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战胜抑郁症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大将冯玉祥突然倒戈,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首脑、北洋政府大总统曹锟,致使直系大败。战后,冯玉祥与奉系张作霖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他们推举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执政,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冯玉祥和张作霖手里。

奉系大将郭松龄

冯玉祥不满足于与张作霖分享权力,于是便寻找机会分化奉系,郭松龄进入他的视野。当时东北军高级将领分分属几个不同派系,其中有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以杨宇霆为首的日本陆军士官派,还有保定军校派等。郭松龄的陆大派人数较少,而士官派人数很多,并且控制着东北军各要害部门,其骨干有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郭松龄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对杨和张作霖心怀不满。

西北军阀冯玉祥

在这种背景下,冯玉祥便引诱郭松龄反奉。当时驻军天津的奉系李景林与郭松龄关系很好,郭和他相约一起起事。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致电张作霖,要他不要再继续内战,要求张作霖罢战息兵,将权力交给张学良。

但就在此间,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想抢夺直隶(今河北、天津一带,当时归李景林管辖)地盘,引起李景林不满,这时张作霖又拉拢李景林,李于是态度转变,回到了张作霖一边。

这时,冯玉祥又釜底抽薪,不再支持郭松龄。当郭松龄和张作霖撕破脸皮兵戎相见时,郭松龄要求将其部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冯玉祥手下有三个军),但遭到冯玉祥拒绝,冯对郭松龄说:“请自己另起名义吧!”于是郭松龄将部队改名为东北国民军。

郭松龄兵败被杀

总的说来,郭松龄起兵反奉也好,冯玉祥唆使郭松龄起事也罢,打的是为国为民旗号,其实都是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


民国年间那些事




这个问题问的是"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咱们先简单认识一下郭松龄,再来分析他为什么反奉?

一、谁是郭松龄?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辽宁省人氏,据考证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郭松龄打仗不循常理鬼点子多,人又长得高大挺拨像白俄罗斯人,因此人送雅号“郭鬼子″。郭松龄少有大志,早年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于1913年入『中国陆军大学』读书。之后因受革命新思潮影响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后来的『护法运动』,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图谋发展。


张作霖慧眼识珠,任命其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也因此结识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少帅对这个才华横溢的老师敬仰之至,两人成了形影不离,亦师亦友的好朋友。随着少帅的步步升迁,郭也水涨船高,逐步帮助张学良奠定了以『讲武堂』学员为骨干的奉军新派别——"少壮派″。少帅麾下之『三军团』乃奉系精锐中的精锐,是『少壮派』在奉系的立足之本。

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协助(实际指挥者)张学良多次以劣胜强,扭转战局,崭露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也奠定了其在奉军少壮派心目中的教父地位。可以这么说:郭松龄成就了早期的张学良,张学良的祟拜和信任也成就了心高气傲的郭茂宸。在当时奉军中他是最耀眼的军事明星,即便放眼当时整个中国他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二、他为什么反奉?

① 理念差别太大。

大帅张作霖是马匪起家,为人圆滑老辣,江湖习气颇重,手下重要人物亦多为之前的道上兄弟。

当时日本早已虎视耽眈,觊觎图谋已久,北边的苏俄亦欲控制我东北,关内直系军队也想着打败奉系实现"国家一统″。夹在虎狼之间,图谋存亡之秋,长袖善舞的张作霖也的确够不易的。张大帅虽然不乏开明大气的一面,但必竟是个旧式军阀,搞的是家族政治,在施政、治军理念上与受现代军事思想教育成长起来的郭松龄差别鸿大,何况郭之前追随过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理念早已深入其心,做个救国救民的大丈夫一直是其人生信念!


② 得不到信任和重用。

郭松龄的军功和才华在奉军中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张作霖虽然早知其为干才,对其忠心却甚为怀疑,以虚职待之,实际权力不让其傍边,一直让其作为少帅的高参或副手出现。象郭松龄这样有能力、有大志、野心的人,是一方雄主的气象,长期隐忍怎么能行?『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功勋卓著的郭松龄未得应有的重用,原本议定的督军职位亦被死对头杨宇霆占去,自己又被老帅放了个虚职。

多年积怨累淤,加上对当政者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的不满,郭松龄终于忍不下去了。(这样的人物若成一方雄主,着实也是极难把控,看来老帅在识人用人上也不能说不高明)


③ 才华出众,情商一般,政治上不够成熟,被各方势力排挤。

奉军内部派系林立,基本盘是跟张作霖起家那帮老哥们,统称"老派",占据着半数以上的军政大权;以总参谋长杨宇霆为首的一帮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归来的将领,称为"士官派",深得老帅信任,用来牵制那帮位高权重的大佬;再有就是张学良、郭松龄的"少壮派",是奉系中的新生力量,老帅也乐见其发展壮大,必竟是亲儿子,又是未来接班人,自然是暗中照顾有加,要粮有粮,需钱给钱,武器装备也是奉军中最好的。

郭松龄这人本事大,心气也傲,不善逢迎拍马,能入其眼者无几人,不过他为人仗义,爱兵如子,体恤老弱,深受治下官兵爱戴。"老派"大佬视其若蒺,常找茬刁难,"士官"派亦不待见,时常挤兑,好在少帅离不了他,下级官兵拥戴他,也没人能把他怎么着。


④ 总结。

心中早有积怨,又有雄才大略,还想成为救国救民的大英雄,手握虎贲,加上冯先生的"合作",奋起挥锥,剑指奉天,亦在情理之中。(冯先生可谓"重器″,多次改变中国历史走向,这里不便多提)

师友情谊再重,又岂重过父子亲情?才华再高,又岂能逃过命运捉弄?可叹将军开局虽好,奈何遭人背信暗算,兵败被擒,夫妻双双成人刀下殂肉,抛尸街头,暴晒三日方得入土!(老帅够狠)


三、篇尾感言。

时光斗转,苍桑巨变,再大的事件放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一瞬间的回眸。历史就是历史,再多的假设也无法改变其本原;失败就是失败,再多的如果也是痴心枉言。往事已矣,将星陨落,让我们记住一个名字——郭松龄。

他是一个武者、一个将才、一个爱国者,一个有理想、有尊严、有担当、有血性的中国人,虽不够完美,已足可垂范后世,败之虽憾,虽败犹荣!


