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

舆地铲史官


1925年11月24日,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郭松龄通电反对张作霖,率7.5万奉军出关反奉。郭松龄所部奉军是奉系主力所在,因此张作霖一度非常惊慌,但是最终在一个月后,郭松龄兵败被杀。郭松龄起兵仅仅一个月就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事起仓促,军心不稳

郭松龄和张作霖因为政治理念等原因产生矛盾并非一天两天,而且他和李景林、冯玉祥也秘密达成了反奉的协议。但是在郭松龄做好准备前,张作霖就怀疑他不稳,11月22日下令他回沈阳述职,还传出了要秘密处死他的消息,所以郭松龄不得不仓促起兵。

11月23日,郭松龄从天津赶回滦州,召开军事会议,宣布班师回奉,反对张作霖的统治。但是与会的各级军官中7个师长有高维岳等4个师长拒绝参与,另有旅长等各级军官20多人表示反对。郭松龄将他们免职并扣留,送到天津由李景林看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郭松龄所部的意见并不统一,而且除了这些公开反对的,郭松龄的参谋长邹作华、军长刘伟等人也不愿意反奉,私下和张学良联系。不仅将郭部的军事计划全部报给张学良,在作战时还故意命炮兵不对准奉军阵地。

此外郭松龄军中还有张廷枢(张作相的儿子)等人率部主动投奉,这些都影响了郭松龄部的军事行动。

李景林背盟,后路不稳

郭松龄和李景林、冯玉祥达成了反奉协议,他起兵以后,后勤基地全部放在李景林控制下的天津。11月25日,李景林也发表了反奉通电,但是此后不久,李景林的态度就有所转变。

李景林参加反奉联盟,主要是为了保住自己直隶的地盘,同时试图夺取奉系控制的热河。但是郭松龄起兵以后,热河奉军撤退,热河议会致电冯玉祥,请求派兵来维持治安。冯玉祥于是派宋哲元赶赴承德,出任热河都统。

李景林因此对冯玉祥大为不满,而且此时张作霖命李景林母亲给他写信,让他不要反奉。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官小泉也向李景林声明,日本不会允许郭松龄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李景林态度发生改变,扣留了郭郭松龄部的后勤物资,将郭松龄交给他看管的高维岳等人全部送回东北,而更重要的是禁止冯玉祥部通过自己防区增援郭松龄。

李景林的态度转变对郭松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郭松龄部的棉衣和军粮都在天津,被李景林扣押以后,郭松龄部缺衣少粮,冻伤很多。而且李景林态度转变,郭松龄不得不命魏益三率7个团留守山海关,防止李景林进攻。此外冯玉祥的国民军也被李景林阻拦,等到国民军击败李景林时,郭松龄已经兵败。

所以李景林态度的转变,也是郭松龄失败的重要原因。

郭松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干涉

郭松龄起兵以后,日本视为扩大在东北影响力的大好良机,于是主动派人和郭松龄、张作霖联系,对两人进行拉拢和要挟。郭松龄和日本代表谈判很快破裂,但是张作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答应了日本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迅速决定继续扶持张作霖。随即日本以中立为名,禁止郭松龄部进入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郭部行动大受制约,给了张作霖调集部队的机会。在吉林和黑龙江的奉军通过南满铁路迅速调到前线,在巨流河一带集中起了优势兵力,以逸待劳。

除了交通上的便利,日本还向张作霖提供了大批的武器弹药。日本关东军还派军官到张作霖军中充当顾问,荒木五郎少佐所率领的日本炮兵更是直接加入奉军炮兵部队,协助作战。


此外,在双方决战的巨流河附近,日本关东军集中了万余部队,随时准备进行武装干涉。

步行赶到巨流河的郭松龄部已经疲惫不堪,此时扣除冻伤的士兵和留守山海关的魏益三部,郭军只有5万多人,少于奉军的6万人。奉军修好了工事以逸待劳,在日军操作下的奉军炮兵又占据了优势。而日军据守阵地侧翼的南满铁路,限制了郭军迂回作战,只能从正面和奉军硬拼。

最终人困马乏的郭军因为人心不稳,兵力、火力不如对方遭到大败,郭松龄本人逃跑时被捉遇害。

结语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郭松龄兵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日本人对张作霖的支持,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沉的经远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关键人物,并且是陆大派首领,也是张作霖给张学良选定的辅政大臣之一,可以说张学良父子对郭松龄是十分好的,但是他为为什么会选择反奉叛乱,差点给张作霖致命一击,原本顺风顺水的郭松龄为什么会失败呢?

