作霖,控制了东南五省,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成为了东南王。



就在直系双雄双双嗝屁,奉系窃喜之际,跑去苏联求援助的冯玉祥回来了。他在绥远的五原誓师,公开转投国民党,挥师河南,准备抄吴佩孚的后路。不过这个时候吴佩孚混的很惨很惨,根本就不用冯玉祥来抄他后路。因为吴佩孚兵败湖北之后,他带着一千多卫队逃到了河南,准备投奔河南督军靳云鄂(他也是直系军阀)。结果没想到靳云鄂就是个二逼,他居然派人把吴佩孚的卫队缴械了,并且还把吴佩孚礼送出境,表示河南不欢迎他。结果这个二逼还没高兴两天,冯玉祥的部队就把他给搞倒台了。至于吴佩孚,他逃到了四川,躲进了四川军阀杨森的公馆。

吴佩孚彻底倒了,下一个就是孙传芳。他的部队损失惨重,便率残部退到江北,找张作霖帮忙。张作霖指派张宗昌协助孙传芳反攻,北洋军和北伐军血战龙潭,最后北伐军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一举击垮了孙传芳的十万余部。孙在此战后,也彻底垮台。

山西的阎锡山眼见北洋系要完蛋之际,也在山西宣布转投国民党,挥师河北,要跟张作霖死磕。张作霖原本想拉拢阎锡山,可是阎锡山不给他面子,结果晋系和奉系就爆发了一场晋奉大战。晋绥军几路大军出山西,全部被奉系撵了回去,并且奉军还打到了山西北部,大有一举南下,攻下太原之势。阎锡山差点就被张作霖给揍死了。不过阎锡山命好,就在他要招架不住的时候,北伐军和冯玉祥来了。张作霖以一敌三,招架不住,退回东北老家,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北洋系的历史,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当然了,军阀混战的历史并没有结束。北洋军阀虽然被打倒了,但是国民党的新军阀又展开了混战。这一战,又是三年。

另外,民国历史上还有四个小派系:西北马家军、川系军阀、河南镇嵩军、陕西的陕军。由于这四派不影响民国历史大走势,所以就不提他们了。


Mer86


篇幅所限,不可能太详细,只能捋个大概,用数字“一二三四”来概括一下北洋军阀时期:

“一”,是指北洋军阀都有一个鼻祖,那就是袁世凯,当然如果从袁世凯再往前看,还有李鸿章,但是北洋那些大将,差不多都是袁世凯的徒子徒孙,骨干都是他小站练兵那班子人,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张作霖属于后来投入其门下算个旁支。


“二”,是指北洋时期中国除了军阀割据,在国家政权方面也是南北对立,互不承认,北洋控制北京政府,国民党先后在广东成立了各式政权:护法军政府、非常大元帅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等,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等先后担任首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北洋军阀也不好说是在清末和国民党政权之间,因为很长时间他们两个是南北并存的,不过1928年是个界限,之前国际上还是承认北京政府。

“三”,是指袁世凯1916年死后,北洋分裂为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三大势力。皖系军阀以北洋之虎段祺瑞为首,小扇子军师徐树铮辅佐,手下有段之贵、靳云鹏等四大金刚,握有几省地盘,有西北边防军。直系军阀以北洋之狗冯国璋和“曹三傻子”曹琨为首,手下有“长江三督”: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湖北督军王占元。曹琨手下有秀才大帅吴佩孚,后来又有后起之秀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首,占据关外,手下有亲儿子张学良,拜把兄弟张作相、汤玉麟,以及后来死于奉系内讧的郭松龄、杨宇霆、常荫槐等。


“四”,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四年左右:第一阶段1912-1916,袁世凯掌权时期,中央政府威信尚存。袁世凯1916年病逝结束。第二阶段1916-1920,皖系军阀掌控北京政府时期,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段祺瑞下野。第三阶段1920—1924,直系军阀掌控北京政府时期,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因冯玉祥倒戈失败,曹琨被囚禁。第四个阶段1924-1928,奉系军阀掌控北京政府时期,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北京军阀时期结束。