翼飞随笔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我看很多朋友都总结的很到位了,我就来谈谈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失败吧。


郭松龄反奉前,日本很不满张作霖的。


虽然张作霖是靠日本扶持才能“统一”东三省的,但是随着张作霖实力越来越大,张作霖野心也越来越大,张作霖开始不满足于做“东北王”,他还想“一扫六合,匡扶天下”。这就和日本的战略目标有了分别。


日本最开始之所以要扶持张作霖,是因为1921年日本在华盛顿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规定了列强不得用武力改变民国版图,所以日本不得不从直接侵吞改为扶持代理人。但是《九国公约》同时也规定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原则,也就是说各国要把自己在华势力范围拿出来分享,日本当然是不愿意的,所以日本希望的东三省局面是:东三省和民国长期形成军事态势的分裂,这样方便日本独占东北,同时,东北又要保持长时间稳定,不然东北对外扩张会被列强视作日本支持,容易照成日本外交上的被动。


因此,日本政府在1921年5月17日制定了《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文件强调:“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最近,张对我文武官员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质援助,对此人今后之活动,帝国之态度需要最为慎重考虑。大体而言,

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及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但其为了在中央政界实现野心而要求帝国帮助时,以不采取进一步帮助的态度为适宜之对策。”


当然,张作霖也不是傻子,他和日本也是互相利用,所以当张作霖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他慢慢感觉到日本对他束缚,大过了支持,所以从1924年开始,张作霖在东北开始抵制“中日合办事业”,1924年开始,东北就没有新的中日合办企业,并且开始自主修造铁路,控制对日本人卖地等措施。


小矶国昭


张作霖的这些态度,日本当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1925年郭松龄到日本暗示自己对张作霖不满时,从日军总参谋部第一课长小矶国昭(抗战时日本首相,甲级战犯)到陆相宇垣一成都对郭松龄暗示日本会“恪守中立”。


而郭松龄反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派殷汝耕(日后大汉奸)去与关东军沟通,殷汝耕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个人相信郭军长取得东北,迟早可能实现日本的希望。”也因此,在郭松龄反奉初期,日本政府和军部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对张作霖政权的崩溃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


然而,郭松龄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和冯玉祥联合,因为这直接改变了日本对郭松龄反奉事件的态度。


要说清楚这件事,就要从当时国际形势说起。


当时真正有能力,也愿意花金钱干涉民国内政的主要是日本和苏联,它们的目的都很类似,确保民国不会站在日本(苏联)一边,日本还多了一个东北经济利益。


因此,日本对苏联在华势力扩张是很警惕的。


苏联当时在华北其实是没有根基和人脉的,苏联急需寻找这么一个进步势力,让这个进步势力牵制日本,以确保自己东部领土的安全。


一来二去,苏联找上了基督将军冯玉祥,而冯玉祥当时正苦恼奉军势大,也想找一个外援,两边一拍即合。


而在郭松龄反奉过程中,冯玉祥和苏联做了什么呢?


冯玉祥在攻打天津,而且对于郭松龄来说,更为致命的是苏联为支持冯玉祥,不但苏联在华军事人员全部参加了这场战斗,而且苏联方面还专门派了航空志愿兵参战。


当时主张全力支持冯玉祥的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


不但如此,苏联还多次催促冯玉祥应该全力支援郭松龄,国民军应该向关外进军。


这样一来,在日本看来,郭松龄反奉事件的性质就变了,不再是单纯的奉军内部狗咬狗了,而是具有国际政治色彩,是苏联专门设下削弱日本,打击日本的局了。


尤其是盛行阴谋论的日本关东军,更是笃定“事情一定是这样子的”。而且从满铁等日本在华情报机构发来的情报显示郭松龄周围都是国民党(当时大革命还没失败,外国通常认为国民党是“赤色势力”)更笃坚定了日本军方关于“郭松龄反奉是苏联阴谋”的看法。


再加上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支持,不断答应之前不愿意答应的苛刻条件,最终日本,尤其是日本军部还是决定支持张作霖,而日本一旦决定支持张作霖,郭松龄的失败就是必然了。


虽然在最后关头,郭松龄派齐世英去日本,声称自己也愿意答应张作霖答应给日本的一切条件,但是终究还是晚了。


最后多说一句,郭松龄反奉,两边加起来军队数量超过十万了,但是这场“惊天动地”的反奉战役,两边总伤亡人数才1000多人。


兰台


郭松龄,字茂宸,原籍山西汾阳,1883年出生于沈阳(旧称奉天)东郊渔樵寨村。据说他少年时念过私塾,后因家贫辍学,种过地,扛过活。日俄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军旅,成了奉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1906年,他考入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远走四川,当过川军营长,在川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