我们先来看郭松龄反奉的原因,第一、民族大义、第二、与杨宇霆的私人恩怨,第三、新旧派矛盾。第四、性格的缺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冯玉祥不倒戈日本人不支持张作霖,这个事情有可能郭松龄就会击败张作霖,成为新的东北王,但是,无奈时局没有想象的美好,最好他还是失败了。

还有,郭松龄很早加入同盟会并跟随孙中山参加护法战争,兵败后加入奉系,郭松龄之前的人生并不出色,但是他素质还是不错的,不贪污受贿,执法严明,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并有很强的战术意识,指挥思想,这些可以看出确实郭松龄确实在那个混乱时代是个异类,因此,他很快获得了张学良的赏识。

那个时候张作霖刚好要给张学良找个合作伙伴,素质不错的郭松龄就成为了不错的选择,最后,郭松龄成功成为张学良的副手一起合张学良搭配打仗,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支持下郭松龄迅速掌控了奉军精锐,而这次信任也差点要张作霖遭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机。

郭松龄会选择反奉,主要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那个时候奉系地盘达到了巅峰也导致了奉系互相抢地盘,姜登选去江苏,郭松龄去安徽,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因此,张作霖取消了郭松龄的地盘,这件事情要郭松龄对杨宇霆怀恨在心,并且对张作霖有了不满。

郭松龄起兵的精锐部队是张学良的第三军团,虽然这只精锐部队是郭松龄一手带出来,这支部队还是张家的军队,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跟他叛乱,郭松龄在起兵过程中,内部主和主战分歧很大,张学良在巨流河发传单时候,导致军心大乱不少人员都回到了张学良身边,从而导致郭松龄势力大损。

郭松龄虽然握有奉军的精锐可以在先期获得优势,东北是张作霖的地盘,他的势力原本就是郭松龄大很多,张作霖虽然开始的时候不顺利,但是他手下的张作相、吴俊升等人都拥有大量兵力和充足的物质,郭松龄起兵仓促,物质肯定是跟不上张作霖部队,在吴俊升率领起兵偷袭了郭松龄仓库后,导致郭松龄军心受到严重打击,很快军心大散,这个时候东北地区的张系已经做好准备,形式很快就可以扭转,郭松龄必败。

郭松龄只懂军事,不懂政治,我们知道日本对张作霖并不满,他们也想寻找一个新的代理人,郭松龄起兵前虽然和日本达成了了协议,郭松龄才会带领奉军精锐反叛张作霖,由于郭松龄前期战绩不错,张作霖没办法答应了日本人条件,很快日本人出兵帮助张作霖,郭松龄战败。

郭松龄选择错了盟友,冯玉祥虽是郭松龄的盟友,郭松龄起兵后,冯玉祥只顾抢奉系地盘,拒绝出兵支持郭松龄,导致郭松龄孤立无援,最后兵败。


莫地方


奉系著名爱国将领郭松龄反奉战争失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准备不充分,仓促起事。

(郭松龄)

郭松龄虽然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没有利用好当时全国反奉的政治形势,也没有建立联合统一战线和政治组织,他的部队完全是靠部发属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维系起来的一种松散的结构,基础很不牢固。

郭松龄在起事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

在后勤保障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仓猝起事,导致严冬时士兵还穿着单衣做战,士兵非战斗减员严重。

同时他也没有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张学良后来加回忆:

“郭松龄的部队中,只有几个团长和旅长服从他的命令,底下的官兵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郭松龄与张学良)

郭松龄当时打出的旗号也有问题。他的真正意图是顶张学良上位,这就造成了“反父不反子”的奇怪目的,部队也无所适从。

很多部下战事刚起就不愿意继续作战,包括他的参谋长邹作华和旅长高纪毅、陈再新在内,都主张“停战议和”。

最终也正是邹作华用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命令停止战斗,导致郭部全线崩溃。


(张作霖)

2、战略错误,态度暧昧 郭松龄虽然反张作霖比较坚决,但他的主张也只限于“驱张驱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但对奉系和日本人的关系诏告天下,使得国人和部下都认为他的反奉是奉系内部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郭松龄也没有考虑日本人的干涉,轻信了日本人的“中立”承诺。

