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仍有百万军队,为何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便可逼宫?

isly_092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所谓百万军队只是纸面数字。

辛亥革命时期,清军大概有这么一些部队。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满清灭亡,仍然保留着编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战。

自从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军的1个小孩子挥刀砍死,八旗最后一个能打仗的权贵将领也死了。

随后的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力,八旗的编制更像今天的一种扶贫机构,只是给与八旗子弟一笔国家薪金而已。

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所谓的八旗兵基本一哄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辈子没和人打过仗,唯一的经验就是养养小鸟。见到八国联军攻城,老舍他爸奋力用火铳开了一枪。结果从没打过敌人的火铳自行爆炸,将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驻扎京城和全国的主要城市,总数大概有20多万。其中京城约有10万,地方有10多万。不过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们家属也不和汉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谓满城。

辛亥革命时,八旗兵却反抗比较激烈,打过不少战斗。

为啥?当时谣传汉人革命要把旗人斩尽杀绝,八旗兵只能拼了,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屠杀,于是迅速投降,毕竟他们也没有作战的能力。

第二,绿营兵。

绿营兵曾经有六七十万规模,是满清的国防军。

但绿营兵腐败也很迅速,主要是他们的薪资微薄,仅仅够户口,是社会底层的工作。

因生活穷困,兵无斗志,绿营兵早在嘉庆年代就没有什么战斗力,鸦片战争时期更是听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绿营兵没有战斗力,满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装湘军、淮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绿营兵经过反复裁撤已经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战,形同地方保安部队或者警察。

第三,36镇新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湘军在太平天国灭亡以后被卸磨杀驴,基本瓦解。

淮军遭受甲午战争的重创,也所剩无几。

满清在甲午后编练的5支武卫军,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嫡系。

因袁世凯狡诈,抗拒朝廷命令,在山东按兵不动,得以保存了这支部队。

以武卫右军为基础,袁世凯在庚子事变后,编组了北洋6镇,也就是6个师的部队。

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将成立不到三年的练兵处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并,合称为陆军部。之后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布了以北洋新军为榜样, 编练陆军三十六镇( 师)的计划。

其中6个镇由中央政府提供资金,其余30个镇由各省负责。

但当时满清已经穷途末路,财政陷入绝境,连庞大的庚子赔款都支付不起。

于是,到了辛亥革命爆发,36镇最终只训练了14镇、18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遍练成的新军人数总计131800。

表面上有14个镇,其实缺员严重,很多镇的实际兵力和武器还不到1个旅。

只有袁世凯的6镇兵力最强,高达74500,占一半还多。其中除了1个镇为八旗子弟以外,其余5个镇的军官都是袁世凯嫡系,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逼宫的袁世凯其实掌握了满清主要的军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镇。

更倒霉的是,剩下的6万多新军,大部分被革命党渗透。当时满清国内缺少军事人才,饥不择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学回国的学生,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党。

同时,新军士兵的素质也较高,是全国精选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凯拉走了满清一半部队,对满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经参加辛亥革命,调转枪口打满清。

那么,满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萨沙


辛亥革命时,小皇帝溥仪名义上还有百万大军,最为信赖的是1万人的禁卫军、1.2万人的北洋陆军第一镇(都主要是满人组成),20万的八旗军,80多万的绿营、勇营改编的巡防营,18万的新军。但能机动作战、有战斗力的并不多,只有北洋军具有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所以清朝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

1,满清末年的满人精锐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

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大部分是从八旗里面抽调精锐兵丁,按照新编陆军模式训练的军队。但这两支军队主要保卫皇宫和北京,并不是为机动作战安排的,无法调往武昌。

1908年慈禧死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开始从旗人中组建禁卫军,命令载涛、毓朗、陆军尚书铁良担任训练禁卫军大臣。禁卫军主要从北京的旗人中选拔,设置两协(1协相当于1旅),第一人协统分别是:第一协协统良弼,第二协协统王廷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清廷被迫召开资政园第二次年会实行立宪,于11月3日通过《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根据19信条皇族将解除兵权,北洋军的徐世昌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12月15日,在汉口立功的北洋将领冯国璋被任命为禁卫军总统官。