之后,郭松龄辗转回到东北,在张作霖创办的东三省讲武堂任军事教官。郭松龄军事才能出众,不幸的是,张作霖对他并不信任,似乎也不太愿意重用他。在讲武堂的开学典礼上,张作霖用半开玩笑半讽刺的口吻对郭说:“郭教官,你不是到南方参加革命去了吗?为什么又回来了?还是回来的好,在外头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张学良回忆道,郭松龄听了他父亲这句话,深感屈辱,但只能默默忍耐,不发一言,其内心却暗自发誓要“潜蓄势力,谋取兵权,以图东三省之基本改造”。

张学良入讲武堂炮科学习,结识了教官郭松龄,这对他以后的从政生涯以及东北军的正规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交往的加深,两人相互欣赏,成了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奉系军阀阵营中分为新旧两派。旧派是和张作霖一起拉杆子、打天下的老臣子 ,比如张景惠、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麟、孙烈臣等人;新派则是后来招收进来的正规军校毕业生,比如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韩麟春、姜登选、臧式毅、何柱国、王树常、于珍等等,以杨宇霆为首;还有就是“陆大派”,指北京陆军大学以及保定军校出身的少壮派将领,主要成员有郭松龄、魏益三、刘伟、范浦江、齐云、刘振东等,首领是郭松龄。张学良也属于这一派。

在当年,奉军除了张作霖和他那帮绿林老弟兄率领一部分军队外,其精锐主力分别被郭、杨二人掌握。张学良虽然被划为郭松龄的“陆大派”,但身份特殊的他只能居中调和、斡旋。杨宇霆和郭松龄一样优秀,都是才干出众之人,两人可谓旗鼓相当,单论骄横跋扈的性格,两人也很相似,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雄不能并立。

张学良在其回忆录中说,这一时期,郭松龄对自己是相当服从的,自己对郭也是非常钦佩且完全信任的。

奉军将士把和张作霖亲近的旧派、留日士官派称作“老帅派”;因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讲武堂派”追随并倚重张学良,所以都称其为“少帅派”。

后张学良接替张作相担任卫队旅长,他看不惯旧军阀部队里的种种恶习,想改造军队,但经验不足,便开始依靠郭松龄。他认为,郭军事知识丰富,为人正直,善于带兵,能征善战,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他大力向父亲举荐,请求将郭调到自己身边,辅佐自己管理、训练军队。张作霖并不喜欢郭松龄,但他也非常希望儿子能尽快接过兵权,便答应了学良的请求,任郭松龄为卫队旅参谋长兼2团团长。

郭松龄果然了得,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的整顿军纪,裁汰冗员,严格训练军队,不到一年,卫队旅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比武训练成绩,在奉军各旅中全部第一。张学良锐意改革,力排众议,坚决支持郭松龄,面对部分旧军官对郭的攻讦,他明确表示“郭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

之后,张、郭密切配合,在直皖战争、剿匪、两次直奉战争中屡立战功。郭松龄智勇双全,善于统兵,非常能干,但他的缺点也同样突出,比如胸襟狭窄,不能容人,且脾气暴躁,求胜、求好心切,这都是他后来反叛的原因之一。郭松龄长得有点像德国人,所以人送绰号“郭鬼子”,据说他得这么个外号,还与其性格特点有关,比如刚愎自用,急躁桀骜,不够圆融,不通世故......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胜,势力范围大增 。张作霖论功行赏,杨宇霆被升为江苏督军,李景林、张宗昌也升了官,并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唯独立下大功的郭松龄没有任何赏赐。功高不赏,郭松龄气愤已极。他对张学良口出怨言道:“算我倒霉,谁叫你是他儿子,可我是你部下,在你底下,你把我压死了”。此时此刻,郭松龄已经起了反心。

据张学良回忆,就在郭松龄倒戈前几天,他在天津召开秘密会议,在会上向林景林、郭松龄转达老帅进攻冯玉祥国民军的密令。郭松龄明确反对动武,主张和平。会上反对老帅的气氛已很浓烈。郭对杨宇霆无功而被攫升为江苏督军深表不满,对他被别人用武力驱逐出江苏省感到不齿,于是在会上静坐不语。

张氏父子对郭松龄欲起兵反奉一事已隐隐有所察觉。天津会议结束后,郭松龄因病住院,张学良去探视,劝他到沈阳找老帅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以免误会愈来愈深。

郭松龄气愤地对张说:“东北的事情都是被杨宇霆那帮人搞坏的。这次江苏惨败,东北军损失了3个师,声誉扫地。他惨败后还日日围着老将(张作霖),再叫我们去卖命,给他们抢地盘。我们拼死拼活打下地盘,还得被那帮留学生抢去,这个炮头我是不愿意再当了”。

郭接着说:“老帅脑筋陈旧,又在一大群屑小的包围下,恐怕已不可挽救,建议‘父让子继’,由你张学良担任镇威军总司令,改造东北政局,我愿率部竭诚予以拥护”。
张学良为传达老帅的进攻命令而来,突然听到郭松龄说出这些带有激烈情绪和明显忤逆的话来,不禁有些惊骇,但他没有表露出来。对郭断然拒绝执行进攻命令的态度,他也无可奈何,只好怏怏告退。

1925年11月24日,张学良赴沈阳大帅府汇报情况后返回天津。他的专列驶到离山海关还有一站路的地方时,突然停住了,有人向他报告山海关铁路遭到破坏,不能再向前走了,张学良闻报大惊失色。

张已经预感到有大事发生。从山海关来人说郭松龄倒戈了,张恍然大悟,他命火车倒退至连山,又转往葫芦岛,并连夜乘军舰开往秦皇岛。

25日,天刚蒙蒙亮,张学良站在镇海号军舰甲板上,拿望远镜观察,只见岸边马路上运兵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显得拥挤不堪,原来郭松龄正在调兵遣将呢。