最后日军禁止郭松龄部渡过辽河,这是郭松龄事先没有想到的。

在日本人的压力下,郭松龄束手束脚,贻误了过河的有利时机,为张作霖赢得了反攻的时间。

郭松龄刚愎自用,不知道争取与张作霖有矛盾的其他将领,不知道利用矛盾化解对方实力,这也是一大失策。

二、客观原因

1、轻信冯玉祥和李景林等人,对“郭冯密约”太过执着,没有意识到冯玉祥对他的战后地盘划定不满意,所以他和冯玉祥、李景林的联盟基础不稳。

所以后来郭松龄被冯、李出卖也就不奇怪了。



2、日本人的干涉是郭松龄事先没有想到的,也是郭松龄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郭松龄反奉后,日本作出“援张排郭”的决定,连续发表“维持满洲治安声明”,由关东军出面警告郭松龄,提出禁止郭松龄的部队在南满铁路沿线三十里范围内作战,限制了郭松龄部的战斗力。

日本人的干涉给张作霖的部队打了气,也使得郭松龄的部队士气低落,郭部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

3、错杀姜登选,失道寡助。

姜登选其实和杨宇霆是有矛盾的,而且姜登选在奉军中威望极高,资历极老。

郭松龄非但没有利用姜登选和杨宇霆的矛盾,争取姜的支持,反而不由分说,将姜枪杀,使得奉军人人自危,不再支持郭松龄。

所以1925年12月23日,郭松龄的军事会议上,邹作华、高纪毅等将领极力主张"停战议和",士兵们也开始纷纷投降张作霖。


(慷慨就义)

郭松龄见大势已去,只得与夫人逃亡,最终被张作霖的队团长高金山抓住后枪杀。

全国对郭松龄失败的评论非常一致:“"郭松龄之败,非败于张作霖,乃败于日本帝国主义。”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少帅》中,张学良与郭松龄亦师亦友的错综关系让人难以捉摸,而郭松龄这位潜伏在封建军阀内部的革命宿将兵败东北的悲剧也让无数人扼腕叹息。那么,郭松龄为什么会失败呢?

张家天下

早在1916年,郭松龄就在广东的韶关讲武堂任教官,和孙中山有过接触。那时他就“与二、三同志图谋改造东三省”,认为“欲谋东三省之改造非推倒军阀不可,欲推倒军阀非准备绝大牺牲不可”。可以说,郭松龄对于革命的热衷和对奉系军阀的仇视在这一时期就已经根深蒂固。1918年,郭松龄回奉天东三省讲武堂教官,这一意图便十分明显,就是仿效当年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策反行动,让东三省的军队从内部分化,变成革命军队。

郭松龄的目标似乎更高,他希望自己成为掌握奉军军政大权,进而一步达成革命目标,然而,郭忽略的最重要一点是,东北军不同于晚清的新军,他们不是国家财政供养的军队,而是张家打拼东北数十年积攒的私人武装。郭松龄面临的,是一个东北特有的人情社会,吃张家饭的人比吃皇粮的人更可靠。


战争之殇

郭松龄自38岁(1920)年开始就在奉军中一路高升,先后成为卫队旅参谋长,第六旅旅长,一路建功立业,平步青云,到第二次奉直战争后便掌握了东北军的精华力量。当时的东北军内部,以李景林与郭松龄为首的将领被称为“土派”,他们深的中下级军官的信任,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基础。


然而郭松龄在入关后并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获得关内一省作为底盘,因而缺乏了相对稳定的斗争根据地,实际上,一直沿京奉线北上的孤军,心怀鬼胎的李景林与冯玉祥在其身后争抢中原底盘,并不能提供实际援助。


郭松龄率领的革命力量总数8万人,虽然一路攻破山海关与锦州,直逼沈阳,但是在奉天遭遇了日军的强力干涉,日军不仅严禁双方在满铁30公里内交战,而且派遣军队协助守卫奉天,因而大大延缓了郭松龄部队的进军速度,从而为张作霖留下了喘息之机,从而是本来已经崩溃的东北军死灰复燃,重新聚集力量,在日本人的指挥下切断郭军的各部联系,包抄郭军军火库,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巨流河。

图/郭松龄夫妇逃难剧照


郭松龄的失败原因在于他自身缺乏稳定的根据地与可靠的盟友,没有充足的军事与思想准备,再加上他面对的是在东北根深蒂固的张家势力与日本力量的相互勾结,因而免不了功败垂成的结果。


参考文献:1.现代东北史


历史研习社


明明就是个打工的,却偏想着把老板的财产据为己有,名不正言不顺,被打脸人财两空是轻的,造反的最后不都得马革裹尸,或者说暴尸荒野!