磨史作镜


一切都要从袁世凯驾崩的那天上午开始说起。

作为北洋系的总扛把子,袁世凯一死,北洋系就群龙无首了。表面上,接管老袁权力的是大总统黎元洪。但因为黎元洪不是北洋系出身,他手里又无兵可用,因此只是个牌位而已。

真正接管袁世凯权力的,其实是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二位,都是北洋三杰之一。是北洋系中辈分最高、资格最老、能力最大、亲信最多的大佬(另外一杰是王士珍,但老王与世无争)。

一个人的权力,表现在何处?表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听你调遣。愿意听你调遣的人越多、职位越高,你的权力就越大。

段祺瑞和冯国璋,手下就有很多愿意听其调遣的人。而且这些人手里有兵、有地盘。

于是,北洋系很快就分裂为两个主要派系:皖系(段祺瑞是皖人)和直系(冯国璋是直隶人)。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干户——既不属于皖系阵营,也不属于直系阵营。

在单干户中,最牛的要数张作霖。张作霖拥有地利,在东三省的黑土地上任意驰骋。等他统一东三省后,他也立起了自己的山头:奉系。

皖系、直系、奉系,构成了北洋历史的三条主线。

不久,冯国璋死了。直系的扛把子由曹锟继任。曹锟大大咧咧,人称曹三傻子,但他手下有一个大牛人——吴佩孚。直系的一切事宜,几乎全凭吴佩孚做主。吴佩孚喜欢打仗,于是北洋历史正式进入了战国时期。

先是直皖战争。张作霖携奉系站在了直系一边。二打一,结果皖系大败。从此,皖系这个山头就算被平掉了,剩下的将领都成了孤魂野鬼,要么另寻山头投靠,要么各自为战,不成气候。

接着,又是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大败。

张作霖占据地利,败了就退守东三省,励精图治。所以,奉系虽败,但山头仍在。

很快,奉系复仇,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的冯大将军临阵倒戈,结果直系大败。

从此,直系这个山头也算被平掉了。剩下的直系将领也成了孤魂野鬼。

至此,奉系成了唯一的山头,张大帅意气风发,跑到北京当了陆海军大元帅,成了事实上的北洋首脑。

然而,在北洋军阀之外,南方革命派一直在积聚力量。黄埔军校的创建,让他们拥有了军事实力。

于是,北伐开始了。吴佩孚被打败,孙传芳被打败,张宗昌被打败。北洋军阀中,只剩下一个张作霖了。老张见势不妙,赶紧往东北跑。

可惜,半路上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了。少帅接班,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至此,北洋军阀时期正式结束。

当然,以上只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大框架,是主线。主线之外,还有一些小支线,比如张勋儿戏一般的短暂的复辟——这些小浪花,不影响大江东去。


趣谈秘史


详细了解北洋军阀历史,最好去买一本民国演义之类的书就可以。可是看完历史知事的这一千字,应该读起来会轻松一些。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大概就是1912年到1928年这16年,这16年,分为四个阶段就行了,巧的是,正好4年一阶段,好像北洋军阀保质期就是4年一样。

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在北京城飘了16年。


1,1912年——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袁世凯一面和南方革命党人议和,一面逼清廷退位。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置。随后,革命党人定都南京削弱袁世凯的计划也因北京兵变而破产。

1913年,同盟会演变而来的国民党,准备在议会政治上削弱袁世凯。结果国民党宪政专家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瞬间从“议会党”转为“革命党”,开始“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就被解散了。

1914年,这一年,袁世凯和孙中山不约而同走向“开明专制”,抛弃民主。袁世凯在国内废除约法,解散议会。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党员对他个人效忠。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在欧洲答了一年,德国的猪队友意大利都叛变了。日本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拿出“二十一条”要求独占中国。袁世凯拖延4个月,最终接受了其中大部分条件。

1916年,无法整合国内势力的袁世凯,想出一个馊主意——推行帝制。结果在这一年元旦登基,仅几个月就引发了护国运动,在人人喊打中尿不出来憋死了。

2,1917年——1920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统治时期。

1917年,老虎不在家,猴子当大王。段祺瑞接管了袁世凯的势力,袁世凯的总统职位却给了黎元洪。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吵架,找张勋评理,张勋赶走这两位,让溥仪当皇帝。12天闹剧,让段祺瑞再造共和(第一次是反对袁世凯当皇帝)。同时段祺瑞膨胀了,要求武力统一全国,南方小军阀直接请孙中山回来主持“护法运动。”