这时,郭松龄发表的反奉通电,也通过军舰上的通讯设备传来。郭松龄率部造反,反戈一击,主要的理由与目的是:请老帅张作龄下野,请少帅张学良主持军政。郭认为这是目前救东北、救奉系的唯一一条出路。他认为杨宇霆在江苏丧师失地,回奉天后不仅未受惩罚,照样做总参议,这完全是赏罚不公,是非不明。为了桑梓,为了东北军团体,不得不实行兵谏,我率领大家出山海关,逼老帅下野,请少帅出山,大家团结一心,帮助少帅建设关外,休养生息。最后,郭还特别历数了杨宇霆助纣为虐的几大罪状。

随后,郭松龄率领部队乘十余列运兵火车,浩浩荡荡地冲向山海关,26日,郭军攻占秦皇岛,27日,夺取山海关,28日,一举攻克绥中。奉军猝不及防,抵御不住,纷纷向锦州方向退却......彼时震惊全国的郭松龄举兵反奉 、同室操戈的战事正式打响了。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郭松龄认为张作霖在第二次奉直战争后分赃不均。

郭松龄认为其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了巨大的战功,这是于公,而个人和张学良的关系,这是于私,于公于私,都应该安排他一个督军的职位。

事后,郭松龄在反奉之前,也跟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其实,从大局上来说,杨宇霆才是张作霖的心腹与智囊人物,而且,无论在奉军中的地位,功劳,资历和才能,杨宇霆都比郭松龄要高的多,因此,郭松龄安排杨宇霆其实没有什么不妥,而郭松龄在二次直奉战争中是五个军中一个军的副军长,军长是张学良,而且,郭松龄之前都是破格提拔,所以,即使这次没有安排郭松龄,很多方面也能说得过去,而且,张作霖也没有亏待郭松龄,将奉军中的精锐给他管理,这也是他反奉的本钱。

其次是,奉系内部中陆大派与士官派矛盾激化

奉系军中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张作霖拜把子的老派,又有张学良这样的新派,即有杨宇霆这样的士官派(留洋的),又有郭松龄这样的陆大派(本土培养的人才)。其中,造成郭松龄反奉的一个原因,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被士官派打击,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在二次直奉战争后,郭松龄认为陆大派遭到了排挤。


再次,就是郭松龄的思想问题

郭松龄早年加入过同盟会,媳妇也有一定的赤色背景,因此,郭松龄是有一定进步思想的,从民族大义上来说,郭松龄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而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帮助,给了日本人很多承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郭松龄是爱国的,在郭松龄在讲武堂任教期间,就传授一些革命思想,所以,郭松龄反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和关内军阀缓和矛盾,然后共同抵御日本的渗透与侵略。这一点,从张学良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旗易帜就可以看出,张学良受郭的思想影响最深。


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郭松龄的个人野心

在张作霖死之前,下一代继承人未必就是父死子继,就是袁世凯,段祺瑞,等等军阀,没有一个是父死子继的,很可能是能者居之,杨宇霆就建议过张作霖不要把权力给张学良,因为张学良根本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和纨绔子弟,个人作风太差,但是张作霖还是很看重张学良,因为张作霖像张学良那么大的时候,也没好哪去。

但是,这是郭松龄所不愿意看到的,郭松龄这时候就像太子党,即使张学良不想当权,可是郭松龄能干吗?所以,郭松龄打着张学良的名义,清君侧,其实就是要完成自己当东北王的目的。我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史论纵横


郭松龄与张学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按道理有朝一日少帅接班,他必然高官厚禄的。所以他的反奉是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冯玉祥则是他着急反奉以及兵败的始作俑者。



一,郭松龄,字茂宸,是辽宁沈阳人,一说是郭子仪的后人。先后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大学等,是同盟会早期会员,1917年投奔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失败后转道回奉天谋生,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

不过因为跟随孙中山的历史,张作霖一直不信任他,甚至在东北讲武堂开学典礼上公开用这段历史挪谕他,这是郭松龄最终反奉的病根。

张学良与郭松龄一见如故,郭松龄也有意通过少帅实现政治抱负,所以二人自此焦不离孟。随着张学良在父亲的提拔下一路高升,从团长旅长到军团长,军中细务完全交与郭松龄打理,并给予完全信任,口头禅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二,由于郭松龄接触过孙中山的先进思想,对张作霖军阀混战和穷兵黩武的作派深恶痛绝,另外,张作霖能在关外做大,与日本势力的支持密不可分,作为交换,出卖民族利益的事情是有的,这些都引起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一直希望通过更换东三省当家人来改变这种局面,他心目中的人选即是张学良。

要么熬到张作霖老死,要么就得武装夺权,况且人家那毕竟是父子关系,郭松龄对张学良的态度吃不太准,一直以话说半句的方法试图影响张学良,同时隐忍积攒实力和等待机会。



三,郭松龄的军事能力超群,在吉林剿匪和训练部队等方面表现突出,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军大败,唯有张学良麾下的第三和第八两个旅死战不退,最后全师而归,当然实际指挥员就是郭松龄,由此,张学良更加信任郭松龄,张作霖的态度也有所松动。

败回关外的张作霖卧薪尝胆,痛下决心整顿绿林习气较重的奉军,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以张学良为参谋长,郭松龄自然负实际责任,在此期间郭一边裁汰不良,一边提拔亲信,开始掌握一定的军事实权,为后面的起兵反奉创造了条件。



