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碧崇輝


范仲淹的,年轻能背诵,四十年后的现在也能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心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做人心胸要开阔,有志向,有家国情怀,少计较得失,要高风亮节,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别高庆和眷恋,不因个人的宠辱得失而悲哀消极无作为。

范仲淹我是很欣赏而敬仰的。他公元989年生于今徐州,两岁父逝,其母为把他养大而改嫁朱姓,他也改朱说。范从少就勤奋好学,颇有抱负,后别母离朱家去求学,忍受了别人难忍的穷苦,以读书为最高乐趣,经多年寒窗苦读,终在二十七岁一举及第,走上仕途,改回原姓,取名仲淹,接母来赡养,后官承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人物,他的传也名作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华学子,特别是:不从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总之,他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我十分佩服而崇敬他





树德汉硕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写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这个时候北宋立国已经80多年,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依靠手下的拥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此定下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对大臣好,官员有功劳,就赏赐官员的儿子或者是侄子为官,叫恩荫。这些人不一定要到任干活,他们更多的时候是领份工资、吃个空饷。

北宋的政治是老好人政治,但后来合法吃空饷的人越来越多;北宋对辽朝和西夏的国防压力大,常规部队上百万,军费钱粮开支很大;加上宫廷的开支也是一大笔支出。这就是北宋的三大问题:冗员、冗兵、冗费。



宋仁宗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上疏宋仁宗要求推行改革,并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覃恩信、重命令等,范仲淹的改革对吃空饷进行限制。宋仁宗同意进行改革,并任命范仲淹为参政知事(副宰相)主持改革。 因为遭遇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在庆历五年正月(1045年)废止了新政,范仲淹本人被贬到河南邓州任知州,这篇文章就是范仲淹在庆历六年(1046年)在邓州写的。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两人是同年进士,滕子京长期在地方上任职,颇有政绩,后调到朝廷任职,不久因为党争又被贬到岳阳。《岳阳楼记》提到:人们如果是在阴风怒号的日子登上岳阳楼,“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就是说会有远离故乡、害怕人家说三道四、满目凄凉,悲观失望的感觉。



而人们如果是在阳光明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日子登上岳阳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楼还是那座楼,为什么外界景色不同的时候,人们登上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范仲淹问:古代的仁人志士也是这样吗?古代的仁人志士会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如果处在朝廷的庙堂上当大官,总会想着为老百姓办事;如果远离政治中心,又老是担心皇帝被奸臣蒙蔽。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心里总是放不下。那我们到底该忧什么?该乐什么?答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面这段话是范仲淹借古人的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政治家,要担忧的事情是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要比别人先有觉醒。 “后天下之乐而乐”主要说的是政治家的情怀,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感到快乐的事情,否则,都不能算是政治家的真快乐。

除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应该关心的,其他的事情不值得大喜大悲。


坐看东南了


原文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如下:

岳阳楼记

宋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了解本句的意思,需要了解作者的时代生活背景和写出诗文的背景。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段来自百度〕

好了,谈下当时北宋的环境,赵祯宋仁宗亲政期间[明道三年]1033年,和西夏干了一仗,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间,辽国也趁火打劫,准备撸北宋一把。这时候,宋仁宗感觉情况不对,就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搞了一把[庆历新政],主要是整顿吏治,说白了就是要搞下当官的,搞整风运动。但是,触动了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的利益,动了别人的饼,改革失败了。皇帝没有办法了,哥儿几个,实在对不住了,把你们的官位降一下,到稍微偏一点的地方去当个小官,就这样老范就答应了,好朋友滕子京也遭了。

通篇的点睛之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这体现了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似乎是一种劝勉,劝勉好朋友滕子京不要因为贬谪而失去政治抱负。用现在的话来说,滕子京啊,my good friend,我们得先吃苦,后享乐,这才是做官做到境界的一种体现。现在吃点苦,是为以后右迁至高层做准备啊,所以不要气馁。其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高兴或悲伤。这体现的是作者的广大胸襟。滕子京你不能像迁客骚人一样啊,“以物喜,以己悲”。滕子京啊,我们得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相互契合的。时代变了,在这物欲横行的年代里,真正能做到的凤毛麟角。比如,在A股亏得倾家荡产,你要是不哭出来,感觉像没事人一样,“哥,你看,我有啥事呢,这是爱国呢”。可能你就和老范讲的一样了。





多米诺炖排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是“心随境转”的孤韵境界;还有“境随心转”的格物胸怀。

“人”矗立在天地间,枭雄道义只争朝夕,厚德载物,德环配位。



畅游虚空


岳阳楼上开轩面洞庭湖,体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五柳风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吾理解,大约是这个意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自已应该高兴,:而自己的忧愁悲伤,则算不了什么!


营口三先生


不要一味为了追求物质而害人害己


让千亿个梦想绽放光芒


用现代人的解释就是不要满足于物质给予的快乐,更不要让自己的人生被自已悲观的情绪所影响。


许大米95


不以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看开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鉅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会因为自己得到了(很多)财物而高兴,不会因为自己受到(不好)的待遇而悲愤。

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