1918年,这一年,段祺瑞成立“安福俱乐部”,安福国会,安福内阁,让段祺瑞一时风头正盛。与此同时,南方的护发军政府内讧严重,岑春煊和陆荣廷赶走了孙中山,继续自己玩自己的。

1919年,皖系军阀徐树铮收复外蒙,给巴黎和会丧权辱国挽回了一点点面子。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皖系军阀的统治出现大问题。这一年,冯国璋去世,对皖系军阀没什么好感的曹锟成为直系军阀首领。

1920年,直皖战争中,直系军阀曹锟联合奉系军阀消灭了皖系军阀主力,段祺瑞被迫辞职。曹锟和张作霖共同扶持了徐世昌和靳云鹏在北京执政。

3,1921年——1924年,直系军阀曹锟统治时期。

1921年,这一年年底,靳云鹏辞职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外蒙彻底独立出去。

1922年,张作霖宣布长城以北的满蒙地区脱离中国,成立在宣统皇帝统治下的独立国家。但是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失去日本人支持,逃回关外。自此,北京政权被曹锟控制。

1923年,曹锟通过贿选成为总统,被人骂作“猪仔总统”。给曹锟取外号的正是孙中山,孙中山在这一年联俄联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在广东的统治开始稳固起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临阵倒戈,联合奉系军阀发动北京事变,溥仪被驱逐。冯玉祥还邀请了段祺瑞孙中山在北京成立联合政府。

1925年——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

1925年,张作霖把冯玉祥赶出了北京,直系将领孙传芳和吴佩孚在华东和华中发展很顺利。

1926年,蒋介石组织起来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统治范围发展到长江流域。冯玉祥响应北伐率领国民军攻取陕西和河南。奉系军阀张作霖上演最后的疯狂,自封为安国军总司令,独占北京政权。

1927年,国民党解决内部宁汉粤分裂问题。阎锡山冯玉祥继续在北伐攻击直系军阀。

1928年,蒋介石开启二次北伐,阎锡山占领河北北京等地,张作霖逃往东北途中被炸死。

张作霖被炸死为标志,北洋军阀的统治就结束了!

青天白日旗飘起来,国民党统治中国。


历史知事


如果是说北洋军阀史的话,详细展开说的话,几千字肯定是挡不住的,往多了写,写上三五十万字应该不成问题,纵横不才写不了几十万字,也来简单聊聊北洋军阀史,长话短说,捞干的来。

什么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都有哪几个阶段?

只要搞懂了什么是北洋军阀,才能去研究北洋军阀,简单来说,是以袁世凯掌握的北洋新军演变而来,当时袁世凯编练北洋六镇,这可以算作是北洋军阀的萌芽阶段。

学习一段历史,其实刚开始就细查其纹理是不对的,而是应该整理清楚脉络,整体上把握好了,剩下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从时间上来说,北洋军阀从1912年辛亥革命后开始,一直到1928年结束,前后16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12-1916年可以算作是袁世凯统治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成皖系、直系、奉系三个派系,1916-1920年可以算作是皖系主政时期,1920-1924年是直系主政,1924-1928年是奉系主政。

这就是北洋皖、直、奉三系。

不同于地方如川军、滇军、桂系、粤系这些军阀,北洋军阀实际是中央军阀,从名义上来,北洋军阀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代表着民国政府,尤其是与南方形成对峙的局面,像当时袁世凯张口闭口咱们“北洋团体”。

袁世凯主政的时候,是北洋军阀的巅峰时期,南方的军阀都很惧怕袁世凯,包括当时北方的阎锡山,给袁世凯提鞋都未必能伸得上手,主要就是因为袁世凯掌握了整个北洋系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南北战争时,南方革命党无力应对,因此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就让袁世凯当大总统。