因为清朝末年对宪政三心二意,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进退失据,从皇族内阁改为立宪,但已失去人民的信任,禁卫军的指挥权落入了北洋军的手里。

1912年1月12日,良弼、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准备以禁卫军和北洋军第一镇为核心,向袁世凯夺权,镇压革命党。

1912年1月26日,清朝强硬派良弼被同盟会彭家珍炸成重伤,不治而亡,宗社党作鸟兽散。

北洋第一镇,1905年组建,下辖第1协和第2协,主要由北京旗人组成,人数1.2万,第一镇的战斗力不低于其他北洋五镇。

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严格按照现代军纪训练,在战术训练上遵守《训练操法详细图说》和《新定步兵操法》,学习西方军事演习进行会操。

2,满清末年的八旗军

满清末年的八旗军还没有裁撤,除了一部分北京精锐被抽调到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外,北京还有驻防八旗约8万人,驻守各地的八旗约10万人。

北京八旗在八国联军时期已经被打残,再加上精锐被抽调,剩下的八旗子弟们完全没有战斗力,只能当铁杆庄稼混吃等死。所以北京的8万八旗军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反而占用了大量军费。

满清还有10万八旗军驻守全国各地的要点,但兵力非常分散,一般是一个重要城市几千人。旗军家属有专门的满城,不与汉人杂居。

举几个例子(不完全):

西安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汉军八旗3000,共计7000;

江宁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广州驻防:汉军八旗3000;

荆州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成都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2000;

福州驻防:汉军八旗1000。

因为中国太大,各地八旗军变成了胡椒面,只能对付小股土匪,稍大规模的就对付不了。对付不了太平天国,甚至对付不了义和团。

黄兴在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只有几百人就敢搞事。其实无他,因为广州的八旗兵也就3千人,空饷还有一堆。

实际上在辛亥革命中,对抗革命军最强烈的还是八旗军!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从11月19日开始就与荆州驻防八旗军开始了激烈交战,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10日。

荆州八旗军左副都统恒龄自尽,清八旗将军连魁投降。

12月16日,革命军占领荆州,荆州八旗军和家属一共25000人,绝大多数战死或自杀,只幸存4000人。

西安八旗军和家属一共有2万人,八旗将军文瑞、副都统承燕自杀,副都统克蒙额阵亡。

南京八旗军1个营和江防军3个营,携带马克沁重机枪数十挺和火炮20门,死守南京天保城。

福州八旗,给13岁以上男子一人发一只枪,给女子一人一把刀。革命军占领制高点炮击福州满城,到11月9日,革命军冲进满城。次日,八旗兵组织500名八旗大刀队冲击革命军炮兵阵地。最终被革命军击败, 总督松寿自杀,朴寿被擒杀。

3,晚清末年的绿营等改编的巡防营

绿营主要是清朝初年收编的明朝军队组成,类似明朝的卫所,世袭当兵。

曾国藩曾评价绿营,“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就是诸葛亮再世也无法领着绿营打胜仗。

1849年绿营兵全军六十一万人,对抗太平天国时一败涂地,不得不起用地方团练的湘军、淮军。

1887年,绿营军经过不断裁撤,还有近四十七万人。

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新建的湘军、淮军、甘军等勇营也被打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绿营全部裁撤,和大部分勇营一起改编为巡警部队的巡防营,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共约80万人。巡防营装备差、待遇差,从而成为对付装备好、待遇好的新军的一股巨大力量。

因为巡防营里有大量的地方团练出身的勇营,还有地方招募的士兵,成为地方总督和巡抚手里的半私人地方武装。

巡防营的招募、饷银、训练,甚至大部分的指挥权都在地方总督或巡抚手里,最终退化为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4,晚清新编陆军

甲午海战,晚清的海军几乎被全歼。

晚清主要发展新编陆军作为国防军。

1907年,清朝颁发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方案》,计划编练新军36镇。因为经费和军事人才不足,只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后期陆军大多兵额不足。