四,奉军内部分为三大派系,一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们,号成老派;二是总参议杨宇霆为首的一批留日将领,号成洋派;三是张学良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培养起来的少壮派军官,号成新派。老派和洋派在争权夺利过程中利用张学良羽翼未丰,一直打压新派,他们不敢直接把少帅怎么样,那郭松龄就成了首要攻讦目标。

郭松龄用今天的话说情商不高,不大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于另外二派关系紧张,尤其与掌握奉军中枢的杨宇霆更是水火不容。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的三军团在郭松龄指挥下势如破竹大败吴佩孚,奉系夺取北京政权,张作霖论功行赏时故意挤压了郭松龄,没有给他任何一省的地盘,连杨宇霆都外放了江苏督军。

张作霖恐怕想的是把郭松龄留给儿子去提拔使用,只任命郭松龄为津渝司令部参谋长,协助司令官张学良指挥奉军精锐第三军团,哪知郭松龄已经不满到极点。



五,愤怒之下的郭松龄与刚刚背弃直系的冯玉祥接触和阴结,恰好冯玉祥正被张作霖排挤出北京 ,两人一拍即合。经过秘密商谈,郭松龄与冯玉祥和奉军李景林部达成一致,共同出兵反回奉天,赶张作霖下台。郭松龄幻想与冯玉祥反直一样,用武力改变东北政局,不想最后被冯玉祥出卖。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发出讨伐张作霖和杨宇霆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和拥护张学良接掌东三省,第三军团七万精锐一路杀出山海关占领锦州,前锋直抵巨流河边(今辽河),张作霖已经急的准备收拾细软逃离奉天了。

关键时刻,张学良站在了父亲一边,率军在巨流河阻挡三军团,同时用飞机撒传单说明郭松龄假冒张学良名义的真相。



六,冯玉祥非但没有依约出兵,反而在郭松龄出关后袭击夺取李景林的直隶老窝,李军愤怒地切断郭松龄部补给,掉头与冯玉祥开战,造成郭松龄部孤军作战。在张学良的宣传战下,第三军团大部官兵开始犹豫,同时日本关东军在要挟张作霖答应条件后也出兵助战,张作霖从吉林和黑龙江调来的援兵也到达战场,郭松龄兵败,逃亡途中被抓被杀。

顺便说一句,郭松龄夫妇被枪毙之日,冯玉祥部队夺得天津,这是个什么样的猪队友?

张学良本来想请求父亲留郭松龄一命,可张作霖在杨宇霆的怂恿下立即下达了处决令。张学良伤心不已,四年后枪杀杨宇霆。

世上之事,确有因果循环。


度度狼gg


客观来说,郭松龄反奉,确实是有为国为民的目标,这一点,在他当年的旧部的回忆,以及张学良晚年的回忆中都可以看得出来,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理想与当时部下的价值观差距太大,才无从获得真正的支持。

至于说死了那么多东北人和内耗,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战况。

在巨流河畔,张学良亲自出马正面抵御郭松龄部后,黑、吉两省援军云集,2万多郭军面对5万奉军迅速瓦解,所谓的激战仅仅造成了1000多人的伤亡,郭松龄等人弃军逃亡。

事实上,哪怕在之前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虎将”郭松龄在战争中,坐拥7万奉军精锐,却害怕部队倒戈,只敢把军饷、经费和夫人、幕僚放在铁路上的一趟列车上,临战时,往往只用炮兵猛轰驱赶敌军而不敢出动步兵进攻。

当然,之前奉命抵抗郭军的奉军15师(张作相部)连这种炮火都经受不住,往往打过几轮不太激烈的炮火之后就放弃阵地溃散。

而郭军步兵的斗志低下也令人咋舌,根据参战者回忆,郭军的各旅旅长,绝大部分没有战斗欲望,下级军官在张学良的喊话下,整营、整连地倒戈。

在黑龙江骑兵突袭郭军后勤基地得手后,郭军已基本处于瓦解状态,郭军在战时的主要伤亡,主要是由于缺乏棉衣而冻伤导致的……

这种情况,今天的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怎么会伤亡这么少?

事实上,当时军阀混战的烈度非常之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山海关九门口大战,双方数十万大军猬集,总共阵亡2000人左右,已经被当时的外国观战武官称为中国内战前所未有的惨烈战斗了。

这场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并不是死伤了多少东北军精锐,而是事后的内部清洗。

由于郭松龄的基干指挥官是陆大系的中高级军官,这些人在战后都受到了清洗,尤其是中级军官日后饱受排挤,不再成为主力部队的战斗力骨干,而代之以忠诚度上更加过硬的“讲武堂系”、“军士教导队系”的军官。

而“讲武堂系”的军官实际上坐了直升飞机,最典型的例子王以哲,1920年的秋季毕业于河北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任直军的排长。1922年9月,被张学良任命为军士教导队第一期中尉连副。1923年12月,王以哲被提为上尉连长。1925年教导队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营少校营长。当年,郭松龄反奉,王以哲由第三营少校营长直升为第三团上校团长,抵抗郭松龄军进军。1927年6月,军团卫队扩编为卫队旅,王以哲升任少将旅长。1928年春,卫队旅在满城、望都扩编为师,番号为陆军第十九师,王以哲为中将师长。

1922年—1928年间短短6年,由中尉到中将。

少壮派军官的火箭升迁,必然伴随着东北军嫡系实际战斗力的下降,当然,同时上升的是对张学良个人的忠诚度。

以上是对一部分问题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郭松龄能不能解决中国的军阀割据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郭松龄的一贯政见主张是巩固国防、建设东北,并没有武力统一中国这个选项。