北洋军阀之间的内部斗争史

在袁世凯时期,是想着怎么控制南方革命党,到了皖系时期还能想着去收复一下,等到直系的时候也就嘴上骂架,过嘴瘾,等到奉系的时候,反倒是被南方北伐,彻底赶下历史舞台。

这里面除了北伐军英勇善战外,北洋军阀的内部斗争也给了北伐军一些机会。

袁世凯死后,先是段祺瑞执掌北洋政权,这个时候很多人并不服气,从资历和能力上来说,和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这些人相比,并不占有绝对权威。在皖系执政时期,与其是是段祺瑞执政,不如说是以皖系为主,直系为辅的局面,当时段祺瑞以总理的身份主导政权,但是处处受到牵制,在1917年针对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段祺瑞主张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而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则坚决反对。

在反对张勋复辟后,直皖联合,因此段祺瑞继续任总理,冯国璋担任代总统,两个人在解决南方分裂问题上,又发生分歧,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冯国璋反对,皖系虽然政治影响力深远,但是军事控制的比较差,为了能够调动直系的将领,暗地里收买曹锟、吴佩孚等将领。

在这期间,直皖矛盾不断,当时冯国璋为直系从日本购买了大量军火,皖系为了拉拢奉系压制直系,皖系的徐树铮和奉系暗中联系,扣押了这批军火,使得直系对皖系不满,后来徐树铮操纵安福国会,更是使得直系不满,尤其是徐树铮当时杀了直系老人陆建章,再加上武力统一的失败,皖系的权威遭到了挑战。

1920年爆发直皖大战,皖系被打包,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时候就剩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冯玉祥和奉系的张作霖,为了争夺中央控制权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奉系被打回了关外,这个时候是直系吴佩孚的巅峰时期,但是到1924年第二次直皖大战的时候,奉系卷土重来,同为直系的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北京发动政变,囚禁大总统曹锟,致使吴佩孚大败。

奉系开始主导北洋政权,但是直系的军事实力依然不可小窥,1926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打倒三大军阀,一个是奉系的张作霖,另外的吴佩孚和孙传芳都是直系出身,冯玉祥改为国民军,也就是后来的西北军,实际上也是北洋直系出身。

1926年到1928年经过两期北伐,最终北伐政权被打败,张作霖在撤出关内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宣布改旗易帜,标志着北洋政权的彻底覆灭。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

我只能说:能回答的都是真爱。

这个问题详细介绍一下,写几本书都不为过。我简单说一下吧。

袁世凯怎么盗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我就不说了,他当政时期,底下有三个学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号称北洋三杰。

然后同在一个时期的,中国北方有东北的张作霖,以及山西的阎锡山。也就是奉系军阀和晋系军阀。南方有云南的蔡锷,以及广西的陆荣廷,也就是滇系军阀和桂系军阀。

在这个时期,袁世凯为“正统”。后来袁世凯要称帝,有军阀不同意,然后袁世凯一命呜呼,这个时期结束了。

中国人啊,从春秋战国之后经历过统一,不管是大混乱的五胡乱华,还是唐亡之后的五代十国,尽管势力盘踞不一,但总得有个“正统”,这样感觉上好像会好些。

袁世凯死后,“中央”不能空着啊,然后这时候黎元洪就当总统了,段祺瑞当了总理。后来段祺瑞成了安徽的皖系代表,冯国璋成了直系代表。

这里注意一下,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袁世凯的学生,两个人虽然派系上所说不同,但也是穿一条裤子的,中间因为某些原因孙中山搅了一下局,他俩就有矛盾了,然后段祺瑞就辞职了,说不当总理了。冯国璋一听,哎,那好,你不干正好,有的是人干,然后总理就让王士珍干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直皖分裂。

这之后,段祺瑞就和冯国璋互坑,还有孙中山,时不时的搅个局的。打过来打过去,不亦乐乎。

后来,冯国璋死了,手下的大将曹锟当了直系的老大。曹锟很看不惯段祺瑞,当了老大之后,直接就和段祺瑞开战了,这就是著名的直皖战争。直皖战争中,曹锟手下大将吴佩孚联合东北的张作霖,把段祺瑞打的屁滚尿流。北京政权就落在了直系和奉系手里。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