北洋新军六镇,建军时间长,所有6镇都是54门火炮满编设置。

新军主要是模仿德国普鲁士军队。一镇有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各1个营,步兵2个协4标12营。全镇官长书748人,兵丁10436人,夫役1328人,合计12512人。

北洋军为了减少开支,削减了野战医院、大量的工程营和后勤保障人员。同样是学德国军队的日本师团作战兵力就到达1.8万人。

1911年,满清成立了二十六镇,其中有多个镇是刚从混成协改名来,兵员人数其实是混成协编制。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军中被革命党渗透最为严重,如武昌等南方新军。

5,民国初年追封的几位开国大将军(共11人)

1)吴禄贞,原来是武昌新军,通过同盟会贿赂获得驻保定的新军第六镇统制职务,成为武昌新军埋伏在北京附近的一枚超级炸弹。后被袁世凯刺杀,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

2)邹容,17岁写《革命军》,成为全国知识分子争相阅读的禁书,20岁死于狱中,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一书当敌百万大军!

3)彭家珍,因舍身炸死良弼,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

4)焦达峰,会党出身,参加哥老会的分支洪福会。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曾参加庚子年的自立军,后自创山头。辛亥革命时期除了新军外,革命军势力最大的就是鱼龙混杂的会党。焦达峰在辛亥革命时被害,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晚清时期,满军和汉军是分开的!满军吃香喝辣领军饷!装备也是新的好的!汉军吃糠咽菜穿破衣,军饷大部分被苛扣了!武器装备更是破烂货!若有战事汉军用血肉之躯为满军冲锋陷阵当炮灰,而收缴战利品则没有汉军什么事!汉人在满洲贵族面前只是一条狗而己,在那个时期满人和汉人己经彻底决裂了!而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接受欧式训练和使用火器大炮!袁世凯招新兵只挑汉人贫困子弟!而后的朝鲜战事让袁世凯扩大了军事实力也让军队获得了宝贵的战争经验,培养出了一批出色的指挥员,也就是北洋政府的班底子!袁世凯逼迫溥仪下台时,清政府名为有百万军队,可除去离心的汉军,剩下的满军都是些大烟鬼怕死货,常年只享乐不训练的败家玩意儿!和拥有超前训练的袁世凯火器新军有着天壤之别!根本无法对抗!



路上LS588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朝的统治者开始实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编练新军。在试半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初步取得了成效。从1904开始,清政府要求在全国编练36镇(师)新军,到1911年时实际编成14镇又14协新军,其中以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六镇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与此同时,为了保卫皇宫,清朝编练了一镇禁卫军。禁卫军的兵丁虽然是八旗子弟,但是军官全部是北洋军事学堂毕业的学生,这些人全部只听从袁世凯的命令。


袁世凯逼宫的资本就是北洋六镇,这六镇的官兵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已经成为了袁世凯自己的私人武装。袁世凯正是靠这北洋六镇(北洋六镇没有20万)的实力即能逼迫溥仪退位,也能威胁南方的革命党。保卫皇宫的禁卫军在北洋新军的冯国璋许诺之后,就放弃了抵抗。


历史军魂


这个题目本身有些胡编乱造,1.辛亥革命时,清王朝没有100万兵马。2.袁世凯没有20万人枪。

在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八旗和绿营军不堪一击。清朝开始裁撤军队,编练新军,4路新军除了袁世凯的部队都在八国联军打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全国按照袁世凯的部队标准组建新军,全国设置36镇(师),差不多一个省一镇新军。

但到1911年武昌起义为止, 新军实际上只编成了十四镇(师)十八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总人数131800。而袁世凯北洋就占了满编六镇,合计74500人枪。

溥仪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卫军镇2万人枪,这个镇基本都是满人组成,忠心耿耿,但禁卫军镇的首领却是汉人冯国璋。

辛亥起义,基本就是各省新军起义,等于袁世凯这6镇7万人和全国的其它6万新军打。其它地方部队都是土鸡瓦狗墙头草。

袁世凯不愿意打,冯国璋和稀泥,袁世凯以北洋六镇作为资本谈判,改朝换代,袁世凯落了个大总统。可以说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换代国家成本最低,伤亡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国历受损最少,袁世凯功不可没。