而他的这种观念和奉系内部的一些稳健派是一致的,比如王永江。

1926年,也就是郭松龄反奉战争之后,奉系的钱袋子大管家王永江在对张作霖屡劝不改的情况下,也撂了挑子,回到了金州老家隐居,被张作霖称为:

郭松龄以枪杆子伐我,王永江以笔杆子伐我。

而日后奉系在北伐军面前的不堪一击,其实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无论是郭松龄,还是王永江,甚至后来主持河南主战场指挥的张学良,都深知奉系的外强中干,就连炸死张作霖的日本关东军军官河本大作都很清楚这一点:

蒋介石的早经军官学校培养的新式精锐军队和奉天旧军阀军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军纪等等也完全不同……蒋介石等的北伐一开始,奉军一定马上又要使用逃回关外这一招了。

奉系的完蛋,是早已注定的,并不能归结于郭松龄的反奉,恰恰相反,连张学良都知道,郭松龄的反奉可能正是奉系得以继续生存的一种解决方案。


刘三解


郭松龄反奉的两大元凶实际是两大人物,第一个人物是孙中山,第二个人物是张作霖。可以说,这两个人物对郭松龄的影响,就是郭松龄最后造反的根源。

先来说孙中山。郭松龄早年追随过孙中山,接触过“世界大局、社会潮流”之类的新知识,他仰慕孙中山,甚至在骨子里他向往共和。所以,即使郭松龄后期一直在旧军阀中,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新式人物。换句话说,郭松龄这厮,是开过天眼的。也正因此,最终,郭松龄造反时,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是造反,而是基于民族大义之举!这个我们今天暂且不讨论。

可以说,孙中山的思想就相当于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种在郭松龄的心里,郭松龄的反奉,有一半力量来自这颗种子。

如果说这颗种子是白色的,那么接下来这颗种子就无疑是黑色了。没错,这颗种子,正是张作霖。

郭松龄跟了张作霖以后,一直不被看中,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与他早年跟随孙中山有关。因为张作霖不看重郭松龄,所以郭松龄的的军旅并不顺利。这种抑郁不得志的状态有了戏剧性逆转是在他收了一个特殊学生以后开始的。

人有的时候就是如此,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在东北讲武堂任职时,郭松龄一不小心收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少帅张学良。正是在遇见他以后,郭松龄才开始借船出海,扶摇直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郭松龄的军事才干就是他的准备。张学良在发现他的军事才干以后,如获至宝,尤其两人还如此地“臭味相投”,这叫什么,缘分啊,估计张学良和郭松龄如果有男女之分,两人绝对是一对璧人。不过,同性也没关系,也有很多种可能嘛。于是,两人亦师亦友亦哥们地混着,后来,两人都觉得这不够,于是干脆结拜了兄弟。

张学良在讲武堂毕业后,随即被张作霖委派为卫队旅旅长。其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郭松龄调为卫队旅参谋长并兼任第二团团长。随着张学良在父亲的提拔下一路高升,从团长旅长到军团长,军中细务完全交与郭松龄打理,并给予完全信任,口头禅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郭松龄坐了火箭筒一直直升以后, 其势头可谓如日中天啊。他与张学良的关系,自然也就越发好了。但两人关系好了以后,郭松龄对张作霖的态度并未发生转变。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大意是第一印象很难被改变,郭松龄这种天生有情结的人就更加如此了。

郭松龄始终觉得,自己能逆袭,张作霖的五虎上将之一,全靠张学良的赏识,与张作霖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但按理说,张作霖再怎样也是张学良的老子,而且张作霖与张学良属于一个派系,他没有什么理由去背叛张作霖。

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往往需要从性格入手。郭松龄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理想主义,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心理学层面上讲的追求完美,表现就是强迫症。

郭松龄这个理想主义者,用他的理想忽悠别人跟着他干大事,他就要做好被理想欺骗的准备。他的理想主义,就是让奉系军阀变成孙中山宣扬的那种“共和”。正因为此,所以,当郭松龄看到奉系内部的各种独裁、争权夺势、贪污、龌龊时,他萌生了改变这一切的想法。他的改变方式是:把张作霖干掉,让他儿子张学良坐第一把交椅。

这个逻辑其实本身就有问题,要知道当时奉系的腐败等问题,已根本不是换个帅能解决的了。所以,郭松龄即使反成功了,也注定是痛苦的。换句话说,他根本不了解那个时代,更不晓得在乱世最大的游戏规则就是毫无规则。

动心起念,萌生了想法之后,接下来就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行动了。这是古往今来所有造反者都知道的,很快,1925年,郭松龄携夫人去日本深造,在一个意外的时间点上,他得知张作霖要大举南下。机会来了!