“中央政权”不可能两个人和平执政吧,就算双方老大都愿意,一直支持张作霖的日本人,那性格,能愿意?所以,不用想,直系和奉系又开战了,这就是“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本来双方势均力敌,但中间有个冯玉祥,突然支持张作霖了,然后奉系赢了,张作霖进了北京。

正当北方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无暇顾及南方,所以南方的国民党嗨了,这时候蒋介石也已经慢慢的接过了权杖。国民革命军联合冯玉祥、阎锡山等,一路高歌,势头很猛,基本上把直系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势力都给灭了。

再来说回张作霖,张作霖进驻北京没多久,就因前方战事不利,被迫准备返回东北,然后、、、、、、就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了。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任。张学良很崇拜蒋介石,也认可三民主义,所以后来索性就易帜了,甘愿归蒋介石管,这就是著名的“东北易帜”。

至此,军阀混战时代算是划下了一个句号。

哎,不尽兴,不尽兴!讲的太匆匆了,里面故事实在太多。


第一节历史课


在此处,“详细介绍”显然不可能。要详细,怎么也得一百万字以上。比如这种:

这段历史,虽只有16年(1912~1928年),但头绪繁多,事件复杂,无法简述。

如果提纲振领、全面系统介绍,在1500余字,还是能够做到的。

笔者分成六个小节,正式介绍如下——

一、这16年“北洋军阀史”,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段:1912-1916年,袁世凯当国时代。(4年)

第二段:1916-1924年,北洋军阀统治时代。(8年)

第三段:1924-1926年,孙中山实行联俄容共政策时代。(2年)

第四段:1926-1928年,北伐战争,国民党执政并实行白色恐怖。(2年)


二、这“四个阶段”,从主题上,各阶段围绕一个主题:

第一段:袁世凯统治和改帝制失败,革命党人反袁斗争,蔡锷发动护国战争。

第二段:北洋军阀统治和内斗、旧势力复辟,革命党人反军阀反复辟,发动护法战争:

第三段:孙中山实行联俄容共新政策、趁北京政变北上但不幸逝世,国民政府南方成立;

第四段: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打倒军阀掌握全国政权,蒋介石白色恐怖镇压共产党人。

三、这一段历史之中,有四种主要政治力量,它们有各自发展的趋势:

第一种:北洋军阀势力,从鼎盛走向衰落,背后原因是它的反动性,代表小集团利益;

第二种:旧的复辟势力沉渣泛起,但不得人心,背后原因是它的腐朽性,代表封建势力;

第三种:国民革命势力蒸蒸日上发展壮大,背后原因是它反帝反封建,但在孙中山逝世之后,被蒋介石攫取领导地位,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先天不足,如同北洋军阀一样,刚刚进入鼎盛就滑向衰落,因为其代表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力量,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其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所以,埋下隐患,其统治时间只比旧军阀多了5年。

第四种:共产党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因为年轻而遭到白色恐怖,经历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属于潜力最大的政治力量。

四、这一段历史,有两条斗争主线:

第一条:反封建。与旧的腐朽势力作斗争,始终是这个阶段的最大课题。

第二条:反帝。其中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危险的头号外敌。

呈现特点: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贯穿在所有的斗争之中,任何政治势力无法回避。

五、这一段历史,最大赢家和输家:

第一,赢家:国民党。

第二,输家:北洋军阀势力。

六、这一段历史,最著名的重大历史事件:

1912~1916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责任内阁”到“御用内阁”、 赣宁之役、《中华民国约法》的公布与袁世凯集权、“宋教仁案”、“二十一条件”、“洪宪”帝制、护国战争。

1916~1924年:南北新旧约法之争、黎段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各地讨逆、皖系军阀统治的强化、亲日外交政策的确立、忽战忽和的南北战争,南北议和、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直皖矛盾的激化与直皖战争、皖系军阀统治从强化到削弱;直奉军阀的妥协与矛盾、吴佩孚练兵备战与湘鄂战争、吴佩孚力倒梁阁与直奉关系日趋紧张、帝国主义与直奉军阀、直奉战争、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法统重光”的骗局与黎元洪再次出山处境、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直系军阀祸国殃民、中共成立与“二七”大罢工、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直系失败。