睁眼看西安


溥仪时期的清军还是八旗军、绿营兵这些传统军队加36镇新军组成。名义上虽然号称百万,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因为财力不足空有百万人的编制,实际少的可怜。八旗军、绿营兵这些老掉牙到连地方治安都无法维持的军队暂且不去说他,就说说36镇新军。

新军是甲午战争之后仿照西方军制以淮军为骨干组建起来的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但是因为朝廷财政不足导致发展极为缓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朝廷批了36个镇的编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组建。中央负责组建6个,剩下的30个由地方上的30个省均分。地方上组建的30个镇完全由各省自筹资金,中央让渡一部分人事权。而中央组建的6个镇则是朝廷出钱出力。

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组建的6个镇基本完毕,由北洋大臣袁世凯统领,也叫北洋6镇,总兵力大概有6万—8万人左右。但是6镇之中只有第1镇是皇族统帅,其他的5镇都是袁世凯的部下领导,实际上也就是由袁世凯领导。这六镇军队算得上是清王朝唯一有点价值的军事力量。地方上的30个镇除了湖北在洋务派硕果仅存的元勋张之洞的努力下组建了1镇加1协(相当于团,1个镇下辖3个协)外,剩下各省的空有1个镇编制,实际上总兵力也就1个协。

所以,溥仪时期的百万清军一说实际上水分大到无法计算,20万新军的水分也不小。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就只有北洋6镇加湖北的1个镇,而真正掌握在满洲皇族手里的就1个镇。剩下的北洋五镇被袁世凯掌握,湖北1镇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军,率先打响了埋葬清王朝的第一枪,紧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权。满洲贵族手里掌握的那一个镇也因为袁世凯出山换掉了摄政王载沣而被袁控制。于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溥仪皇帝和隆裕皇太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


大将军威武K


溥仪退位时清王朝仍然还有百万大军说的是其原来数目庞大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等旧军队以及部分忠于他的新军,但是这些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就失去了战斗力根本就无力对抗南方革命的新军和袁世凯北洋军,再加上众叛亲离的清王朝早就失去了对于地方和军队的节制溥仪如果不退位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们知道清王朝一开始的军队就是八旗军大概有十几万人构成了满清统治者争霸天下一统中国的基础,后来清军入关后又大量收编了原明朝的军队组建了数十万的绿营兵帮助他们最终夺取了天下,清朝建立后八旗兵经过扩编大概有20万人而绿营兵经过扩编则高达60万人共同成为清朝统治的基石。


但是八旗兵却率先堕落了入关后逐渐丧失了战斗力以至于康熙皇帝不得不只要依靠绿营兵平定吴三桂等人发起的三藩之乱,而清朝统治者为了恢复八旗兵战斗力又采取木兰围场狩猎等军事训练活动让这些人恢复了部分战斗力,只是到了乾隆末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因为缺乏训练和战斗最终又一起堕落了。

于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经常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成为了中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在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也被太平军和捻军打的丢盔弃甲颜面扫地,所以清政府不得不靠曾国藩到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地主团练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也使得汉族武装力量崛起满清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大大降低了。


后来湘军被裁撤而李鸿章等淮军也逐渐堕落了在甲午战争中变得不堪一击,于是清政府又开始编练北洋军等各种新式军队,但是由于清政府对地方越来越缺乏控制这些武装大多沦为了地方大员的私人武装,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竟然发起了东南互保作壁上观。

至于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军就更是成为了只终于他的军阀武装了,此外各地的新军有许多都是革命份子和同情支持革命的人,这些新军基本上来说都缺乏对清政府的忠诚不受其节制,原来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中的八旗兵忠诚度倒不是问题,可以八旗兵早就变成了只会吃喝玩乐毫无战斗力的八旗子弟,而绿营兵不说同样没有战斗力就算有主要是汉人构成的他们又会对清政府多忠诚呢?