此时郭松龄的地位,几乎相当于太子太傅了,将来若是张学良继位,他就是首席智囊团。此时南下意味着他又要跟着幼主去打仗了,他不怕打仗,但是他的理想告诉他:不能再打劳财伤民的仗了。于是,这一刻,他萌生了背叛的意图。

回到国内之后,他开始秘密联络各方军阀,意欲组成联军攻打张作霖。要知道,他现在还是吃着张作霖家大米呢!古人云,食人粟而尽其谋,郭松龄这吃里扒外的家伙,有点儿不厚道啊。

一番联络之后,郭松龄拉拢了冯玉祥和李景林,这两人口头承诺要帮着郭松龄去攻打张作霖。他许诺功成之后,将西北划分给冯玉祥、热河直隶划分给李景林,当然了,东北是他的。就这样,满是情怀的郭松龄公然反奉,带着七万大军和他的理想,踏上了征服星辰大海的征程。

眼瞅着亦师亦友的郭松龄背叛,张学良不着急那是假的,最让他郁闷的是,他连郭松龄为什么背叛都不清楚!于是,张学良顶着压力给郭松龄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你赶紧熄火吧,有啥事是不能商量的呢?只要你收手,我用我的小命保证你的人身安全。话说道这个份儿上,张学良已是仁至义尽了。

郭松龄斩了信使,至此,双方撕破脸皮,毫无恩义可言。

1925年11月28日,郭松龄打着东北国民军的名号,率大军亲征张作霖。两天后,张作霖也出兵迎战,派张学良阻击郭松龄。东北战火,就这么燃烧起来。

令郭松龄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前面打的正欢,后院突然起火:李景林和冯玉祥先后背弃盟约,并扭打一团。一时之间,郭松龄竟然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原本拉拢郭松龄的日本人,反而被张作霖待为座上宾,双方签下大量不平等条约之后,日本派兵出面调停,被郭松龄拒绝。被打脸的日本人,也加入了混战,很快郭松龄就兵败被捕,12月25日圣诞节,郭松龄被枪杀。

他以为有了盟约,李景林和冯玉祥就会死心塌地的帮自己打张作霖,可是他给了冯李什么好处?他自己又是什么好处?蛋糕分配的如此不均,凭什么让人家给他卖命?靠利益收买的人,终究会被利益出卖,果不其然,仗还没打几天,李景林就被张作霖收买了。

至于他失败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他手下的士兵和日本人的参战了。你想啊,郭松龄本是张作霖旧部,手下士兵自然也是张作霖的军队,这就很容易让张作霖抓住把柄了!毕竟,这些人的家属都在张作霖那里,只要钱到位,策反他们分分钟的事情。

日本人的参战,自不必多说了,在海陆空全方位打击下,简直是单方面的屠杀。

郭松龄爱国吗?他能解决彼时中国的现状吗?恐怕是不能的,当年有个卖手机的也想一统手机天下,可惜一次次被友商按在地上摩擦。谈什么爱国啊,说什么理想啊,情怀都拿出来卖了,只求友商不要打脸就行。

我常常在想,倘若郭松龄没有死在1925,他今后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面对军阀混战,他只不过是一条会叫的狗,一没本钱二没本事,靠着主人施舍的钱粮度日。如果在当时的军阀里找,他和冯玉祥倒是有几分相似。冯玉祥嘛,他最初的理想还在吗?


记者李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郭松龄反张作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军阀内部派系倾轧的结果。

军阀的特点,在于张作霖麾下有很多内部派系。

一来,这是军阀团体的必然,他们本来就是各种小团体组成的联盟;二来,这是张作霖的目的,部下分为几个团体互相斗争,就无法联合反对他。

张作霖的老兄弟形成老派,把持了当时军政主要力量。

新派也有一定实权,但主要的权力把持在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手中(主要是日本士官学校出身)。杨宇霆是张作霖的爱将,也是智囊,是可以压倒老派的权臣。

郭松龄一派叫做保定派,主要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

本来保定派没什么实力,但因张学良对郭松龄比较赏识,才有所复苏。

保定派的成员多为东北军中师长、旅长之流。虽不算很高的军衔,仍然有一定的军权。

其实,因杨宇霆的士官派比较嚣张,以张作霖为靠山,连张学良也不被放在眼里。

张学良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选择了不受宠的在野派郭松龄作为大将。

但是,郭松龄也不是善类,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们争权夺利。

因为杨宇霆有张作霖的支持,所以郭松龄斗不过他。

本来在张学良的游说下,张作霖同意让郭松龄去当安徽督军,但在杨宇霆破坏下任命失败。

郭松龄极为恼怒,曾经对张学良这么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但张学良没有能力左右张作霖,更不能换掉杨宇霆。

这边,杨宇霆发现郭松龄处处和他作对,就尽全力排挤他,试图夺取他的军权,甚至派人暗杀他。

到了这种地步,郭松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隐退,离开东北军,几十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第二干脆兴兵造反,自立为王。

郭松龄选择了第二,和冯玉祥勾结,准备搞垮张作霖和他的主子张学良。

冯玉祥许诺,一旦推翻了张作霖,东北三省地盘交给郭松龄。

于是,郭松龄突然倒戈,率领部下7万大军奇袭张作霖。

郭松龄本事是有的,无论指挥还是练兵都是第一流的,对东北军的一切了如指掌。

在郭松龄起兵后,联合东北军军长李景林,趁虚而入,势如破竹。郭军顺利从河北杀入山海关,击破锦州,距离沈阳只有近在咫尺。

因东北军都知道郭松龄厉害,此时军队时期低落,已经无心作战。

同时,由于郭松龄是趁虚而入,张作霖措手不及,只能调动张作相的第五方面军5万多人去对付郭松龄的7万大军。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肯定是守不住了。

那么,张作霖只能退守黑龙江。

但黑龙江当时开发比较差,又被苏联控制着中东铁路,恐怕退到那里也挡不住郭松龄的追击。

由此,张作霖情绪大变。

1925年12月5日,锦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奉天后,张作霖大失常态,“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据目击者回忆,在得知郭军进入锦州后,张作霖“整天躺在小炕上抽大烟,他抽一会儿烟,又起来在屋里来回走动,口口声声骂小六子混蛋,骂一阵子又回到炕上去抽大烟。”