1924~1926年: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和卖国外交、“外崇国信”、“金佛郎案”、关税会议、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奉系军阀在北方坐大与势力南下、齐卢之争、张宗昌督鲁、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五省联军”抵制与浙奉战争、“郭冯密约”与郭松龄反奉、日本对郭松龄事件干涉、国奉直军阀混战、大沽口事件与“三一八”惨案、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

1926~1928年: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与吴佩孚孙传芳溃败、国民军联军西北崛起、张作霖“安国军”与联蒋反共杀害李大钊、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日奉关系恶化与张作霖皇姑屯被炸、张学良东北“易帜”。

一句话说完北洋军阀史:北洋军阀的兴起、鼎盛、衰落、衰亡的历史!

这段历史在近现代史中的位置:北洋军阀史,是近代史到现代史的转移节点!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悬疑大师

悬疑大师,历史作家,出版人,曾出版小说、传记、历史读物数十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北洋军阀史是从袁世凯开始的,一直到曹锟结束,开始时间是1912年4月,结束时间是1928年12月(一说是1926年7月北京政府的溃败)。这段时期的大总统共有五个,分别是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再往后就是蒋介石,当然到了蒋介石这里,由于抗日战争的出现,我们对蒋介石时期的历史也就熟知起来,这里就只说说前五位总统的军阀史。

一、袁世凯时期

袁世凯开始的时候是前清大员,官至一品,为直隶总督。然而袁世凯真正拥有实力是从他在天津小站练兵的时候开始的,他利用清政府给他的练兵机会,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比如当年跟他一起赴朝鲜的老部下,拉拢以前的一些故交,像徐世昌、唐绍仪等人;培植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以及曹锟、陆建章、段芝贵、王占元、田文烈等人均在此之列;招纳其他军种人才,比如姜桂题、张勋等人。

袁世凯对这些部下有着恩威并施的管理方法,他能够做到熟知部下,知人善任,基本上各级军官及幕僚,甚至小头目都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于最底层的士兵则用非常严格的法规。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北洋军逐渐的成为他的私人军队。

正是由于这一点,溥仪登基后,摄政王载沣才将袁世凯赶回老家。按理说袁世凯没官职了也就一无所有了,然而他即便是不当官了,那些北洋军依然听他的调遣,所以清政府不得不请他出来镇压革命军。

袁世凯跟革命军约定,只要他把清帝逼迫退位,孙中山就要把临时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他,当然这件事情他成功了,不然也没有后来的什么事了。之后袁世凯又利用国会选举,让自己把“临时”那俩字去掉了。

在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期间,全国其他地方虽然也有一些军阀,但大都不敢妄动,相对来说还算是和平的。但袁世凯称帝之后,全国各地都通电讨伐袁世凯,于是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开始了,各地的将领纷纷通电独立,各地军阀也都宣布独立,袁世凯当上皇帝八十多天就嗝屁了,而随着袁世凯的死亡,他的时代也就此落幕。

二、黎元洪时期

黎元洪发迹很偶然,是一个被历史推着走的人,他本身毫无功勋,却成为民国时期唯一一位荣任三届副总统,两届大总统的人物。当然了,黎元洪不管怎么上台,怎么执政,他都是一个没有兵权的家伙,而扶持他上位的军阀,不过拿他当棋子罢了。

黎元洪在武昌起义的时候,还是清军将领。由于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制造炸弹不幸爆炸,起义机密遭到泄露,起义领导人非死即逃,起义军群龙无首,这时候需要一个比较有名望的人来镇场子,于是就将清军将领黎元洪抓来充数,就这样黎元洪前一日还在镇压革命军,后一日就成了革命军的首领。

选中这么一个货色当湖北省都督,绝对是革命军最大的败笔。1913年5月,袁世凯假共和的面目暴露,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黎元洪早就知道袁世凯的大名,并且深知革命军不是北洋军的对手,于是临阵倒戈,成为了袁世凯的马前卒。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一命呜呼。此时实际上控制北京政权的是段祺瑞,而黎元洪在此前就一直担任民国副总统(袁世凯称帝前),但他手下一直无兵,在那个年代,手底无兵就只能任人宰割,虽然他被段祺瑞推上了总统的宝座,但什么用也没有。