所以最终清政府所谓百万大军根本就是唬人的已经沦为了必须靠袁世凯等实力派军阀保护的政权,当溥仪之父载沣将袁世凯罢免后清政府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而袁世凯重新出山后逼迫清帝退位他们也只能照办了,如何不趁退位条件优越时退位那么等待满清皇室的就只有血腥的屠杀结尾了。


执斧传播开天名


清朝最开始所依仗的就是八旗军,这支部队乃是由八旗子弟一起掌管着兵权,也正是他们一起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明朝江山,最后入主中原,成为了一代王朝大清帝国。

入主中原后八旗子弟不但好吃懒做,贪图享乐,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夸张,满清一直号称是马背上打仗的民族,居然都不会骑马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每天只贪图玩鹰斗犬。

晚清政府为了让国家有一支能够拥有战斗力的部队,于是开始实行天津小站练兵,派遣袁世凯前去去练兵。

就这样,练出了一支20万拥有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战斗力颇为强悍的北洋军队,可是万万没想到在经过袁世凯的各种经营之后,在军队里四处安插亲信,这支北洋军队到后来不听清朝政府的话,反而只听袁世凯的调遣,这是清政府万万没想到的。这支军队也变相的成为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被袁世凯收入囊中,听从调遣。

当时南方革命军爆发起义,如此气势汹汹,如同虎狼之师,袁世凯一看自然不会拿着自己的部队去跟他死磕到底,所以清朝的官员们也是各种贪图着自己的利益,与南方革命军进行谈判,这样一来年幼的溥仪皇帝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自然就很轻易的宣告退出帝位了


小姐姐开黑吗


而绿营兵是参照明朝的卫所制度由汉人组成的军队,本身战斗力也尚可,但同样由于鸦片在军中的泛滥,导致了军心涣散,实战能力孱弱的现状。太平天国期间,朝廷本来对绿营兵期望非常大,可绿营兵却屡战屡败,丢失了江南大片土地,皇帝不得不下诏让各地组织团练以抗太平天国。由此可见,绿营兵也已经是难堪大任。

八旗兵的编制大概是20多万,绿营兵的人数为60多万,将近70万,再加上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军队大概有120万左右。然而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字,以绿营兵为例,虽然号称六七十万,但由于明清两代吃空饷,贪污受贿,士卒逃亡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不光战斗力孱弱,而且账面人数远大于实际人数。

辛亥革命时,清朝18个省中有15个先后宣布独立,这也说明当地的武装力量从此刻起已经不再受清廷的制约,而且从原先的湘军、淮军到后来的北洋新军,虽然由清朝朝廷发放军饷,但归根到底从性质上带有很强的地方个人武装的元素,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能够轻而易举的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原因。

不仅如此,此时很多地方军的军官其实也希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自己顺便也能在革命中捞一笔油水。所以,辛亥革命的时候溥仪和他的清廷实际上已经是众叛亲离,虽然名为拥有百万大军,实则孤家寡人一个。就算有八旗军和绿营兵那也只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无法和北洋新军或者革命军抗衡。


九爷通史


百万军队能有多少愿意效忠清廷?效忠的部队中又有多少是能打,敢打?就算能打,敢打,又有多少人是近代化部队,而不是农民军呢?

要知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东南互保,不肯勤王,蜀区坐稳山区,不愿动弹,新疆西藏地区跟清廷离心离德,不反叛就不错,别提会派兵支援。清廷当时为何降的那么快?就是因为慈禧发现这仗根本没法打,诺大的中华大地,四万万人口竟然没有任何愿意为清廷而战的士兵。八国联军,是外国人入侵尚且如此。袁世凯逼宫状况更是糟糕。

袁世凯逼宫时中国现状是什么样的呢?南方已经被革命军占领,华中地区都是袁世凯的同党,清廷就算有兵也是在东北和蒙古地区了,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清廷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让位了。

说实话,袁世凯给的条件还是很丰厚的。对于清廷来说,如果袁世凯和袁世凯的继任者能够继续执行条约的话,对清廷来说,还是很幸福的结局。可惜…之后的革命军比较光棍,撕毁了这个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