但就在这个时候,忠贞不二冯玉祥又玩花样。

他先是奇袭打跑了盟友、直隶督办军阀李景林,试图控制直隶省。

这还不够,他顺势占领了热河省,等于是抄了郭松龄的后路,失去了后勤补给来源。

盟友不可靠,列强也来搞事。

日本和张作霖达成了协定,以出卖东北的主权为代价支援。关东军随即出动空军轰炸,并且让守备队阻击郭松龄。同时,支援黑龙江的东北军赶到沈阳,东北军也增加到7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外无救兵和粮草,正面又有张作霖尤其是日军的阻拦。

郭军人心散乱,士气低落,很快崩溃,将领纷纷倒戈。

于是,郭松龄战败,夫妻两人双双被杀死。

郭松龄反张作霖,不过是军阀内讧而已,他和张作霖没有谁是什么正义的一方,都不是什么好人。

郭松龄这一手,差点玩死了张学良。

在郭松龄叛变初期,张作霖误以为是张学良要学李世民,想要杀他上位,对儿子破口大骂。张学良差点就被他爸宰了,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萨沙


郭松龄(1883~1925/12/15)于1925年11月22日举兵反奉,通电谴责张作霖实行军阀统治,连年从事内战,穷兵黩武,祸乱人民。但判断一个人不能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郭松龄从起兵到12月25日兵败,和妻子化妆逃走时被抓就地枪决,短短一个月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极其深远。实在没有半点爱国爱民的征兆。

首先双方死伤官兵约千人,溃散和入关的约2000余人,军民骡马损失约3000余匹,消耗的野山炮和各种枪支弹药超过历次入关作战的损失。从滦州到新民,将12县无辜居民置于战火之下。当时正值冬季,为作战征用民房,也为百姓的人身安全着想,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强制疏散居民,令人苦不堪言。官兵因战况突发,衣着单薄,冻病冻伤无数。

其次造成军费剧增,金融动荡,奉票由18元兑现银1元最终到60元兑1元现银,多少人倾家荡产,生活陷入绝境。财政厅长兼奉天省长王永江深感无力回天,兼之对连年征战的厌倦,遂辞职还乡,使张作霖失去敛财的左膀右臂。为筹措军费,打起毒金的注意,开放烟禁,强令农民种鸦片。不仅使盗匪横行,又使多少人染上毒瘾,实行的抽税政策后来又被日本人利用,祸害东北二十多年。

第三使日本名正言顺地派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东北内战,熟悉东北地形和东北军内部情况,公开从事间谍活动。郭松龄是从日本回国后下定决心反奉的,不排除日本可能起到的挑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日本想要的绝不是一个民心凝聚、实力强大的东北,分崩离析的东北军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要求。为得到日本的支持和出兵,张作霖曾和日本定下丧权辱国的密约,内战结束后不肯最后签字执行,也成为日本人要除掉他的原因之一。

第四是郭的倒戈使学生出身新派军官们被暗地里印上“靠不住”的标记,成全了东北军老派的复辟。

郭松龄反奉看似理由不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他自视甚高,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最直接的体现。如果他能以大局为重,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和心胸,不会选择这样的时机反奉。自己没有反心,再多人的鼓动和怂恿都不起作用。

郭松龄打仗有勇有谋,治军练军颇具韬略,能力勿容置疑。曾多次在关键战役的关键时刻为奉军稳住阵脚,为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张作霖帐下的五虎将之一。他年龄和张作相、姜登选、李景林、张宗昌等相差无几,功劳不相上下,可分山头划地盘的美事总轮不到他。镇威军任命6个军长没有他,南方督军还是没有他。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初赏识他提拔他的是张学良而不是张作霖,以张作霖招揽人才的做派,未必没有怀着让他一直辅佐张学良的心思,才有意无意地进行压制。身为四十多岁壮年的他,对于这样的身居人下总是心有不甘;对张作霖独断专行,对张学良担着少帅名头但是人微言轻满腹怨言。自己正确的主张得不到实施,在派系林立的东北军中也饱受倾轧。积怨难平,就有排除日本留学的“士官派”,代之以“陆大派”,以小张代替老张的想法。


但是他武装反奉,将张学良置于何地,不能跟着他一起讨伐自己的老爹吧?又将跟随自己的部下性命置于何地?这摆明是一场没有多少胜算的对抗。如果打赢他会推举张学良主持大局吗?估计也不会,靠武力取得胜利后只会建立自己的王朝。郭松龄率部到达锦县后就开始大搞分封,僧多肉少,不仅打击了一些人的士气又贻误战机。尤其是老派人物更坚定不能让“郭鬼子”成功的决心,那样的话连汤都要没得喝。

郭松龄在东北进行政治和军事革新的主张,对全面发展东北有益无害,但是选择“兵谏”的时机让人莫名其妙。8个月后北伐开始,势如破竹,旧军阀的实力纷纷瓦解。他如果真的向往革命,为何不去和广东方面联系,而仅与素以倒戈闻名的冯玉祥定下秘密协议,他难道不知这样的军阀往往会不守信义吗?事实证明,西北军就是做出对他不利的行动。而他只是发动了一场“亲者痛仇者快”、削弱东北实力的战争。

如果郭松龄能多再忍2年,等到少帅张学良上位,东北的历史或许真有被改变的可能。郭松龄和张学良亦师亦友,是他最大的助力,可自断臂膀,令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让少帅29岁统领东北时无能人辅佐。要压制杨宇霆等人的嚣张,就没想到张作霖留下的绿林旧部需要及时清理,致使其中出了不少汉奸,在"九.一八"时又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人,及至后来东北军的土崩瓦解,都难以挥去当年反奉战争留下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