黎元洪虽然想真正的当一回总统,但无论怎么玩弄权术,始终被时任民国总理的段祺瑞打压。在1917年6月,一直被段祺瑞暗示复辟的张勋杀到了北京,此前黎元洪也私下联系过张勋,想让其制约段祺瑞,等张勋到北京的时候,黎元洪还以为他是来帮自己的。

没想到的是,张勋不仅不来帮自己,反而要杀掉自己,扶持清帝重新登基。黎元洪匆忙下只好逃到日本使馆避难,并且致电冯国璋,让其代行大总统的职权。段祺瑞看到黎元洪已经被赶跑,于是出兵将张勋也赶跑了。

三、冯国璋时期

自从黎元洪下台后,冯国璋一直都是担任代理大总统,虽然这前面有“代理”两字,但一点也不影响他为当时民国政权的最高领导人。冯国璋与王士珍、段祺瑞同为“北洋三杰”,最后也就他一个人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虽然是代理的。

冯国璋在前期的时候,帮助袁世凯打下了不少江山,但他是个有原则的人,坚决不同意袁世凯称帝。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冯国璋一直被袁世凯防范。袁世凯称帝后,一直想让冯国璋进京做参谋总长,但一直没有如愿。

不过时间不等人,历史与民众已经容不得袁世凯胡来,袁世凯称帝后不久,各地的军阀都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伐袁世凯。而冯国璋在受命镇压革命军的时候,也消极怠战,后来又联系了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密电各省将军发报令袁世凯取消帝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将军密电”。

然而冯国璋被黎元洪任命为代理大总统后,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如果他去了北京,那就是到了段祺瑞的地盘,等于刀俎上的鱼肉任段祺瑞宰割。不过经过皖系几番邀请,冯国璋又加以布置,最后还是去北京当了代理大总统。

虽然冯国璋手底有兵,但北京终究是段祺瑞的地盘,没过多久冯国璋和段祺瑞就因一些问题而争斗起来,形成了第二次“府院之争”(第一次是段祺瑞跟黎元洪),尤其是在对待南方的政策上,这两位的态度截然相反。

由于云南、广西军阀要么公开反对北洋政府,要么宣布独立,而且孙中山又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冯国璋主张与南方和解,而段祺瑞则主张以武力去征服。

但冯国璋终究是在皖系的地盘上,由于政见不合,皖系将领多次制造软禁大总统的氛围出来,后来冯国璋一次南逃失败后,就真的被皖系半软禁了。本来段祺瑞即将要成功了,但原本倾向于皖系的曹锟突然倾向直系,由主战变为主和。

最终冯国璋与段祺瑞共同通电下野,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下野了,但实际上冯国璋还是败了。段祺瑞下野后虽不做总理了,只留任参战督办,但仍然自己幕后操纵和控制。而冯国璋下野(1918年8月13日)之后就回到河间老家,弃政从商,1919年12月28日因病去世。

四、徐世昌时期

徐世昌是北洋军中的元老人物了,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世昌就是袁世凯的幕僚,据说戊戌政变的时候,还是他同袁世凯一起出的向荣禄告密的主意。徐世昌在前清已经官居一品,担任军机大臣。

武昌起义爆发后,还是徐世昌向载沣保举的袁世凯,虽然他不保举,袁世凯也会再次出山,但他保举了,这效果就不同了。清帝退位后,徐世昌并没有立即跟着袁世凯做官,而是到青岛隐居,顺便观望局势。

徐世昌在隐居期间,担心隐得太久就被政治抛弃了,于是他暗中与袁世凯联系,怂恿袁世凯解散国会,制约国民党。等到徐世昌的目的达到之后,便于1914年5月1日就任民国国务卿一职,充任袁世凯的智囊。

冯国璋下野后,社会各界认为军阀当大总统,太容易引起腥风血雨,还是选一个文人当比较好。于是大家都决定选举徐世昌,在正式选举时,到会议员有436人,徐世昌竟然以425票当选。当然一个没有兵权的总统,注定是平衡各方势力的傀儡罢了。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从冯国璋手中接任民国大总统一职,那天也是冯国璋宣布下野的日子。徐世昌在任期间,国内的环境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平和的,但他同黎元洪、冯国璋一样,一直受皖系制约。