比如说郭松龄,郭松龄败主要败在三点,一是他自己的性格因素、二是蚍蜉撼大树、三是欺世盗名。

从郭松龄的性格来说,他是科班出身,有军事文凭,因此有点看不上张作霖的意思,当然他不只瞧不起张作霖,张作霖的核心班底,那一帮土炮兄弟,郭松龄少有看到眼里的。

不但看不到眼里,还很气愤,毕竟人家在奉系核心,再看郭松龄,在遇到张学良以前,就是个教官,离奉系核心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但是即使这样,郭松龄依旧保持着他傲娇的心态,看什么都不顺眼,想要改变现状却又找不到门路,这样的人本身就很危险,尤其是拿枪杆子。

不服回吞噬他的理性蒙蔽他的双眼,继而铤而走险,试图抓住每一次他认为的机会,证明给所有人看,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殊不知民国江湖,靠的是实力说话,靠的是拳头硬,至于说主义真不真,那都是屁话,不识字只要能成功,照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再一个说到蚍蜉撼大树,很多人都说郭松龄起兵造反带的是奉系精锐,这样说也不错,但是郭松龄仅仅具有军事上的优势。



而且是以弱敌强,本来按照他的战略是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但是行军打仗不只是一个军事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比如说如何处理经济问题,如何联络盟友。

经济问题就不说了,郭松龄是靠前期张作霖的家底子在打仗,并没有其他的补给,张作霖初期落了下风,但手里面钱还在。

最主要的是日寇的参与,迟缓了郭松龄的进击,使得郭松龄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张作霖则获得难得的喘息时机,等到黑龙江的援军一到,仗就不是原来的打法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欺世盗名,郭松龄的兵可不是他的兵,那是张学良的兵,他使得命令打的是张学良的旗号。

张学良明确表示反对,虽然郭松龄已经把火烧起来了,但大家心里面七上八下没底,尤其是速战速决战略被打乱之后,郭松龄的造反部队,士气更加低落。

再加之与郭松龄约定一起造反的褚玉璞背后捅刀子,约定要做他背后那个男人的冯玉祥,则是背信弃义,根本不管不顾郭松龄的死活。

除了前期送给郭松龄一批御寒的棉衣,等把火烧起来,干脆来了个撤梯子,任由奉系内部内耗,他作壁上观,收渔翁之利。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坏了郭松龄异想天开的好事,日寇介入后就直接炸了郭松龄的军火库和棉衣棉被物资,此功能这一刻起,张作霖就已经赢了,郭松龄兵败早一时晚一时的事情!


本文资料根据历史三日谈专栏《透过张作霖看时代:让人生有改变》相关内容整理编写!


历史三日谈


郭松龄在民国时期的名声没有张作霖、张学良、冯玉祥这些人响,但却是一个对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郭松龄起兵反奉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尽管包括纵横在内的很多人都进行过分析,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偏差,因为我们都是基于时候的结果进行的分析,有点历史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感觉,只能说,郭松龄这个人不简单。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郭松龄在奉军中获得了超然的地位,掌握七万装备最精良的奉军,并且反奉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因此反奉之初节节胜利,今天,纵横主要讲述的内容就是郭松龄反奉为什么会失败?

名不正则言不顺,郭松龄反奉违反江湖道义

郭松龄虽然掌握七万精锐,都不是完全听命于他的将领,而是张氏父子的东北军,尤其是该部的首长其实是张学良,郭松龄对这支部队没有绝对的权威。

奉军是一支旧式军阀,士兵很大程度上也注重江湖义气,张作霖本身就是绿林草莽出身,讲的就是一个义气,因此很多士兵并不想背叛张作霖,所以郭松龄反奉打的旗号第一个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第二个是要求张作霖下野,严惩杨宇霆;第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