在徐世昌任总统期间,一直没有选举副总统,一方面他不愿意有实力的军阀担任,因为他担心自己被取代。另一方面他借口南北调停,副总统的位置留给南方的岑春煊等人比较好(当时孙中山已经被排挤走,岑春煊任护国军政府主席总裁),这样他还能联合护国军对付皖系军。因为他也是主和的,同皖系的主战相反。

徐世昌在任期间,我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但北洋政府选择了镇压。在外交方面,徐世昌收回了日本继承德国的青岛及其胶济铁路,但由于这是英美两国帮忙的,也被迫承认了“中国门户开放”、“各国在华利益均等”的原则。

直皖战争后,皖系失败,由于吴佩孚一直都对徐世昌担任总统表示反对,于是重申召开国民大会另选总统。然而这个计划被直奉战争搁置了,当时徐世昌还想要以奉系制直系,但说来说去,不管谁输谁赢,他这个位置都坐不稳。奉系败退后,徐世昌被迫下野(1922年6月2日)。

五、曹锟时期

徐世昌下野后,曹锟并没有立即当上总统,而是把早已经下野的黎元洪拉出来复位(1922年6月11日),这样做一来可以使南方护国政府名不正言不顺,而来可以使总统和国会都成为直系的傀儡,这样一来,就可以像之前的皖系那样,控制总统了。

扶持黎元洪复位是吴佩孚提出的,理由是让黎元洪补足五年总统任期,等到黎元洪期满下台后,曹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担任大总统了(国会都是直系的人)。但曹锟已经等不及了,以各种手段逼迫黎元洪交出总统印信。

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被直系将领王承斌软禁在车站,被迫交出总统印信。之后他将这件事情通电全国,并且否认总统职权已被解除的说法,但他到底没有兵权,说话不够硬气,怎么折腾也不管什么用。与此同时,曹锟已经组织选举了,并且在选举中“大获全胜”。

虽然黎元洪说话没什么分量了,但他被逼迫下台的消息,大可以被奉系、皖系以及护国军政府做文章,比如当时梁启超就曾通电指责曹锟,其他各地军阀也纷纷指责曹锟不讲道义。就这样在直系与各路军阀的周旋下,直到1923年10月10日曹锟才到北京正式就职。

由于曹锟这总统来的不干净,他饱受社会各界的质疑,最令他焦头烂额的是,这总统当的一点都不称心。别说统一全国了,他连统一直系都没有做到。在直系中,吴佩孚居功自傲,一直想将曹锟取而代之。在直系之外,还有护国军政府在时刻准备着北伐。

1924年9月初江浙战争爆发,5日孙中山下令护国军讨伐曹锟、吴佩孚(此时孙中山又已经掌握护国军政府)。15日奉系又对直系发起挑战书,第二次直奉战争拉开序幕。在10月22日晚,早已对曹锟和吴佩孚不满的冯玉祥悄悄回到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曹锟被迫交出总统印信,之后被冯玉祥囚禁。

尽管曹锟被囚禁,但明面上还是总统,直到11月2日才向国会提交辞职咨文。然而非常讽刺的是,前来逼他辞职的人,就是去年逼迫黎元洪交出印信,捧他上台的王承斌。1926年春天,冯玉祥被张作霖打出北京,曹锟又恢复了自由。

张作霖委托张学良来告知曹锟,说一定拥他复位,这让曹锟满心欢喜,没过几天他就通电各省说冯玉祥已经撤出北京,意思是希望各地拥护他复位,结果没有得到任何一方的回应,前几天说拥护他的奉系也不说话了。

之后曹锟又去找吴佩孚,结果连吴佩孚都不支持他复位,自此他才死心,于是在1926年5月1日,通电发表补行辞职宣言,声称“因病辞职”。而总统的职权则一直由段祺瑞执行(从1924年曹锟被囚禁后不久开始)。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布《北伐宣言》,蒋介石总司令下达“北伐动员令”,一周后北伐军出征,一路上势如破竹,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40万众节节败退。直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从此北洋军阀统治的日子正式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