实际上是打着小张的旗号反老张,当时小张劝郭松龄停止军事行动,郭松龄不为所动,后来看军事行动很顺利,随后表示停战的条件是,山东、直隶、热河给岳维峻、冯玉祥、李景林,自己回奉统掌东北,暴露了其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是假,想要谋取东北政权是真的的阴谋,张学良无奈之下只能对外宣布郭松龄盗用自己名义倒戈,奉军得知自己被欺骗后,军心大乱。

冯玉祥、李景林反目,致使郭松龄孤立无援

郭松龄的失败,也离不开民国倒戈影响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倒戈吴佩孚从而获得最大收益的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驱逐溥仪,那银子枪老鼻子了,野心自然也就更大了。

郭松龄敢于反奉,实际上是和冯玉祥达成了一致,冯玉祥帮助郭松龄反奉,郭松龄答应把直隶让给冯玉祥,对于冯玉祥来说,西北军能够得到一条出海口,那就是鲤鱼跃龙门,因此双方一拍即合,所有的倒戈基本都是内外夹击。

结果郭松龄出山海关后军事上不断顺利,让冯玉祥感觉只获得直隶,有点不划算,因此把目光放到了李景林身上了,当时郭松龄害怕反奉不保险,因此把李景林也拉入伙了。

冯玉祥对李景林的军事行动,让李景林感觉被出卖,因此背弃和郭松龄的联盟,倒向张作霖,并且扣押了郭松龄在天津存放的欠款和冬装与冯玉祥开战。那一年的辽西是本来就冷,尤其是对没有冬装穿的郭松龄军来说。

这一下就让郭松龄措手不及,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还担心冯玉祥和李景林反扑。

郭松龄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使日本人帮助张作霖

按照我们东北人对郭松龄这种行为的评价就是“不讲究”,但是在处理日本人的问题上,郭松龄也表现了东北人乃至中国人的气魄。

面对郭松龄军队来势汹汹,日本人无时无刻不打着自己的算盘,他们找到郭松龄,只要郭松龄答应给日本更多的利益,日本人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实际上郭松龄反奉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国内军阀达成和解,然后共同抗日,因此拒绝和日本人的合作。

在张作霖答应了日本很多条件后,日本开始帮助张作霖。

关东军开始威胁郭松龄方,不得经过日本人的铁道附属地带,随即开始对郭松龄的部队进行军事抵抗,并且调入东北两个师团,随时准备支援奉军,致使郭松龄延误了最佳作战时机,最后一败涂地。

实际上,郭松龄的失败主要还是其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局势不能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案,郭松龄不是没有过成功的机会,只是没掌握住罢了。


史论纵横


首先,郭松龄手中的权力是老张家给的,他所掌握的奉系最精锐的部队也是老张家的,张作霖虽然在别的方面不是太好,但是他对待他手下的部队那是好的没话说,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军饷,那都是全国首位,试问,有这样一位老东家,谁真心愿意跟着郭松龄造反呢?所以说,郭松龄的造反是不得军心的!

就这样一支部队,是没有斗志的,是极其容易崩溃的。如果一路打顺(打老张个措手不及),会暂时一定程度掩盖这些。一旦出现逆势,立马凸显出来。所以当外部因素稍微不利的时候,比如冯玉祥友军的背叛,日本的强势插手,天气的影响等等,这支军队立马就溃不成军了!

至于为什么郭松龄那么聪明却选择倒戈将军冯玉祥做队友,也许是被大元帅高位诱惑的丧失了理智拉低了智商,也许也是太着急了来不及选择更好的,也许也是没别人可选择。但是,万一成了呢!万一成了呢!万一成了呢!权力的诱惑下即便再聪明的人做出什么疯狂的事也不奇怪。


大林看影视


1925年的某一天,当时手握奉军七万精锐部队的奉系重要将领郭松龄突然宣布反奉,并且立即通电张作霖要求其下台,让位于他的儿子张学良,并且要求以后必须让张学良主持东北大局,否则就率领大军攻打奉天。郭松龄表面上宣扬反对内战,全国团结一致抵抗列强,但是他的此举很明显是有个人私心的,另外,实际上郭松龄带领七万奉军精锐打起了内战,无疑导致东北军实力大损,这也给了日本人可趁之机。

郭松龄带领他的七万大军一句势如破竹,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郭松龄必然可以打败张作霖,奉军高层许多军官都收拾好东西准备溜之大吉,但是事实结果却并非郭松龄想象的那样,他起兵仅仅一个月就失败,被残忍杀害,暴尸三日。

究其根本原因,军心在老张家,这支部队本就是由张家建立的

张家父子平日待官兵不薄,他们并没有理由造反,起初跟着郭松龄造反的部队大多是被蒙蔽或者逼迫的,而且他们被当时军内最高指挥官强制命令的,内心是不情愿的,抵触,反感的。此外,张作霖物资充足,拥有补给优势,而由于郭松龄反叛仓促,所以物资供给不上。

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军队内部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憋屈感愈发严重,同时还要承受着背负骂名的心理负担,另外,当时很多将士家人理论上还在老张控制之内,心中不免更加有负担,所以说这样一支部队,是没有斗志的,是极其容易崩溃的,若是一路打顺,阻碍性不强,这种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掩盖,但是一旦出现大的逆势,这种缺陷立马就会凸显出来,除此之外,郭松龄所率七万精锐都是张学良的老部下,在后来张学良的一番心理战下,许多被蒙蔽和逼迫的军队都选择倒戈相向,郭松龄也是无可奈何。

冯玉祥、李景林友军的背叛

郭松龄之所以突然倒戈,主要还是冯玉祥和李景林能够与之联合,是他重要的外援。有了这两个外援,郭松龄不但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可以相互配合。从冯玉祥与郭松龄签订的密约看,双方应该真诚配合。但是,冯玉祥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在背后挖了郭松龄的墙角。

战争爆发后,郭松龄的军事发展异常顺利,冯玉祥等人就不想履行原来与郭松龄所签密约的条款了,或者,从一开始冯玉祥就没想过要履约。

其实战争爆发当天,冯玉祥就不顾盟约按以前拟定的计划,命张之江进驻丰台至落垡一线;宋哲元部集结于多伦。11月28日,宋哲元率骑兵向热河首府承德进发。国民军一军违约进入热河,引起了李景林的不满及疑虑。与此同时,国民军二军、三军在占领保定后,也分路急速向天津进军,这更加剧了李景林的恐慌。后来因为热河所属等利益冲突使得两人彻底反目,相互联合的三家,两家自己打起来了,自然使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日军的大力干涉

当时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打新民县巨流河时,在其对岸阻挡郭松龄的正是张学良。此时有些军官了解真相后,开始纷纷反对,军心不稳。此时张作霖也被迫和日本签下了所谓秘密协议,秘密协议无非就是说,当时日本原则上保持中立,在所有南满铁路二十公里范围之内不许进兵,这样无形中遏制了郭松龄的进兵势头。

由于日军的干涉,郭军原计划南北夹击奉天不能实施,只得正面与奉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开始退了,有些部队甚至直接把郭松龄后路给截断,以及把他的弹药库以及冬天的被服洗劫一空,而后郭松龄见大势已去,马上与其夫人化妆逃走,但最终还是被奉军逮捕枪杀,这次反奉战争才真正落下帷幕。


娜娜聊古今


郭鬼子首先出师无名,名不正言不顺,必败一。与倒戈将军冯玉祥结盟,反复无常者品德败坏,必败二。残害姜登选行为暴露出残暴本性,不得人心,必败三。蒙骗张学良部队反奉,属于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必败四。恐吓胁迫中下级军官附逆,无民心所向,树倒猢狲散,必败五。心胸狭窄自以为是,内谋私利兴兵,伤东北军只实力根本,天理不容,必败六。人品太差!!!


抱琴看鹤归的波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倒戈将军”冯玉祥。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大军阀,手下有30万西北军。

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趁直、奉两军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冯玉祥宣布倒戈,直系被奉系张作霖打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冯玉祥趁张作霖还没控制北平,他迅速带领西北军进入北平发动北京政变。直接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将清朝皇室的财产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

冯玉祥赶跑直系军阀、控制北京后,奉系张作霖对他虎视眈眈。因缺粮缺饷,冯玉祥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打算里应外合,联合反奉。

1925年,奉系“陆大派”将领、民主人士郭松龄与夫人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郭松龄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

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郭松龄反奉所联系的对象,在郭松龄起兵前,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系。

双方议定由冯玉祥据西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郭管辖东三省,冯、李共同支持郭军反奉。

但是,冯玉祥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在背后挖了郭松龄的墙脚。

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准备率大军向沈阳进攻。

在这个紧要关头,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这场内讧,使在沈阳与张作霖正面作战的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郭松龄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